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儿童教育发展状况分析
2000年以来,娄底市的儿童教育发展状况良好,全市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基本保障了所有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使适龄儿童基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质量和效益有进一步提高。
一、2004年全市儿童教育的主要进展情况
(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2004年全市共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46687万元,比2000年增长28.30%,全市中小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逐步健全,学校教学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校舍面积不断扩大,全市普通中学和小学校舍总面积达到451.35万平方米。2004年全市小学体育场(馆)面积达到标准的学校205所;普通初级中学体育场(馆)面积达到标准的学校117所;小学图书藏书量360.83万册;普通中学图书馆藏书量426.69万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现代教学方法在学校得到更广泛的运用。2004年全市小学教学建立校园网的校数18所,占27.69%;普通初中建立校园网的校数29所,占44.62%。
(二)教师队伍素质不断加强,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2004年全市初中小学每一专任教师承担的学生数比往年有所减少。每一初中专任教师平均承担的学生数从2000年的20.60人下降到2004年的17.21人,减少3.39人。每一小学专任教师平均承担的学生数从2000年的24.27人下降到2004年的18.53人,减少5.74人。教育方式改革增加了教学压力,使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学习和补充知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004年小学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有1563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9.50%;普通初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16891人,占初中专任教师总数的93.59%。初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已评专业技术职称的分别有18048人和18918人,比2000年的12393人和15710人,分别增长45.63%和20.42%。专任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较好的推动了我市九年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适龄儿童受教育权利基本得到保障
全市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发展新纲要实施以来,全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逐步向“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迈进。全市女童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整体高于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已达到《两纲》目标。2004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82%,其中男生达到99.78%,女生达到99.86%;小学5年巩固率达到97.65%;小学辍学率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1.06%至2004年已控制在0.25%,其中男生0.37%,女生0.12%;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1%,其中男生93.1%,女生88.9%,九年义务教育中的性别差异基本消除,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情况有所改善。2004年,全市中小学特教学校数2个,在校学生数548人,比2000年略有增加。
二、儿童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教育差距继续扩大。目前我市义务教育体制上的城乡分割局面,既落后于社会需要,又不能适应城乡关系在改革中急剧变化、人口城市化过程加快的社会现实。贫困问题和农村学校建设问题滞后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中小学辍学率有攀升趋势。
2、流动人口中的儿童教育问题仍需改善。儿童是流动人口中的一个特殊部分,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是目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人口流动的频率不断上升和人口流动中家庭迁移的比重越来越大,流动学龄儿童群体不断扩大。目前,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适龄儿童入学率较低,不能在可受教育的年限及时入学。②孩子跟随家庭四处流动,其中很多人有过辍学的经历,超龄问题十分严重。③流动子女失学情况普遍。
3、有些指标尚未纳入统计轨道。在《两纲》监测统计中需要多方面的统计数据支撑监测工作,而在现行的教育统计制度中有一些指标尚未纳入统计轨道:如0—3岁婴儿入托率、儿童家长家教知晓率、中小学校举办家长学校办学率、流动人口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情况统计等指标都需加强统计。
三、解决儿童教育发展问题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1、多方面筹集资金,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逐步完善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为辅的资金投入机制,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应逐年提高对各县(市)区教育经费的投入,禁止经费截留行为,切实做到专款专用,并加强经费使用的检查和审计。
2、共同维护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贯彻执行,保证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力宣传《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提高全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重要性的认识,政府、社会和家庭要齐抓共管,共同解决学生辍学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扶持贫困学生继续上学;对于因学习差不上学的学生要加强辅导。同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争取做到不让学龄期的孩子流落在校门外。应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重视残疾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
3、提高儿童受教育水平,进一步形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社会化格局。建立健全整体研究婴幼儿发展的管理和业务网络,实施0—6岁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体系。全面推行初中、小学的课改教程,逐步扩大小班化教育。不断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以及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发展中小学现代教育信息网络,开设网上家长学校开发教育软件。完善家庭教育管理体制,加强特殊家庭的亲子教育指导,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工作网络。
4、着力解决好流动人口中儿童受教育问题。要从制度层面上,进行更富有弹性和面对现实的外来人口管理制度创新,由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负责,以就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娄底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