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从湖南外贸发展轨迹看进出口增长途径

(决策咨询报告62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2-08-09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湖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方位拓展开放领域,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外贸方式转变,强化口岸大通关建设,对外贸易取得较快发展,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但是,湖南外贸依存度仍然偏低,大部分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强,外贸企业面临的困难较多。因此,研究湖南外贸发展轨迹,找准制约外贸增长的主要因素,寻求外贸增长途径,对促进湖南进出口贸易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湖南对外贸易的发展轨迹

  (一)进出口额年均增长21.3%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湖南进出口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一定程度下滑外,总体上进出口总额逐年增长,沿着“一年一台阶”的轨道快速发展。2002年湖南进出口28.76亿美元,到2008年大步跨越100亿美元大关,2011年达到190亿美元,是2001年的6.9倍。10年间(2002-2011年)湖南进出口总额914.4亿美元,年均增长21.3%。其中,出口541.6亿美元,年均增长18.9%;进口372.8亿美元,年均增长24.7%。一大批对外贸易企业在不断成长壮大。2011年,湖南国际知名进出口品牌企业达95家,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5%,比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目前,湖南的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设备、电子信息产品、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逐步成为外贸新的增长点。富士康、蓝思科技、台达电子、欧姆龙等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企业逐步成为湖南进出口龙头企业。

  (二)加工贸易增长过5

  随着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沿海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郴州出口加工区、金霞保税物流园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完善和运行,为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搭建了优良平台。近年来,加工贸易在外贸中所占比重稳步提升,从2006年的7.6%上升到2011年的14.2%,提高6.6个百分点。其中,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从2006年的7.6%上升到2011年的17.3%,提高10.7个百分点。2011年湖南加工贸易进出口27亿美元,增长51.6%,高出全省进出口增速22个百分点;比重占14.2%,较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出口159.4亿美元,增长27.4%;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83.9%,较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的比重明显提升,从2007年开始连续5年进料加工占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比重均在80%以上,近2年达到85%

表一  2002-2011年湖南省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进出口情况

金额单位:亿美元

年份

一般贸易

加工贸易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2002

24.7

85.7

16.2

90.3

8.5

78.4

2.7

9.3

1.7

9.7

0.9

8.6

2006

67.1

91.3

47.1

92.4

20.0

88.7

5.6

7.6

3.8

7.6

1.7

7.7

2007

87.6

90.4

59.3

91

28.2

89.1

8.1

8.4

5.5

8.4

2.6

8.3

2008

112.2

89.4

75.6

89.8

36.6

88.5

11.4

9.1

8.2

9.8

3.2

7.6

2009

89.0

87.7

47.7

86.8

41.3

88.8

10.8

10.7

6.8

12.4

4

8.6

2010

125.4

85.4

65.8

82.7

59.6

88.5

17.8

12.1

11.6

14.6

6.2

9.2

2011

159.4

83.9

80.2

81

79.2

87

27.0

14.2

17.2

17.3

9.8

10.8

  今年以来,加工贸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扩张,比重不断上升。上半年,加工贸易进出口21.71亿美元,增长1.2倍;占全省的22.4%,上升1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5.47亿美元,增长1.3倍;占全省的29.0%,上升14个百分点。

  (三)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

  2011年,湖南省出口机电产品35.7亿美元,增长32.1%,高出全省出口平均增速7.7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6.0%,较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汽车、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件、蓄电池等出口大幅增长。出口高新技术产品7.9亿美元,增长38.3%,超出全省出口增幅13.9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0%,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烟花爆竹、服装、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家用陶瓷器皿、鞋类、打火机、箱包7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15.7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5.9%,较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且出口价格明显提高;农产品出口6.3亿美元,增长15.8%,占6.3%,较上年下滑0.5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出口10.9亿美元,增长48.2%,占11.0%,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湖南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继续提高。上半年,湖南机电产品出口23.80亿美元,增长48.5%,占同期全省出口额的44.6%,比重提高9.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71亿美元,增长56.0%,占全省出口额的10.7%,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包括整套散件)以进口带动出口。上半年汽车(包括整套散件)进口7.16亿美元,增长31.0%;出口2.05亿美元,增长57.9%

  (四)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迅猛增长

  2011年,湖南省私营企业进出口71.6亿美元,增长25%,占全省外贸总额的37.7%,较上年降低1.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7.2亿美元,增长16.7%;进口24.4亿美元,增长44.6%。国有企业进出口70.2亿美元,增长25.9%,占36.9%,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1.2亿美元,增长28.1%;进口39亿美元,增长24.2%。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5.5亿美元,增长46.8%,占24%,比重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9亿美元,增长47.5%;进口26.5亿美元,增长46.3%

  二、湖南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外贸依存度低

  2011年,湖南进出口总额190.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6%,较全国平均增速高7.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9亿美元,增长24.4%,较全国平均增速高4.1个百分点;进口91亿美元,增长35.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湖南进出口总量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21位,仅占全国的0.52%,人均进出口额不足全国的1/9外贸依存度仅为6.1%,其中出口依存度3.2%,进口依存度2.9%。同期全国外贸依存度为48.7%,其中出口依存度25.4%,进口依存度23.3 %

表二   2006-2011年湖南外贸依存度

项 目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外贸依存度

7.62

7.81

7.55

5.31

6.20

6.10

   出口依存度

5.28

5.25

5.05

2.87

3.36

3.18

   进口依存度

2.34

2.55

2.50

2.44

2.84

2.92

  (二)在中部排名靠后

  2011年,中部六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进出口总值162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3%。其中,出口930.6亿美元,增长46.7%;进口697.5亿美元,增长30.5%。湖北以335.2亿美元继续位列中部进出口总值首位,湖南居第5位,仅高于山西。江西省以218.81亿美元的出口规模位居中部出口之首,湖南居第5位。安徽省以142.54亿美元的进口规模位居中部进口之首,湖南居第6位。湖南进出口额只有湖北、河南、江西、安徽的60%左右。在出口增速方面,湖南比河南低58.3个百分点,比江西低38.7个百分点,比安徽低13.2个百分点,比湖北低10.9个百分点(见表三)。

  今年上半年,河南进出口总值达217.1亿美元,增长84.6%,外贸规模、增长速度均遥遥领先。江西、安徽、湖北3省进出口总值均超过150亿美元,湖南进出口总值不足100亿美元,仍居中部第5位。从增长速度看,湖南进出口仅增长7.5%,远低于21.1%的中部平均水平。

 

表三  2011年中部六省进出口情况

 

区域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总值
亿美元

同比增长
%

总值
亿美元

同比增长
%

总值
亿美元

同比增长
%

全国

36420.68

22.46

18986.00

20.34

17434.68

24.87

山西

147.60

17.36

54.28

15.43

93.32

18.52

安徽

313.38

29.10

170.84

37.63

142.54

20.18

江西

315.56

45.96

218.81

63.10

96.75

17.94

河南

326.42

83.06

192.40

82.73

134.02

83.53

湖北

335.17

29.25

195.35

35.27

139.82

21.68

湖南

190.00

29.64

98.97

24.40

91.03

35.85

中部合计

1628.13

39.29

930.66

46.66

697.47

30.54

占全国比重%

4.47

4.90

4.00

  (三)传统市场出口下滑

  今年以来,湖南进出口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增速明显回落。上半年湖南进出口97.07亿美元,同比增长7.5%,增速回落3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低0.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3.39亿美元,增长18.3%,增速回落12.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高9.2个百分点;进口43.68亿美元,下降3.3%,增速回落61.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低10个百分点。

  1、对欧盟、韩国、日本等传统市场出口负增长。对欧盟出口连续10个月下滑,上半年湖南对欧盟出口5.37亿美元,下降12.2%;对韩国出口3.43亿美元,下降27.6%;对日本出口2.39亿美元,下降7.8%

  2、一般贸易进出口减少。上半年,一般贸易进出口73.73亿美元,下降6.8%。其中,出口37.28亿美元,下降1.0%;进口36.44亿美元,下降12.2%

  3、钢材、猪肉、服装等出口下滑。上半年钢材出口74.94吨,下降17.8%;金额7.15亿美元,下降5.2%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56亿美元,下降12.2%。猪肉出口0.35亿美元,下降33.6%

  4、矿砂类商品进口大幅减少。上半年,湖南进口各类矿砂880.5万吨,减少14.4%,进口额14.9亿美元,下降27.9%,仅占同期进口总值的34.1%,下降11.6个百分点。其中,进口铁矿砂817.94万吨,减少14.7%,进口金额10.76亿美元,下降33.1%;进口铅矿砂6.66万吨,减少22.0%,进口金额1.68亿美元,下降31.0%;进口锑矿砂0.81万吨,减少31.7%,进口金额0.45亿美元,下降18.7%

  (四)外贸企业面临较多困难

  一是由于主要发达国家债务问题依然严峻,外部需求萎靡不振,造成出口订单减少。二是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湖南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资源性产品所占比重较高。近年来,内地综合成本随着CPI等的攀升而水涨船高,劳动用工成本优势不复存在。同时,国家对资源性产品的限制提高了企业出口成本,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又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据一些外贸企业反映,原来的一些老客户下单量逐步减少,部分客商将采购的重点市场从中国转移到了一些东南亚国家。三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抑制了进口需求。国际钢材价格虽有上涨,但涉及湖南钢材出口产品种类的价格涨幅不大,且外商附加条件越来越多。近两年来,湖南主要钢铁企业基本处于零利润或亏损状态,生产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对铁矿砂、铅矿砂的需求随之减少。四是融资难、用工难、贸易摩擦增多、以及对国外政策、国外市场不了解、不熟悉等制约外贸企业的发展。

  三、制约湖南外贸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外资企业进出口比重低

  十一五”期间,湖南实际利用外资额高达196.5亿美元,年均增长20.1%,利用外资规模在中部六省居第2位,仅比河南少3.4亿美元。2011年,湖南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674个,比上年增长6.1%;实际使用外资61.50亿美元,增长18.6%。2011年全省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8家,截止2011年底在湖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19家。

  虽然实际利用外资额居前,但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比重低,对外贸领域的拉动有限。而在金融危机过程中,外商投资企业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2009年湖南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下降幅度较小,仅下降5.8%,下滑幅度远小于国有企业下降19.8%、集体企业下降28.6%、私营企业下降22.9%的速度。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又表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全年进出口30.97亿美元,增长70.0%,所占比重上升至21.1%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再创新高,达45.53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比重上升至24.0%

  虽然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全省进出口的份额在逐年提高,但与2011年的全国平均水平51.1%比,仍低27.1个百分点,排全国20位。而四川为48.9%,重庆为46.0%,河南为45.9%江西为42.9%,湖北为42.1%,安徽为32.8%,广西为29.7%,均高于湖南。

  (二)出口商品比较优势渐失

  1商品出口附加值低湖南出口商品中“两高一资产品”占19%左右。机电产品中重型机械、汽车等出口占半数以上,此类商品需求弹性大,容易受金融危机影响。近年来,尽管湖南机电产品出口结构得到一定优化,省内部分生产企业也积极向自主品牌转型,但由于研发实力不足、核心技术缺失,与美德日等机电产品出口强国的技术相比仍然差距悬殊。由于技术、市场大多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因此这些企业通常以技术入股、收取专利费等方式获得丰厚利润,而省内仅赚取少量的加工费。

  2出口商品低成本优势渐失。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钢铁、有色金属等工业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同时,劳动力、环保成本也大幅上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快速升值,使得企业综合成本上升,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丧失。中国机电商会调查显示,2011年以来中国机电行业中77%的企业利润下降,其中44%的企业降幅在10%以内,38%的企业降幅在10%-20%15%的企业降幅在20%以上,许多企业出口订单处在亏损边缘。而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地生产成本优势正在凸显,湖南出口市场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

  3、加工贸易比重偏小。近年来,湖南加工贸易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在整个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仍然偏低,2011年比重为14.2%,而全国比重为35.8%,中部六省比重为25.4%,其中河南为39.3%,湖北为30.3%,河南加工贸易进出口规模和所占比重已赶超湖北居中部六省之首。今年上半年湖南加工贸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同比增长1.2倍,但仍仅占全省的22.4%,低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湖南在中部六省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最低,与加工贸易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总体趋势未能实现完全同步。从商品结构来看,湖南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船用起重机、电话机、变压器、印刷电路、汽车等机电产品以及盐渍猪肠衣、打火机、服装等传统产品方面。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较低,2011年湖南出口高新技术产品7.92亿美元,仅占8.0%,而全国比重为12.7%中部六省比重为17.6%。

  4、农产品出口规模与农业大省地位不符。一直以来,湖南农产品出口规模较低,占全省出口额的比重徘徊在5%-8%之间。2011年,农产品出口6.27亿美元,增长15.8%,占6.3%,比重较上年下滑0.5个百分点。湖南农产品出口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出口导向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缺乏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出口产品附加值偏低,如柑橘罐头属于柑橘产业出口中的低端,产业链的高端是果汁等形式;茶叶大部分也是充当了国外品牌的原材料,先低价出口再高价进口其加工产品,得不偿失。

  (三)新兴市场的开拓抵不过对传统市场的依赖

  今年以来,湖南对新兴市场出口力度加大。对东盟、中东(17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快速增长。上半年,湖南对东盟出口9.97亿美元,增长73.0%;对中东(17国)出口5.01亿美元,增长73.9%。但在传统市场需求持续走低的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难以取代传统市场的需求来提振湖南出口增长。

  湖南进出口贸易主要依赖亚洲和欧美等传统市场支撑。2006-2011年,湖南对亚洲和欧洲、北美市场出口共347.06亿美元,占同期全省出口的80.0%。其中,亚洲出口217.84亿美元,占50.2%;对欧洲出口75.16亿美元,占17.3%北美洲出口54.07亿美元,占12.5%。而在新兴市场中,对大洋洲出口仅5.85亿美元,只占全省出口的1.3%;对拉丁美洲出口23.08亿美元,占5.3%;对非洲出口22.87亿美元,占5.3%亚洲市场中对东盟的出口力度不够,2006-2011年湖南对东盟出口42.13亿美元,仅占全省出口的9.7%

表四   2006-2011年湖南出口货物产销地区表

 

 

单位:万美元

 产终国

2006-2011年出口金额

占全省出口比重

全省合计

4337116

100.0

亚洲

2178399

50.2

非洲

228706

5.3

欧洲

751560

17.3

拉丁美洲

230846

5.3

北美洲

540668

12.5

大洋洲

58540

1.3

APEC

2314805

53.4

东盟

421265

9.7

北美自由贸易区

475750

11.0

欧盟(27)

625254

14.4

  2006-2011年,湖南出口金额按产销地排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香港、美国、韩国、日本、印度、荷兰、德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联邦。年均增长幅度排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巴西、南非、印度尼西亚、韩国、德国、印度、香港、俄罗斯联邦、澳大利亚、荷兰。

表五  2006-2011年湖南省出口货物产销国别(地区)表

单位:万美元

国家地区

2006-2011年出口合计

年均增长%

香港

554358

13.6

美国

496068

6.7

韩国

356123

20.8

日本

262654

8.7

印度

219128

15.0

荷兰

158715

9.7

德国

115567

16.5

加拿大

104741

9.5

印度尼西亚

97101

23.6

俄罗斯联邦

91331

13.0

台湾省

88605

1.1

巴西

78007

40.1

澳大利亚

55956

12.2

南非

17387

29.9

  (四)物流成本高,进出口贸易仍不够便利

  湖南地处内陆,近年来逐步与上海、深圳、广州、广西、福建等沿海省市实现了口岸“大通关”,通关效率大幅提高。今年3月,国内首条内河直达港澳航线——城陵矶口岸至香港澳门水运直达航线开通,借助这一江海联运、一站直达的国际物流新渠道,可有效减少外贸运输环节,缩短运输周期,降低运输成本,将为湖南外向型经济和国际物流发展带来便利。但物流通关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物流成本高。过路过桥费、高油价、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原产地附加费(ORC)等多重因素推高了进出口货物的物流运行成本。二是水运湘江枯水期水位影响较大。目前湖南80%以上的进出口货物走水路运输,每到枯水季节,湘、资、沅、澧四水水位下降,500吨以上的船只均难以进入,长株潭等地货物只好通过小船驳运至城陵矶通过新港换大船进江入海,进口则通过城陵矶新港由大船换小船,导致装箱转运等运输费用的增加。三是贸易便利化的问题。由于进出口物流涉及的部门和环节众多,退税资金到位慢,协调难度大,有的市州尚未设立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无法在本地办理买单、报关、报检等相关业务。

  四、实现湖南进出口稳定增长的主要途径

  (一)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做大做强出口优势产业

  一是依托湖南已有的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设备、电站及输变电成套设备等优势产业,积极承接配套行业和企业落户湖南,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走集约化,规模化道路。二是积极引导有色金属、钢材等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合理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提升产业深加工能力,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和效益。三是积极改造纺织服装、鞋帽箱包、打火机等传统特色产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推动贴牌生产向自有品牌的过渡,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四是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承接力度,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积极推进科技兴农五是利用好长沙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特殊优惠政策,扩大以承接服务外包为主的服务贸易出口,逐步形成业务流程外包、信息技术外包、知识流程外包等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二)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一是稳步推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充分利用后经济危机时期企业忧患意识较强、转型压力与动力并存的时机,加快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积极鼓励企业改进设计和工艺,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研发自主知识产权,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拉长加工贸易产业链。大力改变湖南引进的项目仅仅是沿海的某道工序,产品必须结转到沿海进行再加工后出口,或产品主要通过沿海公司代理出口和总公司出口的状况。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提升加工贸易的加工深度,提升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从代加工向代设计乃至自主品牌发展。着力向下游产业链延伸,对现有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全面延伸全省加工贸易产业链条。

  (三)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  

  一是开拓外需市场。进一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中东、中亚、拉美、非洲、东欧、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市场,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努力弥补在欧盟、美国等市场丢失的份额。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建立国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通过对外投资带动外贸出口,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二是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参加经贸洽谈、磋商,加强国际营销方式创新,形成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建立进出口信息披露机制和出口风险预警机制,高度重视对国际市场动态信息、贸易伙伴国政策变化以及与国外的谈判结果等情况的搜集、研究和发布,引导企业及时调整出口战略和方向,规避出口风险。用足用好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政策,加大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三是积极合理扩大进口规模,以进口带动出口。加强信息和行政指导服务,做好主要进口商品国际市场供求与价格监测,引导企业加快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关键设备和省内紧缺资源和原材料进口。多渠道、多途径推进重要商品,特别是关键技术、战略物资和原材料的多元化,保障湖南所需短缺物资、技术的稳定供给。同时加强进口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充分发挥进口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通关能力建设,提供进出口通关效率    

  近年来,湖南通关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交流的硬件环境也逐步完善,但配套的现代物流、资金融通、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服务体系的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进出口贸易和大规模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瓶颈。因此,应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和中国服务业开放步伐加快的机遇,加大服务业开放和引进力度,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科技服务、要素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引进第三方物流,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口岸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大通关机制,提高通关能力和效率。利用进出口统计数据,预警重要进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动向,掌握主要贸易伙伴在国内省内的生产经营贸易情况及产业转移新趋势,做好跟踪监测和服务。

承办:贸外处
执笔:贺淑贞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