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龙山县统计局张远胜 黄家明
通过多年的统计工作实践和经济工作经验,笔者对本县及周边邻县的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同时也思考了一些对策建议,供上级领导和各位同仁参考。
一、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在整个统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就我国的统计体制和庞大的统计体系而言,县乡统计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层和基础,而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我国“统计大厦”的基石。这是由以下三个因素确定的:其一,县乡统计处在规范基层统计工作的始发前沿,源头数据质量靠县乡统计机构把关,基础数据靠县乡统计机构汇总,规范基层统计工作的艰巨任务靠县乡统计机构来组织实施;其二,常规的统计工作离不开基层统计,全国性的大型普查离不开基层统计,各行各业的临时性调查离不开基层统计;其三,县乡两级统计是整个统计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对下肩负着组织领导广大农村、企业、社区、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具体统计活动的重任,对上承担着报送各专业各类别的统计报表和为地方党政领导、社会公众提供统计服务的义务。因此,抓好县乡两级的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既可以促进农村、企业、社区、行政事业单位的统计基础工作上档次、刷新工作水平,又能牢牢把好统计源头数据的质量关,为整个统计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兴旺发达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县乡两级的工作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说明目前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现状和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比较。
1、与历史比较。从统计事业发展的历程来看,统计工作的现状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亦喜亦忧。喜的是:在上级统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目前的统计工作现状与八、九十年代相比,县乡统计机构的工作条件和统计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县级统计工作队伍不断壮大,确保了各项统计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国家统计数据的基本准确,基本满足了当地党政领导决策的需要和社会公众的需要。忧的是统计基层基础在工作环境上、队伍建设上、经费保障上、基础地位上都跟不上时代发展对统计工作的要求。统计的工作环境是解决统计工作“怎样开展好”的问题;统计队伍建设是解决统计工作“谁来开展”的问题;统计经费是开展好统计工作的“物质保证”。由于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所以,计划经济体制下组建的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网络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乡镇和企事业的统计基础工作不是前进了,而是后退了。八、九十年代成立的乡镇统计站名存实亡,企、事业统计机构在机构改革和企业的关停并转中有的被撤销,有的力量被削弱,即便还保留有统计机构的,大多也是留于形式,形同虚设。
2、横向比较。湘西自治州的八县市赶不上省内其他县市,也赶不上湖北、重庆的邻近县市。笔者曾经就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专门考察了相邻的湖北恩施自治州八个县市和重庆市的黔江区、秀山县、酉阳县,总的一个印象,无论是在基础建设还是经费保障上都比湘西自治州八县市好得多。依据之一:20世纪末,当湘西州八县市只有两个县市有公务用车时,恩施州八县市已全部拥有公务用车,而且车的档次都比湘西州的两个县市的高;依据之二:湘西州八县市统计部门都是政府分配的几间办公室,相当拥挤,恩施州八县市中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咸丰县四个县市已有自己的办公楼,其他四个县市虽没有自己的办公楼,但办公室都用不完,有多余的,十分宽敞;依据之三:在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中,以总人口数计算,恩施州八县市按人平2元的标准预算经济普查工作经费,并且资金到位情况良好,湘西州八县市能够达到人平0.8元的已经算是好的县市,财政状况不好的比如说我们龙山,仅达到人平0.5元,普查工作经费十分紧张。
3、纵向比较。乡镇统计站和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基础建设赶不上县级统计部门。县级统计部门已基本解决了办公场所,统计人员队伍相对稳定,有较为规范的统计工作流程,统计台账和统计资料有据可查,统计工作经费虽然不够用但县财政纳入了预算,统计信息化建设也迈出了坚实步伐,基本达到了专业人员人手一台计算机;而乡镇统计站和企、事业单位的统计机构,大多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统计工作人员不稳定,经费无保障,没有进入乡镇财政预算和单位的开支计划,信息化建设上只有少数个别乡镇和少数企、事业单位添置了计算机,但不是统计工作专用。
4、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存在的主要具体问题。县级统计数据质量是否真实可信,主要取决于本县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乡镇场的统计数据质量,而企事业单位相对于乡镇场来说,统计工作的难度要小一些,乡镇场统计基础工作要是抓好了,那么全县的统计数据质量也就上去了,统计内部的挤水分工作也就见成效了。乡镇场的基础统计工作之所以不容易开展好,主要是因为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未得到解决:
一是基层统计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
在八、九十年代,全省上下狠抓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我县也不例外,全县49个乡镇场都成立了统计站,配备了专(兼)基层统计人员,安排了必要的办公场所和设施,落实了牌子和章子问题,基本搭起了乡镇统计机构的架子,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改革的步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再加之机构改革对乡镇统计站的冲击,使得原来就不稳定的基层统计队伍愈加不稳定,乡镇(场)统计站大多名存实亡或者说形同虚设,乡镇统计人员几乎都是兼职统计人员,而且兼了多项工作。由于县级统计部门对乡镇统计人员既管不了编,也管不了钱,所以乡镇在调换统计人员时根本不按有关规定与统计局协商,更不到统计局备案。因此,乡镇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个别乡镇场甚至一年之内换几次统计人员,面对一张张新面孔和业务生疏的新手,县级统计部门基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原因,无法做到及时培训和知识更新,这就势必影响到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连贯性,影响到统计工作的统一性和一致性,迟报、漏报的现象也就难以避免了,进而影响到县级统计部门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全面性,造成统计数据质量的下降。
二是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
由于自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统计工作主要是为政府领导的宏观经济决策服务,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因而统计部门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长远的,是隐性的,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不能像财税部门能为政府增加收入。所以在多数领导的心目中,统计部门的作用是有限的,地位是不高的。再加之地方财政状况普遍不好,县级统计部门都只能解决有限的工作经费,乡镇统计机构的工作经费根本就不会考虑,更不可能进入乡镇财政预算,有的乡镇连统计人员报送报表的差旅费和必要的电话费都无法保证,统计人员的福利待遇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势必影响到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上进心,也势必影响基层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是乡镇(场)统计站统计工作环境不理想的问题:
由于基层统计人员队伍不稳定,统计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统计执法工作因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执行到位,因而《统计法》对于那些想着政治前途,捞点政治资本的基层领导来说,已没有什么威慑力,长官意识始终贯穿着乡镇统计工作。基于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造成了基层统计工作环境不理想,人为因素的干扰太大。乡镇统计人员的人、财、物全部由当地政府负责,县级统计部门只是在业务上对乡镇统计人员进行指导,所以在乡镇统计工作中,统计人员只能听从当地行政领导的调遣。在当今“数字出官”的时代,乡镇领导为了要政绩,“官出数字”也就不难理解了。统计数据好比是乡镇领导手中的气球,只要不吹“爆”,想吹多大就吹多大,这无疑的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再加上部分乡镇统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不实,本来就只把统计工作当成搭头,根本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闭门造车的时候在所难免,基层统计源头数据的质量是否真实可信,就得打上几个问号了,也值得我们统计人深思了。
四是各部门统计口径不统一,同一指标数据不能互相印证的问题:
由于统计部门的权力有限,不能对同一行政区域内各行各业各部门的统计工作统计一起来,再加之各部门的统计口径不一致,使得同一区域内的同一指标数据不一致。譬如:农业统计中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指标,统计局的和农业局的数据不一致;牲畜业统计中的生猪、牛、羊的存栏、出栏指标,统计局和畜牧局的不一致;人口统计中的人口指标统计局、计划生育局和公安局的也各不相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统计局农调数据和经管局的数据也不一样。虽然统计数据是法定数据,但是和其他部门的数据不一致,不能互相印证,难免有人会问:究竟谁家的数据较为准确的呢?
三、对策思考
针对当前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果不加以改观和解决,势必影响到全省乃至全国的统计数据质量和整个统计事业的发展,影响统计部门在领导心目中和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更重要的是将会对国家制定宏观决策、实行宏观调控时产生误导,带来负面影响。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夯实统计基层工作基础。
1、省局和当地政府要加大对县级统计部门的扶持力度,缩小与湖北、重庆县级统计部门的差距。
湘西州八县市是湖南的西部大门,特别是龙山县和湖北、重庆相邻,代表湖南的统计队伍形象,省统计局应该和龙山县委、县政府一道扶持县统计局,把县统计局的公务用车和统计信息化工作的硬件建设扶持好,促使县局自身加强统计软件建设,不断规范统计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优化统计服务环境,提升统计服务水平,逐步缩小与湖北、重庆相邻县市统计部门的差距,树立湘西统计和湖南统计的新形象,为湘西争光,为湖南争光。
2、对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针对乡镇统计基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建议从以下几入方面努力:
一是要加大统计体制改革的力度。只有从国家统计局到乡镇统计站实行垂直管理,把统计部门的机构、编制、人员、统统上划,各级统计部门由同级地方政府代管;统计工作经费由国家统计局对县级机构和乡镇统计站实行业务经费补助,每年由中央财政根据乡镇业务量的大小拨付统计事业经费3-5元。这样就从体制上、从根本上解决乡镇统计站的人、财、物的问题,县级统计部门对乡镇统计站的管理也名正言顺、名副其实了,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也就不会受地方政府的干预和左右了,统计工作中的长官意识无形中就会减小,统计数据质量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或者由省统计局和省编办联合行文,给每个乡镇确定一名专职统计人员,工资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归口县统计部门管理,由乡镇代管,同时给每个乡镇每年预算两万元统计业务经费,保证基层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这样也可以解决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
二是要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增强全民的统计法制观念,治理优化基层统计工作环境。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基层统计工作收集报表难,开展调查难,搞准数据难,统计工作环境一直不理想。《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湖南省统计管理条例》是规范统计工作的法律武器,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统计部门要多汇报、多协调,主动积极地与相关部门配合,加大统计执法的频率,加强统计执法的力度。首先,要加大对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全民的统计法制观念,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要加大惩处力度,要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大处罚力度,加重统计违法的成本和后果。对证据确凿的统计违法行为,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要坚决依法严惩,决不能手软,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这样,统计法才能为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才能不断优化统计工作环境,排除外界对统计工作的干扰和影响。
三是要加大对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中共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方略,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关键还是在于统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敬业精神,因此,对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培训在统计基础建设中至关重要。省、州、县统计部门要不定期地举办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统计人员培训,要注重更新统计人员的知识,改善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培训中要注重基层统计工作的实际,不要搞花架子,要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讲求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这样才能收到好的培训效果,才能充分发挥统计培训在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要发挥好统计数据法定地位的优势,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针对不同部门同一统计指标而数据不相吻合的问题,只有通过省政府办公厅下文,无论是哪个单位开展调查,都必须通过统计部门批准,并将调查结果交统计部门备案认定后方可有效和对外公布。乡镇必须成立乡镇长任组长、乡镇统计站长任常务副组长、乡镇七站八所为成员单位的统计数据认定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的统计报表必须与统计站协同调查,得到乡镇统计站的认可和盖章才能向上一级主管部门上报,一个乡镇在同一指标上只能有一套报表数据向外公布,不能各行其是,相互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统计数据的法定地位,也才能树立统计部门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3、“有为才有位”,作为基层统计机构应该加强自身建设,从思想上、业务上,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基层统计工作的重点从为上级统计部门服务逐步转向为当地政府的领导决策服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努力提高统计服务水平,用自身的业绩和作用来提升统计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提升统计在社会公众中的地位,树立政府统计的良好形象。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