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劳务经济成效显著

——辉煌的“十五”系列分析报告之九

(决策咨询55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5-09-20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湖南是一个中部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近几年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劳务经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湖南农村劳务经济不断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湖南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显著成效

    1、规模扩大,增量明显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测算,2004年全省农村外出劳务总人数(含本乡、镇)达1291.76万人。在外出劳务者中,到异地的已达967.11万人,其中到外省的达641.12万人,到外县的179.92万人,到外乡的146.46万人,分别占全部外出劳务人数的49.6%、13.9%和11.4%。在本乡、镇劳务的324.65万人,占全部外出劳务人数的25.1%。全省农村外出劳务人员结构“两个一半”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即出省人数611.03万人,占全省外出人数的一半,在省内劳务的人员中,本乡劳务人数308.93万人占一半(出县的105.58万人,出乡的135.23万人)。

    十五期间全省农村外出劳务人数增长趋势明显,2004年与2001年比较,全省外出劳务增加225.5万人,增长21. 1%,年均增加75.17万人,年均增长6.6%。到异地劳务的人数增加214. 86万人,增长28.6%,年均增加71.62万人,年均增长8.7%,其中,出省的增加203.28万人,增长46.4%,年均增加67.76万人,年均增长13.6%,出县的增加15.03万人,增长9.1%,年均增加5.01万人,年均增长3.0%,出乡劳务的人数则减少3.06万人,下降2%。在本乡镇劳务的人数增加10.63万人,增长3.4%,年均增加3.4万人,年均增长1. 1%。2005年上半年与上年同期比较,农村外出劳务总人数增加45. 71万人,增长3.9%。

    2、劳务收入增长快,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大

    据抽样调查推算,2004年全年农民外出劳务总收入(含本乡、镇)达到600.59亿元,外出劳务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4649元。2004年与2001年比较,全省农民外出劳务总收入增加148.09亿元,增长32.7%,年均增加49.36亿元,年均增长9.9%。外出劳务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增加405元,增长9.5%。年均增加135元,年均增长3.1%。2005年上半年农民外出劳务总收入为336.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3.02亿元,增长10.9%,外出劳务农民人均劳务收入为2758.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3.7元,增长6.7%。“十五”期间湖南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年增长幅度都高于纯收入的年增长幅度,工资性收入增加额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四年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30.5%—75.4%之间)上。这反映了在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的情况下,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能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二、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的基本特征

    1、外出劳动力中男性增加,青壮年占绝大多数。2005年上半年湖南省农村外出劳动力中男性所占比重为61.3%,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按年龄结构分,23-40岁的占51.6%、16-22岁的占38.6%,41-50岁的占7.2%。50岁以上的占2.6%。其中16-30岁的比重由70.6%上升为70.9%,31-50岁以上的比重则由29.4%下降为29.1%。

    2、外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2005年上半年湖南省农村外出劳动力中文盲占0.47%、小学占12.14%、初中占66.45%、高中占14.77%、中专占4.83%、大专以上的占1.34%。外出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平均文化程度相比,其中文盲、小学的比重分别低2.43个和18.45个百分点;初中、高中、中专、大专以上的比重则分别要高15.53个、1.88个、2.73个和0.74个百分点。目前,湖南省外出劳动力接受过劳动技能培训的比例为35.5%,比农村劳动力受过培训的比例(17.9%)高17.6个百分点。

    3、从外出劳动力与户主的关系来看,子女外出劳务占绝大多数。2005年上半年湖南省农村外出劳动力中户主占17.7%,比例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配偶占5.5%,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子女占76.1%,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其他成员占0.7%,上升0.3个百分点。

    4、东部仍是劳动力外出重点地区,中部地区所占比重有所上升。2005年上半年湖南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地区属东部的占69.3%,比重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外出地区属中部的占29.8%,比重上升1.7个百分点;外出地区属西部的占0.9%,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

    5、外出劳务仍主要靠“三缘关系”,但有组织外出比重有所提高。

    从总体上看,湖南省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主要还是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家庭成员带领,亲朋好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的示范,以及自己外出闯世界等方式各显其能,存在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2004年湖南省农村外出劳动力中,有组织外出劳务的占15.9%,组织化程度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5个百分点;亲友介绍外出劳务的占5.6%,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自发外出劳务的占48.5%,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

    三、发展劳务经济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拉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外出劳务人员大量增加,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湖南省有上千万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外劳务。农民外出劳务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城乡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以及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都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1、外出劳务是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途径

    近几年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业收入除2004年外连续下降,农民收入之所以还有所增加,主要得益于劳务收入的增长。劳务收入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长,2001年湖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2.3元,劳务收入的贡献率达到近50%;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98.46元,劳务收入的贡献率达到75%;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4.88元,劳务收入的贡献率仍高达30.5%。这充分反映出劳务经济发展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农民外出劳务是当前缓解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的重要方式

    随着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湖南省农村劳动力剩余严重。据调查测算,湖南省农村可调出从事非农产业的剩余劳动力有1300万以上。湖南省就地消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较弱,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不利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农民出省就业起到了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作用。湖南省目前农民出省劳务人数达600多万人,相当于全省城镇就业人数的一半,并且已经超过了全省乡村从事非农产业人数的一半,如靠湖南省自我吸收消化是难以实现的,出省劳务已经成为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2004年湖南省农村劳动力出省务工人数比上年增长10.6%,高出农民整个外出务工增幅(7.7%)2.9个百分点。

    3、外出劳务有利于资源要素合理的配置

    资源配置效应中,劳动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劳动力转化与流动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通过劳动力资源在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再配置,改善劳动力与其他资本结合的比例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已成为湖南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近几年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采取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综合运用税收、价格、汇率和收入分配等经济杠杆和刺激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使资金与劳动力结合。全国各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治理生态环境,重点加快水利防洪、高速公路、铁路复线、城乡电话扩容、电网改造、城市基础设施等的建设,这些建设对农村劳动力提出了新的需求,就业结构出现多元化特点,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明显增加。

    4、外出务工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农民外出劳务人数增多的直接原因是农业效益下降和利益驱动所致,但从社会经济的大环境来观察,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流动、转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必然现象。湖南省的农业就业比例明显偏高,这使得湖南省农业结构调整问题更为严峻。目前最为迫切的是要素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如何关键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程度。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和合理配置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容之一。农民外出劳务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如大量的农民外出劳务,有利于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解决土地规模经营和耕地撂荒问题,使得一部分土地能集中到种养能手手中,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增强农业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5、外出劳务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是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当国民经济增长较快时,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应扩大,同时经济增长一般会扩大对农产品的需求,使农业部门的就业机会增加,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相应减少。据调查发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率较高的年份,GDP增长较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率较低,甚至还出现一定程度的回流的年份,GDP增长速度较慢。据有关部门测算,改革开放以来,约有15-20%的经济增长是劳动力部门转移的贡献,农村劳动力转移功不可没。其次是劳务经济改善了流入地劳动力紧缺的局面,对城市化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苦、脏、累、险等城市人不愿干的活,他们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做低报酬劳动,既弥补了城市劳动力不足,又因其劳动成本比较低廉而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了经济效益,为企业积累和上交税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另一方面扩大了城市的消费市场,据推算湖南省外出务工经商的劳动力构成城镇200多亿元的消费市场。农民在城市就业还能增强城市职工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促进城市体制改革。

    6、农民外出劳务集聚了资本和人口,有利于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中小城镇多层次发展的多元城镇化进程

    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迁入城镇,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水平较改革前有了较快的提高,197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92%,2004年提高到41.8%,湖南省由1978年的11.5%提高到2004年的35.5%。城镇人口的增加,除城镇人口本身的自然增长外,主要源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对提高农村小城镇发展水平起了尤为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的前期,湖南省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吸引了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只实现了劳动力的转移,并没有实现人的空间转移。随着农村乡镇中建制镇的比例不断提高,小城镇数量迅速增加,农民开始改变原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地转移方式进入小城镇,为小城镇发展注如了生机和活力。随着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中,小城镇成为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载体。

    7、外出劳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是转移劳动力带回的资金对农户家庭的经营生产有很大帮助,能够使更多的资金投入本地的生产。据调查,转移劳动力寄回带回的现金大约有三分之一多用于购买化肥、农药、农用薄膜、混合饲料及农机具,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有的资金又投入到本地农村二、三产业生产中,用于扩大再生产。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使农民迅速实现脱贫致富。2004年湖南省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寄回带回现金达300多亿元,外出劳务户的家庭人均手存现金和银行存款高于没有外出劳务户的家庭。其次是返回劳动力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由于打工者经受市场经济、城市工业文明的熏陶,增长了才干,开阔了眼界,锻炼培养了一批经历市场经济风雨、见识了工业现代化的经营技术人才和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返回家乡创业,带回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及市场信息,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培育出多方面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了就业渠道。他们中有的成为当地乡镇企业技术管理骨干,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有些自己投资办企业当老板,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如蓝山县彭道林创办五星坪水泥有限公司兼并两个县属水泥厂,安排200多农民就业,年上缴税收300多万元,被评为全国“创业之星”。

    8、外出劳务有利于农民自身素质提高和观念的更新

    一是有利于促使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由于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更受城市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外出就业机会更多,外出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这些劳动力离开农村,增强了当地人送子女读书和年轻人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全省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由1990年的6.74年提高到2004年的8.21年。二是外出劳动力受到输入地的技术及经营管理的培训,其技术素质、商品经济意识得到很大提高,使输出地不花钱而达到借地育才的目的。三是有利于农民传统观念的更新,农民进入城市后,受到城市文明及生活方式的影响,传统观念发生变化。据调查,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较多的乡村,早婚、早育、多生、多育现象明显减少。

承办:农调队
执笔:贺友斌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