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上半年湖南“四上”单位较快增长

决策咨询26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8-07-06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四上”单位是指进入一套表联网直报平台、纳入常规统计范围的法人单位,包括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零和住餐业、资质以上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重点服务业等。分析“四上”单位的分布和发展情况,对于正确评估我省经济运行总体情况,研判下一步经济走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2018年上半年湖南“四上”单位主要特点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2018年6月,我省“四上”单位总量达37657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803个,增长11.2%。
  (一)三产升二产降,产业结构调整明显
  “四上”单位中,工业15341个,稳居第一位,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8%;批零和住餐业9445个,同比增长15.2%;服务业6183个,同比增长29.6%,增幅遥遥领先于其他专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和建筑业单位数量较少,增长幅度也较小。
  从各专业单位数占全部“四上”单位的比重看,变动最大的为服务业和工业,呈现明显的一升一降。服务业占全部“四上”单位的比重较去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工业占全部“四上”单位的比重较去年同期降低2.1个百分点。批零和住餐业所占比重小幅上升0.9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和建筑业所占比重小幅下降0.8个、0.3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单位数量之比由去年6月的50.4:49.6调整为48.0:52.0,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表一  分专业四上单位情况表

 

20186

20176

单位数同比增长率(%

比重变动百分点(个)

 

单位数(个)

比重(%

单位数(个)

比重(%

工业

15341

40.7

14498

42.8

5.8

-2.1

建筑业

2727

7.2

2565

7.6

6.3

-0.3

批零和住餐业

9445

25.1

8197

24.2

15.2

0.9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

3961

10.5

3822

11.3

3.6

-0.8

重点服务业

6183

16.4

4772

14.1

29.6

2.3

  (二)十四市州齐增长,邵阳、永州增长势头好
  从在库单位数量来看,长沙市具有绝对优势,其单位数超过全省的五分之一,相当于第二名(株洲市)的2.4倍。其工业、服务业、建筑业、批零和住餐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均为全省最多,且除工业外,其余专业均超过全省的五分之一,特别是服务业,占比高达28.5%,具有明显优势。株洲市单位数占全省的9.4%,其工业、建筑业均在省内排名第二,具有比较优势。单位数排名第三的为衡阳市,但邵阳、郴州、常德三个市紧随其后,单位数均与之相差不大,特别是邵阳,仅比衡阳少24家单位。
  从单位增长速度看,全省14市州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一半的市州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邵阳市、永州市、常德市、长沙市、怀化市、株洲市、张家界市。其中邵阳市、永州市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4个、8.4个百分点。
表二  分市州“四上”单位情况

单位:个

 

“四上”单位小计

 

占全省比重(%

同比增长速度(%

工业

建筑业

批零和住餐业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

重点服务业

长沙市

8389

2895

667

2246

818

1763

22.3

12.8

株洲市

3558

1657

270

793

372

466

9.4

12.6

湘潭市

1864

965

171

376

148

204

4.9

7.1

衡阳市

3157

1098

237

803

396

623

8.4

8.6

邵阳市

3134

1294

174

1052

238

376

8.3

20.6

岳阳市

2901

1188

266

601

369

477

7.7

2.8

常德市

3044

1193

169

745

257

680

8.1

15.3

张家界市

547

212

47

127

77

84

1.5

11.9

益阳市

1983

1083

113

406

224

157

5.3

3.0

郴州市

3051

1080

157

887

342

585

8.1

10.3

永州市

2079

1000

118

534

208

219

5.5

19.6

怀化市

1466

635

112

288

251

180

3.9

12.7

娄底市

1864

799

170

479

139

277

4.9

9.0

湘西州

620

242

56

108

122

92

1.6

0.2

  (三)内资私营企业为市场绝对主体
  2018年6月,从登记注册类型来看,我省内资企业个数最多,达36877个,占全省“四上”单位总数的97.9%。其中,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又为内资企业的主体,分别有25044个和8726个,分别占内资企业总数的67.9%、23.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占单位总数的1.3%、0.8%。
  从增长速度来看,内资企业较去年同比增长11.5%。其中,私营企业增长15.9%,股份合作企业下降28.9%,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下降10.4%、7.7%。外商投资企业同比下降1.0%。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与去年持平。
表三  分登记注册类型“四上”单位数

 

单位数(个)

比重(个)

增长率(%

内资企业

36877

97.9

11.5

国有企业

659

1.8

-7.7

集体企业

363

1.0

-10.4

股份合作企业

27

0.1

-28.9

联营企业

17

0.0

6.3

有限责任公司

8726

23.7

3.4

股份有限公司

1218

3.3

0.1

私营企业

25044

67.9

15.9

其他企业

823

2.2

29.0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497

1.3

0.0

外商投资企业

283

0.8

-1.0

  (四)在全国范围来看,湖南“四上”单位增长速度较快,比重略有上升
  2018年6月,湖南“四上”单位总量位列全国第10位,中部地区第4位;同比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高于中部地区8.2个百分点;单位数在全国所占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所占比重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单位数排名情况最好的是批零和住餐业,在全国排第7位,中部排第2位,同比增长速度分别比全国和中部平均水平高8.7个、11.5个百分点;工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排位相当,均为全国第8位、中部第3位。工业表现较好,在全国和中部地区平均负增长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且今年以来,工业单位数一直位居湖北之上,截至6月,比湖北多217家。建筑业相对落后,在全国排第17位,中部倒数第二位,仅相当于河南的三分之一、湖北的三分之二。
表四  中部地区“四上”单位情况表

 

“四上”单位数

工业

建筑业

批零和住餐业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

重点服务业

单位数(个)

同比增长(%

单位数(个)

同比增长(%

单位数(个)

同比增长(%

单位数(个)

同比增长(%

单位数(个)

同比增长(%

单位数(个)

同比增长(%

全国

1007132

4.5 

373244

-1.7

101968

5.3

252356

6.5

96982

2.0

182582

17.8

中部六省

218406

3.0

86244

-3.2

23822

6.4

51449

3.7

24305

3.8

32586

18.2

山西

14621

3.4

3854

8.3

2953

0.3

3834

2.6

2421

-1.9

1559

8.5

安徽

40322

0.9

18952

-5.0

3577

6.8

9148

5.6

3883

1.3

4762

14.2

江西

26038

11.7

10977

-0.6

2528

12.9

5116

26.6

2548

8.1

4869

34.5

河南

61610

-0.6

21996

-7.4

7795

4.8

14482

-2.7

7359

8.6

9978

9.2

湖北

38158

-1.8

15124

-7.4

4242

9.9

9424

-6.6

4133

-0.5

5235

18.2

湖南

37657

11.2

15341

5.8

2727

6.3

9445

15.2

3961

3.6

6183

29.6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单位总量偏少。我省“四上”单位占全国的比重虽呈上升趋势,但仍不足4%,与全国前9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中,广东、江苏均已超过10万家,浙江、山东均超过8万家,河南超过6万家,福建、安徽、四川、湖北也均超过我省。从“四上”单位与名录库基本单位的比重来看,我省“四上”单位仅为名录库法人单位的5.5%,也就是说100家法人单位中,仅有5.5家“四上”单位。服务业比重更低,仅为1.8%。说明我省“四上”单位数量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二)结构还需优化。从二三产业的比重来看,我省与全国平均水平(47.2:52.8)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第二产业内部来看,制造业占据78.0%的比重,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传统制造业在制造业内部仍占较大比重。从第三产业内部看,传统服务业仍是第三产业的主体,批发零售业占第三产业单位总量的38.0%,现代服务业比较薄弱,占比较小,如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仅占第三产业单位总数的1.4%、1.9%、2.8%。
  (三)区域发展不均衡。我省“四上”单位区域发展不均衡,排名前七位的市集中了全省72.3%的单位,单位数最少的三个市州集中在大湘西地区,特别是张家界市和湘西自治州,二者合计仅占全省单位总量的3.1%,怀化市仅为全省的3.9%。湘西自治州单位存量小,增长速度也慢,6月同比仅增长0.2%,在全省处于最低水平,特别是工业逆增长,同比降低11.0个百分点。增长较慢的还有环洞庭湖地区的岳阳市、益阳市,分别仅增长2.8%、3.0%,增速远低于同一地区的常德市(分别比常德市低12.5个、12.3个百分点)。
  (四)企业规模偏小。企业规模一方面能反映出企业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又对企业的技术研发、成本控制等产生直接影响。从企业规模来看,我省“四上”单位中,大型企业约占1.7%,中型企业约占19.4%,小型企业约占65.6%,微型企业约占1.3%。中小型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大型企业所占比重偏低,不利于整体发展。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准四上”单位监测。目前,全省已初步建立“准四上”单位监测机制。各地要充分利用“准四上”单位名单,结合部门数据,建立自己的“准四上”调查单位监测库,实时跟踪调查,挖掘现有基本单位,对于符合“四上”标准的单位及时督促入库,做到应统尽统。同时,及时、全面、准确地做好一套表联网直报调查单位的维护工作,真实反映湖南的经济发展情况。
  (二)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进一步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比重,培育和发展一批在全球范围内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大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力度,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产业高端化发展。
  (三)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发展。加快大湘西地区发展,促进全省四大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是湖南实现“两个加快”和“两个率先”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环节。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脱贫攻坚为契机,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壮大优势工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力推进大湘西地区加快发展。
  (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融资、用工、土地等方面给与帮助和协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建设,出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大品牌大企业入驻,把园区建成大品牌大企业的聚集区。
承办:普查中心
执笔:付硕果
核稿: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