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从县乡统计工作现状看统计改革的必要性

泸溪县统计局 冯放初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5-04-27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加强和改进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提高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质量,是当前和今后统计工作的重点和关键。

    县乡统计部门是统计部门中最基层的工作单位。其工作质量的好坏,决定整个统计工作质量。县乡统计部门统计出来的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数据质量,极大地影响到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县乡统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直接关系到整个统计工作的兴旺发达。

    一、县乡统计工作不断加强

    长期以来,县乡统计工作在上级统计部门以及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支持下,得到了很大发展,确保了各项统计工作任务的完成和国家统计数据的基本准确,同时也满足了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决策和管理的需要。   

    1、县级统计部门发展壮大。我国统计机构已走过了50年的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统计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县级统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一是统计队伍不断壮大。县级统计部门人员已由80年代初的2至3人增加到10人之多。二是统计手段不断进步,工作条件大大改善。计算机取代了昔日的算盘和计算器。统计信息化建设逐步加强,局域网和互联网全面开通,现代化办公程度不断提高。三是统计工作职能发生显著变化。统计部门不仅能够更好地担负起社会、经济、科技信息主体系统的任务,而且能够担负起参与决策,提供咨询、实行监督的任务。统计工作的能动作用全面加强。

    2、统计地位显著提高。统计工作得到党政领导的重视,统计部门成为具有信息、咨询、监督等多功能的智力型机构,成为政府领导决策咨询机构。是党政领导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筹帷幄的参谋和助手。

    3、县乡统计成为各项普查的主力军。县乡统计直接面对统计调查对象,是各项普查方案、制度的最终执行者。在县级普查机构中,人员构成主要是以县级统计部门为主,再从相关部门抽调少量的人员补充。每次普查,县级统计部门都要抽调一定的人员参加,既是没有抽调到普查办公室的其他人员,在普查工作紧张和繁忙时,也必须投入到普查工作中去。乡镇统计人员是乡镇各项普查的组织和实施者,也是各项普查的主力军。

    二、县乡统计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目前县乡统计部门在整个统计系统中,承担的统计工作任务最繁重、工作环境最艰苦、统计力量最薄弱。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1、乡村统计是基层统计最薄弱环节。表现在:乡镇政府统计形同虚设,乡镇企业统计名存实亡,村级统计有名无实,乡镇部门统计各行其是。各乡镇都设有统计站,统计员由乡镇秘书兼任。负责乡镇统计工作。有牌子,有章子,实际上名不副实。秘书的主要职责是办公室工作,上传下达,接待来人来访,处理内部日常事务,很少有时间从事统计工作,统计工作只是附带,无法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统计工作条件也很艰苦,没有工作经费,没有计算机,更谈不上统计信息网络。另外乡镇统计人员变动频繁,有些乡镇一年几换,统计业务年年培训年年换人,业务素质无法保证。乡镇企业统计原由乡镇企业办负责,由于没有工作经费,人员报酬无法落实,企业办统计人员只能解甲归田,目前大多已名存实亡。村级统计由村秘书兼任,统计报表数据都是按上年数据加加减减,或按乡镇政府的意图填写,根本就没有进行统计调查。据调查,有些乡镇的统计报表根本就没有布置到村,由乡镇秘书按总量分配到村。乡镇部门统计各行其是。人口统计由公安派出所负责,与乡镇人口统计数据有出入;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乡镇经管站负责统计,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即有经管局的数据,也有县统计局农村经济调查队的抽样调查数据,年末县里所用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是统计局的数据,但所用的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般是经管局的数据;计划生育统计各乡镇计育办都配有专职统计员,统计人口的出生、死亡和生育情况,与公安部门统计的人口出生、死亡数据不一致。而这些部门的统计工作只对垂直管理的上级部门负责,与县统计部门和乡镇统计站工作无任何联系,造成统计数据数出多门,部门统计工作脱节。

    2、县级统计部门人员少、工作负荷重。目前一般县级统计部门机构改革后行政编只有6至7人,加上3至4个农调队、计算站事业编(大部分县没有城调队、企调队),全部工作人员只有10人左右。除“一把手”不搞专业统计外,副职领导一般都承担专业工作,部分统计人员负责多个专业统计工作。搞好定期的月报、季报、年报已经很忙,加之还有定期不定期的抽样调查、重点调查、普查等临时任务,还要撰写一定数量的统计分析,统计工作的工作量是比较重的。还有地方党委、政府布置的计划生育、扶贫建整等中心工作或临时工作,承担的任务量是相当大的。县级统计部门工作普遍处于超负荷运转,统计人员工作压力很大。
   
    3、环境差、待遇低。统计部门既不象税务、财政部门那样能为地方增加收入,也不象公安、检察、法院等强力部门在维护地方安定中起着重要作用。更不像计划、开发、水利等部门能争得项目资金。不是实权单位,在领导们的眼里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加之统计部门作为全额拨款单位,自身没有收入,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完全要靠财政拨款。县级统计部门的经费相当困难,在我们泸溪县财政发的工资只是四项基本工资,各项政策性的津、补贴都要单位自己找钱发。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也只是勉强维持。长久这样下去,肯定会影响职工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工作。

    4、统计执法难,数字质量不高。一是统计执法机构不健全。县级统计部门在机构改革“三定”方案中,一般只设有办公室和业务股。没有专门的执法机构,也没用专职执法人员,统计执法只能由专业统计人员进行。加之统计部门一直以搞业务为主,缺乏执法经验,缺乏有经验的执法人员。二是统计执法干扰大。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直接干扰统计执法。如某县县政府出台“优化经济环境,保护民营企业”的文件,规定对民营企业不能收费和罚款,对其统计违法不能进行经济制裁。三是统计执法执行难。县级统计部门,对统计违法案件处理、执行难以到位,特别是对人的处理。泸溪县某乡镇一名统计人员,2002年屡次迟报、缺报统计报表,已严重违反“统计法”。县统计局建议对其进行行政处罚,由于对公务人员的行政处罚只能由监察局进行,统计部门没有行政处罚权。经乡镇领导说情,监察局只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没有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对一些经济罚款的统计违法案件,县领导直接出面干扰,罚款处理难度大。由于统计执法干扰大,执法难,统计部门办案积极性不高,查处力度不大,造成统计数字质量不高。统计数字成为少数人谋取政治私利,捞取政治资本的工具,破坏了统计部门的形象。

    5、人才流失严重,人员素质低。统计部门条件差,待遇低,外单位素质好的,看中的,调不进来。本局素质好的业务骨干外流。据统计,泸溪县统计局近十年,先后有11人,分别调往县委办、县委组织部、县经贸局、税务局和乡镇政府。统计局誉为“人才的摇篮”。但只是人才摇出去,却很难摇进来。看着经过多年培养的业务骨干,被外单位挖走,局领导心里很不是滋味。由于素质好的业务骨干留不住,外单位好的又调不进来,流不出去的统计人员久而久之养成一种惰性,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统计工作。

    三、对策与建议

    上述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影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严重威胁到全国统计数据的质量,极大影响到党和政府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统计必须改革,基层统计呼唤改革。

    1、加大统计的改革力度。统计工作是实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统计手段、方式与日新月异的统计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统计的要求越来越高,统计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加大统计的改革力度。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提出了“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已明确指出统计改革的方向。统计改革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大胆破除那些陈旧落后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建立既符合实际,又符合国际一般规则的统计体系、统计制度、统计标准和统计方法。要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基层统计工作发展,高效运行,满足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需要的统计行政管理体制。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2、贫困县的统计部门需要扶贫。贫困县的财政非常困难,统计部门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异常艰苦。与经济发达县相比,统计工作的开展,难度要大得多。有些县的统计部门只有2至3间办公室和2至3台计算机,处理报表要轮流上机,没有办公用车,下乡调查要坐班车,已远远适应不了统计工作发展的需要,更谈不上现代化办公。干部职工的经济待遇差,部分县的干部职工只有基本工资,政策性的津补贴都难以到位。因此,贫困县的统计部门需要经济上的扶助,帮助他们改善工作条件和职工的福利待遇。

    3、县级统计工作要减负。从目前的工作情况看,主要存在普查、抽样调查过于频繁,报表过多,指标过细等问题。因为无论普查还是全面调查或是抽样调查,到了县级统计部门,就接触到实质性的内容,各个工作环节都不能忽视,必须全力投入。还有社会以及企业各项抽样调查,也作为统计工作布置下来。县级统计部门没有城市和企业调查这类机构和人员,人员不多,素质又参差不齐,县级统计部门不堪重负、苦不堪言。主要原因是统计管理体制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的各级统计部门工作人员规模呈倒“金字塔”形,即,上面的人员多,下面的人员少,国家统计局上千人,省统计局三、四百人,地市统计局三、四十人,县级统计局十余人。上面的人越多,下面的工作任务就越大。上面大部分工作的落脚点是在县统计局,县统计局的一个人要应付上面部门的若干人。而统计工作是业务性较强的工作,工作具体细致,不是上传下达的行政工作。要切实减轻县级统计部门工作负担,减轻工作强度,减少调查项目。要解决报表过多,指标过细的问题,特别是农业统计年报“小而全”的指标体系必须简化,还有工业统计的报表过多,指标过细,一个专人还忙不过来。有些调查项目,能够在省、地市一级进行的就不要布置到下面来。

    4、县级统计部门实行垂直管理。目前已经有地税、国税、工商、技术监督四部门实行了垂直领导。一直以来这些部门人员的收入就比同为公务员的其他部门高得多。与之比较起来,县级统计部门实在清苦得多。若实行上划,则人员、经费、数据质量这些长期以来困扰县级统计部门的难题便可迎刃而解,同时地方干扰统计数据,统计执法难等问题也将得到彻底解决。

    5、县级设置普查机构。虽然国务院改革普查制度,将第三产业、工业、建筑业以及基本单位普查合并为经济普查,使普查的项目和次数比以往减少,周期安排更加合理。但普查的次数只是减少了2次工作量并不大的基本单位普查,实质上的普查工作量并没有减少多少。10年间仍然有4次比较大的普查,一次普查进行2至3年,还是年年有普查。每次普查都必须抽调一定数目的统计人员和领导投入,人口普查主要领导还必须亲自出马。普查是系统工程,各个工作环节都非常重要,各项工作都比较具体,必须全身心地投入。不但要培训调查员、布置调查表,而且还要收集、审核、录入、汇总调查表,最后还要上报、出资料。这一系列的工作都要直接和基层打交道,部门协调工作难度大,人员难调。外单位抽调来的人员素质不高,不熟悉统计业务,主要还是依靠统计局的力量。而统计局本身还有日常的统计工作,人员、经费都有一定的困难,难以兼顾各项普查工作。目前部分省、市的县市一级已成立普查中心,建议推广这一经验,成立县级普查中心,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除承担普查工作任务外,还可以兼顾各种临时性的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真正做到普查和统计工作两不误。

    6、健全乡镇统计管理体制。乡镇统计是统计机构的最基层,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统计数据质量。要建立名副其实的独立的乡镇统计站,有1至2人的专职统计人员编制,必须以统计工作为主,有一定的工作经费和必要的工作条件,至少每个乡镇统计站配备1台计算机。其人、财、物由县统计局直接管理,工作职能是管理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指导、协调乡镇各部门的统计工作,形成乡镇统计一套表,杜绝同一指标数出多门,相互矛盾的现象。

    7、加强统计法制工作。统计工作“一靠科技、二靠法制”。没有法制工作做保障,一条腿走路是走不稳的。要以法治统,通过统计执法来推动统计工作正常健康发展。加强县级统计法制工作,必须设置县级统计执法机构,配备专职统计执法人员,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一要加大统计法制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公众和领导的统计法律意识,为统计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要加大统计违法的惩处力度。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查处统计违法案件,特别是领导干部参与的统计违法案件,营造良好的统计工作环境。

    8、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统计事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目前统计工作亟需一大批精通统计科学、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悉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因此,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精通业务、严守纪律、作风扎实、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统计队伍。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重视年青统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要改善统计手段和工作条件,确保和提高统计人员的经济待遇,防止统计人才外流。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