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知己知彼 创新策略

----湖南招商引资在全国及中部六省的位置及对策

(决策咨询49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4-11-11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招商引资带来了极好的机遇。近年来,湖南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契机,采取多种措施、运用各种渠道招商引资,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与全国、发达地区及中部六省相比,尚有差距,有必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实现湖南招商引资新的跨越。

   一、湖南与全国及中部六省的对比

   (一)招商引资规模

   近年来,湖南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省外境内资金以及上市公司筹资,吸收了大量资金,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全国居中上位置,在中部六省位次靠前。

   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扩大

   近年来,中部六省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总体规模在全国的比重有所上升,2003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62.37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1倍,占全国的比重为11.7%,比2000年提高4.5个百分点;今年1-8月中部六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在全国的比重有所回落,但仍比2000年高2.1个百分点。中部六省中,江西省异军突起,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超常规发展,由2000年的2.27亿美元迅速发展到2003年的16.12亿美元,在中部六省的位置由2000年的第5位提升到目前的第1位。

   湖南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继2002年登上10亿美元台阶后,2003年又达到创记录的14.89亿美元,增幅高达44.4%。占全国的比重由本世纪初的1.7%上升到2003年的2.8%,上升1.1个百分点。与中部各省比较,2003年湖南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高于河南、安徽和山西,但低于湖北和江西,由本世纪初的第2位退居第3位。由于地理位置、开放程度、引资政策以及观念、环境等各种因素的迥异,湖南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明显,2003年湖南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及江苏的9.6%、广东的13.0%和山东的16.9%。到今年8月底止,湖南实际引进外商直接投资8.4亿美元,同比增长13.6%;占全国的比重为1.9%,比2003年降低0.9个百分点;在全国仍居第 12位,在中部地区仍位于江西和湖北之后,居第3位(见表1)。

   2、湖南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总体规模迅速扩大

   近两年来,湖南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呈现跳跃式增长态势,据省经济技术协作办统计,2003年,全省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在上年增长1.2倍的高起点上继续攀升,达到335.43亿元,增长1.1倍,创历史最高记录。引资规模持续扩大,今年上半年,全省实际引进省外境内资金265.42亿元,同比增长77.9%。实施项目到位资金的平均规模为1058万元,同比增长19.3%,其中超亿元的大型项目4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9个,增幅达2.3倍。资金来源地遍及全国30个省市,其中广东、浙江、北京和福建四省市1-6月来湘投资197.19亿元,占全省引资总额的比重逾7成,成为湖南引进内资的重要来源地。

   3、上市公司及筹资规模对比

   上市公司也是一条重要的引资渠道,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湖南上市公司从1993年开始起步,经过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少变多,“湖南板块”初显倪端。到今年8月底止,湖南共有上市公司44家,其中“国际国讯”2001年11月30日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湖南上市公司占全国的3.2%,居全国第11位,在中部六省仅次于湖北,与安徽并列第2位(见表2)。 

   从全省上市公司的分布情况看,涉及机械、石化、农业、医药、食品、信息技术、批发零售贸易业和社会服务业等众多产业。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5家,第二产业29家,第三产业10家,所占比重分别为11%、66%和23%。

   十多年来,湖南借助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推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省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力拓展资本扩张步伐,通过发行新股、增发、配股、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募集资金,为企业再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目前,上市公司从证券市场筹集的资金已形成一定规模。截至2003年底,全省上市公司共筹资247.7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5.9%;占全国的份额为2.4%。到今年8月底止,全省上市公司年内共筹资51.76亿元,比2003年增长1.7倍,扭转了连续3年下降的局面。

   (二)贡献对比

   1、对投资的贡献

   资金短缺是长期制约湖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大规模引进外资,有效地缓解了建设资金紧张的矛盾。进入21世纪以来,湖南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年上升,2003为7.9%,比2000年上升2.6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的位次高于安徽、河南和山西,居江西(占13.7%)和湖北(占8.6%)之后列第三位。

   2、对GDP增长的贡献

   外商投资企业由于其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使其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他们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为GDP的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近几年来,湖南省规模以上外商(含港、澳、台,下同)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持续高速增长,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为73.94亿元,同比增长40.9% ,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但与中部六省比较,湖南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偏低,低于湖北(175.93亿元)、安徽(141.19亿元)和河南(118.47亿元),居第4位。湖南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亦不太理想,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仅为7.8%,虽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但其贡献率仍偏小,在中部六省的位次低于湖北(9.8%)和安徽(8.2%)居第3位。

   3、对出口的贡献

   境外企业来华投资兴办企业,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供销渠道、技术开发、市场信息和信贷关系等带进我国,凭借这些有利条件和较强的产品竞争力,外商投资企业逐步成为推动外贸出口发展的重要力量。据海关统计,2003年,湖南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34亿美元,同比增长37.5%,比全省平均增长水平高18个百分点;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26.0%,在中部六省仅次于湖北(31.1%)列第2位。但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偏小,2003年仅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5.6%,在中部六省仅大于山西而排列第5位,比排在第1位的湖北(31.7%)低16.1个百分点;与全国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加明显,2003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总额的比重达54.8%,广东、江苏和上海三省市分别高达62.4%、70.0%和63.5%。

   4、对税收的贡献

   以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为主的涉外税收(98%以上为外商投资企业税收)逐年大幅度增长,占全省税收收入的比重显著提高。2003年,湖南涉外税收25.18亿元,同比增长26.9%,高于全省税收收入增幅13.6个百分点。但涉外税收所占份额较小,2003年全省涉外税收只占全省税收收入的6.6%。而中部地区的安徽(其他省份缺数据)涉外税收为32.36亿元,增长35.6%,占全省税收收入的比重为18.3%,比湖南高11.7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也有差距,2002年,全国涉外税收3487亿元,增长21.0%,占全国工商税收总额的比重为20.5%,湖南与之相差13.9个百分点。

   5、对就业的贡献

   建成投产开业的外商投资企业逐年增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效地缓减了就业压力,成为拓宽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2003年末,湖南外商投资单位在岗职工人数6.4万人,在全省职工人数减少的状况下比上年末净增0.6万人,增长10.3%,占全省职工人数的比重为1.7%。但在中部六省的位次靠后,职工人数居第4位,比河南少7.1万人,比湖北少4.6万人,比安徽少1万人;所占比重则居第5位。

   二、转变观念,提高招商引资效果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流动愈加自由、便捷,资金会“择木而栖”。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的步伐加快,为我们内陆省份带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在这轮优胜劣汰的历史进程中,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提供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发挥招商引资的最大效能,是我们的现实选择。

   (一)转变政府职能,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长期以来,不少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扮演着“保姆”的角色,“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造成招商引资这一经济行为政治化,导致招商引资的经济带动效应大打折扣。从中部省份的情况看,大多数地方招商引资的措施基本上停留在提供优惠土地、减免地方税费等较低的层次上,从法律角度、经济角度、社会角度综合考虑的较少。实际上,资本的流动既是国际分工的结果,也是市场占领的需要,它是各种因素包括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政府,首要的是为投资者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各级政府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诚信、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上来,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其次是切实提高服务水平,确保信息对称。政务公开是提高服务水平的总体要求。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各级政府应制定详细的招商引资规划书并予以公布,规划书中应列明产业发展重点、社会经济特点、受限制项目,以及环保、土地、城建、税务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切实做好招商引资的前期服务。同时,对土地的使用权出让、国有企业拍卖及出租、拟合作项目等重大事项向社会公布。

   (二)依托开发园区,发挥产业聚集效能

   实践已经证明,将开发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载体不仅能吸引投资者,而且能发挥招商引资的最大效能。相对于沿海发达省市,中部省份在经济上的落后集中体现在园区经济发展不良上,广州、深圳、上海、苏州等无一不是依托园区吸纳资金,形成优势产业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腾飞。从我省的情况看,应大力支持和扶植农产品加工及深加工业、汽车及其零部件业、新材料业、机械设备业、生物医药业、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园区化和规模化生产,建立高档次的生产基地,进而带动整个工业的发展。从我省的农业来看,虽然产业化程度和效率不高,但麻类作物和柑橘的产量位居全国甚至全球前列,可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从市场及消费者的喜好来看,麻类织物和柑橘制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我省应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着重在麻类和柑橘类产品方面建立自己的优势产业。通过引进环保、技术先进的加工企业或技术,建立高水平的加工工业园和物流体系,以及建立有原材料质量保证的农业基地,加大科技投入,突破深加工技术瓶颈,培育龙头带动企业等,建立世界麻类、柑橘类商品生产和市场中心,形成我省的经济增长极。作为较大的经济体,汽车业的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汽车业的发展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我省汽车业的发展有一定基础,现在的关键要转变发展思路,完善现有的体系。从目前看,要做大做强我省汽车业,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走出去,就是要支持以“长丰猎豹”为代表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兼并或并购其他企业,迅速扩大市场的份额;引进来,就是要引进大汽车企业,兼并或并购省内汽车企业或零部件生产企业,使我省汽车企业迅速融入汽车生产的大分工中,成为国内甚至全球汽车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发展园区经济的做法上,应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创新园区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园区。园区的发展必须服务于产业政策,这是园区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发挥产业聚集效能的重要保证。早在上世纪90年代,浙江省就将园区按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合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聚集区来发展,有效地发挥了园区经济的带动效应;广东省将保护环境、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作为园区经济的发展方向,以推动族群经济和块状经济的形成。从中部省份及我省的情况来看,园区的产业聚集效果不明显,专业性园区少,开发园区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经济效果差。要将开发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在管理体制上进行创新,尽快使园区的运作管理与国际接轨,要走“一区多园、一园多企”、“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路子,调整园区功能,实现园区的专业化、规模化,切实提高园区的资金承接能力。发展园区的指导思想要定位于多发展类似于浏阳生物医药科技园的专业性园区,走类似于北京中关村,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与市场密切相连的园区之路。

   二是重视项目规模,发挥龙头效应。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来源于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凭借其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把握着产业转移的主动权。因此,力争更多的跨国大公司落户我省园区,不仅有利于提高我省园区的档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在我省形成某种产业链,进而打入国际市场,提高我省园区的影响力。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引进适合我省产业布局、环保等要求的“短平快”项目,但工作的重心必须从重数量向重质量、重引进跨国公司或财团转变,通过大项目带动产业链的发展。在经济领域,认定某一产品或某一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必须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大企业为依托,离开了代表性企业,优势就不复存在,如我们常讲的汽车大国、航空大国、家电大国等无一例外地有着代表性企业作支撑。可以这样讲,培育龙头企业,对于发展某一产业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培育和发展我省龙头企业的捷径只有一条,就是依靠外来资金创办或兼并省内企业。因此,我们必须创新招商引资的模式,立足于引进大项目,立足于产业的发展。鼓励跨国公司和省内外大企业采用协议并购、产权交易并购、股票市场并购等方式实现对省内企业的兼并,增强省内企业的远航能力,做大做强省内骨干企业。

   三是以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作为招商引资重点,形成规模化生产基地。发展园区经济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工业化水平,招商引资工作应围绕这个目标来开展。内陆省份园区经济落后于沿海发达省市的最主要方面就是园区工业发展水平低。工业化水平不仅是评判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更是提供国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实现新型工业化应是内陆省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内陆省份的工业发展水平,无论是在总体规模上,还是在产业布局上,都处于落后状态,要使得工业有大的发展,必须要有自己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使工业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中。现在,沿海发达地区部分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力度越来越大,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承接这种转移。

   (三)切实解决好“招”与“留”的关系,注重招商引资的长期效果

   招进来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使招进来的企业落地生根,以促进我省经济的发展。一段时间里,内陆省份一些地方迫于经济发展压力,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招”上,而很少顾及“留”,造成企业存活率低,招商引资的效果不明显,有个别地方甚至将“招商”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热衷于招商作秀,而不注重投资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说,“招”是前提,“留”是根本,只有留得住,才能更多地招进来。要解决好“留”的问题,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是综合性的经济范畴,也是一种生产力。筑好巢能否引来凤,关键是看巢是否筑得安稳、筑得舒适,要把外资引进来,并为湖南经济发展作贡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善,必须依靠每一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一个人的主动参与。首先要有健全的法律环境。政府、公检法要作依法、执法的表率,努力创造依法办事的良好法治氛围;其次是切实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必须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调整政府职能,全力推行“一站式”审批制度,全面贯彻和执行“行政许可法”;第三是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集中主要力量维护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各种经济违法行为;坚决杜绝各种乱收费、乱罚款行为;第四是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形成“你投资,我服务”的理念,广迎四方客,树立不怕外地人赚钱的思想。第五是加强基础建设和环境保护。按市场运作模式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要花大力气搞好环境保护工作,花大力气做好社会治安工作,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二是提升整体经济形象。受利益驱动而形成的资本流动,其看重的一点是投资地是否有投资价值,或者说是否具有市场容纳能力,市场是投资者的第一考虑因素。在经济领域,地区整体经济形象往往被忽视,但其在招商引资、市场占领等方面产生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沿海发达地区之所以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树立良好的整体经济形象,他们的产品能较容易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因此,对于内陆省份来说,要扩大招商引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提升整体经济形象,树立地产商品的良好信誉。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能否吸引投资者的一个关键因素。第一是在全社会树立诚信理念,严厉打击各种不诚信行为;第二是加大商品的质检力度,遏制地方保护主义,坚决杜绝假冒伪劣或质量不高的商品流出湖南,提高地产商品的信任度;第三是努力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切实解决中低收入者购买力不高的问题,提高商品的市场容纳能力。

   三是完善服务体系,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积极发展为经济服务的中介组织,构建先进的、全方位的物流体系,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建立资本退出市场,完善资本退出机制。

   此外,要树立“大招商”的思路,明确对外招商和扩大当地民间投资具有同等的地位,相信外来的和尚能念好经,也要相信本地的和尚同样也能念好经。本地不少优势企业具有扩张的欲望和能力,应顺势而为,积极为这些企业创造条件做大做强。

承办:贸外处
执笔:陈智勇 王忠好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