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决策咨询报告23期)
2011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创新基础、深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高新园区建设,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实效。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助推经济增长有力。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1年,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888.21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利税944.95亿元,增长34.4%;销售收入9422.57亿元,增长40.7%;利润总额629.25亿元,增长40.2%;出口74.55亿元,增长41.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5.6%,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4.7%,比上年分别提高2.5个和2.4个百分点。从规模来看,高新技术产业扩张迅速,增加值一年有近千亿元的跨越;从增速来看,高新技术产业明显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和GDP,是极具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增长推进器。
(二)区域布局日益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2011年,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长株潭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671.61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近六成,比上年增长31.6%,比全省平均水平快0.7个百分点;作为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前沿阵地的湘南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实现增加值391.80 亿元,增长33.6%,其增速不仅快于全省还快于长株潭地区。长株潭地区已形成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集群,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下,环长株潭城市群、“一点一线”等地区的相关配套中小企业逐步兴起,“三一”系、“中联”系、“南车”系等关联企业成为长株潭周边地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优势产业领域凸显,新兴产业初具规模。2011年,传统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领域,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新材料技术共实现增加值2010.87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69.6%,仍具有绝对优势。电子信息技术、高技术服务业和航空航天技术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的技术领域增长迅猛,比上年分别增长66.5%、54.1%和45.7%,但这三大领域占比还不高,仅为10.6%。近年来,全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提升传统产业的素质和层次,运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四)骨干企业数量增加,企业规模持续扩张。2011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平均规模(平均产值)为4.31亿元,比上年提高0.74亿元,增长20.7%。全省高新技术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260家,占全部企业数的55.5%,比上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充分说明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141家,比上年增加52家,占全部企业数的6.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9家,与上年持平,这9家企业的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值的29.5%。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中的72家大型企业实现产值4371.23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的44.7%。
(五)载体建设成就显著,创新能力有效增强。湖南各高新区及其特色产业基地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平台体系建设成就显著,创新能力不断加强。2011年,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益阳和郴州七个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38.45亿元、销售收入4035.02 亿元、出口36.73亿美元,分别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42.9%、42.8%、49.3%,分别增长32.9%、38.3%、40.4%。在实施产学研结合创新专项的基础上,新启动实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突破了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亚欧水资源研究与利用中心、中意设计创新中心、中意技术转移分中心等一批重要创新平台落户湖南并正式运行。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高速扩张的背后,存在着产业发展质量下降、企业盈利能力减弱、不同地区和技术领域分化以及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隐忧。
(一)压力增大,产业增长质量下降。201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一季度实现41.9%的开门红后,增速逐季回落。受较快增速惯性影响,虽然下行的趋势在2011年尚不十分明显,但产业增长的质量已开始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压力增大。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由2010年的30.3%下降到29.6%。同时,由于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市场需求放缓、流动性收紧,部分企业的库存压力增大,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销率也逐季回落,一季度为98.1%,而全年仅为96.4%,下滑明显。
(二)情况复杂,不同地区、技术领域分化较为明显。总体来看,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平稳较快增长,但其内部结构的变化较为复杂,不同地区、技术领域的发展状况分化较为明显。分技术领域看,电子信息技术、高技术服务业、航空航天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四大技术领域增速较快,比上年分别增长66.5%、54.1%、45.7%和37.1%,增速快于产业平均水平,而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和资源与环境技术三个技术领域的增速都低于产业平均水平,新材料领域的增速甚至仅为17.6%。分地区看,各地区因各自产业结构的差异,发展状况分化明显:湘南三市凭借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产业整体增速较快;株洲因“南车系”企业受影响较大,增速下滑;怀化、娄底、湘西等地受制于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增速落后全省较多。
(三)出口受阻,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201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仅占其全部销售收入的5.0%,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度不高,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能力不强;出口产品以机械设备和钢材等原材料为主,产品结构不优。受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趋缓的宏观经济形势制约,产品外销难度也在加大。在通胀预期、银根紧缩的宏观经济形势下,高新技术企业受制于要素红利摊薄,融资困难,原材料、中间产品及人工上涨等不利因素叠加影响,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挤压了盈利空间,拉低了产业整体增长速度。
(四)投入不足,自主技术研发能力有待加强。高科技企业都具有高风险性和高成长性,高科技企业的成活率要远低于其他行业的企业;而高成长性具有极强的市场扩张力,从而表现为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的高成长性。高科技企业的这种双重特征带来了对风险资本的需求。目前,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较为短缺,成果转化和风险投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R&D经费投入强度较低,全省风险投资担保机构发展缓慢且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另一特征是其产品拥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然而,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中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和自行研制开发能力的企业较少,其关键技术主要来源于国外,省内的企业主要是组装和销售;处于产业链低端高耗能行业的企业和资源加工型制造业企业仍然不少,附加值不高,但生产成本偏高,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应对风险以培育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倒逼压力,也促成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形势依然较好,但须积极应对或将面临的风险和不利因素。要紧扣地方特色发展有资源禀赋或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落实高新企业财税优惠政策,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盈利能力。通过内联外用,培育产业发展的新动力:一是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依托,进一步调优产业结构,以新一轮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为契机,培育产业发展的外源动力。要增加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出口,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度,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大力引进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外资的高新技术企业。二是以积极调动民间资本为突破口,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清除各种限制,加快民间资本进入各类高新技术投资领域的步伐,加快对接央企和引进外省民营大企业的高新技术项目。
(二)夯实平台基础以提高产业发展的新起点。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通过进一步抓好重点高新园区、重点高新产业基地建设,发挥园区、基地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对技术相对成熟、具有较大市场空间、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带有基础性作用的产业,加快其发展并不断扩大规模,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对能够带动全局、产业关联度大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集中攻关,重点突破。二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鼓励产、学、研各方在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共同开发关联平台技术、联合研究制定技术标准、联合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三是发挥人才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关键性作用。下大力气吸引、培养、建立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技术急需的高科技人才队伍。
(三)发展中小企业以寻求产业发展的新突破。目前,全省规模大中型工业企业高新产业增加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已近七成,几乎囊括省内全部的优质大中型企业资源。因此,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除依靠这部分大中型企业自身发展来推动以外,还应通过有效的政策来支持、鼓励、引导和扶持中小微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逐步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来推动。中小微型高新技术企业对于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不断发挥中小微型企业经营灵活、乐于创新的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将分散的企业力量聚合起来;对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微型高新企业进行扶持,尤其是向规模化扩张的新兴产业,推动其尽快跨跃进入规模化生产的临界点,达到规模化生产;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创新潜力巨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重点培育对象,引导和促进其成为高新产业发展的后续动力;给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提供创新基金、担保基金等有效的融资、投资平台。
承办:社科处 执笔:杨赛鑫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