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对比分析

(决策咨询报告43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1-08-03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同时于2007年底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地同属中部地区且互为近邻。对两个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情况进行科学比对,从而发现并吸取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同时找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与发展。

  一、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基本情况

  1.长株潭城市群概况。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属于典型的“经济增长三角”,且三个城市同为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区域内京广、浙赣、湘黔、湘桂等铁路干线交汇,京珠、上瑞高速及106107319320四条国道贯通,水运内联湘资沅澧、外达长江。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所辖行政区域国土面积2.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3.3%2010年末总人口1331.65万人,占全省的18.8%;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16亿元,增长15.5%,占全省的42.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0433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04倍。

  2.武汉城市圈概况。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省东南部,以省会武汉市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8市构成区域经济联合体,地处我国东西、南北两大发展轴线——长江经济带及由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组成的“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的交会处。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该区域总面积5.8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1.2%;总人口3000万,占全省的52.5%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586亿元,增长15%,占全省的60.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829元,超全省平均水平15.2%

  二、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对比分析

  利用功效系数法对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资源利用、环境友好、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5大类28“两型”社会建设涉及的主要统计指标数据进行综合加权测算,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总指数分别为91.9190.67,分别比上年提高1.32个和1.31个百分点。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总指数高于武汉城市圈1.24个百分点,继续好于武汉城市圈的总体水平(见表一)。从分类指标来看,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资源利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指数分别比武汉城市圈高0.76个、0.18个、1.48个和0.2个百分点,而长株潭城市群环境友好指数比武汉城市圈低1.39个百分点。

  1.资源利用指数长株潭城市群比武汉城市圈高0.76个百分点。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资源利用指数为18.16,比上年提高0.35个百分点,比武汉城市圈高0.76个百分点。其中,长株潭城市群工业用水重复率86.1%,比上年提高8.6个百分点,而武汉城市圈工业用水重复率仅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长株潭城市群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4.1%,分别比上年和武汉城市圈高出5.2个和8.1个百分点。

  2.环境友好指数长株潭城市群比武汉城市圈低1.39个百分点。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环境友好指数为23.28,比上年提高了0.28个百分点,同期武汉城市圈该指数为24.67,比上年提高了0.77个百分点。长株潭城市群环境友好指数比武汉城市圈低1.39个百分点,主要是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农村改水累计受益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不及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二氧化硫排放量为3.54千克/万元,比上年下降了22.1%,比武汉城市圈高0.14千克/万元;农村改水累计受益率为98.8%,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比武汉城市圈低0.8个百分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比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比武汉城市圈低8个百分点。

  3.科技创新指数长株潭城市群比武汉城市圈高0.18个百分点。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科技创新指数为9.1,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比武汉城市圈高出0.18个百分点。其中,长株潭城市群的高新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为45.1%,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2.5%,分别比武汉城市圈的高出9.8个和1个百分点。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为9.94件,比上年增长37.9%,增幅比武汉城市圈高37.2个百分点。

  4.经济发展指数长株潭城市群比武汉城市圈高1.48个百分点。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指数为22.67,分别比上年和武汉城市圈高出0.37个和1.48个百分点。其中,长株潭城市群GDP总量为6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分别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和武汉城市圈1个和0.5个百分点;人均GDP50433元,超武汉城市圈58.4%;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3302元,比上年增长24.9%,是武汉城市圈的1.8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为62182元,比上年增长19.8%,是武汉城市圈的3.08倍。

  5.社会进步指数长株潭城市群比武汉城市圈高0.2个百分点。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社会进步指数为18.7,比上年和武汉城市圈均高出0.2个百分点。其中,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201元,比武汉城市圈多2280元,比上年增长12.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296元,比武汉城市圈多3376元,比上年增长17.9%,增幅比武汉城市圈高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参保率为69.6%,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比武汉城市圈的高5.2个百分点。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等级公路密度为121.0公里/百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26.6%,但比武汉城市圈低2%

  三、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自身发展情况及与武汉城市圈的对比看,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应着力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强。

  一是进一步加强资源的保护与利用。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人均耕地面积为0.62亩,比上年减少0.03亩,较武汉城市圈人均耕地面积少0.06亩。长株潭城市群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分别为3.69%86.05%,比武汉城市圈分别低0.48个和2.65个百分点,这说明长株潭城市群在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长株潭城市群应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加快土地整理复垦,积极探索节约用地模式,合理有效的利用耕地资源。要针对重工业比重较大、耗能相对较高的特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二是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比武汉城市圈低8个百分点,离“两型”社会中环境友好型建设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必须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加大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综合整治力度,大力植树造林,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森林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强化森林资源消耗控制。加大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厕所等整治力度。

  三是进一步加强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仅为2.5%,比上年降低了0.3个百分点;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为9.94件,比武汉城市圈少2.46件。因此,长株潭城市群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经费投入,科技经费增长速度要超过经济发展速度,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资金保障。要加强高新技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产业的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四是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与社会保障。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等级公路密度不太高,群众安全感不太强,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参保面不太宽,制约了“两型”社会建设。因此,长株潭城市群要进一步加大基础投入,加快交通、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要进一步加大社会建设与管理,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度。

  五是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长株潭城市群已经实现了内部交通规划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通讯同城等。然而,与其他城市群间的跨省合作还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想要更大限度地发挥与其他城市群联动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效益,需要进一步打破地域界限,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合理布局、环境治理等方面实现与其他城市群间跨地区合作。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位于中部地区的经济腹地,是长江流域经济带和京广铁路经济带的交汇中心,是名副其实的综合交通枢纽。两大城市群强强联合、共同建设试验区将有利于推动两大城市群自身的建设,有助于双方共享区域发展的规模效益,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中部地区乃至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承办:地方调查队管理办公室
执笔:赵海军
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