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浅谈“统计指标”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7-12-25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统计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认识种种对象的一个过程。统计实践活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原始人猎获食物有了剩余后,以划线记数,这是最初的统计实践活动。统计对象的种种认识,需要用种种指标来说明对象具体特征的量值,由此区别于抽象的数学名词和概念,因此统计指标在统计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有人称统计学为指标学。不仅如此,统计指标在统计实践中也处于核心地位,因为统计资料就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的。

    统计依靠其相应的统计理论与方法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特征。社会经济现象的特征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客观具体的特征,即现象是什么样的。这一特征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外在直观表现,如地区人口多少,产品产量多少等等;第二层是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内在客观联系、变动及其性质,比如人口构成、发展速度等等,属于内在描述统计。二是说明社会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即现象为什么是这样的。这主要是进行客观与主观、内部与外部、必然与偶然等因素的影响分析,以及现象发展趋势的分析。三是表现结合诸种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因素及自身条件变化而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归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演绎前景,提出建议,这是说明现象将来是什么样的。这几种认识属于递进,后一种认识必须以前一种认识为前提条件,以前一种认识的质量为保障。随着认识的深化,所要求的统计理论方法水平也逐步提高,但它们都必须有相关的概念或范畴,统计指标就是用以说明大量现象特征的概念或范畴。它是在总体同质性的基础上,按一定统计方法对总体各单位标志的标志表现进行登记、核算、汇总、综合,就形成了各种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

    统计指标是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过程。 统计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的社会经济范畴,也可以说统计指标是指反映实际存在的一定社会总体现象的数量概念和具体数值。从定义上可以看出统计指标包含现象的定性内容和定量表现,具有综合与运算两大特性。定性内容是从现象的有关属性出发,归纳出现象指标的概念。指标的内涵、外延、现象内部以及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都是设计、核算和运用指标的关键因素,因此缺少定性认识就谈不上统计认识。定量表现的特点是现象特征必须用数量表现,它包括基础指标数量,如规模量、水平量等。无论是初级分析指标还是综合指标,都需要通过抽象的逻辑思维及复杂的运算才能显示出正确的数值。统计的认知过程通常是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指标也是如此。例如:在对某地区居民家庭收入调查中,必须先把居民家庭收入的概念搞清楚,把计算口径、计算方法等确定下来,即搞清楚此次调查中家庭收入具体有哪些特征范围等概念性的涵义,从而实现定性认识。在家庭收入涵义的范围及概念基础上再搞清楚每一调查户的收入数量,这就实现了定量认识。定性认识到位了,“量”的问题才能有方向,否则将不知如何开展调查,也谈不上完成指标。定量认识准确了,并结合新的定性认识加以分析研究,才能对对象特征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只有完成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的结合与统一,才能使统计指标不偏离方向,内涵清晰,数值准确、有效。

    统计指标是一个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过程。提到“统计指标”,大多数人会立即联想到数值,如某一地区的人口数量、职工总数、工业企业总数等,这些都属于数量指标。而诸如人口密度、劳动生产率、单位生产成本等则属于质量指标。无论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我们都应该搞清楚指标的含义,按其真正含义得到其数量的体现,从而结合分析得出各种调查的结论。数量指标是反映现象总规模、总水平和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由于它反映现象的总量,所以也称为总量指标。质量指标是反映现象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质量指标通常是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而派生的指标,用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来表示,反映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比关系。数量指标是计算质量指标的基础,质量指标往往是相应的数量指标进行对比的结果。无论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都可以用数量来表示。

    统计指标是一个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过程。统计学研究的是具体的数据,而非抽象的纯数学研究,这是统计学与数学的根本区别。统计指标随认识的深化而逐步抽象,但抽象的指标必须以具体的指标为基础。例如生产成果指标,它由生产时间、产品质量、产品范围等初级指标组成。复杂的抽象指标都离不开初级的具体指标,只有初级统计指标精确了,复杂指标才能得以完备。
无论统计理论方法水平发展到何种程度,都必须应用相关的统计指标,统计指标在整个统计活动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统计指标准确人们才能清楚地认识统计,统计才能更好地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才能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摘自:济南市历下区统计局信息网 作者:李可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