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从消费品市场发展看湖南民生改善

(决策咨询报告04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1-03-02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消费品市场是反映民生改善最直接、最客观的“晴雨表”。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富民强省战略,坚持“为民办实事”,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湖南消费品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就是民生得到改善的最好见证。

  一、民生改善在消费品市场的主要体现

  (一)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较快,居民购买力稳步增长。2010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75.26亿元,同比增长19.1%,比2005年增长133.4%,“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8.5%;人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00元,比2005年增加4625元,平均每年增加925元。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较快,主要动力是湖南居民购买力在不断增强。从居民收入看,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9523.97元、5622元,比2005年增长73.9%80.3%,“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7%12.5%;从居民储蓄看,2010年末,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9022.58亿元,比2005年增加4930.46亿元,平均每人拥有存款1.13万元。

  (二)消费商品结构升级,居民消费从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和享受型转变。随着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迅速提高,老百姓的消费不断丰富多样,在消费品市场,老百姓的购买去向能够充分反映民生改善的质量。2010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1724.24亿元商品零售额中,吃、穿、用、烧类商品零售额分别为 194.65亿元、149.57亿元、928.87亿元、451.15亿元,结构比由2005年的13.88.452.325.5调整为11.3:8.7:53.9:26.2;耐用品、非耐用品零售额分别为675.24亿元、1049亿元,结构比由2005年的32.2:67.8调整为39.2:60.8。其中,汽车、家用电器等热点商品持续旺销,“十一五”期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汽车、家电类商品年均分别增长39.7%30.2%,消费需求旺盛(见表1)。数据表明,湖南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湖南人均GDP突破3千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5%48.4%,消费品结构已从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和享受型转变,结构升级明显,民生改善的质量较好。

  (三)新型消费观念不断涌现,居民生活质量改善。2009年,湖南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经达到79.0%,居民小康生活的特征日益明显,表现在消费品市场为各种新型消费观念和需求不断发展。从消费的领域看,健康消费、娱乐消费、时尚消费、知识消费、理财消费等发展迅速。2010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体育娱乐用品类、中西药品类、化妆品类、通讯器材类、书报杂志类、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分别为5.71亿元、91.35亿元、22.76亿元、20.32亿元、40.12亿元、24.49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6.9%27.2%28.7%28.9%12.0%41.0%。从消费的方式看,便捷消费、网络消费、信贷消费、低碳消费等个性消费不断涌现。2010年,全省限额以上快餐业实现营业额1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0%;限额以上便利店、大型超市、专业店、专卖店、无店铺零售店分别实现零售额1.68亿元、123.43亿元、367.39亿元、346.90亿元、19.97亿元,比上年增长84.5%29.4%39.6%41.0%23.7%;全省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为78.39亿元,比年初增加35.62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30.85亿元;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预计,全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4%,湖南略高于这一比重。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还相对较低。尽管全省民生整体不断改善,消费品市场繁荣发展,但是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扩大,与高收入人群相比,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还比较差。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56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22元,两者的绝对额相差10943.7元,相对差距(两者之比)为2.95:1;与2000年相比,绝对额差距增加了6922.16元,相对差距扩大了0.132009年,城镇低收入人群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1.64平方米,比高收入人群低17.37平方米;城镇低收入人群的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食用植物油、猪牛羊肉、鸡鸭鲜蛋、鱼虾、鲜菜、白酒分别为10.77千克、26.53千克、13.55千克、10.60千克、112.95千克、1.04千克,比高收入人群低1.96千克、2.78千克、4.69千克、3.53千克、14.42千克、0.49千克。从表2可以看出,在选取的9种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中,农村居民拥有量均低于城镇居民,城镇低收入人群低于高收入人群,并且差距较大。

  (二)长期偏低、连续下降的居民消费率亟待扭转。湖南的居民消费率自2000年以来呈逐年下降的态势,2009年为38.8%,比2000年下降15.5个百分点,虽然经济发展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消费率会适度下调,但长期偏低、连续下降的居民消费率,已经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瓶颈。据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至2007年,低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平均为75%,高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平均为62%,世界平均水平为61.5%,其中,美国为70%,英国为65%,日本和欧元区为57%。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会导致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偏低,同时,老百姓不能同步分享经济发展带来成果。另外,湖南居民消费结构失衡还表现为物质消费过度而服务消费过少,即物质和资源性的消费过多。2010年,湖南城镇居民的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和其他用品及服务的支出之和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8.4%,农村居民的这一比重更高。与此相比,美国居民三分之二以上的消费却为享受服务,如通讯、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等,这类消费是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有利于促进人的自身完善和发展,也有利于居民幸福指数的提高。

  (三)市场供给环节还有诸多制约需要加快突破。一是公共产品供给仍然不足。诸如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以至于部分老百姓在收入加快增长的同时,仍然感觉生活负担很重,幸福指数不高,使得人们不敢消费,也不能消费。2010年,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0.720.77,比上年同期下降0.010.05。二是物价上涨预期增强。物价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最关心的民生指标。2010年,湖南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3.1%,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压力明显增大;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第四季度近74%居民认为物价较高,居民对物价满意度为1999年开始调查以来最低;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指数升至81.7%,较第三季度提高8.5个百分点。三是消费环境依然存在诸多不利于消费需求扩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消费的硬件条件得不到满足,城市交通拥堵,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道路、通讯、电力、用水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商品流通环节费用偏高,据商务部对600种生活必需品的调查显示,产品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只占总周转时间的10%左右,而90%的时间停留在流通领域;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差,各种食品安全、假冒伪劣产品事件屡有发生,老百姓不能放心消费,导致类似内地居民到港澳掀起奶粉抢购潮的消费外流,据湖南省工商局第四季度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通报,抽检样品407批次,合格率仅为67.5%;消费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商业诚信远未建立,消费者权益仍然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如前段时间媒体曝光的家乐福等大型超市的价格欺诈。

  三、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民生GDP”,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民生,不是单纯地“花钱”,同时也能“挣钱”,也能发展GDP。发展“民生GDP”,不仅能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且还能给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一是建议省政府把各项民生指标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核心,引导各地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二是通过加大投入、制度安排和公共政策,探索实现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三是认真贯彻落实《湖南省改善民生实施纲要(2011-2015)》,突出抓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八大民生工程”。

  (二)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的内在统一,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扩大内需是中央、省委省政府“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之一,扩大内需是为了科学发展,而科学发展为了改善民生。一是要努力构建消费、投资协调拉动的发展新模式,提高居民消费率,积极稳定物价,继续增加民生投入,采取更加积极的扩大消费政策。二是要把促进就业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放在突出位置。首要的是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人均GDP同步增长,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三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把保障的重点落实在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三)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促进湖南商品市场升级。一是扶优扶强,下决心培育一批大型流通集团。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发展12个年销售额过百亿元,35个年销售额过50亿元的零售企业,以此形成发展支撑。二是加快推进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流通体系。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确立连锁经营在湖南省商品零售业中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尽快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省内大型商贸企业进军电子商务。三是加强改善消费环境,保证消费顺利进行。要重视与改善消费环境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治理“城市病”,加快农村电网改造、自来水、通讯设施及乡村公路建设;完善城乡商品零售网络,尤其要加快拓展农村市场,规划建设以农村集镇为依托的区域性购物中心;加强商业诚信体系建设,规范消费市场管理,保障消费者权益。

承办:贸外处
执笔:彭沧海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