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记录新发展
——2009年与2006年湖南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2009年与2006年湖南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决策咨询报告10期)
2006年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创新发展思路,抢抓发展机遇,深入推进“一化三基”战略,全面战胜2008年初重大雨雪冰冻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成功实现“弯道超车”,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社会连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多项主要指标在全国排位前移。
一、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人均GDP大幅增长
2006年以来,湖南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速,2006-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12.8%、15.0%、13.9%和13.6%(经普后的调整数据),平均增速为13.8%。200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2930.69亿元,居全国第10位、中部第2位,分别比2006年前移3位和1位;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1位,分别比2006年前移16位和4位。2009年全省人均GDP为20226元,是2006年1.67倍;2006-2009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1.2%、14.7%、13.6%和13.1%,年均增长13.1%。
表一、2006、2009年湖南与中部省份GDP对比情况
二、新型工业化有序推进,工业主导作用增强
2006年以来,湖南深入推进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一化三基”战略,工业经济加快发展,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了如华菱钢铁、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并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2009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为4250.06亿元,增长20.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2位,分别比2006年前移8位和2位。全省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5.2:43.9:40.9,第二产业比重比2006年上升2.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37.2%,比2006年上升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突破50%,达50.3%。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2009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5.5%,比2006年下降5.9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3.69%,比上年多下降1.85个百分点。一大批企业做大做强。2009年末,全省规模工业企业户数12390家,比2006年增加3391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10亿、1亿元的企业分别为9家、100家和2370家,分别比2006年增加3家、45家和1579家。
表二、2006、2009年湖南与中部省份规模工业增速对比情况
三、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
近年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9年,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815.26亿元,是2006年的1.8倍;全省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3.5%,实现连续6年增产。现代农业加快发展。2009年全省315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500亿元,实现利润55.8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3.2倍和2.7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2009年全省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3.9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9千公顷,分别是2006年的2.7倍和2.4倍。2009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352.64万千瓦,比2006年增长27.5%。新农村建设有新进展。全省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19653公里,是2006年2.1倍。新建农村沼气池17.41万口,比2006年多增1.48万口。解决了316.39万人的饮水困难及饮水不安全问题,是2006年的6.9倍。
四、新型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发展趋向协调
2006年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湖南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进一步提升。2009年末,全省城镇化率达43.2%,比2006年提高4.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区域发展趋向协调。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带动作用日益增强。2009年,初步核算,长株潭三市生产总值5506.71亿元,增长14.5%;“3+5”地区生产总值10347.52亿元,增长14.0%。大湘西地区开发加快,实现生产总值1696.4亿元,增长13.0%。湘南地区实现生产总值2629.59亿元,增长14.9%,成为区域发展的新亮点。
五、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2009年,湖南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实际使用内资分别为45.98亿美元和1442.98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1.8倍和1.6倍。2009年,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4025.54亿元和9536.62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80%和82%。2009年末全省上市公司数量64家,比2006增加17家;全年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442.2亿元,是2006年的4.6倍。对外经济合作大幅增长。2009年,全省进出口总额101.51亿美元,是2006年的1.4倍。全省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合同金额15.6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0%;实现营业额10.79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7.8%;外派劳务3.42万人,是2006年的2.65倍。
六、投资建设明显加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06年以来,湖南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建设了一大批事关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交通、能源、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瓶颈”制约逐步溶解。2009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95.35亿元,是2006年的2.4倍,2006-2009年年均增长31.6%;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7%,比2006提高6.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6880.09亿元,居全国第12位、中部第4位;增长41.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中部第2位,分别比2006年前移10位和2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9年湖南基础设施投资2154.17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年末公路里程达19.14万公里,比2006年增长11.4%;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227公里,比2006年增长58.7%。
表三、2006、2009年湖南与中部省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对比情况
七、消费市场持续繁荣,消费结构加快升级
受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带动,湖南消费品市场持续兴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保持较高增速,消费市场持续繁荣。200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913.75亿元,居全国第12位、中部第3位,均与2006年相同;增长19.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1位,分别比2006年前移5位和2位。2006—200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9%。消费热点突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汽车、高档家电、金银珠宝和房地产等逐步成为消费热点。2009年,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汽车类零售额273.40亿元,是2006年的3倍;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零售额82.46亿元,是2006年的2.1倍;化妆品类零售额16.93亿元,是2006年的2.5倍;金银珠宝类零售额17.26亿元,是2006年的3.6倍。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2009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1084.66亿元,是2006年的1.95倍;商品房屋销售面积3513.72万平方米,是2006年的1.7倍。旅游业加快发展。2009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099.47亿元,是2006年的1.87倍。旅游需求带动了相关行业发展。2009年,全省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706.37亿元,是2006年的1.75倍。
表四、2006、2009年湖南与中部省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比情况
八、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084元,是2006年的1.44倍;增长9.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5位、中部第2位,分别比2006年前移12位和4位;2006-2009年年均增长12.2%。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910元,是2006年的1.45倍;增长8.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0位、中部第1位,分别比2006前移14位和5位;2006-2009年年均增长12.0%。
表五、2006、2009年湖南与中部省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情况
表六、2006、2009年湖南与中部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对比情况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9年,全省财政总收入1504.58亿元,为2006年的1.7倍,年均增长19.1%;一般预算收入844.96亿元,是2006年的1.8倍,年均增长20.9%。其中,2009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增长1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居中部第3位,与2006年排位相同。
表七、2006、2009年湖南与中部省份地方财政收入对比情况
企业盈利能力增强。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2769.40亿元,是2006年的2.1倍;实现利税1379.53亿元,是2006年的1.9倍;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71.90亿元,是2006年的2.1倍。规模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247.7%,比2006年提高69.8个百分点。
九、社会事业持续进步,民生状况明显改善
近年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全省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全省各级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增加了农村教育补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继续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明显扩大,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教育结构有所改善。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101.68万人,比2006年增加19.73万人;毕业生数25.43万人,比2006年增加6.68万人。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62%,比2006年提高0.09个百分点;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66%,比2006年提高0.56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较快发展。2009年,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982项;完成省级及以上新产品开发项目2841项,增长1.2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成果30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5项。2009年,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省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1427.09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占GDP的比重为11.0%,比2006年提高3.3个百分点。
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9年末,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1.7%和96.1%,分别比2006年提高3.3个和2.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发展加快。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337.89亿元增加到680亿元,占GDP比重由4.4%上升到达5.3%。全省新闻出版业销售收入222亿元,是2006年的1.6倍;利润总额20.53亿元,是2006年的 1.7倍。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开始实施,城乡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20.3万张,比2006年增加5.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4.8万人,比2006年增加1.7万人。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和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全省体育场地21359个,比2006年增加65个。全省运动员获得9个世界冠军、20个亚洲冠军和59个全国冠军,获得10枚亚锦赛金牌和9项东亚运动会冠军。在十一届全运会上夺得18枚金牌,名列金牌榜第10位,时隔8年后再次跻身全国十强。
生态保护取得新成效。2006年以来,全省已关停小火电机组138.5万千瓦,分别淘汰炼钢、炼铁、水泥落后产能255万吨、263万吨和1400万吨。湘江重金属治理列入国家专项治理规划。洞庭湖水质进一步好转,监测断面均属Ⅱ、Ⅲ类水质。有12个市州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比2006年增加3个。2009年,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59.2%,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6.6%,分别比2006年提高16.5个和20.3个百分点。已批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3个,比2006年增加8个。全省森林覆盖率为56.43%,比2006年提高0.93个百分点。
社会就业持续增加。2009年,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0.32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100%,城镇登记失业率4.25%,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15.69万户,洞庭湖区无房专业捕捞渔民安居2332户。
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06年的8169元增加到10828.23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6年的3013元增加到4020.87元。全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9%。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0.2平方米和41.69平方米,比2006年增加7.7平方米和2.4平方米。
社会保障日趋完善。2009年末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879.17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1828.7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92.0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巩固,参合人数达4618.2万人,参合率91.22%。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14个试点县全面启动,106万60岁以上老年农民领取了基本养老金。年末全省领取失业保险金职工人数18.16万人。全年145万城镇居民和262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承办:综研室
执笔:周颖江 张晓晖
核稿:张映欣
责编:鲁 喆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