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武陵山区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决策咨询报告25期)
湖南武陵山区主要由“三市一州一县”——邵阳、张家界、怀化、湘西自治州和石门县五个行政区域构成,是典型的老、少、边、贫地区,地处渝、鄂、湘、黔四省交界处,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主要居住地。近年来,随着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全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湖南武陵山区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其地处偏远、经济技术落后、招商引资困难等原因,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其发展潜力有待挖掘,发展实力亟待增强。
一、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明显。2010年武陵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73.40亿元,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386.94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794.28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892.18亿元,增长13.5%。分地区来看,2010年邵阳、张家界、怀化、湘西自治州和石门县分别实现增加值730.33亿元、242.48亿元、674.92亿元、303.44亿元和122.23亿元,在武陵山区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分别为35.2%、11.7%、32.6%、14.6%和5.9%。从产业结构来看,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22.9:30.8:46.3调整为2010年18.7:38.3:43,其中,第一产业比重降低4.2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降低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明显。
(二)工业发展提速,占GDP比重提高。2010年武陵山区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686.34亿元,占GDP比重为33.1%,比2005年提高5.6个百分点。分地区来看,2010年邵阳、张家界、怀化、湘西自治州和石门县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237.85亿元、48.2亿元、256.27亿元、102.21亿元和41.8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32.6%、19.9%、38.0%、33.7%和34.2%;与2005年相比,占比分别提高7.7个、2.4个、10.7个、7.1个和6.1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总量提升迅速。2005-2010年,武陵山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翻了一番多。2010年,武陵山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892.17亿元,是2005年的2.09倍。分地区来看,邵阳、张家界、怀化、湘西自治州和石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75.56亿元、151.19亿元、288.59亿元、132.87亿元和43.97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9倍、2.3倍、2.1倍、2.3倍和2.2倍。
(四)经济建设力度加大,投资增长迅猛。2005-2010年,武陵山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31.6%,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其中,邵阳、张家界、怀化、湘西自治州和石门县年均分别增长34.1%、22.8%、39.5%、24.4%和18.5%。2010年武陵山区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474.51亿元,占全省的15.0%;增长27.9%,比全省平均水平快0.3个百分点。其中,邵阳、张家界、怀化、湘西自治州和石门县分别完成612.59亿元、143.64亿元、446.98亿元、208.5亿元和62.8亿元。
(五)扩大内需政策执行到位,社会消费品市场活跃。2005-2010年,武陵山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3%。2010年,武陵山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8.21亿元,增长18.5%,其中,邵阳278.32亿元,增长18.9%;张家界83.04亿元,增长18.7%;怀化233.86亿元,增长20%;湘西116.99亿元,增长18.2%;石门46亿元,增长18.8。
二、武陵山区经济发展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武陵山区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较大,还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GDP占比下滑趋势明显。一是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逐年下降。十一五期间,武陵山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由2005年的14.0%下降到2010年的13.0%。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为邵阳市,下降了0.6个百分点,其次为怀化市下降了0.2个百分点,再次为张家界和石门县分别下降了0.1个百分点,自治州占比基本维持平稳。二是经济增长速度慢于全省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武陵山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2.8%,比全省年均增长速度低1.2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差距最大,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9个百分点。三是人均GDP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2009年,武陵山区人均GDP10824元/人,比全省平均水平少9604元/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4751元/人。
(二)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转型速度慢。从历年三次产业在全省中的占比来看,武陵山区产业结构中一产业比重过高,经济发展过多的依赖于农业生产。十一五期间,武陵山区一产业占全省比重虽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够快,2010年一产业占全省比重达16.5%,比二、三产业在全省中的占比分别高出5.7个和2.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在全省占比的结构性特征表明,武陵山区经济转型速度慢于全省经济转型速度,虽然十一五期间,武陵山区工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其总量小,绝对量增幅少,仍不能满足与全省同步经济转型的需要。
(三)投资续航能力不足,消费品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续航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从投资总量看,2010年,武陵山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74.51亿元,占全省的15.0%,占比与2009年持平;从投资增速看,2010年,武陵山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9%,比2009年下滑14.8个百分点,表明投资后劲不足,增长呈疲软态势。二是消费品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从总量看,2010年武陵山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8.21亿元,增长19.1%,占全省的13.1%,增速与占比均与去年持平;从结构看,2010年武陵山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除怀化市外其余4个市州县均低于19.1%的全省平均增长水平。
(四)居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慢。一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邵阳、张家界、怀化、湘西和自治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1698元/人、12705元/人、12523元/人和12115元/人,远低于16566元/人的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邵阳、张家界、怀化、湘西和自治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760元/人、3668元/人、3520元/人和3173元/人,远低于5622元/人的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慢。从构成来看,2010年武陵山区除怀化、石门外,其余三大市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均小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除邵阳外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长此以往或将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需引起重视。
三、加快发展武陵山区的建议
武陵山区以经济发展为纽带,将具有相同经济特征的毗邻区域联合起来共谋发展,打破了以往以行政区划界为标准的经济发展规划格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战略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跨行政区域经济协作区的建立,既能便于不同行政区域决策者因地制宜地制定、执行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又能使不同行政区域间相互借鉴彼此的成功经验,从而促进协作区的整体发展。为促进我省武陵山区经济发展更加科学合理,现提出几点建议如下:
1、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增强工业经济主导作用。近年来,武陵山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大,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由于其总量不大,在全省工业增加值中占比偏低,导致其跟不上全省结构调整的步伐。因此,发展武陵山区,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狠抓工业发展,充分挖掘优势产业增长潜力,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大力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大食品加工业、建材业、能源加工业以及金属冶炼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出比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传统中小企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扶持中小骨干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二是要培植新兴产业,壮大优势产业。立足现有工业,发挥武陵山区丰富的山地资源、中药材资源、水能资源的比较优势,着力发展以水电、石煤发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以绿色食品、旅游纪念品为主的旅游商品,以加工黄姜、杜仲、黄柏、五倍子为主的生物医药三大特色产业。
2、加大投资力度,增强投资对经济的有力拉动。武陵山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投资的依赖性还比较强。十一五期间,武陵山区投资增长迅速,然而近年来增速却出现明显疲软态势,2010年,武陵山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9%,比2009年下滑14.8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下滑或将导致经济发展续航能力不足,因此,建议从三方面着手,提高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一是加强重大项目的立项和争取工作,实现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偏远山区交通状况,实现武陵山区国道、省道、县道联网,使武陵山区成为连接省内与周边省份经济交流的门户。三是加强招商引资力度。2010年武陵山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比重为15.0%,仅比2005年占比提高0.4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可以从税收、财政、金融等多种渠道着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3、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更新发展观念,结合武陵山区特点,改造传统农业,依托自然资源,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一是稳定粮食生产。精心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充分利用国家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良种推广补贴等政策,推动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等农作物种植,进一步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二是壮大特色支柱产业。突出抓好粮食、油茶、柑桔、猕猴桃、烟叶、茶叶、中药材、生猪、竹木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对优势特色产业进行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突出培育扶持对农户带动力强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龙头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切实解决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突出问题。四是加大培训引导力度,促进返乡农民工转移再就业。
4、发展特色产业,提升旅游产业品质。一是要制定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各级旅游局要在实施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推进包括总体规划和景区详细规划在内的多层次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形成“以省旅游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市(州)旅游发展规划为基础,以旅游景区(点)详细规划为重点”的旅游规划体系。一方面要保护好已开发的旅游产品,进一步搞好旅游配套服务;另一方面要赋予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新的内容,让武陵山区的历史、风情、风景充分展示出来,这不仅包括精品旅游线的建设和开辟,而应是全民共建、全方位挖掘、全舞台展示的综合发挥,让武陵山区的悠久历史、浓郁的民族之风充分显现出来。二是要加快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的开发。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做到点线结合,旅游线路形成对于提高旅游产业经营效益具有极大作用。要全面实施以张家界、凤凰古城为龙头的旅游精品战略,加快旅游开发步伐。今后一个时期,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要围绕“张家界”这块金字招牌,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三是要大力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武陵山区自古以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历史悠久流长,民族文化积淀深厚。要选准突破“亮点”,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实施集中开发。
承办:核算处
执笔:黄陈武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