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邵阳市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8-07-04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近几年来,邵阳市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注重提高城镇化率,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向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五个特点

  (一)城镇化水平逐步提升,人口结构趋于优化

  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737.57万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38.46万人,城镇人口比上年增加16.38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99.08万人,比上年减少10.9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89%,比2016年提高1.9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9.83个百分点。

  2017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邵阳市被抽中的19个调查小区共1443户,其中家庭户1436户,集体户7户,常住人口505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9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675人,占52.94%;女性人口为2378人,占47.06%。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12.48。从年龄构成来看,0-14岁人口为1176人,占23.27%;15-59岁人口为2947人,占58.32%;60岁及以上人口为930人,占18.4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51人,占12.88%。从受教育程度构成看(6岁及以上人口4706人):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为190人占4.03%;具有高中(含中专)教育程度人口为954人占20.27%;具有初中教育程度人口为2123人占45.11%;具有小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241人占26.37%;学前班及未上过学的占4.22%。这些比例,与全市总人口比例基本一致。

  (二)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全市城镇化发展

  全市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16年的21.5:35.2:43.3转变为2017年19.7:35.2:45.1。第一产业下降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强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效带动邵阳市城镇的集聚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

  (三)县市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但差距逐步缩小

  2017年城镇化率前四位的是双清区(83.11﹪)、大祥区(77.78﹪)、北塔区(73.51﹪)、邵东县(53.81%),都超过全市平均比率;后四位是隆回县(35.69﹪)、绥宁县(36.23﹪)、城步县(37.38﹪)、武冈市(44.22%),都低于全市平均比率。但从增长的势头看,县域间城镇化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市城镇化发展呈现整体协调推进态势。

  (四)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城市框架拉开。市区建成区面积由2007年的48平方公里、2012年的57平方公里,扩大到2017年的7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2012年到2017年,年均提高1.97个百分点。二是建设步伐加快。邵阳武冈机场顺利通航,邵东军用机场改军民合用工作正在实施,邵阳正式步入航空时代。邵阳已基本形成以市区为中心,沪昆高速为东西主轴、二广高速为南北主轴,辐射长株潭、珠三角、长江经济带、大湘西地区及东盟地区的高速公路主骨架。2017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249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32公里,分别比2016年增长1.6%和25.4%。2017年完成货物周转量483.83亿吨公里,同比增长5.1%。实现100%的行政村通公路、100%的乡镇和9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油路)。三是城市品位提升。邵阳先后成功纳入大湘西开发、国家武陵山区域发展与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全国问题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等重大政策扶持范围。全市已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0处、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风景名胜区4个。邵阳城市品位的提升,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五)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17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53元,增长10.8%,恩格尔系数为33.6%,下降0.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29元,增长8.8%;人均消费支出15769元,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56元,增长10.6%,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5343元,增长12.7%,人均经营净收入2528元,增长11.0%;人均消费支出8977元,增长7.5%。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划分标准,全市城镇家庭、农村家庭整体已接近小康水平,表明全市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二、三个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低,与经济发展不匹配

  1、城镇化水平与兄弟市州不匹配。2017年湖南省常住人口6860.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747.02万,城镇化率54.62%,高于邵阳市8.73个百分点。虽然2017年邵阳城镇化率创历史新高,但比前三位的长沙77.59%、株洲65.67%和湘潭62.00%相差很远;仅高于湘西自治州(44.97%)0.92个百分点,比不到50%的永州(48.25%)、张家界(48.02%)、娄底(47.31%)、怀化(46.15%)也分别低2.36个百分点、2.13个百分点、1.42个百分点和0.26个百分点。??

  2、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匹配。邵阳市产业支撑能力弱、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县城和建制镇服务功能弱、集聚产业和人口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造成了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匹配。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邵阳市2017年工业增加值497.21亿元,全部地区生产总值1691.50亿元,工业化率29.39%,处于工业化初期。2017年邵阳市城镇化率为45.89%,工业化率为29.39%,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为1.56,与国际公认的比值的合理区间1.4--2.5相比较,仅仅达到比值底线,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3、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不匹配。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会有很多农业人口涌入城镇,外来人员进城难以融入城市,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2017年全市户籍人口826.46万人,比常住人口多出88.89万人,说明我市城镇人口吸纳能力差,净流出人口较多,实现人口城镇化的任务依然艰巨。

  4、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匹配。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科学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差距依然较大;涉及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公共服务重数量轻质量,忽视存量公共项目的维护、维修;农村公共服务内部供需结构存在着基础薄弱,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发展综合规划和网络信息系统服务等“软”服务供给不足。

  (二)老龄化太快,人口红利趋于消失

  2017年,邵阳市户籍人口826.46万人,分年龄组占比:0-17岁占25%,18-34岁占23%,35-59岁占35%,60岁以上占17%,其中:65岁以上占11%。根据联合国标准:60岁以上占10%或者65岁以上占7%,就属于老龄化社会,据此标准邵阳市2000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826.46万户籍人口中,0-14岁占166.11万人,15-49岁占571.08万人,65岁以上占89.27万人。老人抚养比(89.27/571.08)为15.36%,少儿抚养比(166.11/571.08)为29.09%,总抚养比(15.63%+29.09%)达到44.72%。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邵阳一个劳动年龄人口要照顾和抚养接近半个少儿和老人。

  “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导致未来中国经济要过一个“减速关”。

  (三)卫生保健有待加强,生存环境有待优化

  卫生保健存在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2017年,全市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0.36%,比2016年0.35%上升0.01个千分点;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2.50%,比2016年2.43%上升0.0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二胎政策后,高龄产妇的生育多了,导致生育的危险性加大。应切实加强对高龄产妇的检查和随访,加大儿童的疾病筛查工作,加强儿童的生活质量,减少儿童生长迟缓的发生。另外,艾滋病、性病病毒防控工作仍需加强。

  农村卫生状况仍不乐观。近年来尽管我市加大了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经济发展和传统卫生习俗的影响,村民环境意识相对薄弱,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仍然较差,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虽然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升,分别达到了72.31%和40.26%,但离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不仅影响到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身体健康,也影响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卫生改造工程任重道远。

  三、两点建议

  新型城镇化是全市经济增长的助力器,要促进城镇化水平的增长,更要重视城镇化质量的提升。重点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一)发展经济,提升消费水平

  1、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靠大项目,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每年新增产值过200亿元产业2个、过100亿元产业10个。加快骨干企业发展,每个县市区重点扶持2-3个工业项目。通过大项目撬动工业跨越发展,通过工业跨越发展带动城镇化水平提升。政府要制定一系列的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及时跟进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秩序的建立,以及采购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扶持,积极引领市场消费,建立健全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并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放宽新兴产业的贷款限额,促使金融企业对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

  2017年年末湖南省上市公司116家(平均每个市州超过8家),年内新增境内A股上市公司17家。全年直接融资总额3444.6亿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近30亿元),比上年增长9.5%。沪市(1990年)深市(1991年)交易28年了,邵阳市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在湖南14个市州绝无仅有,与全省第一人口大市的位置很不相称,要争取早日实现邵阳企业上市的零的突破。

  2、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同步,力争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发新的就业岗位,通过促进创业增加居民的财产性、经营性收入。把邵阳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做到实处,在搞好创业培训基地和孵化基地的同时,积极引导广大创业者到基地中来,使更多有能力的居民实现自主创业,获得更多的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

  3、加强政策引导,提升消费层次

  引导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通过健全公共服务、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发展商业保险等措施,努力解除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积极倡导信贷消费,简化贷款手续,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拓宽消费信贷领域,延长贷款偿还年限,支撑和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加强消费政策引导,着重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通信、教育、医疗、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家庭服务、咨询等服务行业及计算机网络、软件等高科技信息产品产业的发展,为居民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条件。

  4、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城镇离退休老龄人口越来越多。在带来老龄化压力的同时,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被称为“银发市场”,它不仅涉及适合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康复保健,还包括老年人的学习、娱乐、休闲、理财和保险,我们应该从老年人这一巨大的消费市场上做文章,积极培育养老、健康等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

  (二)强化保障,实施协调发展

  持续发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城镇发展全过程。

  1、加快建设一群一圈城镇体系。做大做强东部城市群。加快融城路网建设,同步推进水、电、气、通讯等同网建设。提高城市群质量,四县三区根据主体功能,发挥各自优势,合理布局产业,以产城融合带动城乡融合,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快融城步伐。做优做美西部生态圈。运用“景城融合、全城旅游”理念,依托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和南山国家公园两大龙头,突出以景区自然分布为基础、优化城镇功能,以旅游服务为主导、提升城镇功能。

  2、加快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指导督促各县城对标中心城区强化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真正让县城成为各县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阵地。加快培育特色小镇,重点抓好2个全国特色小镇、18个全国重点镇和10个全省示范镇建设,引导小城镇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发展之路,打造一批新型旅游名镇、商贸重镇、文化古镇、省际边界要镇。开展农村双改,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整治,大力推动农村厕所革命,保护乡村山水田园景观,提升村容村貌。开展设计下乡活动,建设体现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乡村建筑。完成省定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出台农村建房管理办法,促进农民建房规范有序。做好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保护发展,推动传统建筑挂牌保护,努力建设田园风光、历史风貌、民族特色与现代生活品质相结合的新农村。

  3、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改革。牢牢把握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核心任务,结合市情加快制定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户籍、土地、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确保入城农民能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市民化待遇。构建政府主导、属地管理、村(社区)运作,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具有邵阳特色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邵阳市2017年有各类养老机构246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344个,总床位数近4万张;发放基本养老服务补贴3.57万人613.45万元,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91.6%。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  邓联日  范跃东]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