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载奋进路 沅澧大地铸辉煌——新中国75年常德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新中国成立后的75年,是常德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75年,是值得纪念的75年。7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历届常德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沅澧大地上绘就了美丽画卷,在历史征程中交出了满意答卷,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七十五载艰苦奋斗,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一)经济总量连创新高。新中国诞生前,常德饱受战火摧残,各行各业生产凋敝、百废待兴。经过三年调整,全市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社会安定团结,但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到1952年全市GDP仅为5.82亿元。伴随着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脚步,勤劳而智慧的常德人民不懈奋斗、锐意进取,经济发展不断向前,经济实力连攀台阶。1965年全市GDP突破10亿大关,1978年达23.45亿元,1992年跨上100亿元台阶,2008年突破千亿大关,2023年达4385.68亿元。全市人均GDP从1952年的174元,连续跨越千元、万元门槛,2023年人均GDP达到8434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11969美元。
(二)财政金融稳步发展。1952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仅3330万元,到1978年增加到2.2亿元,1997年跨上10亿台阶,2012年跨越100亿台阶,2023年达到202.22亿元,相当于1952年的607倍,年均增长9.4%。从金融实力看,1952年末,城乡居民储蓄总额仅175万元,人均不到0.5元。到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全市居民储蓄虽然成几何倍数增加,但存款余额仍然不多,197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1亿元。改革开放后,全市金融业飞速发展,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从十亿到百亿仅用时10年,从百亿到千亿用时15年,202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4906.46亿元,其中住户存款3685.33亿元。
(三)内外贸易兴旺活跃。新中国成立75年来,常德商贸发展经过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同所有制主导发展阶段,经历了供销合作、百货大楼、专业市场、连锁超市、商业综合体、互联网商业等多种商业模式交替发展,消费领域发生了历史性巨变。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79.51亿元,是1952年1.06亿元的1679倍,是1978年5.14亿元的346倍。在内贸兴旺发达的同时,全市对外贸易也日趋活跃,202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82.3亿元。
(四)农业实力不断增强。常德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地理条件较好,农业资源丰富,但解放初期,常德农业生产力一直比较落后,农业产出水平不高, 1952年全市粮食产量不到130万吨。随后,常德开始大力推进土地改革、合作化、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生产力迅速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及农村税费改革、连续多个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释放出的强大动能推动下,常德农业迸发出强劲的活力,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产量长期位居全省第一,其中粮食总产量连续20年位居全省第1,2023年达到382.8万吨;棉花产量3.75万吨,是1952年的4倍;生猪出栏523.14万头,相当于1952年的17倍;油料产量61.6万吨;水产品产量51万吨。
(五)工业实力逐渐壮大。新中国成立之初,常德工业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仅1家国有工业企业,私营小企业和作坊74家,仅能生产一些生铁、原煤、棉布和进行简单的加工修理。75年来,常德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拼搏,工业经济逐渐由小到大、由弱到强。1952年工业发电量为0.02亿千瓦时,2023年工业发电量达151.03亿千瓦时。2023年全市产值过2000万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917家,工业增加值也一举突破千亿大关,2023年工业增加值达1366.12亿元。
(六)第三产业跨越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常德第三产业门类少、基础差,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195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0.74亿元,占GDP比重仅12.1%,到改革开放前,全市第三产业发展一直较为缓慢,1978年才3.6亿元,占GDP的15.4%。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第三产业发展迎来重要机遇期,逐渐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动力,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2187.51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9.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77%。
二、七十五载筚路蓝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抗日战争时期,常德城在常德会战中几乎成为一座废墟, 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常德城区建成区面积只有3.4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不足6万人。之后常德城区逐步扩大,到1988年常德撤区建市时,常德市城区建成区面积20.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9.7万人,撤区建市后,常德城市建设迎来黄金发展期,城区面积迅速扩大,2006年末,常德市城区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德市大力推进城市创建,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先后建设了常德河街、“三馆三中心”、白马湖公园、丁玲公园、穿紫河风光带、柳叶湖环湖风光带等一批城市新亮点。2023年末,常德市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32.18平方公里,道路面积提升至2628.25万平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28.95平米,日供水能力从1988年的18.5万立方米提升到2023年的41.5万立方米。
(二)乡村振兴深入实施。解放前的常德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长期遭受水旱灾害影响,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特别是水灾频繁,解放前甚至解放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常德最大的市情就是水情,最大的忧患就是水患。从50年代开始,战天斗地、不屈不挠的常德人民大力兴修水利、改善农业条件,变水患为水利,把“靠天收”变成“旱涝保收”,目前全市水库数量达1359座,耕地面积665.49万亩,在全市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中,水田、水浇地等优质耕地占比达83%。与此同时常德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改造,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行动,2023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农村生活垃圾得到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100%,农村公路已全面实现“组组通”。
(三)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常德在历史上被称为“荆楚要地”“川黔咽喉”,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新中国成立时常德仅有4条公路,通车里程378公里。解放后,常德以超常的胆识气魄和拼搏精神,辟山开路、逢水架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围绕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城市目标,着力破解高铁、高速交通瓶颈,交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全市公路客运量从1952年的34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3214.9万人,货运量从73万吨增加到2023年的19596.3万吨,公路通车里程从378公里增加到2.23万公里,民用汽车保有量从1978年末的4006辆发展到2023年末的778665辆,高速公路总里程从无到有达到539公里,桃花源机场经几轮扩建已升级为4D机场,2022年常益长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常德迈入“高铁时代”。
(四)旅游事业方兴未艾。常德境内湖光山色,市城区外有河洑山、太阳山、德山三道“绿色屏风”,内有沅江、穿紫河和柳叶湖三大水系缠绕,“三山三水”展现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美好图景。另外,全市还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桃花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柳叶湖,其中柳叶湖水域面积达21.8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国城市第一湖”。近年来,常德充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旅游接待人数从1988年撤区建市时的18.1万人次增加到2023年的5062.63万人,旅游收入从22.4万元增加到586.24亿元。
三、七十五载砥砺奋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科技创新迎来春天。新中国成立75年来,常德科技事业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初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恢复和大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常德科技创新迎来了新的春天,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市授权专利从2001年的133件增加到2023年的2846件。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18.45亿元,相当于2005年的28倍。
(二)教育水平走在前列。新中国成立初期,常德高等教育还未起步,全市中等学校只有3所、在校学生只有655人,普通中学22所、在校学生仅5198人,小学2431所、在校学生11.9万人。经过75年的发展,常德教育事业实现腾飞,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长期保持在100%,2023年末,普通高校已达6所、在校学生8.21万人,中等职业42所、在校学生4.92万人,普通高中42所、在校学生8.52万人,初中学校230所、在校学生15.66万人,普通小校350所、在校学生30.79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1.29万人。特别是全市的基础教育质量长期处于湖南省第一方阵,2023年高考本科上线率居全省各市之首。
(三)卫生健康水平提升。新中国成立之初,常德卫生机构仅20个,全部医院床位加起来仅266张,卫生技术人员2367人;2023年末,全市已拥有卫生事业机构512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92个;卫生技术人员达到4507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8156人;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3.66万张。对比1949年,2023年全市卫生机构增长256倍,病床数增长了138倍,卫生技术人员数增长了19倍。
(四)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全市文化事业活力迸发,精神文化产品不断丰富,文化产业繁荣兴盛。2023年末,全市共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纪念馆17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98%。
四、七十五载春华秋实,民生福祉不断提高
(一)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1952年常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4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79元,到1978年常德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至302元、169元,202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5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54元,分别是1952年的295倍和288倍。
(二)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随着居民手头日渐宽裕,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从80年代“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 “房子、车子”,常德居民的消费升级换代不断加快。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1043元,是1981年的62.4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1694元,是1981年的81.7倍。城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由1981年的54.5%、66.4%下降到2023年的28.7%、27.7%。
(三)居住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新中国成立75年来,人们从追求生存到追求发展、从追求温饱到追求小康,生活条件更加优越、生活环境更加优美。2023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58.4平米,是1981年末的8.4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74.4平米,是1981年末的4.8倍。全市移动电话用户从1997年末4.3万户增加到2023年末的597.5万户,几乎达到成年人“人手一机”的水平,互联网宽带用户从259户增长到214.5万户。
75年沧桑巨变,75年阔步前行。回首过去,常德人民用勤劳和汗水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吞山河的奋斗赞歌。迈进新时代,常德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推进“二次创业”,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作出常德贡献。
注:文中2023年数据为快报数据,因行政区划调整,1988年及以前数据为行政区划调整前口径数据。
[审核:综合研究室]
[责编:左华文]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