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找出差距 加快发展

----湖南与中部六省工业经济分析

(决策咨询48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4-11-09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中部地区位于我国中部腹地,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份,拥有主业突出,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是全国较重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拥有全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殊钢基地,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等。2003年,中部六省完成工业增加值10219.2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9.3%,比1995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湖南省工业增加值1452.86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7%,比1995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一、湖南与中部六省规模工业分布的特点和地位

   2003年,中部六省拥有规模工业(下同)企业数32151万个,完成增加值6230.39亿元,实现利税2184.92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6.4%、14.8%和13.8%。39个行业大类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烟草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12个行业占全国比重较大。在重要工业产品中,原煤、钨、钢铁、卷烟、汽车、电力、炼焦、机制茶、棉纺织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

  (一)特点

   1、重工业是主体,10大行业增加值合计占中部六省工业的三分之二以上

   目前,中部六省以重工业为主体。2003年,中部六省完成重工业增加值4470.02亿元,占71.7%;完成轻工业增加值1760.37亿元,所占的比例较低,为28.3%。

   分行业大类看,所占比例超过10%的行业只有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1.4%);超过5%的行业有6个,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8.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非金属矿制品业(5.9%)、烟草制品业(5.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4%);其他3个行业分别为农副食品加工业(4.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4%)。在这10个行业中,除烟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外,其余8个行业均为重工业行业。

   2、国有经济仍然是中部六省工业的主体

   在中部六省中,国有企业改制较慢,国有经济在工业中的比重仍相对较高。2003年,规模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7560家,当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774.89亿元,分别占中部六省的23.5%和44.5%,企业数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个百分点,增加值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

   3、大中型企业在中部六省工业中占支配地位

   目前,规模较大的企业在中部六省的工业增加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根据新颁布的工业企业划型标准划分,2003年,中部六省大型和中型工业企业分别有374家和3363家,仅占规模工业企业数量的1.2%和10.5%,但其增加值却占有很大的比重,大型企业占40.0%,中型企业占26.0%,大中型企业合计占66.0%。

   (二)地位

   1、工业规模在全国居后

   (1)从企业数看,2003年中部六省规模工业企业仅数占全国的16.4% ,比东部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六省低39.8个百分点。2003年湖南省共有规模工业企业5967个,居全国第11位,占全国的3.0%,占中部六省的18.6%,低于河南和湖北两省。

   (2)从增加值看,2003年中部六省占全国的比重为14.8%,比东部六省的比重低38.7个百分点;其中湖南完成增加值888.56亿元,居全国第16位,只有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的15.5%、18.9%、19%和28.7%。在中部六省中,湖南规模工业增加值仅高于江西和安徽两省,而安徽与湖南相比已非常接近,2002年安徽比湖南少15.94亿元,2003年只少7个亿。河南为湖南的1.96倍,湖北为湖南的1.54倍。

   (3)从资产合计看,2003年中部六省规模工业拥有资产27614亿元,占全国的16.4%,比东部六省低30.4个百分点;其中湖南拥有资产3643亿元,居全国第19位,仅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的19%、22.3%、25.2%和29%;在中部六省湖南仅高于江西省,居第5位,河南、湖北、山西的资产合计数分别为湖南的1.81、1.88、1.25倍。

   (4)从企业平均规模看,2003年中部六省规模企业户均增加值为1938万元,为全国平均水平(2140万元)的90.6%。但湖南省只有1489万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9.6%,在全国排第27位,分别只有上海、江苏、广东的58.3%、76.1%和63.8%。在中部六省中居第5位,分别只有山西、湖北的59.2%、68.4%。许多企业还停留在一种低起点、低水平、低价位、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生产工艺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产品档次低,质量不稳定,竞争力差。

   2、工业竞争力低于全国水平

   (1)新产品产值:新产品主要指国家计划中优先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产品,主要包括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技术、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医药与医学工程技术、环境保护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在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中具有重要性、对我国产业结构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污染小、经济效益市场潜力大的产品。2003年中部六省实现新产品产值1521.53亿元,仅占全国的10.8%,比东部六省的比重低42.6个百分点。湖南规模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00.54亿元,居全国第17位,仅占全国的1.43%,只相当于江苏、上海、广东、山东的12.9%、13.4%、14%和14.7%。在中部六省中,只比江西和山西高。

   (2)出口交货值: 2003年中部六省仅完成出口交货值925.75亿元,占全国的3.4%;湖南省完成151.2亿元,只占全国的0.56%,居全国第15位,仅相当于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的1.7%、4.2%、4.5%和5.7%,在中部六省中仅高于江西、山西。从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看,2003年我省仅为5.8%,不足全国平均水平(19.3%)的三分之一,且出口的产品多为初级产品,附加值较低,我省规模工业企业生产外向度低,参与国际分工的实力较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明显不足。

   (3)市场占有率:2003年中部六省实现销售收入18463亿元,占全国的12.9%,比增加值占的比重低1.9个百分点。由于湖南企业整体实力不强,技术开发能力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多数为大路货,营销能力差,知名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低,2003年湖南规模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82%,在全国排第17位,比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低13.24、10.77、8.61、7.26和5.85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居第4位,比河南、湖北低1.87、0.97个百分点。

   (4)利润总额: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的最终经营成果,是企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后续资金,从2003年情况看,中部六省仅实现利润916.58亿元,占全国的11%。而湖南则更少,仅实现利润111.25亿元,占全国的1.33%,居全国第20位,为广东、山东、上海、江苏的10.3%、12.1%、13.8%和14%。在中部六省中居第5位,占全国利润总额的比重仅高于江西,比河南、湖北低1.74、1个百分点。

   3、工业结构欠优

   (1)从中部六省的行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例情况看,超过40%的行业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45.0%),30%-40%的行业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30.1%)、20%-30%的行业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8.2%)、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24.5%)、烟草制品业(22.7%)、非金属矿采选业(22.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1.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1.1%)、黑色金属矿采选业(20.2%)。这些行业多为传统行业,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污染比较严重,资源、能源消耗大。

   (2)从湖南规模工业在中部六省的位次看,所占比重超过中部六省增加值30%的行业有烟草制品业(36.9%)和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36.9%);比重在20%-30%间的行业有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6%)、专用设备制造业(24.1%)、化学纤维制造业(23.9%)、非金属矿采选业(23.6%)、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2.1%)、家具制造业(20.9%)和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20.2%)8大行业。在这些行业中,烟草制品业属我省的老竞争优势行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则是这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为龙头的行业。而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则是利用我省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的一种粗矿型发展的产业,对自然环境和经济的后续发展都有不良的影响。

   二、湖南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盈利水平低

   2003年我省规模工业企业每万元销售收入实现利润427.0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5.25元,在全国排第26位,企业盈利水平很低。究其原因:一是交税比例高,每百元销售收入上缴税金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74元,在全国排第5位;二是管理成本高,每百元销售收入管理费为7.19元,居全国第9位,比全国平均水平(5.34元)高1.85元;三是销售费用偏高。我省企业多属中小企业,产品市场认同率低,其介入市场的成本相对较高。2003年,我省规模工业每百元销售收入销售费用为3.7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28元,居全国第13位。费用偏高,挤占了企业的盈利空间,稀释了企业盈利水平,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003年人均创造增加值56082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6.8%,劳动生产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2%。

   (二)大中型企业优势不足

   近年来我省围绕“调高、调优、调大”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组建企业集团,发展规模经济,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批重点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的壮大对湖南经济发展的拉动和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已渐趋成为湖南工业规模经济的主导力量。从2003年情况看,我省共有大中型企业535家,虽只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数的9%,但实现增加值571.4亿元,占规模工业的64.3%;完成利润总额86.06亿元,占规模工业的77.4%。但与全国其他省份比较,湖南大中型企业个数虽居全国第14位,平均规模却只有1.07亿元,居全国第21位;而户均实现利润仅1608万,居全国第26位。大中型企业规模太小,严重影响我省规模工业增盈增效的能力。

   (三)资源优势行业产业无优势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2003年一产业增加值为886.5亿元,居全国第7位。但规模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行业中仅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占全国该行业的8.4%,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而其他主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业中,进行食品初级加工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国规模工业的2.38%,新产品产值占1.95%;进行食品精深加工的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占2.18%,但新产品产值仅占0.44%。饮料制造业增加值占1.94%,新产品产值占2.76%。我省稻谷和猪肉产量均在全国名列前茅,分别居第1位和第2位,但加工率较低,规模工业企业大米产量仅为全国的6.6%,鲜冻畜肉产量仅为全国的1.8%。我省是油料生产大省,油料产量居全国第8位,但食用植物油产量却不高,2003年为27.93万吨,排全国第15位。我省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省,但知名品牌不多,低档茶比重高,高档茶叶产量太少,行业效益水平不佳,2003年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4%。资源优势行业产业无优势。
我省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铜、铅、锌、锑、锡等10种有色金属的产量居全国前3位,但我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规模太小,加工增值能力弱,精深加工能力不足。2003年我省该行业实现增加值43.83亿元,居全国第8位,但户均增加值仅1889万元,在全国居第23位。作为有色金属资源大省,我省的有色金属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加工产业的增加值只占该行业总量的19.3%,与我省拥有的资源优势反差太大。有色金属产品大多为原材料卖出,利润很低,部分私营业主无证采掘、低水平冶炼,又造成该行业规模效应下降,2003年全行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3.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个百分点。

   三、加快湖南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企业增盈能力

   我省工业传统产品多,技术含量、附加值低,增盈增效空间太小,难度很大。而高新技术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要重点支持产业关联度强、能带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我省工业产品的竞争力。一是要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已经形成一定基础和优势、具有较强关联性和带动性、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实现各种有效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要瞄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加速先进技术项目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拓展全省工业的盈利空间。三是注意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突破性发展。目前我省还处于新型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完成从劳动密集比较优势到资本和技术型比较优势的转换,就难以从根本上把握自己的命运,通过劳动力和资源优势所获取的财富就可能在短时期内失去。四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雄厚的科研力量,走科研项目——产品——企业的滚动发展模式,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提高企业增盈能力。

   (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一般性行业的战略退出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的力度,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多种形式,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使一批国有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加快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职责,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聘任制度,以市场方式选聘企业领导人员,着力解决董事会职责不到位,经营管理者权责失衡,监事会虚设等问题。大力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把国有企业所办的学校、医院等移交社会管理。切实做好党政机关与直接管理企业及经济实体的脱钩工作,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方式,完善授权经营制度。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优势行业,利用国有股减持资金,加强重点项目的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以资源优势产业为核心,提高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联结点,发挥我省农业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特色轻加工工业,尤其在纺织、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提高这些行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变向东部沿海输出粗加工产品的现象。要高起点地做好农产品加工业规划,利用东部地区企业受到高工资、高水电、高地价及高运输成本等压力,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转移的有利时机,发挥中部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走合作发展的道路,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联合、引进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采取兼并、股份制改造、横向联合等手段,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的龙头企业集团,带动湖南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发挥有色金属资源和冶炼的优势基础上,提高有色金属深加工能力,对小冶炼继续实行关停并转,增大规模优势,依托株洲冶炼集团公司、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水口山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湘铝有限责任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推进硬质合金产业链延伸,通过技术改造,提高附加值。同时加强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优化配置和有效供给,加大科技含量高的有色金属元器件深加工产品的生产,注重对生产流程中烟气、二氧化硫等废物的综合利用及环境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依托技术与品牌,做大做强优势企业

   大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更能采用先进技术,有能力消化先进技术,这些企业的技术和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能带来工业劳动生产率的稳定提高和整个工业的持续发展。因此要坚持市场导向,按照规模经济要求,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优质资产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核心,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国内大型企业与国外大跨国公司抗衡的能力;发挥重点产业、大型企业对新兴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组织优化的带动作用延长企业的产业链,带动上游和下游的产品发展。

承办:工业交通处
执笔: 李  群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