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因地制宜 解决好统计制度方法中的几个问题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2-08-13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统计人员大胆探索,辛勤实践,在指标体系、调查方法、统计标准、技术手段、数据报送与处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循序渐进的改革,较好地满足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有力地推动了统计事业向前发展。《国家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三年滚动计划(征求意见稿)》系统地提出了今后三年全国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目标、原则和项目,但在考虑全国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整体要求的同时,还要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需要,注意提高各级地方统计部门的再设计能力,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搞一些创新项目,其中,我们感到意义较为突出的有:

一、迫切需要研究、制定一批全国统一的评价与监测重大社会经济新现象的指标体系、统计标准与统计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带动,各级政府在进行社会经济决策、计划和考核中,需要分析研究、评价和监测的新的社会经济现象越来越多。而这些决策、计划、考核、评价和监测都需要借助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标准和方法来实现。近些年来,我省各级统计部门应各级党政部门的需要,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为反映省委、省政府“科技兴湘”的战略实施情况,我局与湖南省科学技术发展委员会衔接,开始进行“高新技术产值”统计。应省委、省政府了解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进展的要求,我局拟出了《湖南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市)统计评价方案》,并开始在浏阳、攸县等县(市)试行。根据省委、省政府评价各地城市化进程的要求,参照国家统计局《城乡划分试点方案》的有关标准,研究起草了《湖南省城镇化水平考核方案(征求意见稿)》。省城调队还完成了《城市化水平研究》的课题。长沙市等单位还在探讨“文化产业”、“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测算问题等等。然而,这些探讨都还只是属于地方性的,为了便于全国对比、国际对比,迫切需要研究、制定一批全国统一的评价与监测重大社会经济新现象的指标体系、标准与方法。其中,我们希望尽快出台反映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统计指标体系、标准与方法。

二、因地制宜,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个性化统计工作模式。

    与以往高度集权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不同,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任务加重。这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统计部门在完成国家统计工作任务的同时,应主动灵活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据调查,目前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对统计部门不够重视,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地方统计机构的工作模式还停留在只完成上级统计部门报表任务的水平上,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咨询服务不够,这严重影响了统计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因地制宜,建立个性化统计工作模式是当前统计改革的重要课题。2001年7月我省成立了由省统计局、株洲市统计局、醴陵市政府、醴陵市统计局组成的 “统计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工作小组写出了《湖南省统计局统计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制定了《醴陵市统计局关于统计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改革试点方案》、《醴陵市统计局关于开展个性化服务的方案》、《醴陵市统计局关于开展支柱产业专项调查的初步方案》。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个性化统计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适应形势变化,整合社会各部门的统计资源,形成全社会办统计的格局。

    在以往计划经济年代,各行各业的社会经济活动都有专门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统计部门所需采集的统计资料大都可以依靠行业主管部门“归口”填报。但随着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由直接的行政管理为主转为间接的宏观调控为主以后,统计部门与各业务主管部门的协作关系遇到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不少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在近年来的机构改革中被撤并,其统计力量遭到削弱,对政府统计部门的支持力度减退。如:近年来所出台的重点企业联网直报制度、工业定期报表分企业报送制度、甚至许多抽样调查任务的实施,在很多地方变成了统计部门的“孤军奋战”,造成基层统计部门的负担急剧加重。另一方面,一些有条件的业务主管部门则根据本部门的实际在改革和改进自身的统计调查,与统计部门的衔接不够,在一定范围里出现了对重要社会经济现象统计的“双轨制”或“数出多门”的现象。因此,很有必要考虑如何适应形势变化,整合好社会各部门的统计资源,形成全社会办统计的格局。第一,在与部门分工协作问题上,政府统计部门可有所为,有所不为。如:劳动就业统计可以以劳动部门的统计为准;“两纲”监测可以更多地依靠业务主管部门的力量取得资料;基本统计单位清查、工商企业的抽样调查、第三产业的统计分工等等,可以更密切地加强与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资料共享与协作等等。第二,目前部门统计不断改进,民间统计调查正在兴起,政府统计部门应予以积极引导、指导,做好规范化管理和咨询服务工作,并通过强化全社会统计项目的登记、审批等管理制度,完善统计法制等办法,将各种社会经济科技统计活动纳入全国统计制度方法的大框架之下,使之不重不漏、互为补充、资源共享。第三、针对一些改为行业管理协会的部门,可以探讨建立一些新的机制,比如发掘、发挥各地统计学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探索统计文化凝聚效应等,以密切社会广大统计人员与机构的业务与文化交往、合作,促进统计活动的联合开展。

四、尽快改革企业统计模式,使企业从“要我统计”的被动应对转为“我要统计”的积极行动。

    企业统计是国家统计资料的基本来源,又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企业“三改一加强”的推进,企业在实施“减员增效”中普遍裁减统计人员,使得国家统计体系的基础发生剧烈动摇。重要原因是目前企业的统计模式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一套,即:企业统计基本上是围绕着政府部门转,以完成上级和部门的各种报表为主要内容,对企业来说,这种统计只是政府“要我统计”,对企业自身的经营决策并无多大咨询和监督作用,让企业感到“我要统计”的内容太少。事实上,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提高效益,就必须占有尽可能详尽的内部投入产出和外部市场信息,据此作出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这要求企业的统计对象由以往的劳动、产品产量、物质消耗、销售向资金、市场、成本、效益等方面扩展;要求企业统计的功能由提供资料为主向开展分析、参与管理、强化监督发展。因此,必须尽快改革企业统计模式,将为国家的宏观统计服务与为企业的微观统计服务有机结合,使企业从“要我统计”的被动应对转为“我要统计”的积极行动。第一,改进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制定同类企业和行业统一的统计标准,使之能同时满足国家宏观管理和企业微观管理等两个层次的需求。第二,改善对企业上报报表的统一管理,继续实行企业“一套表”制度,比如行业科技统计指标就可以归口到相关的专业报表制度中,一次性向企业布置,实现“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减轻企业报表负担。第三,改革企业统计人员的配置办法。以往我们可以通过行政命令要求基层企业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员,现今在“减员增效”的压力下,大量的中小企业难以做到家家都有人搞统计。针对这种情况,我省株洲等地正在探索实行企业统计代理制,即设想由基层政府统计部门牵头并指导,组建一支基层统计代理人员队伍,每名统计代理人员可为多家企业承担统计工作任务,被代理的企业则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第四,积极支持企业信息自动化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地建立企业信息报送和反馈网络系统。如湖南衡阳钢管厂信息自动化建设中建立了企业经营管理系统ERP,其中设计了一个统计模块,允许统计人员在相应的时间内生成公司所需要的统计报表。如果能通过积极参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将统计信息网逐步连通到企业,把统计信息及时反馈到企业,那将从根本上打破以往企业统计“只有报表报出,而无反馈服务”的不合理局面,极大地提高企业统计的影响和地位。

五、删减现行制度中过时的、不实用的统计指标,增设市场经济条件下急需的统计内容。

    1、农业产值综合统计报表制度。

    增加“农业产业化与农业规模经营”方面的内容。取消乡镇一级报表上报制度。

    2、乡村社会经济调查方案。

    在U105表中增加“本年维修房屋投资完成额,其中:住宅”、“本年装饰、装修房屋投资完成额,其中:住宅”共4个指标。将有关表中的“本年新增固定资产原值”改成“本年新增固定资产”,“按具体项目分”改成“按具体工程分”,“按投资构成分”取消各项分类指标的其中项。

    3、工交能源统计报表制度。

    (1)实行超级汇总的工业生产月报(B201表),应大幅度删减传统代表产品的种类,如:收音机、录音机、钟、表、火柴、伞、糖果、糕点、饼干、罐头、味精、酱油、淀粉、冷冻饮品、豆制品、粉丝、粉条、缝制帽、布鞋、文具盒、本册、自来水笔、铅笔、肥皂、牙膏、胶鞋、塑料鞋、钢钉、钢丝、剪刀、铸铁锅、锁、灯泡、眼镜等。同时相应增加一些反映时代特征的高科技产品,如:汽车用薄钢板、铝塑复合管、纸制餐具、改性沥青、实木地板、复合地板、健身器械、锂离子电池、镉镍电池、节能灯管、太阳能热水器、便携电脑、整体厨具、整体浴房、立体车库等。

    (2)工业生产月报(B201表)中,在“出口交货值”指标下增设:机电产品出口额、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初级资源产品出口额等指标。

    (3)产销存季报(B403)表中宾栏应增加“销售额”、“平均销售单价”等指标。同时主栏相应增加代表产品品种。

    (4)应向有关部门布置各能源品种(如原煤、洗精煤、焦炭、各种成品油)的地区间调拨情况表。

    (5)利用价格指数紧缩法计算工业生产发展速度时,为提高价格指数计算的准确性,应考虑增加抽样调查的产品种类,以保证覆盖各主要行业。

    (6)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半年报(B204表)的表式应作调整,将能源加工转换部分抽出另设一张明了、直观的表式,应恢复第三次工业普查时能源加工转换表的样式,便于填报和审核。

    (7)应增设主要行业产品的能源单耗表。

     4、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统计报表制度。

    (1)调整批发与零售的统计口径,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解释进行调整,将批发调整为将货物或商品销售给包括直销员在内的零售商和工业、商业、机构、其他的专业用户或其他的批发商,并提供相关的附属服务;将零售调整为从固定地点(商店、小货摊等)或无固定地点销售个人或家庭消费用的货物(商品)并提供相关附属服务。

    (2)建立商业、餐饮业增加值统计制度。

    (3)将主要经济指标报表(E203、E403表)调整为正常的季报。

    (4)简化商品销售统计月报指标,取消批发、零售业分组。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中的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组为“市、县、县以下”改为“城镇、农村”。

    5、投资、建筑业、房地产统计报表制度。

    (1)投资报表应实行“500万元以上单位实行全面调查”方式。

    (2)目前根据行业代码很难反应产业活动单位投资情况,应调整制度规定,根据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填报行业代码和报表。

    (3)建筑业应随着建筑企业资质登记的调整,加快改革步伐,扩大建筑企业统计范围,与建设部建筑业报表合并。

    (4)房地产开发应调整为房地产业统计,将物业管理、房屋交易等纳入统计范围。房地产开发应增加反应微观信息的指标,如房屋档次、户型结构、绿化环境等指标,多为微观服务。

    (5)取消投资、房地产开发中的“房屋价值”指标。在实际填报过程中,绝大部分单位不会根据统计制度方法的规定,哪些计入“房屋价值”,哪些不计入“房屋价值”,统计时与会计制度也存在脱钩,用处不大。

    6、劳动、科技、社会统计报表制度。

    行业科技统计指标应归口到相关的专业报表制度中,用“一套表”的形式向企业布置填报,科技统计专业负责收集与综合。

    7、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报表制度。

    当季支出法GDP的核算方法对地区(包括省、市)来讲实施难度大,不宜推行,应首先开展核算方法的试点。

    8、流通和消费价格统计调查方案。

    应在新的居民消费定基价格指数程序中加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计算模块。

六、尽快加速统计信息化进程。

    统计信息化无疑是极大地解放统计劳动生产力的突破口。2001年,我局抓住国家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电子政府建设的机遇,建成了局内办公自动化OA网,全新改版了湖南统计信息网,并“借船下海,合作双赢”的模式,启动了湖南省政府统计数据仓库建设项目,其中首期产品《湖南省两会统计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在交付全省“人大”、“政协”代表使用后,获得了普遍的赞誉。随着数据仓库建设项目和广域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我们感到迫切需要与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相配套:①完善各种统计分类标准,解决统计数据信息的编码问题。这些标准包括适应加入WTO需要的、与国际接轨、符合我国实际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主要产品(服务)分类、城乡划分标准等等,还要研究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对外提供和发布统计数据。②根据统计调查与汇总方法体系的变革,合理设置和优化统计信息处理的来源、流向、流程,并建立网上快速调查系统,为逐步开展网上调查打下基础。
[ 来源于 国家统计局《统计研究》第七期]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