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形势分析及全年走势研判

(决策咨询报告49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1-08-12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11年上半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创新型湖南的总体目标,全省以项目、平台、人才等创新要素建设为重点,推动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有力促进了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形势分析

  一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234.78 亿元,同比增长32.0%;实现销售收入4070.45亿元,增长39.7%,其中出口32.04 亿美元,增长47.8%;实现利税465.03亿元,增长51.7%。增加值和销售收入的增速较之一季度的41.9%和42.4%明显滑落,比去年同期增速也略有减缓。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增速放缓。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为14.1%,较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增速保持较快主要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税收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吸引了大量企业向高新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落后产能的淘汰扩大高新企业的市场空间,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是空间布局日趋完善。长株潭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59.70亿元,同比增长37.7%,占全省的61.5%。是全省增长最快的区域,也是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高地;一点一线地区实现增加值1001.37亿元,增长33.7%;“3+5”城市群实现增加值1104.74 亿元,增长32.9%;湘南地区实现增加值142.42 亿元,增长23.6%;大湘西地区实现增加值66.09亿元,增长23.3%。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益阳、郴州七大高新区共实现增加值595.75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为48.2 %,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同比增长36.0%,比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增速快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或高新园区在空间上,一般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城市雄厚的技术基础或者在高速公路沿线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在空间布局日趋完善,即以长株潭作为核心聚集区向京珠高速公路沿线扩散。

  三是结构调整效果显著。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新材料技术两大重点技术领域分别实现增加值531.43亿元和368.38亿元,分别增长42.3%和17.0%,两大技术领域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72.9%。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领域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的企业较多,且多为资源加工型制造业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其增幅低于产业整体水平15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也明显回落。而处于产业链高端且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的电子信息领域和新能源及节能两大技术领域分别实现增加值48.81亿元和50.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7%和43.8%,在八大技术领域中增速分列一、二位,远高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增速。高技术服务业、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增速也较快,分别为32.0%和31.5%,与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增速持平。随着新能源、节能环保和高科技创新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势增长和落后产能的萎缩,其增量结构的变化正逐步改变高新技术产业原有的结构。这说明,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和有力推手,其自身的结构调整效果也十分显著。

  四是技术水平稳步提升。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中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规上工业高技术行业势头强劲、发展迅速、产销两旺,内涵不断充实,经济效益良好,主要指标优于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状况。规上工业高技术行业实现增加值174.76亿元,同比增长33.6%,比高新产业整体增速快1.6百分点,占高新技术产业的14.2%。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水平稳步提升,中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SF35100型300吨交流传动电动轮自卸车在湘电集团成功下线,标志着湘电在重型装备领域成功跻身世界先进制造企业行列;永清环保承担的“燃煤电厂烟气脱硝新型SCR反应器研制”实现了脱硝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南车株机“A型地铁车辆的研制与产业化”通过专家验收,打破西方对A型地铁车辆的技术垄断; “油气输送用优质管线钢研发”在华菱衡钢通过了专家验收,成功开发X65、X70、X80高级管线钢并实现大批量生产。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海利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第三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称号,截至今年上半年,我省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已达9家。

  二、下半年高新技术产业走势预测

  目前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走势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不同规模企业逐步分化。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中61家大型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和增加值分别为1936.57亿元和583.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0%和40.0%,增速比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平均水平高5.3个百分点和7.9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47.6%和47.3%,对产业整体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而同期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小型企业的增加值分别增长22.9%、28.0%,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上半年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9.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涨幅更大,同比上涨11.9%。在通胀预期、银根紧缩的宏观经济形势下,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小企业受制于要素红利摊薄,融资困难,原材料、中间产品及人工上涨且市场定价议价能力较弱夹逼影响而挤压了盈利空间等因素,拉低了产业整体增长速度;而大企业在同样的经济形势下受到影响会较小,其市场地位决定了各级分销商和供货商将分散和分担其风险和资金压力。因此,大型高新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将主导下半年高新技术产业的走势。

  第二,产值销售比率逐季回落。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销率逐季回落,一季度为98.1%,二季度为97.2%。一季度销售收入较产值的增幅低了7.1个百分点,上半年销售收入较产值的增幅却高了近1.0个百分点。受去年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产销率明显提高、企业库存压力得到释放以及较好的宏观经济形势,一季度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装备制造业的大型高新企业年初销售预期较为乐观,产值增速很快。但目前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市场需求放缓、流动性收紧,部分企业在下半年或将面临一定的库存压力。当然,下半年保障性住房和水利建设也有大幅度拉动需求的可能。由于这部分企业的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大,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增速也因此面临下滑的风险。

  第三,落后产能开始逐渐退出。因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部分将不被继续认定为高新企业。部分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的大型企业,因能耗较高、技术水平有限、产品更新较慢等原因将逐渐退出高新企业的行列,有的企业将不被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范围,有的企业只有部分产品能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

  结合上述因素,并考虑到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27.06亿元,增长31.0%,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0.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增长迅速,达47.8%,比全省出口增速快16.7个百分点;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4.47亿元,增长17.4%;企业景气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30.6和137.5,均处于高度景气区间等情况,我们认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将迎来较长一段时间持续快速增长期。经初步预测,201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速将与上半年基本持平,其销售收入、增加值增速应分别在40%和35%左右。

  三、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首先,产业发展要以“质的提升”推动“量的增长”。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为14.1%,较上年同期有明显提高。但与高新技术产业较为发达地区比较,比重仍然较低。在加速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以增强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内生动力的同时,也要注重高新技术产业自身的提质改造,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企业内涵的增强来实现产业整体规模的持续扩大。一方面要提升技术水平,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改项目的投资,提高企业技术能力;要扩大高技术行业的比重,使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度高、效益好、附加值高的特征更加明显;要增大高技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辐射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强企业内涵,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在省内同类型优秀企业并购重组的基础上,通过横向和纵向的产业整合,加速优势企业的全国、全球的并购,实现更大范围的扩张,使我省具有相对优势的以制造业为导向的大企业转向功能齐备的大企业,打造国际品牌。

  其次,企业规模要以“顶天立地”拉动“铺天盖地”。高新技术产业并不是每个行业都存在规模经济,其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分散经营,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中,中小企业是最普遍的企业形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有“顶天立地”的大型企业带动,也需要“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来承接。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的零部件以及相关服务,是大型企业拓展上下游产品的加工链条和产业配套的必要条件。中小企业发展滞后于大型企业,不利于大型企业进一步发展,也抑制部分优秀中型企业向大型龙头企业跨越的步伐,阻碍产业整体的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应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型企业为基础,大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格局。要实施产业链整合战略,促进大中小企业间横向联系,协调龙头企业产业链向周围企业的协作延伸,逐步形成专业分工明确、链节网络化、运转明晰的产业群。要鼓励中小企业加入到龙头骨干企业的产业链中去,实现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从整体上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再次,结构调整要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调整”。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手,其自身的结构调整也十分重要,要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新增的项目、投资和成果带动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一是要注重技术改造和高新产品结构调整与新上马高新技术大项目的配套。高新技术项目需要配套的产业体系才能发挥其更好的作用。高新企业要利用新上马的高新项目的利润支撑存量资产中落后产能技术能力调整的成本,逐步淘汰不具有技术优势的产能和存量资产。二是要注重对外省、外商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项目的引进,利用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更快、更有效的承接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三是要注重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推进产学研有效结合,提升企业吸纳科技成果和主动开发技术能力,有效引导高校、科研机构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缩短科学转化为高新技术、高新技术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引致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从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跨越性提升。

  最后,技术进步要以“聚集效应”启动“扩散效应”。

  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聚集在一定范围的企业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产业的聚集与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高新产业的布局不像传统工业仅仅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相互关联、高度专业化的产业有规律地聚集在一个区域,形成有特色的集群。由于聚集区域内同类企业较多,竞争压力激励着企业的技术创新。聚集区域内的领先企业会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一旦某项核心技术获得创新性突破,在区域区内各专业细分的企业很快会协同创新,相互支持,共同参与这种网络化的创新模式,先进技术拥有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从而实现技术的扩散;企业间邻近,人才的流动、交流的机会频繁,这种学习、竞争的区域环境促进了企业的技术扩散。因而,有必要有意识的引导高新产业聚集发展来实现技术扩散,提高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平。

承办:社会和科技统计处
执笔:杨赛鑫
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