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湖南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决策咨询47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4-09-01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根据全国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和综合评价方法,我们对全省近3年来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进行了初步测算。测算结果显示,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以来,湖南省迅速掀起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高潮,新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逐步深入人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合评价总分逐年提高。2003年,湖南省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综合评价得分为14.83分,比2002年提高5.9分,比2001年提高7.26分。

    一、成绩斐然

    (一)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包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三项指标。最近几年,湖南省大力推进“三化”建设,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经济结构、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2000年以来,湖南省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01至2003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264.71元、2363.17元和2471.6元,其中2003年比上年增加109元,增长4.6%。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5.41%,分别比2001年、2002年提高3.31和0.3百分点。

    2、就业结构非农化水平逐年提高。2001年至2003年,湖南省城镇化水平分别为30.80%、32%和33.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0.73%、19.52%和19.12%。城镇化水平提高及工业化发展带动了就业结构向非农化转变,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2001年至2003年,湖南省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分别为57.3%、54.8%和53.1%,2003年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2001年至2003年,该指标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48.67%、-32%和-20.67%,2003年较上年提高11.33个百分点。

    3、小城镇建设带动了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2001年至2003年,湖南省小城镇由1072个发展到1098个,小城镇镇区聚集的人口规模由845.18万人增加到856.11万人,小城镇镇区人口占乡村人口的比重由15.35%提高到15.9%,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指标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3.42%、-0.53%,已接近全面小康下限值。

    (二)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包括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四项指标。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树立,体现了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省委、省政府在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关注社会的全面进步,湖南省农村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协调发展势头。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开始起步。上世纪后期,湖南省农村合作医疗几乎为空白,2003年,湖南省开始在长沙县等5个县(区)开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开始起步。2003年,全省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3.42%,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25%,比上年提高4.25个百分点。

    2、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逐步提高。“尊老爱幼”、“老有所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的体现,保障每个老人的基本生活所需,使其安享晚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心和爱护。2001年至2003年,湖南省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分别为1.8%、2.3%、3.2%,呈逐年上升之势,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0%、0.86%、2.41%。

    3、农业科研实力得到了加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进步,而农业科技的进步离不开科研队伍的建设。湖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科研人员保有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特别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高科技人员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03年,湖南省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为1.2人,实现程度为6.67%。

    4、农民收入水平相对均等。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差距明显扩大的不协调问题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最近,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大湘西”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加快湖南省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兼顾公平与效益。总体看,目前湖南省农民收入差距水平处在较为合理的范围,2003年湖南省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29,接近全面小康规定的0.3-0.4控制区间,实现程度为93.9%,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

    (三)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包括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两项指标。最近几年,湖南省加大了农村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投入,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教育事业得到稳步发展。同时加大了农村医疗保健体系的建设和医疗保健知识的宣传,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口的健康状况。

    1、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逐年提高。2001年至2003年,湖南省学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7.9%、96.76%、98.56%,小学毕业升学率分别为97.89%、98.74%、99.83%,初中毕业升学率分别为60.45%、62.5%、65.71%,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升学率处在较高水平,初中毕业升学率逐年提高,为今后农村人口文化总体水平提高打下了较好的基础。2001年至2003年湖南省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8.12年、8.21年和8.25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45.00%、50.63%和53.13%,逐步向全面小康水平迈进。

    2、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稳步增加。促进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加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随着优生优育政策在农村进一步贯彻落实,湖南省农村婴儿出生死亡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产妇的安全也有了保障,2002年、2003年农村婴儿出生死亡率分别为16.27‰和14.56‰,2003年比上年明显降低;二是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更加注重自身保健。2001年至2003年,湖南省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69.8岁、70岁和71.8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5.45%、9.09%和41.82%,实现程度达到了较高水平。

    (四) 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由恩格尔系数、居住质量指数、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四项指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已不再满足于吃饭穿衣的基本需求,对住、行、精神文化娱乐等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扩大,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1、食品消费占生活消费的比重逐年下降。恩格尔系数反映了食品消费占生活消费的比重,是体现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2001年至2003年,湖南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0.529、0.525和0.519,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43.33%、-38.89%和-32.22%,2003年实现程度比2001年提高11.11个百分点。

    2、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后农村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的逐步改善。2001年至2003年,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2.9平方米、34.1平方米和35.09平方米。在住房面积增加的同时,住房质量同步提高,“小洋楼”在农村随处可见,三年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比重分别达到了93.6%、93.7%和93.8%。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现代生活方式逐步为农民所接受,生活配套设施向卫生、清洁、环保方向发展,自来水、水冲式卫生厕所、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进入了到了平常农户家庭。2001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的居住质量指数分别为20.21、20.52和21.47,呈逐年提高的趋势,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3.88%、4.42%和6.09%。
3、农民精神生活进一步充实。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方面的消费增加。2001年至2003年,湖南省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3.2%、3.4%和3.82%,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5.56%、20%和29.33%,2003年比上年提高9.33个百分点。彩色电视机、电话、计算机开始大量进入农户家庭,新型高档影讯用品拥有量增加,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生活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1年至2003年,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为18.24%、21.76%、27.3%,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30.50%、-19.50%、-2.19%,2003年比2001年提高28.31个百分点,已接近全面小康下限值。

    (五)民主法制

    各级党委、政府在重视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农民生存需求的同时,非常重视满足农民对民主权利和安全的需求,加大了民主法制建设力度,狠打了各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违法活动,为广大农民营造政治上民主、生活上安定的良好社会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提高。近年来,湖南省各地大力推行和开展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活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至2003年,湖南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分别为60%、65%和77.6%,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16.7%、33.3%和75.3%,2003年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随着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力度的加大,农民各项利益和民主权利将进一步得到保障。

    2、社会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力保了一方平安。2003年,农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达到75%,其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60%。

    (六)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广泛重视

    农业生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护农业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环境资源和人口矛盾的增加,保护好、利用好有限的农业资源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03年,湖南省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3.67%,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00%;万元农业GDP用水量为2323.4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06.6立方米,实现程度为25.15%,比上年提高9.69个百分点。

    二、主要问题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以来,虽然湖南省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绝大部分评价指标处于上升通道。但由于湖南省经济底子较薄,上世纪末期所达到的总体小康社会的基础还不够牢固,目前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与建设期限要求比,处在较低水平,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生活质量差。从评价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18个指标看,有6个指标的实现程度为负值,尚未达到2000年全国的总体小康水平,占三分之一;有4个指标的实现程度在0-15%之间,慢于时间进度,占22.2%。

    1、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增长速度尚待加快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在农村全面小康18项综合评价指标中,农民收入占有20%的权重,是头等重要的指标。以2000年为起点,湖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在2020年达到6000元(按2000年价格计算)以上的全面小康水平,年均增长速度需达到5.2%以上。但从近几年农民增收形势看,在不考虑价格因素的情况下,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1年增长4.9%,2002年增长4.3%,2003年增长4.6%,3年来年均增长速度为4.6%,没有达到实现全面小康所要求的年均增长速度目标。从2003年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看,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程度只有5.41%,意味着在15%的时间内只走了5.41%的路程。

    2、农村教育相对落后,人口素质提高难度不小

    在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系统中,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成为仅次于农民收入的第二位重要的指标,占有12%的权重。目前,湖南省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25年,虽然实现程度为53.13%,是18个指标中实现程度较高的一个。但从近几年发展看,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较慢。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学杂费高,影响儿童入学率和辍学率。从普九情况看,2001年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7.9%、2002年为96.76%、2003年为98.56%,每年有大量新文盲出现。另一方面,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绝大部分的农村大学生成为城镇居民。因此,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在现有水平上快速提升难度大。

    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发展水平较低

    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对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充分体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中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赋予了8%的权重,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赋予了4%的权重。从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看,2003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实现程度为-8.25%,尚未达到总体小康水平;养老保险覆盖率实现程度仅有2.41%,刚刚开始起步。

    4、农村生活条件较差,居住环境质量偏低

    在反映生活质量方面,居住质量成为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部18个指标中占有11%的权重,是第四位重要的指标。2003年农村全面小康的居住质量指数实现程度只有6.09%。从构成看,目前饮用自来水的农村居民只有12.3%;使用包括燃气和电在内的清洁能源燃料的农户只有1.7%;农村水冲式卫生厕所普及率不到10%。农村废物垃圾得不到及时集中处理,污染环境。

    5、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就业结构转换慢

    在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系统中,劳动力就业结构非农化和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是反映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重要指标,两项指标的权重占到9%。近几年来,为促进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小城镇建设试点,全面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小城镇主导产业不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聚集效应比较差,小城镇发展步伐比较缓慢。2003年,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只有15.9%,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虽比上年降低1.7个百分点,但仍停留在50%的较高水平上。

    6、耕地面积持续减少

    按照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目标的要求,为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常用耕地面积与2000年比应当维持动态平衡的水平。而湖南省的实际情况是:2001年至2003年,湖南省耕地分别较上年减少0.23%、0.55%和1.47%,2003年较2000年累计减少2.24%,耕地面积呈连年减少且减幅上升的趋势。

    三、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湖南省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确保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目标如期实现,湖南省要进一步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重点抓“八件实事”的贯彻落实,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有效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

    (一)坚决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益。加快农村各项经济体制改革,消除各种不利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羁绊。要千方百计搞活农村经济,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造就一代新型农民

    第一,“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投资体制难以有效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建议中央、省级财政每年从新增加的财税收入中切出一定的比例,专门用于农村教育。第二,对低收入贫困家庭子女进行直接教育扶贫,切实解决读不起书的问题。第三,要从制度上进一步解决进城农村子女读书难的问题。

    (三)重构农村合作医疗网,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各级政府要将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全面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每年新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应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济制度,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以低保为突破口,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社会福利事业,帮助农村中的困难户和特困户,为农村中无劳动能力居民提供救济和社会保险。

    (四)加快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条件,不仅关系到全面小康的实现,而且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大局。近几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和农村电网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针对农村卫生条件差,面貌落后的状况,建议国家今后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改厕、改水等更多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公共财政领域,在资金上给予更大的支持。各级政府应将通电、通水、普及卫生厕所列入日常工作的议事日程,在农村提倡使用清洁能源,鼓励农民美化村庄环境,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五)统筹城乡就业政策,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流转

    按照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今后17年,湖南省需要将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非常大。为此,一要统筹城乡就业政策,将农村劳动力就业纳入社会整体就业规划,把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积极的就业政策结合起来。二要积极调整产业布局,重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积极扶持乡镇企业,努力创造就业机会。三要大力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自主就业能力。

    (六)积极调整小城镇布局,加快产业培育,推动农村城镇化

    第一,制定积极的小城镇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对小城镇道路、供排水、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第二,以乡镇企业为主体,以第三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创造就业机会。第三,建立和健全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进镇农民的后顾之忧。要把养老和医疗保险事业作为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提供就业保障,把小城镇建设与促进劳动力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七)严格执行农业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基本农田稳定,维护农业和粮食安全
要遵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的精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保护区落实到村组、农户和地块。要进一步巩固前一段时间严肃清理整顿开发区取得的成果,坚决纠正违规擅自设立开发区和扩大开发区面积的现象。要经常性地开展基本农田保护检查,严肃查处违法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行为。要加强土地整理,合理开发土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维护农业和粮食生产安全。
承办:农经队
执笔:张吉世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