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湘中明珠风正好 “谷”足干劲开新局——新中国75年娄底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4-09-29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娄底人民团结一心,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加快打造中部地区“材料谷”,深入推进“三融三创三增”,娄底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活力明显提升,城乡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一)经济总量持续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湘中大地,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52年地区生产总值仅1.17亿元。改革开放以后,全市经济快速发展,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8.04亿元,1995年、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突破百亿、五百亿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动能转换、结构调整、城市转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千亿台阶,2023年达到1990.5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1952年增长193倍,年均增长7.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持续攀升。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0元增加到2023年的53056元。

(二)财政金融实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财政收入盘子小、总量少。1950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54万元。改革开放后,全市财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23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7亿元,比1950年增长1.7万倍,年均增长14.3%。金融支持实体加力提效。202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074.85亿元,比1953年末的415万元增长7.4万倍,年均增长17.4%;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049.54亿元,比1953年末的337万元增长了6.1万倍,年均增长17%。2023年64家企业进入省上市后备资源库,居全省第四位,创历史新高。

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发展基础全面夯实

(一)农业基本盘更加稳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农业生产基础单薄,基本是“靠天吃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田水利建设的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全市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2.08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75.73亿元,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31.2万吨增加到2023年的158.36万吨。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农业发展能力逐步增强,特色养殖、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快速发展。截至2023年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954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1家;桥头河镇、天门乡、杉山镇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渠江薄片”荣获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

(二)工业压舱石作用凸显。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工业结构十分单一,以采矿、冶金业和简单加工业为主。经过近30年的发展,到改革开放初期,全市初步建成以钢铁、电力、煤炭、化工、机械、建材等六大行业为支柱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后,全市始终坚持“工业强市”,工业发展进入腾飞期。2023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605.18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1978年的96倍,年均增长10.7%;规模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近年来,全市立足“钢铁工业新城”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把建设中部地区“材料谷”作为“一号工程”,形成了以钢铁新材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先进电子陶瓷、农机、锑产品、压路机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已建成亚洲最大的高强钢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汽车板、液压油缸、压路机、紧固件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硅钢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已聚集“材料谷”规模工业企业497家,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778.4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81.1%。

(三)服务业动力源更加强劲。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1952年服务业增加值仅为2478万元,到1978年也只有1.62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服务业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而日益兴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实施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1978-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从1.62亿元增加到1003.18亿元,年均增长10.8%,快于同时期经济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服务业主要行业中,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保持稳健增长,2023年分别实现增加值111.21亿元和201.84亿元,两个行业合计占服务业的比重达31.2%;信息传输、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2023年实现增加值269.96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达26.9%。

三、新旧动能加快转换,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4.4:14.5:21.1,农业占比较高,主导地位明显,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薄弱,呈现传统的“一三二”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基础巩固加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1978-2012年全市总体呈现工业化中期特征的“二三一”结构,工业的主导地位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2016年,全市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6.4%,成为全市第一大产业。2023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3:38.3:50.4,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12.1个百分点。

(二)产业发展转型向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强力推进以钢铁新材和工程机械产业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从传统老工业基地到国家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转变。近年来,全市累计关闭煤矿478处;淘汰炼钢产能55万吨、炼铁产能143.5万吨、水泥产能743万吨。2010-2023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7%;2023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4.9%;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下降到42.7%。高端装备制造产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的转变,已建成取向、无取向和低高中所有牌号的全系列硅钢产线,2023年硅钢总产量达130万吨。

(三)创新驱动深入推进。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产业,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截至2023年末,全市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55个,国家级平台14个,宏旺新材和美程陶瓷被认定为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有高新技术企业423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59.2亿元,是2001年的283.1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分别为4家、74家、145家;全年技术合同登记项数突破1765项,成交额达到168.79亿元;全年专利授权2078件,比1999年增长22.1倍。2022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提升到2.22%,比2012年提高0.98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企业上云3934家,累计建成5G基站7665个。2023年全市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额达到14.71亿元,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突破1亿件。

(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为绝对主体;到改革开放初期,全市也仅商业经济中有占比极小的个体私营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飞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民营经济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点。2023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320.7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4%;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占比提升到68.2%。

四、有效需求持续扩大,开放崛起行稳致远

(一)有效投资持续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投资规模小,总量少。1952-1977年,基本建设投资累计仅12.7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呈高速增长态势,1978-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8%。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城市建设从快速扩张转入平稳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2013-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5%。其中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年均增长17.8%和40%。项目建设成果丰硕。湖南宏旺年产96万吨硅钢、涟钢1580热轧线、涟钢冷轧硅钢、VAMA二期等一批百亿级项目顺利投产,梅山灌区、娄底医院、三钢科技、“宁电入湘”娄底段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涟水复航获国务院批准纳入《全国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消费市场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娄底商业市场多为商贩店铺经营,规模小,商品匮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全市消费市场规模日益壮大。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64.2亿元、比1952年增长2045倍。2023年末,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1个,全年商品成交额达124.87亿元,比1978年增长519倍。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以及消费观念转变,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2023年,新能源汽车、化妆品、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3.5%、63.1%、44.9%。文化旅游、体育赛事消费持续升温。成功举办“紫鹊界梯田对话世界”全球农耕文化交流互鉴大会、第二届娄底旅游发展大会、湖南省第四届非遗购物节、“材料谷”马拉松比赛。2023年,接待旅游者总人数3971.1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92.07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30.8倍和190.3倍。

(三)对外开放走深走实。深入实施“娄商返娄”行动,连续成功举办“湘博会”,娄底海关开关运行,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2023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4.98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69.3倍,年均增长9.9%。外资利用质效显著提升。开展“娄商大会”“侨商大会”“娄商日”等重大活动,2023年引进项目120个,投资935亿元,其中“三类500强”企业12家。实际利用外资2122万美元,比1992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0%。

五、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变化日新月异

(一)交通设施日臻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境内仅有湘黔铁路,公路通车里程仅78.9公里。2023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15159公里,是1949年末的192.1倍,其中高速公路395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9260.54万吨、是1952年的1783.3倍,公路客运量3132.51万人、是1952年的1422.9倍。沪昆高铁、洛湛铁路、湘黔铁路穿境而过、联通内外,二广、呼北、沪昆、长芷、娄怀、华常等6条高速公路交织成网、通达四方。同时,桥头河通用机场建成试飞,标志着娄底正式进入“航空时代”,全市“高铁+高速+航空”的立体快速交通格局初步形成。

(二)城乡建设硕果累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先后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总人口188.78万人,以农业人口为主,城镇人口仅8.37万人,城镇化率4.4%;2023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445.88万人,常住人口374.3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9.82%,比1949年末提高45.42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54.3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88平方米,中心城区商贸物流体系健全,基础设施、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通5G,至2023年末,全市村庄绿化覆盖率53.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为54%。

(三)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特别是煤炭、锑品的开采利用,以及钢铁、水泥、化工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全市生态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破坏。撤地建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修复,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20年以来全市PM2.5浓度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023年,全市20个国、省考核地表水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Ⅱ类标准;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9.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2023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7.3%,比1999年末提高5.8个百分点。

六、践行人民至上理念,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一)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截至2023年末,全市有4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5万人,42所普通高中在校学生9.91万人,263所初中在校学生17.95万人,703所普通小学在校学生33.8万人,498所各类民办学校在校学生11.3万人;双峰县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综合排名全省第1。健康娄底建设持续深化。2023年末,全市各类卫生机构4336个,卫生技术人员2.79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33万张,分别比1999年末增长23.6倍、1.3倍和1.6倍;行政村卫生室实现医保定点全覆盖。文化体育蓬勃发展。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8个;拥有世界灌溉工程和农业文化“双遗产”紫鹊界梯田、国家地质公园湄江、“乡间侯府”曾国藩故居等7个4A景区。2022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占GDP的比重提升到4.76%,比2004年提高3.36个百分点。

(二)民生底线兜牢筑实。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截至2023年末,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93.02万人,比2011年末增加94.8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养老服务“从有到优”。构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建成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246处,2022年、2023年先后受到国务院和省政府养老服务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9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三)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很低,到1978年,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也只有351元和148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023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8257元和17926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08倍和120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953年末的61万元增加到2023年末的2370.7亿元,增长38.9万倍。随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5428元和16606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18.8倍和27倍;年末每百户居民拥有私人汽车47辆,比1999年末增长12.5倍。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至31.1%。

潮平岸阔风正劲,乘势开拓谱新篇。回望过去,新中国成立75年来,伴随着伟大祖国的成长,娄底经济实力“由弱变强”,产业发展“由单变多”,城乡面貌“由旧变新”,人民生活“由穷变富”,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展望未来,娄底发展处在新的历史起点,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全市上下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唱好“突围、攻坚、跨越”三部曲,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创新路、开新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娄底力量!

[审核:综合研究室]
[责编:左华文]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