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工作要“减负”
1997年,国家统计局对工业统计方法制度实行了重大改革。即将全部工业统计由过去的全面统计分为规模以上工业和规模以下工业两块,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行全面定期统计制度,规模以下工业则采用抽样调查进行推算。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新的工业统计方法制度切实减轻了基层统计部门的负担,有利于保证源头数据质量的真实性。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全,以及国内外社会经济大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现行的工业统计方法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又加重了市、县两级统计部门的工作“负担”。而统计系统内部又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实际困难,使得统计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基层统计部门迫切要求统计工作要“减负”。
现行工业统计工作量大主要表现为“两多”。一是统计报表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报表数量多。现行工业统计方法制度规定,工业统计报表有8张,其中年报表有3张,即《工业产品生产、销售总值》、《工业企业财务状况》和《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及库存》;月报表有3张,即《工业产销总值及主要产品产量》、《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和《大中型工业企业总产值调查表》;季报表有2张,即《主要工业产品销售与库存量》和《工业企业主要能源消费量与库存量》。从年报、月报和季报的报表名可以看出,大部分报表基本上是雷同的,如年报《工业产品生产、销售总值》与月报的《工业产销总值及主要产品产量》的指标是一样的,设置两张表,不仅从工作量上加重了市、县两级统计部门的负担,而且两张报表的数据不衔接,甚至有的指标出入很大,使得当地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对此不理解,统计部门要花很多时间去解释,还解释不清楚,真是费力不讨好。能源统计报表则由2002年前的半年报改为季报,报表单位由重点耗能单位改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于许多基层单位耗能较少,达不到统计报表中规定的计量单位,许多单位因此没有数据,统计员还必须每个季度报一张空表上来。《大中型工业企业总产值调查表》则是去年应价格紧缩法的要求增加的。二是报表指标多。就年报而言,《工业产销总值及主要产品产量》除产品产量外,还有6个指标。《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有51个指标。《工业企业主要能源消费量与库存量》有8个指标。近几年各种工业统计报表的指标是有增无减。如月报《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去年只有18个指标,今年又新增了“本年折旧”、“投资收益”、“工资总额”和“工业中间投入”4个指标,达到了22个指标。《工业企业主要能源消费量与库存量》中新增了“工业取水总量”、“自来水”、“地下水及地表水”和“重复用水量”4个指标。许多指标对基层单位没有现实指导意义,如工业中间投入,指标取值难度大,而且要每个月计算,完全没有必要。“工资总额”指标是劳动工资报表中的主要指标,完全可以从劳动工资统计专业获得。“出口交货值”、和“重复用水量”等指标取值困难,很难保证数据质量。“新产品”很容易与企业生产的新品种、新规格或新型号产品等同,造成统计人员统计指标概念混淆。二是统计要求越来越多。众所周知,统计报表与会计报表有着密切的联系,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表上的数据都是从会计报表中直接取过来的,这就要求统计人员既要熟悉统计知识,又要知晓会计知识。目前统计报表的处理实行计算机化,上级统计部门设计的报表程序越来越多样化,如能源统计报表和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值调查表用“久其”软件,工业产值、销售产值报表用“工业2000”,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用SARP软件、单位名录库用FOXPLUS软件等。县级统计部门都只有一个人(大部分地方一人要兼几个专业,其他专业的统计软件又不一样。)从事工业统计工作,不但要求他们是统计专家,还要求他们是计算机软件专家。
基层统计部门的困难可以概括为“三少”。即统计机构越来越少。统计人员越来越少和统计经费越来越少。政府机构改革后。部门统计机构在削弱。过去八个工业主管部门(冶金、建材、一轻、二轻、二商、纺织、电子、化工)撤消后,相应的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都没有了,原来由工业主管部门收集审核的企业报表统计工作和部门统计报表就落在政府统计部门头上。县级乡镇企业机构大都撤的撤,并的并,90%的乡镇撤消了企业办这一机构,乡镇工业统计工作受到严峻的考验。统计人员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形,越是基层,统计人员越少。县级统计部门没有设置企调队,规模以下和规模以上统计工作并没有分开,仍由一个人担任。政府统计部门的人员尚且如此缺乏,企业专职统计人员寥若晨星,据统计,有专职统计员的企业不到10%。统计部门不是垂直管理机构,上级统计部门给予的业务经费很少,本级财政也不宽裕。统计部门又没有二级创收机构,一些地方的统计经费只能保发工资。
鉴于以上情况,作为一名基层统计工作者,我在此强烈呼吁统计工作要“减负”。并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⒈缩小月报规模企业的界定条件。也即缩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范围,将“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改为年产品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管理工作就越规范,统计基础工作越扎实,报表质量也越好。这些企业是我国工业经济的主力军,也是反映我国工业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对它们每月实行跟踪调查,就能及时了解工业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为党中央、国务院和经济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信息。月报可以通过联网直报的方式由企业直接向国家统计局报送报表,不需要层层上报,减少了省、市、县和乡四级统计机构的工作量,保证了源头数据的真实性。省、市、县三级实行季报制度。对年销售收入为500-5000万元这个档次的企业,若企业管理不规范,又不配备专职统计员,则实行统计代理制,即中介机构组织一批具有一定统计知识的专业人员定期到企业了解情况,辅助企业做好统计工作。既减少企业的负担(聘请统计员的费用比设置专职统计员的费用要低得多。)、减轻了基层政府统计部门的工作量,又能保证统计部门的数据质量。
⒉精减企业统计报表。建立一套数量不多,组合功能较强、易于操作、能迅速、准确反映工业企业经济运行状况的统计报表制度。如取消工业统计年报,用12月份的快报代替年报。取消能源统计季报,采用重点调查方法取得能源统计数据。工业统计专业要与其他统计专业实行优势互补,减少重复交叉的指标。如工业企业的“工资总额”可以从劳动工资统计专业取得,科技和高新技术产品统计专业的大部分指标也可以从工业统计专业取得。
⒊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尽快删减为计划经济管理服务的指标,消除过多的无用指标,充实反映市场经济运行指标,尽快建立各种反映宏观经济调控和社会各界敏感的指标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千变万化的信息需求。《工业产销总值及主要产品产量》月报中取消“销售产值”、“新产品产值”、“新产品完成数”和“提取技术开发费”等指标。“新产品产值”指标没有必要设置为月度指标,因为新产品是由有关部门认定的,而且新产品一旦认定,可以保持三年,因此月度间变化不大,完全可以一年统计一次。内地许多企业自身没有取得进出口权,而是通过沿海地区中介机构完成转口贸易,这些企业很可能漏统“出口交货值”。因此“出口交货值”完全可以从海关获得。很多企业在年初或年底一次性提取的技术开发费,因此该指标设置为月报指标没有必要。在《工业产销总值及主要产品产量》中可以增加产品库存量、企业订购合同金额、企业原材料需求量等指标。《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月报中取消“本年折旧”、“工资总额”、“工业中间投入”等指标,增加“上缴税金”、“上市企业募集资金”等指标。
⒋完善统计调查方法。综合运用抽样调查、专项调查、重点调查等科学的统计方法,弥补定期全面统计的不足。如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用灵活多变的调查方法,及时取得第一手资料,更好地为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服务。在减轻了基层政府统计部门的负担后,国家统计局可以根据国内外社会政治和经济大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如今年的“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等突发事件搞一些统计调查,而省、市、县级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各地情况制定一套反映当地经济政策落实情况的统计报表或者采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来检验政策执行情况。如我省实施工业化战略,可以制定反映工业化进程的指标体系,我市提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制定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的指标体系。
[株洲市统计局 刘彦弘 供稿]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