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湖南农业生产形势分析
(决策咨询报告52期)
上半年,湖南农业经济主要指标增速呈现“一稳定、两回落”的态势:即农业生产增速稳定,农民收入和农产品价格增速回落。
一、主要指标运行情况
(一)农业经济增速稳定。上半年湖南第一产业增加值1014.00亿元,同比增长4.0%,增速与一季度持平,但比上年同期加快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畜牧业生产较快增长,全省牧业实现增加值368.00亿元,增长4.9%,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而上年同期为下降1.2%。
(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回落。据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210.6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6元,增长17.3%,增速较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回落2.1个和3.8个百分点。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价格涨幅回落,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速减缓。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586.47元,同比增长12.9%,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
(三)农产品价格涨幅回落。上半年,全省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7.1%,增速较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回落1.9个和21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上涨9.0%,二季度上涨1.6%。分类别看,上半年种植业、牧业、林业、渔业产品生产价格分别上涨2.1%、10.4%、11.0%和4.7%。从主要农产品价格涨幅看,二季度蔬菜、油料、水产品价格同比上涨幅度分别比一季度提高了14.2个、2.8个和7.0个百分点,生猪价格涨幅回落29.4个百分点,稻谷、家禽、禽蛋价格涨幅保持稳定。
二、主要特点
(一)农作物春夏播面积与春夏收产量稳定增长。全省农作物春夏播面积4644.86千公顷,同比增加81.62千公顷,增长1.8%。其中,粮食作物面积3366.85千公顷,增长1.7%。在粮食作物中,早稻面积1827.08千公顷,增长4.0%;中稻和一季晚稻面积706.44千公顷,减少0.9%;豆类面积176.23千公顷,增长6.3%。经济作物中,棉花面积199.26千公顷,增长3.6%;蔬菜春夏播面积508.15千公顷,增长2.7%;烟叶面积111.87千公顷,增长6.7%。全省春夏收粮食播种面积200.93千公顷,增长3.9%,春夏收粮食产量60.8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春夏收油菜籽面积1213.89千公顷,增长4.0%,单产下降2.4%,油菜籽总产量184.69万吨,增长1.5%。蔬菜(含菜用瓜)1534.09万吨,增长3.0%。
(二)农作物种植结构总体稳中有调。受政策效应刺激、气象条件影响、种植效益引导,农作物种植结构总体稳定,但略有调整。粮食作物占春夏播总面积的72.5%,比重与上年持平,但其内部结构有所调整,其中稻谷、玉米、大豆的比重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6个、0.9个、0.2个百分点,薯类(折粮)比重下降了1.8个百分点。棉花、烟叶、蔬菜面积的比重均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1个百分点,分别占到总面积的4.3%、2.4%和10.9%。麻类面积同比减少了41.9%,瓜果类、糖料面积同比分别下降2.7%和1.0%。
(三)林业生产稳中有进。上半年,全省完成营造林622.9万亩,为计划任务的103.5%,其中造林373.9万亩,荒山和疏林地封山育林249万亩。新造油茶51.1万亩,低产林改造70万亩,全省油茶林达1969.1万亩;新增竹林21.66万亩,竹林面积达1335万亩。上半年全省林业实现增加值57亿元,增长5.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
(四)畜牧业生产全面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上半年,全省生猪出栏3017万头,增长6.3%,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牛、羊、禽分别出栏80.6万头、270.8万只、22544.5万只,分别增长3.1%、2.1%、4.5%。
(五).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动力。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97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49元,增长21.5%,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7个百分点,对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6%,贡献率比上年提升了8.2个百分点。人均财产性收入53.62元,增长9.2%;人均转移性收入508.29元,增长16.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7.4个百分点。如上半年茶叶价格上涨,湖南茶业公司的基地20万户茶农收入大幅度提升,户均增加3500元以上,同比增长22%。
三、支撑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一)政策支持力度大。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对主要农产品生产实施奖励补贴,并大力支持农产品基地和生产项目建设。湖南是农业大省,从中央获得的政策支持更多。今年,中央拟投资湖南2.2亿元,加大对773个生猪规模养殖场实施标准化改造。全省生猪调出大县增加到62个,国家财政奖励资金达4.848亿元;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增加到49个,项目资金达5680万元。全省粮食生产大县52个;按国家初步规划,全省有30个县列为油料生产大县。国家各类资金、政策的支持,将有利于促进湖南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二)项目建设投入多。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水利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9.12亿元,同比增长53.7%,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33.7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省投资增速高出29.5个百分点。其中,农业、畜牧业、渔业、水利建设项目投资分别增长69.9%、71.5%、87.8%、33.7%。这些投入主要是用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三)生产用电形势好。上半年,全省第一产业用电量52.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8.9个百分点,分别比同期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出10.7个、2.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8.1%,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用电增加,主要是生产方式改变和生产加快引起的。
(四)农业产业化进程快。当前,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向企业化、规模化转变。1-5月,全省农林牧业中小企业1895个,实现营业收入47.56亿元,增长8%;从业人员平均人数8.31万人,增长5%。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65%以上;生猪规模户养殖量占到全省生猪生产的60%以上。
(五)农业机械化加快推进。全省1-4月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75亿元,补贴各类农机具8.15万台,实施进度26.7%,受益农户数达6.54万户。全省新增插秧机3288台,达到了10289台,新推广育秧播种流水线564套,完成早稻机插秧面积240.68万亩,机插秧面积增长20%以上。
四、价格、气候等因素影响农业生产
(一)气候条件不利于早稻生产。3-5月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影响早稻分蘖进度,特别对部分移栽较迟的早稻及直播早稻影响较大,造成分蘖缓慢,苗情弱。低温使早稻幼穗分化受阻,枝梗数目减少,颖花退化,空壳粒有所增加。此外,阴雨天气不利于田间施肥与肥料吸收,也易诱发病虫害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稻产量。
(二)气温影响油菜收晒,也影响后期棉花移栽。上半年阴雨天气既导致油菜籽成熟期普遍推迟10天左右,也影响油菜籽收晒。此外,由于油菜收获期推迟,部分棉花无法及时移栽,造成棉花苗龄过长,生育期推迟。
(三)阴雨天气影响茶叶、烟叶、蔬菜生产。总体而言,阴雨天气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春茶、烟叶等农作物生育期普遍推迟。持续阴雨天气不利于蔬菜等农产品采摘、运输等,导致部分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
(四)农资价格上涨增加粮食种植成本。据调查,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水稻种子价格同比上涨10%以上;尿素上涨8.7%,钾肥上涨2.4%,高浓度复合肥上涨7.8%;农药价格上涨3%左右。农资价格上涨使每亩水稻成本较上年增加30—35元,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水稻良种补贴标准分别是13.5元/亩、80.6元/亩、15元/亩,三项合计是109.1元/亩,农资价格的上涨使粮食补贴的政策效应被抵消了三分之一左右。
(五)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后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据畜牧水产局监测,6月份活猪、仔猪及猪肉平均价格分别为每公斤13.41元、34.79元、22.74元,同比分别下降25.8%、10.4%、18.1%,环比分别下降3.2%、4.5%、4.2%。与此同时,生猪养殖成本持续上涨,饲料方面,玉米、豆粕、育肥猪配合饲料同比分别上涨了6.3%、5.8%、7.2%,其中玉米、豆粕分别比年初上涨了13%和33%;养殖场人工成本普遍上涨20%。目前全省猪粮比价为5.06:1,养殖利润已经低于盈亏平衡点。新五丰公司反映,与1月份相比,5月份公司外销、内销的生猪价格分别下跌了2元/公斤、3元/公斤,分别下跌12%和18%。目前大型养殖场出栏一头肉猪,纯利润不足100元,散养户每头亏损100—200元。受生猪养殖效益下降的影响,全省生猪及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增长乏力。上半年全省存栏生猪4283万头,增长2.2%,增速比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降低了1个和0.6个百分点,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29.7万头,增长1.1%,增速比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降低了2.1个和0.9个百分点,这将影响下半年湖南的生猪出栏。
五、促进农业加快生产的建议
(一)抓工作统筹。一是统筹管理水资源。从气象条件看,今年湖南降水前多后少趋势明显。据省气象部门预测,全省7月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8月除湘中、湘东南降水正常略多外,其余地区偏少2成左右。在积极防御强降水引发的中小河流洪涝和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基础上,重点做好科学蓄水保水工作,合理利用雨水资源,确保农业生产用水安全稳定。二是统筹引导农业生产。从国家政策因素看,对主要农产品生产实施了奖励补贴,且各类奖励、项目资金分布在发改、财政、农业等不同部门。要紧密结合湖南农业资源、生产条件、主导产业等实际情况,统筹资金安排,统筹引导发展符合湖南省实际的高效养殖业和种植业,避免各地无序生产。三是保持农产品价格适度稳定。加强农产品价格监测,健全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措施,确保农产品价格合理、稳定,保护生产者积极性。
(二)抓项目推进。农业项目建设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一是加快项目建设。围绕提高粮食、生猪、油料、蔬菜等综合生产能力,抓好生产基地、水利等重大农业项目前期工作,做好投资项目申报,争取更多的中央资金支持;抓紧做好农业投资项目计划下达、财政奖励及引导资金下拨等工作,加快项目建设,争取早建设、早见效。二是提高支农资金效果。要统筹县域经济发展、扶贫开发、农业开发、新农村建设等资金,集中财力办好项目、办大项目,真正发挥支农资金作用。做好农业项目跟踪与效益评估,切实提高支农资金效果。
(三)抓政策落实。一是政策宣传要到位。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宣传与普及力度,提高政策的透明度、知晓度,调动生产者积极性、自觉性。各部门要积极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主动向农民、农企宣传政策、兑现政策。二是政策奖励资金要落实到位。加强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双季稻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各项奖励补贴资金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资金不截留,确保生产者真正得实惠。三是各项工作要落实到位。奖励补贴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生产者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要加强补贴项目的基础工作与综合评价,强化结果的公正性、透明性,避免资金与工作的脱节,防止资金被套取,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见实效。
承办:农经队
执笔:张纯钢 向延华 邓海波 徐 虹 刘伟巍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