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普事后质量抽查纪实报道:透明 规范 责任
魏琳:透明规范责任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事后质量抽查巡礼
5月20日,正在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的内蒙古工业大学应届毕业生季超凡,接到了国务院经济普查办公室打来的电话,通知她已通过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事后质量抽查“社会义务督察员”的资格审查,6月中旬将赴外地参加督察工作。
对统计数据一向关注的季超凡,在一次浏览国家统计局官网时,看到了公开招募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事后质量抽查“社会义务督察员”的消息。在征得学校的同意后,她立即在网上报了名。“学校还破例让我提前进行毕业答辩,说是为了支持经济普查!”季超凡开心地说。
6月15日,由300多名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抽查员组成的31个经济普查事后质量抽查组从北京分赴各地。在这一支支抽查队伍中,国务院经普办首次在网上公开招募的社会义务督察员和来自31个省(市、区)的媒体记者格外引人注目。
16日,另有9支阵容强大的队伍也开始陆续从北京出发——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赴重庆、湖北;副局长张为民赴陕西、山西;副局长徐一帆赴天津、河北;副局长许宪春赴四川、福建;副局长李强赴云南;纪检组长高建华赴辽宁;总工程师郑京平赴河南;总统计师鲜祖德赴青海、上海;总经济师李晓超赴浙江……国家统计局几乎所有的局领导纷纷“出动”,亲自督导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事后质量抽查工作。
6月盛夏中,一场紧张有序、自上而下的经济普查质量抽查,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悄然展开。
精心安排确保抽查全过程“阳光”操作
三经普中有这样一组特殊的数字组合——1000多万个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近6000万个体户、300多万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在近百天现场登记摸“家底”的过程中,各方面都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然而,声势浩大的经济普查质量如何,则需要通过事后质量抽查来核实、来检验,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进入国家统计局工作8年、亲历了“二农普”、“二经普”、“六人普”和“三经普”的数据管理中心软件处张劲,是一名年轻的“老普查”,曾全程参与了多次普查的质量抽查工作。然而这一次质量抽查有别以往的两个“第一次”,让作为小组联络员的他感到耳目一新。他说:“以往抽查,从没有统计系统外的人员参加,而这次,第一次增加了两个新角色——社会义务督察员和媒体记者,全程参与并监督抽查各个环节,使抽查工作在‘阳光’下进行,这清楚地表明了国家统计局搞准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以往抽查,抽查员都是带着一堆报表、底册,在现场一页一页从底册中翻找单位,又累又慢,而这次,抽查员第一次拿着PDA,在指尖上很快就全搞定了,保证了数据的‘原汁原味’。”
人员结构的变化,让已是第二次带队参加经济普查事后质量抽查的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司长张卫华感到很兴奋。他说,以往普查质量抽查,各小组成员大都来自同一地区,尽管是区域交叉抽查,但仍有弊端。而这次不同,各抽查组的人员均来自不同省份的不同专业,彼此也不熟悉,这种创新的工作方式有效地保证了抽查结果的客观、公正、公平。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事后质量抽查全过程的“阳光”操作,让参与配合抽查组工作的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常务副县长鲁卫东颇为感慨:“国务院经普办邀请社会督察员和媒体记者,全过程、全方位地监督抽查组工作是否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及质量抽查的工作纪律,需要足够的勇气。这一次,抽查组、当地普查机构和调查对象的所有抽查行为,都在公开场合透明地进行,国务院经普办将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让公众感受到了当今政府统计的眼光、自信和胸怀。”
鲁卫东坦言,这样严谨、透明的质量抽查,虽然给被抽查对象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一定会提高普查数据的质量,会使基层政府、企业和员工具有更加强烈的做好统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社会义务督察员、媒体记者全程监督抽查过程
在对重庆市进行质量抽查的几天中,来自安徽省当涂县的社会义务督察员沈学文和贵州的媒体记者刘洪,比抽查组里的其他人又多了一份特别的感受。重庆抽查组所到之处,组长叶健夫都会首先介绍他俩——“这位是人民督察员,这位是人民记者”。这位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的总队长,为了向当地政府和普查机构传递“监督”的重要性,每次都会当众请两位监督员确定揭晓抽查地点的时间。“我们在这次抽查中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与尊重!”沈学文和刘洪由衷地说。
谈及这次抽查创新地引进社会督察员和媒体记者参与,国家统计局教育中心主任、山西抽查组组长夏荣坡如释重负地说:“有了他们的介入,就有了监督制度上的保障,抽查组就不再担心抹不开面子,也不用再过多地解释什么了。”原来,太原市小店区有6家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企业,普查登记时按照注册地原则在小店区登记,而抽查时却发现他们不在本地经营。如果简而化之,也可以作“迁出”处理,但抽查组在两位监督员的监督下,重新随机选择了两家进行实地勘察,证实他们确实在经营,于是就作了相应的处理。尽管这样一来给抽查员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却不折不扣地遵守了抽查程序和抽查纪律。
可以说,社会督察员和记者是抽查工作时刻睁着的“另两双眼睛”。在这两双眼睛的监督下,抽查员的每一个检查环节都必须井井有条,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敷衍;在这两双眼睛的监督下,更容不得抽查员任何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在这两双眼睛的监督下,各抽查组都自觉严格按照保密规定,提前一天通知到市区、提前半天通知到普查小区,而且所有装有抽查名单的密封信封,均由社会督察员当众拆封、由媒体记者宣布抽查地点,一丝不苟。
不辱使命抽查员总是在路上
6月15日晚上7点,飞机终于抵达重庆江北机场,抽查组驱车赶到宾馆已经7点45分了。原以为可以马上美餐一顿,继而舒舒服服地休息了,谁知叶健夫组长不紧不慢地通知大家:“放下行李,5分钟后到4层会议室开会。”大家闻讯顾不上“抗议”,急匆匆地往各自房间跑。
7点50分,重庆市统计局局长蓝庆华、副局长黄可、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副总队长赵兵等已在会议室等候。雷厉风行的叶组长在会上明确了此行的目的、意义、工作流程、保密纪律和人员构成后,认真地说:“我们是代表国务院经普办进行三经普事后质量抽查的,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扎实、认真地开展工作,不辱使命,圆满完成好此次质量抽查任务。”他虽话语不多,但却果断有力。
“抽查组是来帮助重庆普查办进一步推进普查工作的,我一定告知被抽中地区,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做好配合和保障工作,严格按照国务院经普办和抽查组的要求,尽职尽责,为抽查组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蓝庆华局长一番真诚的话语让抽查组人员心里既温暖又踏实。
6月16日,广州抽查组开展工作的第一天,正好赶上发布高温橙色预警,38℃的高温加上过大的空气湿度,室外就像是个大“蒸笼”。
按照“记者回避当地的原则”,作为河北日报的记者,王成果被派到了广州抽查组。屋漏偏逢连阴雨,“蒸笼”般的天气也就罢了,偏偏抽中的三个普查小区中有两个都是城中村,分布特别分散。一天下来,来自北京的抽查员黄晨星因不适应南方闷热的天气而中暑、发烧;内蒙古汉子白瑞锋由于走路过多,脚上旧伤复发,一瘸一拐;甘肃的王晓玲也因水土不服拉起了肚子……王成果感动地说:“即便如此,直至4个城市的工作全部完成,全组也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更没有一个人因为身体不适而放慢工作进度、降低工作质量。”
在普查质量抽查这几天,恰逢江西南昌出现桑拿天和暴雨两种极端天气。在一个气温颇高、闷热难忍的中午,许剑毅组长心疼地说:“天这么热,大家中午多休息一下,3点以后再入户工作吧。”没想到,抽查员却并不“买账”:“热不怕,我们2点先去核查单位数量,等3点调查户上班后我们再去回访,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询问得再细致一些,不容易出错。”抽查员这番朴实的话语,让许剑毅组长一时间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结束了全程的质量抽查工作,山西抽查组的社会督察员——来自山东淄博市张店区房管局的党支部书记陈保东,回忆起在抽查组的日子仍然很动情。“为了经济普查数据更加真实、更加准确,我看到了抽查员在入户调查受阻时,是如何机智地采取迂回战术完成任务的;看到了抽查员从长治转赴大同时,是怎样不顾长途颠簸的劳顿,在已近夜幕降临时却仍然冒雨入户的;看到了抽查员在困难面前的那种‘分工不分家’的大局意识……抽查员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令人难忘,全社会都应该给统计人的劳动成果以最大的尊重。”
“事后质量抽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要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一要勇于承担,切实增强责任感,真正担负起事后质量抽查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职责。二要敢于担当,坚持原则,唱好黑脸,当好包公,坚决抵制可能出现的各种对独立真实抽查的干预,使工作经得起党、国家、人民和历史的检验。三要遵守纪律,按规则办,按程序办,按方案要求办,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四要强化监督,要充分发挥好社会义务督察员和媒体记者的监督作用,使抽查工作在‘阳光’下进行,自觉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事后质量抽查工作布置暨培训会上对300名抽查员的殷殷嘱托还回响在耳畔。十几天来,他们冒酷暑、淋大雨,历尽艰辛,履职尽责,不辱使命,交上了一份份沉甸甸的、合格的答卷。(中国信息报记者魏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