•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富民强市创辉煌 聚力发展正当时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08-20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邵阳人民团结务实,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一、经济总量稳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94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不到2亿元(GDP总量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下同),1952年为2.40亿元,1978年增长到15.06亿元,1991年登上50亿元台阶, 1994年突破100亿元,2008、2012、2017年分别越过500、1000、1500亿元关口,到2018年达到1782.65亿元。2018年,全市GDP总量按可比价计算为1949年的240倍,平均增长8.3%。其中,一产业由1949年的1.5亿元增加到295.82亿元;二产业从656万元增加到626.83亿元;三产业从0.13亿元增加到860.01亿元。1949-2018年,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了29.2倍、2235.0倍和1010.1倍;按人均计算的GDP由1949年的52.75元增加到24178元,增加了457.4倍。
   
  194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88.5:3.8:7.7,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到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53.0:30.2:16.8,呈“一、二、三”排列。到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6:35.2:48.2,呈现出了“三、二、一”的格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5%、35.3%和56.2%,二、三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大力新修水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突出发展畜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4.1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66.55亿元,年均增长7.4%。
  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粮食生产随着良种良法的推广,成效显著。195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91.87万吨,1958年突破100万吨大关,1978年越过200万吨,1996年登上300万吨新台阶,其后年份基本稳定在每年300万吨左右。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319.59万吨,比1952年增长了2.5倍;人均粮食占有量比1952年增加了60.7%。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大幅增长:油料从1952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18.63万吨,增长11.4倍;水果从0.62万吨增加到91.47万吨,增长146.5倍。2018年全市出栏生猪701.05万头,比1952年增长12.0倍,猪牛羊肉类总产量从1952年的2.41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59.93万吨,增长23.8倍。渔业生产通过引进新产品、推广新技术、扩大养殖面积,产量成倍增长。2018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31万吨,比1952年增长31.1倍。
  农林牧渔业的结构得到调整。种植业稳步发展,林业以营林造林为主;畜牧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撑起了农业的半壁江山。从统计数据看: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由1952年的75.2%下降到2018年的59.7%,畜牧业由15%上升到27.3%,林业由8.7%下降到4.0%,渔业由1%上升到3.3%。
  农业产业化进程快速推进。2018年,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913家,实现销售收入1129.28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56家。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459.17千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73.3%。
  三、工业经济突飞猛进,企业培育持续见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邵阳工业只是一些传统手工艺作坊,设备简陋,规模较小。1949年,全市共有私营工矿企业200余家,个体手工业4100多户,全部工业产值仅1843万元,工业产品不到100种。解放后,全市工业快速发展,工业企业从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步壮大,工业产品门类逐步齐全。2018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达2108.04亿元,为1952年0.31亿元的6800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3%。
  2018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410家,实现增加值519.13亿元,是2000年的30.4倍。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965.06亿元,是2002年的27.6倍;利润总额89.32亿元,而2002年为亏损1557万元。2018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556家,其中,过50亿元企业1家,过20亿元企业7家,过10亿元企业20家,过5亿元企业73家。
  工业企业培育带动所有制结构发生转变。2018年全市规模工业中,国有、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15.66亿元,占总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64.6%下降到3.0%;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 456.77亿元,占总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9.0%上升到88.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21.62亿元,占总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1.4%上升到4.2%。
  四、第三产业方兴未艾,旅游事业异军突起
  1949年,邵阳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仅有1399万元。随着对第三产业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投入的不断增加,社会服务能力大为增强,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60.01亿元,比1949年增长1010.1倍,年均增长10.6%。在第三产业中,各类服务业均实现快速增长,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和多种经济成份、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
  旅游业作为全市第三产业的主要构成行业之一,通过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旅游发展思路和模式,我市旅游业发展较快。自90年代首家旅游企业出现,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全市现有旅游公司28家,旅游业从业人员2万余人。2018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36.90亿元,是2002年的40.5倍;接待国内旅游者5144.78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34.68亿元;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13.78万人次。
  五、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708.09亿元,年均增长24.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开始起步,全市仅有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投向毛巾、铸锅、织染、印刷等少数几个工业项目的改建,“一五”时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50万元,新建了造纸、煤矿、食品等工业企业和新建、扩建了影剧院、医院、学校、公路等设施,人民生活条件初步得到改善。 “二五”至1965年,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三年调整时期,全市先后有34个企业建成投产,修建了邵阳简易机场、开通了对外空中运输,娄邵铁路正式通车,扩建、改建道路31条,建设规模逐步回升。“三五、四五”时期,邵阳地处“小三线”,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纷纷从上海等地迁来邵阳,十年内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9亿元,年均增长22.2%;其中工业投资3.58亿元,占68.9%,一批骨干工业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时期,全市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0亿元、8.00亿元、17.96亿元、70.27亿元、182.04亿元、413.7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4.9%、11.9%、19.1%、34.9%、16.4%和24.5%。“十一五” “十二五”时期,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79.85亿元、5144.0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1.5%、20.9%。 “十三五”的前三年(2016-201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51.08亿元,年均增长12.4%。
  六、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交通电信展翅腾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市只有7个建制镇,城市化水平为3.3%。1978年时,建制镇为16个。到2018年,全市星罗棋布般的小城镇已发展到166个,城镇人口达到了350.02万,城镇化率为47.5%。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农民进城和农业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为全市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
  “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1952年,全市仅有公路通车里程368公里,有各类汽车50辆。经过60年的奋战,现在邵阳落后的交通状况已得到彻底改观,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2018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2533公里,是1952年的61.1倍,其中,高速公路582公里。基本上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水泥路,实现了各县到市2小时的经济圈。全市拥有民用车辆99.33万辆,其中汽车54.27万辆,轿车24.90万辆。2018年,全市的公路客运量1.07亿人次,公路客运周转量44.58亿人公里,分别比1952年增长770.0倍和366.0倍;公路货运量2.21亿吨,公路货运周转量469.35亿吨公里,分别比1952年增长22361.2倍和24443.7倍。纵横贯通的交通网络对沟通邵阳的物流人流、促进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邮电通讯业的腾飞为邵阳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52年,全市的邮电业务总量仅有32.0万元,到2018年,已达181.10亿元;固定电话用户从1952年的173户发展到38.4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从1995年的5116户发展到516.75万户;电话拥有量达到每百人75.23台。
  七、财税质量不断改善,金融保险稳步发展
  70年来,全市财税工作以广辟财源、增收节支为重点,培植财源建设基地,支持重点利税大户组织生产,加强资金管理,合理分配资金,为支持、保证经济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195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91万元,人均财政收入不到2元钱;1978年,财政总收入为1.43亿元;到1992年迈过5亿元关口;1996年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1.46亿元,其中,农业两税为1.3亿元,占11.3%;2005年,在全部免征农业税的情况下,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达到22.13亿元;2007年跃上30亿元台阶,达到30.15亿元;2013年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7.27亿元;201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57.73亿元,是1953年的3211倍,是1978年的110.1倍。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从1995年的6.2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4.24亿元,年均增长12.5%。特别是近5年时间里,全市财政总收入从2013年的104.2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57.7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中非税占比从48.9%调整为39.9%,财政收入总量与质量不断提高,成为邵阳财政状况改变最快的时期之一。
  财政支出规模扩大,重点支出保障有力。1953年,全市的财政支出为1127万元,2018年达到559.67亿元;其中,教育支出89.23亿元,医疗卫生支出64.36亿元,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106.08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86.69亿元,交通运输支出14.87亿元。
  金融网点星罗棋布,金融保险事业发展迅速。2018年末,全市拥有市级银行类金融机构12家,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53.74亿元,为1978年的1696.9倍,年均增长20.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金额2047.40亿元,为1978年3930万元的5209.7倍;人均储蓄存款金额从1978年的7元增加到27778元。各项贷款余额1419.20亿元,为1978年的309.4倍,年均增长15.4%,为全市的经济建设以及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以后,保险事业得到恢复,到2018年末,共有29家保险公司进驻邵阳;其中,财险11家,寿险18家。全年保费收入合计76.56亿元,是1990年2511.1倍;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23.22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53.34亿元,保险密度1039元/人。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28.81亿元,是1990年的1665.8倍;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额13.28亿元,人寿险赔付额15.53亿元。各项赔款的支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着受损受灾单位和个人的经济损失,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八、消费活力不断激发,内外经贸成绩斐然
  1952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6562万元, 1978年达到4.32亿元,年均增长7.5%。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快速发展,国有、集体、个体商业等各种经济成份竞争繁荣,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计划经济时期盛行的各种购物票证逐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市场供需由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大幅度上升。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87.87亿元,是1952年的1504.8倍,年均增长11.7%。从分行业看,2018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36.50亿元,是1952年的756.9倍;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5.71亿元,是1952年的2164.3倍。
  进出口贸易节节攀升。50年代初期,出口商品几乎全部是传统的原料型土畜产品,如猪鬃、黄花、苡米等,1957年外贸收购额达930万元。从60年代起,除一些基地提供的猪、禽、蛋、水果、蔬菜外,轻工、化工和工艺产品开始走向国际市场。70年代工矿产品增多,金额增大,到1979年外贸收购金额达到2190万元。进入80年代后,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品和工矿产品依然较多,品种达70多个,占出口品种总数的三分之二,1986年收购金额达到11050万元。90年代后,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自营进出口业务的启动,对外贸易真正进入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201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2.86亿美元,比2001年的1413万美元增长了160.8倍(从2001年起,进出口总额开始改为按海关口径统计)。其中出口额21.85美元,比2001年增长165.9倍;进口额1.01亿美元,增长95.4倍。
  1995年后,在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开放促开发,以外经促外贸,以引进促改造”,“只要来邵阳,一切好商量”, “引邵商回家乡,建故乡”的招商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开展了广泛的招商引资活动,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商客到邵阳进行项目投资。1995年-2018年,全市累计引进外资20.75亿美元,内资7108亿元。2018年实际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655.8亿元,其中省外境内资金390.72亿元。
  九、教科文卫硕果累累,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教育事业成就辉煌。解放初,全市仅有5所中专,3105所小学,中专生700人,小学生15.3万人,各类教职工7000余人。全市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80%以上,在校学生数仅占总人口的 4.7%。在党的领导下,教育事业枯木蓬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更加蓬勃向上,全市各级认真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加大教育投入,狠抓“普九”教育和“两基”成果的巩固和发展,教育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教学水平得以提高,电化教学、计算机操作已成为各级学校不可少的教学内容,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层次也有了新的提升。2018年,全市财政中教育事业费支出89.23亿元,是1990年的67.1倍;全市3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3.36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7.50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3.53万人,初中和小学共在校生91.59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0.48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
  科技事业成就斐然。“科技兴邵”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要战略决策。2018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813家,其中,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企业114家。全部高新企业实现产值1613.7亿元,全年专利申请量4940件,其中,发明专利686件,专利授权量2734件。广大的科技人员勤奋工作,致力科学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推广科技成果,全市科技成果大量涌现,有不少已达到国内、省内先进水平。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解放初期的邵阳市,只有几个道具陈旧、朝不保夕的民间戏剧班社,一家私营电影院,两所私立图书馆,藏书不到2万册。70年来,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迅速,设施逐步完善,活动丰富多彩。2018年,全市共有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4个,博物馆4个,纪念馆9个,市级艺术表演团体4个。有线电视用户112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2%。新建和建成县级文体中心6家、村级文化中心1866个。邵阳县白仓镇、城步县儒林镇、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被评为2018—2020年“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新创作了《山乡工匠》、《火种》、《磨豆腐》、《边桃边李》、《儿大女大》等一批优秀剧目。
  卫生事业日益完备。1949年,全市只有公私立医院4个,个体医疗机构47家,人们有病得不到有效医治、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经过70年的艰苦努力,一个医疗、预防、教学、妇女保健、药政药检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已经形成,医疗条件大为改观。至2018年,全市已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212个;病床4.18万张,是1949年的412.6倍;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5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45万人,是1949年的624.0倍。党和政府重视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财政中医疗卫生支出由1952年的每人平均0.09元增加到2018年的 873.17元。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自1954年来,全市各级政府部门都成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配备了专职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各项群众体育运动。2018年,全市共有体育场地9714个,全年体育事业经费达22847.45万元,成功举办第十三届省运会成年组赛事,邵阳代表团分获成年组、青少年组团体总分第二名、第六名,为近20年来在省运会上取得的最好成绩。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新建和建成县级文体中心6家、村级文化中心1866个。
  十、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社会保障力度加大
  新中国成立后,全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致力于发展生产,收入不断增多,生活日趋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乡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收入水平逐年增多。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7167元,与1978年的418元相比,增长64.0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857元,比1981年的225元增长51.7倍。2018年末,全市人均银行储蓄存款余额27778元,是1978年人均7元的3968.3倍。二是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过去人们在生活上只求吃饱穿暖,现在生活的节奏变快了,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过得舒服,穿得潇洒,玩得痛快,吃得开心。2018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达18468元,比1982年的404.8元增长了44.6倍;食品在消费支出中占29.5%,比1982年所占比重下降了29.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81年的177.7元增加到2018年的10938元,增长60.5倍;食品消费比重从66.7%下降到31.8%。在食品支出中,主食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副食比重上升,肉、禽、蛋、奶的消费量成倍增加。三是居民住房面积大幅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81年的6.3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47.8平方米,增长了6.6倍;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8平方米增加到68.7平方米,增长了2.8倍。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1978年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6.34万人,2018年上升到36.38万人。1978年全部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年均工资为563元,2018年达到了63871元,比1978年增长112.5倍。到2018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83.1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31.44万人,参保工伤保险的职工53.49万人,参保生育保险的职工33.68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迅速推进,全市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64.83万人。社会救济面不断扩大,2018年全市有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3.31万人;其中,城市居民8.41万人,农村居民14.90万人。
  回首过去,激情满怀,展望未来,信心百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邵阳人民必将求真务实、后发赶超、开拓奋进、科学发展,为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新邵阳而努力奋斗!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
核稿:徐   林
责编:张   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