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产业园区工业综合实力评价及发展建议
(决策咨询报告01期)
产业园区[1]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在全省产业园区的产业结构体系中,工业已成为主要的组成部分。目前,产业园区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约占全省产业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的80%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工业增加值和地区生产总值的30%以上和10%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已成为促进全省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研究当前产业园区工业的发展情况,对加速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发展特点
近年来,全省产业园区规模工业经济总量稳步壮大,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程度大幅提高。2009年,全省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以下简称“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80.95亿元,收入总量是2006年的3.4倍;拥有总资产4421.74亿元,是2006年的3.0倍;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66.63亿元,是2006年的4.1倍;拥有规模工业企业2952家,是2006年的2.3倍;吸纳从业人员73.40万人,是2006年的2.5倍。
(一)生产规模不断壮大,增加值增速较快
2008年和2009年,全省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244.23亿元和1557.85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6倍和3.2倍。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在全省规模工业中的地位快速提升。2007年—2009年,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6.2个、3.7个和3.4个百分点。2008年和2009年,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的比重均超过30%,比重分别比2006年高9.9个和13.3个百分点。
在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中,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和推进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自身的集聚效应和导向作用,园区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从生产增速看,2006年—2009年,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在20%左右及以上水平,其中除2009年增速略低外,其余3年增速均明显高于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从增长贡献率看,2007年—2009年,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对全省规模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3%、38.7%和32.8%,分别拉动当年全省规模工业生产增长8.3个、7.1个和6.7个百分点。
截止2010年10月,全省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37家,实现增加值1766.24亿元,同比增长28.3%,增速比上年同期快10.8个百分点;增加值总量占全省规模工业的38.1%,比上年同期高4.2个百分点,产业园区工业在全部工业中比重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园区工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集聚水平提升
近年来,随着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加大,产业配套体系逐步完善和集聚效应持续释放。目前,全省产业园区逐步形成了以工程机械为代表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以铅锌冶炼为主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轨道交通和汽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饲料、粮油加工为代表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以工业化工原料、建筑涂料及日化用品等为代表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以特种变压器、电线电缆电机以及新能源材料为代表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七大行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体系。2009年,全省产业园区规模工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7大主导行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67.72亿元,占全省产业园区规模工业的59.6%。
(三)较发达地区的产业园区和国家级产业园区工业发展优势突出
2009年,收入总量居前20位的产业园区共实现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757.66亿元,占全省产业园区规模工业的75.4%;实现利润总额284.36亿元,占全省产业园区的77.6%;吸纳从业人员46.12万人,占全省产业园区的62.8%。与2006年比,这20个产业园区规模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9年,这20个产业园区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额是2006年3.1倍,年均增长45.2%;利润总额是2006年3.6倍,年均增长52.9%;吸纳从业人员总数是2006年的3.2倍,年均增长29.3%。
这20个产业园区主要集中在省内较发达的地区,其中长沙市5个,岳阳市4个,湘潭市、衡阳市和郴州市各2个。从主要城市群看,这20个产业园区,有8个园区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2009年这8个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共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和吸纳从业人员数,分别为2390.39亿元、227.63亿元和29.03万人,分别占全省产业园区的48.0%、62.1%和39.6%;有17个园区分布在“3+5”城市群,这17个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和吸纳的从业人员数,分别占到全省产业园区的71.2%、72.5%和58.7%。
国家级园区工业发展优势明显。2009年,全省产业园区中,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收入总量居前5位的产业园区均为国家级园区,分别是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湖南岳阳经济开发区和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且都分布在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等省内较发达的地区。2009年,这5大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42.04亿元,占全部产业园区的45.0%,收入总量是2006年2.8倍;实现利润总额183.24亿元,占全部产业园区的50.0%,利润总额是2006年的3.6倍;吸纳从业人员27.85万人,占全部产业园区的37.9%,从业人数是2006年的2.1倍。
二、湖南产业园区工业经济综合实力评价
综合实力是产业园区经济总量和经济质量的综合反映,本文通过对全省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为湖南产业园区工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和湖南产业园区发展实际,本文采用的工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大模块10个指标:(1)经济实力:包含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规模工业增加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率4个指标;(2)经济效益:包含企业应交增值税、企业应交增值税增长率2个指标;(3)经济质量:包含低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低污染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个指标;(4)发展潜力:包含企业资产合计、研发支出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个指标。其中,低耗能行业是指除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6个大类行业以外的工业行业;低污染行业是指除石油化工、造纸等以外的工业行业,评价指标数据均采用湖南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前10个月的快报统计数据。
因产业园区综合发展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所包含的指标较多,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为较好地解决以上三类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全省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工业经济综合实力进行评价。
(二)提取的公因子及因子解释
依据上述指标体系,收集2010年前10个月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按照公因子对原变量方差解释的累计百分比大于80%的要求,提取了4个公因子,并依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系数矩阵(见表2),各个公因子的主要含义如下:
(1)f1因子:园区工业经济规模因子,主要集中了主营业务收入、企业资产合计、规模工业增加值、企业应交增值税等指标的信息。
(2)f2因子:园区工业增长水平因子,主要集中了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两项指标的信息。
(3)f3因子:园区工业低碳发展水平因子,主要集中了低污染行业增加值比重、低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两项指标的信息。
(4)f4因子:园区工业潜力因子,主要集中了应交增值税增长率、研发支出占增加值比重两项指标的信息。
(三)产业园区工业综合实力的因子得分
首先,直接计算各个公共因子在每个产业园区上的得分,然后再以经过旋转后的各个因子方差贡献率占4个公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便得出各个产业园区的综合得分(各个产业园区得分从略)。再根据各个公因子在各个产业园区上的得分,分别以f1因子得分为x轴、以f2因子得分为y轴,以f1因子得分为x轴、以f3因子得分为y轴,绘制的两张因子得分分布图如下:
(四)因子分析的主要结论
在园区工业经济规模因子f1上得分最高的5个开发区分别是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湖南岳阳经济开发区和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5个开发区都是国家级开发区,且得分均高于1分,其中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得分为4.760分,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分为4.750分,远高于其他城市,就经济规模而言,这两个开发区的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开发区。规模因子f1得分居前20位的园区(开发区)中,有18个园区的得分大于0分,有14个园区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岳阳市和常德市,其中长沙市5个、岳阳市4个、湘潭市2个、常德市2个、株洲市1个。
在园区工业增长水平因子f2上得分最高的5个园区分别是湖南常德鼎城经济开发区、湖南汉寿经济开发区、长沙天心工业园区、湖南株洲渌口经济开发区和湖南桂阳工业园区,说明这些园区的工业增长势头较好,但这些园区的规模较小,园区前10个月的主营业务收入均在50亿元左右及以下水平,其工业经济规模因子得分都在0分以下。
在园区工业低碳发展水平因子f3上得分最高的5个园区分别是长沙雨花工业园区、湖南怀化经济开发区、湖南安化经济开发区、湖南常德鼎城经济开发区和长沙天心工业园区,其中以环保产业为主导产业之一的长沙雨花工业园得分最高,为1.219分,说明这些园区的工业结构、耗能水平、环境保护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园区综合得分F最高的5个园区分别是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湖南岳阳经济开发区和湘潭台商投资区。除湘潭台商投资区外,其余4个园区前10个月的主营业务收入均在300亿元以上,工业规模总量处于领先水平,但这几个园区的在工业增长水平因子上的得分较低,这可能是随着产业园区规模的不断壮大,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水平的难度也就越大,规模较小的园区在增长水平因子f2上得分较高也说明了这一点。在所有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中,只有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湘潭台商投资区和湖南资兴经济开发区三个园区,在4个公因子上的得分均大于0,这说明这几个园区在工业经济规模、结构、潜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比较均衡的发展。
结合因子得分分布图可知,除5个规模较大的园区外,其余产业园区工业经济规模因子的得分基本处于负1分到正1分之间,得分较低且比较集中,说明目前湖南的省级及以上园区工业规模还比较小,不断做大园区工业总量,培育上规模、有实力的产业集群或大型企业集团,仍是今后园区工业发展的重点;就规模因子得分比较而言,较发达地区要比欠发达地区的园区工业规模更大,“长株潭”城市群及周边城市要比省内其他城市尤其是湘西地区的园区工业规模优势更加明显;增长水平因子得分则更为分散,说明目前全省的园区工业增长水平并不一致,总体看来,规模较小的园区工业增长水平要领先于规模较大的园区;就低碳发展水平因子得分看,除少数几个以钢铁冶炼等产业为主导的园区得分负2分以下外,其余园区的低碳发展水平因子得分则相对集中,但得分也还偏低,这既说明了省级及以上园区工业结构更倾向低碳方向发展,也说明园区工业结构的重构现象比较明显。另外,工业经济规模总量较大的几个园区,虽然规模因子得分较高,但增长水平因子和低碳发展水平因子的得分基本上都在0分附近(也就是全省的相对平均水平),根据全省的千亿产业园区发展规划要求,要提高园区工业的综合实力水平,在壮大规模的同时,也要注重实现园区工业的低碳发展和较快增长相同步。
综合来看,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个开发区工业的因子综合得分居前三位,其工业综合实力处于全省园区的领先水平,全省虽然有32个园区工业的因子综合得分大于零,但与这3个开发区的工业综合实力还有较大的差距。在两个因子得分图上最明显的特征是,全省有70%以上的产业园区都落在第三和第四象限,也就是说虽然园区工业的增长水平和低碳发展水平比较均衡(得分更为分散),但园区工业规模水平的偏低,则是目前全省园区工业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最大的不足。今后,如何协调推进园区工业规模的快速壮大,推动园区工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是影响全省产业园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产业园区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
(一)规模总量仍显偏小,支柱地位有待提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湖南产业园区工业经济发展成效明显,在全省社会经济中的贡献和地位显著提高,但与周边省份尤其是发达省份相比,湖南产业园区工业发展规模和发展贡献仍显滞后。与湖北省相比,2008年,湖南产业园区规模工业企业个数仅为湖北的45.3%;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仅为湖北的52.5%;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的比重和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比湖北低23.4个和10.1个百分点;产业园区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数,仅分别为湖北的60.7%和54.0%。与沿海发达省份中的浙江省相比,湖南园区工业经济规模总量和外向度均大幅落后于浙江。2009年,湖南产业园区规模工业企业个数仅为浙江的18.8%,其中过亿元企业个数仅为浙江33.6%;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仅为浙江的38.3%;产业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和出口交货值,分别仅为浙江的35.9%和5.1%。另外,从核心园区的发展规模看,湖南与浙江的差距同样明显。2009年,浙江省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产业园区有8个,其中各有2个园区的规模在3000亿元和2000亿元以上。同时,湖南最大的产业园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9年的技工贸总收入仅900多亿元;全省仅有3个园区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亿元以上。
(二)区域间产业园区工业发展不平衡
虽然在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湖南一直坚持了全省“一盘棋”的战略,在政策上对各市州都给予充分的扶持,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在全省14个市州的布点相对均匀,除湘西地区的张家界、湘西州和怀化3个市州外,其余11个市州的园区个数均在4—9个之间,但由于产业基础、区域位置、资源禀赋等原因,全省的园区工业发展并不平衡,差距不断拉大。2009年工业财务年报数据显示,全省78个省级及以上园区中有12个园区规模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有7个园区规模工业利润超过10亿元;但同时,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在20亿元以下、10亿元以下的产业园区分别有30个和17个,占产业园区总个数的比重分别为39.5%和22.3%,有32个园区规模工业利润在1亿元以下或亏损(3个园区亏损)。
从园区的分布区域看,“长株潭”、“3+5”城市群等省内较发达地区的园区规模工业总量在各市州中排位靠前,而湘西地区的怀化、张家界、自治州、邵阳以及湘南地区的永州、郴州等市州的园区规模工业总量明显偏小。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3+5”城市群的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42.98亿元和89.88亿元;盈亏相抵后平均实现利润总额13.04亿元和6.65亿元。湘西地区的怀化、张家界、自治州及邵阳等四个市州,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平均利润总额分别为14.42亿元和0.64亿元;湘南地区的郴州市和永州市两市,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平均利润总额分别为26.14亿元和2.11亿元。
(三)特色产业不够突出,要素集聚能力不强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湖南产业园区工业已初步形成了以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农副食品加工等几大优势产业集群,但也还存在产业集群规模偏小、优势集群较少、园区涉足行业领域偏多等问题。一是集群规模偏小,优势集群少。2009年底,全省78个产业园区中仍无一个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从产业集群看,作为湖南产业园区规模工业中的优势集群——专用设备制造(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在国际国内已具备一定的竞争力。2008年和2009年,全省产业园区规模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4.23亿元和802.54亿元,行业规模虽有较大提升,但与国际国内发达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另外,产业园区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在2009年刚突破五百亿元,达502.05亿元;而其他产业园区的规模工业大类行业,2009的主营业务收入均在500亿元以下,其中只有6个大类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在200—500亿元之间,另外还有17个大类行业在50亿元以下,有4个大类行业在50—100亿元之间。二是产业园区工业涉及行业领域广,园区间工业产业重构现象明显。2009年,全省产业园区涉及的工业大类行业37个,占全部大类行业个数的95%,涉及中类行业169个,占全部中类行业个数的90%。全省有29个产业园区涉及的规模工业中类行业个数超过20个,其中有8个园区涉及的中类行业超过40个,尤其是部分园区规模工业总量偏小但涉及的行业类型较多,如湖南茶陵经济开发区(37个)、湖南株洲渌口经济开发区(32个)、湖南益阳长春工业园区(22个)、湖南洞口经济开发区(22个)、湖南临澧经济开发区(20个)、湖南长沙暮云工业园区(20个)等产业园区,2009年的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均在30亿元及以下水平,但涉及的中类行业个数都在20个及以上,这反映了湖南部分产业园区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求快、求全的倾向,而忽略打造和培育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这容易导致产业园区之间产业重构现象的出现和丧失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加快产业园区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科学规划,明确园区定位,促进健康、有序发展
科学规划,合理定位是构筑园区平台,发展产业园区经济的根本导向。湖南现有的产业园区,在市场有限、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不应再追求盲目的扩张,应按照资源、生态、环境等因素准确定位园区功能,发展方向、产业目标,从外延扩张式开发战略转移到内涵提高式开发战略上来。一是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聘请专业队伍或人才,深入研究各地实际,科学制定全省园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不同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促进全省产业园区走集群发展的路子,实现总体布局的一体化。二是要以发展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方向,以这些产业作为产业园区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点,培育优势品牌。三是进一步提高引资质量,逐步从招商引资转变到招商选资上来。要从科学发展观出发,针对不同的园区状况确定入园项目的投资强度标准,以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在园区规划中要注重功能划分,在园区划分不同产业区块,合理划分工业区、商贸区、生活区,使各类企业能够更好地向园区集中,从而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效应。
(二)以工业为主导,加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
以工业为主导,加强产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是实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抓手。一是要找准产业园区与地区经济融合互动的切入点,要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招商与当地工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建立互惠双赢机制。二是要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和服务机制,进一步落实完善相关政策和机制,调动产业园区与地区合作积极性,在土地综合开发、拆迁、简化优化审批程序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促进产业园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三是建立地区经济资源的互通与共享机制,在招行引资模式上不断探索,充分利用和依靠园区的专业团队、专业服务、品牌、人才和信息资源等优势,加强招商引资的合作共赢。
(三)加大园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力度
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以特色促发展,利用发展不断强化特色,应当成为产业园区始终不渝的坚持。一是要抓优势。要注重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要对本地区的土地、矿产等资源、劳动力、人才队伍、市场及区位优势等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出要素比较优势和劣势,通过优势互补,寻找结合点、发力点,实现优势优先发展,明确发展园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基本思路,基本发展战略,确定好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措施。二是要抓先进。要积极鼓励特色优势企业争创名牌,鼓励重点企业、品牌企业在园区内以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作支撑,聚集一批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产品、加工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等配套协作,形成产业链、企业群,使园区内企业实行专业化生产配套,形成特色产业群的整体竞争力。三是要抓服务。要大力做好产业园区特色优势企业的信息化、金融服务、物流配送、检验检测、环境保护、人员培训等工作,充分发挥优势企业对区域特色产业的集聚、提升和带动作用。
(四)大力完善产业配套及延伸产业链条
针对湖南产业园区的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的现状,应完善产业园区的产业体系,鼓励骨干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技术转让、生产外包等方式,在周边聚集一批为自己配套生产和服务的企业。同时,引导中小企业主动嵌入产业链进行专业化配套生产,构建围绕集群核心企业的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配套协作体系。同时要支持产业配套园建设。重点支持如长沙北汽福田配套园、山河智能配套园等工业配套园项目建设,形成一批围绕园区核心企业进行配套的专业特色园中园。此外,大力推进企业产品安全保障、物流配送、产学研等配套服务也是促进产业园区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五)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少办事环节。政府机构的高效与廉洁,是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园区政府机构设置等方面应坚持因事设岗,因岗选人,所有工作人员实行一岗多职,交叉兼职。同时,政府对园区企业提供“一门式管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实施服务时限承诺制,减少行政干涉,用公开透明的市场竞争机制来代替政府指令。二是要加大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配套,建立园区与城区间、园区与园区间的快速通道,不断优化园区外部发展环境,突出配套园区、功能园区、孵化基地、创业中心的建设,为园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根据各产业园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和分布,举办一些专业论坛、专业会展等,促进产业集合型园区向产业结合服务型园区转变。
承办:工业处
执笔:唐素芳 张吉世 谭兵农 周 玲 邹 阳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1] 产业园区,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等园区类型。本文研究的产业园区对象及统计范围均为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包括国家级产业园区和省级产业园区,不包括市级和县级产业园区。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