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2020年郴州市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1-03-22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20年,郴州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三农”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克服新冠疫情的影响,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着力“稳底盘、调结构、抓项目、强攻坚、促改革”,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立足农业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集中力量着力打造蔬菜、柑橘、茶叶、生猪“四大百亿”为核心的农业特色产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中向优的良好发展态势。预判2021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将继续守好“三农”基础,稳住农业基本盘,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创“十四五”新局面发挥“压舱石”作用。

一、2020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020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总量增加,产业结构优化。从总量来看,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05.98亿元,比上年增加89.07亿元,增长4.4%,比全省4.1%的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为18.45亿元,比上年增加1.63亿元,增长8.1%。从结构来看,全市农业产业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导,2020年全市种植业产值、畜牧业产值、林业产值、渔业产值、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1:31:10:4:4调整为45:39:9:3:4。

(一)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1.种植业生产稳定增长

(1)粮食“两稳”超出预期。围绕“稳面积、稳产量”的总体目标, 2020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477.83万亩,比上年增长3.5%,其中早稻种植面积达110.25万亩,比上年增长13.9%;中稻及一季晚稻种植面积142.14万亩,比上年增长1.3%;双季晚稻已播种116.37万亩,比上年增长1.4%。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187.28万吨,比上年增长2.9%。其中早稻产量为42.05万吨,比上年增长14.6%;中稻及一季晚稻产量为66.05万吨,比上年下降0.4%;双季晚稻产量为45.23万吨,比上年下降2.7%。

(2)主要经济作物扩面增产。2020年全市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为161.83万亩,比上年增长4.3%;产量为334.77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全市瓜果播种面积为22.38万亩,比上年增长3.6%;瓜果类总产量为38.49万吨,比上年增长3.3%。油菜籽播种面积为91.40万亩,比上年增长7.4%;产量为9.39万吨,比上年增长14.9%。全市种植烟叶40.01万亩,比上年下降1.2%;产量为6.12万吨,比上年下降6.4%。茶园总面积达到22.33万亩,比上年增长3.3%,春茶产量0.86万吨,比上年增长2.2%。中药材产业,建立了中药材种植基地,推行中药材种植GAP认证。

2.生猪养殖产能强劲恢复

2020年,全市始终把生猪产业作为农业四大百亿产业之一重点推进,千方百计加快生猪生产恢复、保障市场供应。全市新增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112个,新增生猪产能650万头/年。同时,生猪全产业链逐步构建完善,郴州新好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温氏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新五丰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全部启动,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主要生猪生产供应基地之一。2020年全市出栏生猪431.94万头,与去年基本持平。年末存栏生猪343.88万头,比上年增长48%。年末生猪存栏量基本恢复到正常年份(2017年)水平。

3.现代农业发展提质增效

(1)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全市建成7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北湖、资兴市、桂阳县、永兴县、临武县、汝城县、安仁县)、12个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和39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资兴市罗围食品工业园成功创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示范基地,桂阳芙蓉食品药品加工园成功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资兴、永兴、宜章被列为全国农产品初加工定点县。成功创建临武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安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永兴、临武、资兴、宜章、汝城等5个县市列为“全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 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5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49家,裕湘食品、郴州粮机分别晋级全国行业十强;舜华鸭业荣获湖南省第五届省长质量奖,并入选湖南省十大农业企业品牌;金晋农牧建成华南六省最大的蛋鸡养殖场,并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2)农业品牌建设日趋完善。积极打造“湘江源”蔬菜、“郴州福茶”“湘南柑橘”等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创建中国名牌1个、驰名商标6件、湖南名牌19个、省著名商标40件。认定“湘江源”蔬菜授权企业23家,“郴州福茶”授权企业25家。“永兴冰糖橙、宜章脐橙、桂阳菖蒲脐橙、安仁生平贡米、宜章莽山绿茶和过山瑶绿茶等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临武鸭、东江鱼、东江蜜桔、宜章脐橙、永兴冰糖橙、桂东玲珑茶、东江湖茶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东江湖蜜桔入选全国名优果品区域公用品牌;汤市(狗脑贡茶)、樟市(油茶)、黄泥(冰糖橙)、贝溪(香芋)、清江(东江湖蜜桔)等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

(3)农村新型主体发展迅速。全市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662家(总量全省第二)、家庭农场2445家、农村电商750家,种养大户超过2.4万家。全市三星级以上农庄180多家,共接待游客1560万人次,收入58亿元,连续六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帮助7000多户贫困户通过休闲农业旅游实现脱贫。全市现已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4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41个。

(4)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工业产值达5.2亿元。农机总动力达442.75万千瓦。高速插秧机、无人植保机、同步减量施肥机、循环式粮食烘干机等高效绿色新机具大力推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4%。建成省级现代农机合作社 68家、省级示范社15家、国家级示范社2个。宜章、汝城、临武、桂阳四县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湖南农夫机电有限公司研发的大型橡胶履带拖拉机荣获市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畅销国内和7个东南亚国家,湖南田野智能装备公司投资1.5亿元建立烟叶专业系列机械生产基地,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新开发的粮食烘干机年产值过亿元。

(二)农村环境面貌焕新

1.乡村建设继续“加力”。2020年,全市认真开展洁净乡村四年行动、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重点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规范村民建房等工作,全市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截止2020年,全市已实施开工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2627个,总投资达7.79亿元。全力推进“一市七镇”美丽乡村创建,大力实施“一拆二改三清四化”,2020年新(改)建农村户厕1.83万户,拆除废弃房屋32.46万平方米。资兴市黄草镇获评省十大特色文旅小镇。“半条被子映初心、红色沙洲换新颜”入选国家发改委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2.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2020年,全市把脱贫攻坚工作当作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和首要民生工程来抓,紧扣目标,聚焦问题,强力推进,累计投入资金36.79亿元,引进、培植产业扶贫项目1367个。坚持以发展蔬菜、柑橘、茶叶、生猪四大百亿产业为契机,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新建千亩以上蔬菜基地16个,新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9个,生猪生产基本恢复正常水平。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330万亩,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比重达75%,“三品一标”占上市农产品比重达到65%。农产品加工营业收入达到1016亿元,连续5年增速在10%以上;全市实现44.1万人脱贫,农民收入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翻番目标,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汝城县沙洲村时,对以沙洲村为代表的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

2020年,全市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城乡居民收入迎难而上恢复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96元,比上年增长6.1%,增速与全省持平,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89元,比上年增长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32元,比上年增长7.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9%。全市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2.1个百分点。

二、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一是有的农资价格大幅上涨。据有关部门调查,今年多种农资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上涨。如尿素、高含量复合肥价格上涨25-30%,农药上涨10%左右,种子价格略涨或持平,仅农资价格上涨,使一季稻、双季稻每亩成本分别增加60元、100元左右,进一步压缩了粮食生产本来就十分狭窄的利润空间。二是自然灾害频发,种粮效益下降。今年早稻育秧期间低温,严重影响秧苗素质,中稻营养生长期干旱,中稻和一季晚稻收获期长时间低温阴雨,晚稻遭遇强寒露风,种种不利气候因素,使早、中、晚稻单产都不同程度下降。在投入有增无减情况下,种粮效益进一步下降。三是粮食结构调整迫在眉睫。现在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得放心,需求升级了,粮食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而粮价、补贴接近“天花板”,资源环境又遇“紧箍咒”,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

(二)农业生产要素有待强化。近些年来,全市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基础投入仍显不足。目前,全市农业基础设施老旧失修较为严重,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业整体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二是创新人才缺乏。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总量小,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拥有知识产权和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更加紧缺,尤其缺少科技创新创业方面的领军人才。

(三)龙头企业拉动能力有限。目前各地农业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数以初级产品为主,供应本地及周边市场,缺乏市场竞争力,外向度和市场占有率不高,带动农民增收的潜力有限。农产品加工比重低,精深加工少,农产品增值率低。另外,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有些龙头企业与农户仅仅是买断关系;有些企业则仅与农户签订购销协议,缺乏相应的技术服务和价格保护。特别是一些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户与企业直接建立购销关系,产品好卖时,农户选择市场出售独享生产利润;产品不好卖时,龙头企业压价收购或不予收购,供求双方难以达成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加快农业发展主要措施

(一)调优粮食生产结构,提升农民收入

1.坚守粮食生态底线。一是守住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底线。出台鼓励粮食生产政策,制止耕地抛荒,鼓励压单扩双,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65万亩以上,粮食生产能力年产稳定在185万吨左右。落实农机推广服务“331”工作机制,推动农业机械化。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按期保质完成25.3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推广高山禾花鱼+特色优质稻“稻鱼种养”模式,提高种养综合效益。加强蔬菜、水果、油菜籽、牛羊等其他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建设。二是守住农村生态安全底线。抓紧抓实禁捕退捕工作,建立健全多部门、跨区域的禁捕联合巡查执法机制,开展好为期三年的打击非法捕捞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实施,确保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实现农药使用化肥使用零增长,农膜回收率达7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全面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2.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推进落实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和“1+9”文件体系,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框架。不折不扣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脱贫攻坚方向不偏、劲头不松、标准不降、队伍不散、力度不减。善始善终落实乡村振兴5年规划,有力有序推进“产业振兴”“乡村建设”“乡村整治”。继续推进脱贫摘帽地区乡村振兴。在整域推进乡村振兴的同时,突出抓好脱贫摘帽地区乡村振兴,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注重富民产业长期培育,扩大支持对象,延长产业链条,组织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各类展销会、农博会、赶集会,推动郴州特色农产品走出郴州。积极引进大型销售企业,搭建销售平台,创新销售模式,开拓市内市外市场,多渠道扩大农产品销售,确保农民稳定增收,预计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8934元。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壮大农业产能

1.推进四大百亿产业项目。实施四大百亿产业突破行动,持续推进蔬菜、柑橘、茶叶、生猪四大百亿产业建设,加快“两区一带”特色基地建设。扶持7个生猪重点县发展,预计2021年生猪出栏产能将突破600万头。打造一批蔬果产业规模基地,预计蔬菜种植面积超过170万亩,产量340万吨;水果种植面积超过80万亩,产量100万吨。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预计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20家。加快三产融合,搭建产业融合载体,扶持临武鸭、永兴冰糖橙等大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好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汝城县泉水镇、安仁县灵官镇)、1个湖南省农业特色小镇(汝城县泉水镇)、6个湖南省农业产业强镇(安仁县灵官镇、宜章县莽山瑶族乡、临武县汾市镇、苏仙区栖凤渡镇、苏仙区坳上镇、资兴市汤溪镇)。

2.增强农业品牌影响。加强品牌培育和推介,不断扩大“郴字号”全品类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重点打造“湘江源”蔬菜、“郴州福茶”“湘南柑橘”三大区域公用品牌。按照一个标准供粤港澳大湾区的原则,抓紧制定郴州市供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快“两证+追溯”体系推广运用,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二品一标”企业和“一县一特”企业全部入驻湖南省农产品“身份证”管理平台,并完成赋码销售。继续大力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预计2021年我市“二品一标”农产品有效数突破200个。强化例行监测,提高监测的时效性、准确性、真实性和覆盖面。

3.深化与大湾区融合。不断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合作平台,扩大项目、技术、资金融合。立足郴州农业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吸引外地资本和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发展郴州农业产业。抓好澳门君天集团粤港澳大湾区(郴州)农业产业集群项目落地开工。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郴州分中心。新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0个,总数达70个以上。

(三)夯实农业基础建设,提质农村环境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需要真金白银。要强化投入保障,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进一步解决支农项目过于分散的问题,提高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优惠政策,引导农村节约集约用地,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等。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变农民靠天收成的状况,使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潜力、拓宽增收渠道、提高收益、增加收入。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议积极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开展好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研究出台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配套扶持政策措施,培育锻造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技能,真正使我市农民能洗脚出田间,洗脑回田间(当土专家和田秀才)、下车间(当技工或管理)、跑空间(当经纪人或做生意),加大外输,加强回引,加速内转,扩大农民创业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3.提质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五年提质行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点向面逐渐延伸,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制定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方案,继续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精品乡村和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创建,抓好“一市七镇”全域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推动北湖区吴山村和苏仙区瓦灶村的精品乡村示范创建取得实效。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行动,重点抓好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提档升级,逐渐形成布局合理、城乡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着力发挥信息数字技术在农村释放的普惠效应和溢出效应。进一步提升郴州市西河风光带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支持资兴、宜章、汝城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何艳艳]
 [审核:徐林]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