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从业人员继续减少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001年第29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1-04-03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00年劳动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企业改制力度加大,不少企业实行制度创新、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使全省单位从业人员减少,就业难度加大。

一、 单位从业人员继续减少 

2000年末我省单位从业人员为457.51万人,比上年减少18.2万人,这是1998年以来的连续第三年减少。在单位从业人员中,在岗职工441.32万人,减少18.03万人,其中:国有单位减少13.26万人,占73.54%;集体单位减少5.67万人,占31.45%;其他单位增加0.9万人。从隶属关系来看,中央单位在岗职工60.56万人,减少4.18%;省属单位在岗职工47.22万人,减少3.88%;市、州属单位在岗职工83.77万人,减少5.77%;县属单位在岗职工168.88万人,减少2.09%。从企业、事业、机关来看,企业在岗职工减少20.67万人,而机关和事业单位分别增加0.72万人和1.92万人。企业在岗职工减少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批零贸易、餐饮业,这两个行业的在岗职工比上年减少16.68万人,占全部减少人数的92.51%。

在岗职工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破产或倒闭。据长沙、株洲、娄底、衡阳、永州、常德等市统计,2000年,破产企业职工就达2.7万人,占全部减少人数的14.98%。二是企业买断职工身份和工龄。据对长沙、湘潭、常德、郴州等市的调查,2000年,按有关政策,企业买断职工身份和工龄的就达2.3万人,占全部减少人数的12.76%。三是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继续增加。2000年末,全省有离岗职工139.50万人,比上年增加8.10万人,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四位,占全国离岗职工总数的6.32%,在中南6省中仅次于湖北。其中国有经济离岗职工较上年增加7.7万人,居全国首位。离岗职工增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省属行政机关改革,部分职工提前离岗。另一方面是部分企事业单位鼓励职工下岗,如部分金融机构规定,职工满25年及以上工龄的就可以离开工作岗位休息,有的离岗时还发几万元不等的补助。四是择业双方选择性加大,终止和解除劳动合同的人员逐年增加,1998年为4.13万人,1999年为4.55万人,2000年达到5.67万人。

二、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就业难是当今困扰不少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人口大国中,就业岗位的供不应求将是一个长期现象。就我省而言,就业压力主要来自4个方面: 

(一) 城镇失业人口。据劳动部门统计,2000年末全省仅城镇登记失业人口达27.57万人。还有一部分失业人员因考虑到即使去劳动部门登记也难以就业,而干脆不去登记。

(二)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2000年末全省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有139.5万人,其中包括三年期满即将退出中心的下岗职工。据劳动部门反映,按照有关政策,从1998年开始,下岗职工应进再就业服务中心,三年内由服务中心免费培训劳动技能,并提供三次就业机会,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落实。2001年全省大约有12.6万人将退出中心,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成为新的失业人口。这部分人并不是不愿就业,而是政策未能兑现,这些人一旦解除劳动关系,进入社会,将成为社会不安定的一大隐患。 

(三)新增劳动力。近几年我省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20万人左右,既要安置下岗职工,又要安置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

(四)市、县级国家机关职工分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2001年,市、县级国家机关将进行机构改革。2000年末,全省市、县级国家机关职工为43.5万人,如果按20%的比例分流,全省将有8.7万人需再安置。

综上所述,我省尚待安置的失业人员和再就业人员为195.77万人,而2000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0%,如按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带来4.5万个就业机会计算,仅新增就业机会40.5万人。因此,劳动力就业安置问题仍十分突出。

三、解决我省就业难问题的构想

(一)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二)增加政府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初等教育)的投入,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三)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构造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网络,为就业和用工双方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 

(四)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使劳动力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五)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扩大劳动力输出,充分发挥全省一千多个职业介绍机构的中介作用。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组织到省外、境外务工,减轻就业压力。

(六)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个体、私营企业,协调就业关系,开拓就业空间。个体、私营企业既能为社会创造财富,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又能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我省自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安置了大量下岗职工。但近几年来,因城市改造、拆除违章建筑、整顿市场等,使城镇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逐年下降,即由1998年的222.46万人、1999年的210.29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148.54万人。个体、私营企业的减少,不仅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反而增加了新的失业人口,应引起注意。



   

执笔:欧阳普
核稿:罗 凯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