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踔厉奋发担使命 勇毅前行启新程——新中国75年湘潭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4-09-29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湘潭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从解放初期的百废待兴到“一五”“二五”初步奠定发展基础,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入新世纪,在中部崛起等政策效应综合作用下,湘潭发展明显提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湘潭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湘潭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一)经济规模跨越式增长。75年来,湘潭地区生产总值(GDP)快速扩张,从不足1亿到十亿、百亿、千亿,不断迈上新台阶。2023年湘潭GDP达到2741.84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337倍,年均增长8.2%。分阶段看,1978年全市GDP总量突破10亿元、达10.45亿元,1995年突破百亿元、达115.09亿元,2011年突破千亿元、达1094.12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总量更是不断跃升,2014年、2018年、2021年分别突破1500亿元、2000亿元、2500亿元,2023年突破2700亿元。

(二)人均水平大幅跃升。75年来,湘潭人均GDP不断攀升,发展综合效益不断改善。2023年人均GDP达到101474元,比1949年实际增长163倍,年均增长7.1%。分阶段看,1954年人均GDP突破百元、达到106元,1987年人均GDP超过千元、达到1132元,2004年人均GDP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1720元,2008年超过2万元,之后基本上每2年迈上一个万元台阶。按照当年平均汇率折算,2023年湘潭人均GDP达到1.44万美元。

(三)财政金融实力增强。195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为834万元,直至1970年才超过1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湘潭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连上台阶,2001年超过10亿元,2011年突破10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2-2017年,财政收入增长迅速,仅用6年突破200亿元;2017年以后湘潭财政收入总体平稳,2023年达到209.67亿元,分别是1950年、1978年、2012年的2514倍、120倍、1.7倍。202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301.33亿元,分别是1978年末、2012年末的2013倍、2.9倍,贷款余额3165.60亿元,分别是1978年末、2012年末的693倍、3.9倍。2023年末全市拥有上市公司8家。

二、三大产业蓬勃发展,生产能力日益增强

(一)农业稳步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初期,湘潭农业发展缓慢,种植结构单一,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194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0.75亿元,粮食产量34.19万吨,油料产量0.09万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湘潭加快改革农村经济产业组织方式、经营方式和农业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升。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3.29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183.49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湘潭农业产业化加速,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到323.01亿元;粮食总产量、油料产量分别达到121万吨、6.60万吨,分别是1949年的3.5倍、73.3倍。

(二)工业经济提质升级。新中国成立以后,湘潭作为“一五”“二五”时期布局的重点工业城市之一,先后投资扩建了湘钢、湘电、江麓、江南等一批国有企业,为工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但工业规模整体仍较小,1949年工业总产值仅有0.19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湘潭抢抓历史机遇,加快创新发展,形成了装备、钢铁、军工、汽车等特色产业,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5.0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657.3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个数由1998年末的261个增加到2023年末的1484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湘潭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千百十”工程,推动制造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特种钢、电动汽车、先进电池“新三样”加速形成。2023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1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17.9%。2023年工业增加值1138.35亿元,占GDP比重达41.5%,工业主导地位更加凸显。

(三)第三产业加速蝶变。75年来,湘潭第三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纯保障民生到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湘潭第三产业以批零住餐等传统服务业为主,1949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0.2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湘潭不断提升发展水平,扩大总量、集聚发展、融合创新、突破升级,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到393.56亿元,占GDP比重达31.8%,比1978年提高8.6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湘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提升,2013-202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1个百分点;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9%,比2012年提高11.1个百分点。2015-2023年,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科学研究和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0%、9.1%,分别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3.4个和2.5个百分点,成为引领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一)消费投资“双轮”驱动。75年来,内需在促进湘潭经济平稳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质匮乏,195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0.38亿元。改革开放以后,大力扶持和发展集体、个体、私营商业,城乡消费市场不断活跃,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百亿元,2012年达到356.8亿元,是1978年的108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消费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万楼·青年码头、湘江外滩等一批新场景、新集聚地火爆出圈,带动消费规模的快速扩大。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85.0亿元,比2012年增长1.48倍。解放初期,由于全市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力有限,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市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大力推动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补短板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3%,高于同期GDP增速6.7个百分点,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保障。

(二)创新引领蓄势赋能。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湘潭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成功获批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目前,湘潭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5个、国省重点实验室38个,国省双创示范基地16个。2022年研发投入强度为2.75%,比2012年提高0.72个百分点。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2年的4.30亿元增至2023年的338.98亿元,增长77.8倍,年均增长48.7%。2023年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9.8%、比2012年提高4.0个百分点。

(三)开放经济加快发展。75年来,湘潭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湘潭聚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2015年湘潭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2020年获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2023年湘潭经开区(综合保税区)挂牌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协同联动区,连续7年上榜“中国外贸百强城市”。近年来,湘潭主动融入全省五大国际物流通道,产贸融合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省典范,对外经济迅速发展。湘潭钢材、汽车、医疗器械、玩具、湘莲等特色产品远销全球186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由1994年的0.79亿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52.33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由2012年的10.6%提高至2023年的13.4%;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由1985年的3万美元增加至2023年的5001万美元;2023年全市完成对外实际投资3506万美元,对外劳务合作派出人数全省第一。

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美丽莲城宜居宜业

(一)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伴随着经济增长以及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全市交通、通信等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前的零铁路、零公路、小渡口,到现在京广、沪昆铁路在境内纵横交错,长株潭城际铁路湘潭段、沪昆高铁湘潭北站建成运营,公路里程7984.34公里(高速公路283.65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260.25公里,建成或在建跨湘江公路桥梁8座,2023年全社会运输总周转量达74.92亿吨公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邮电事业飞速发展,2023年全市邮政、电信业务总量分别达10.42亿标准量、32.12亿元;2023年末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分别为339.36万户、149.43万户,是2012年末的1.5倍、8.8倍。

(二)生态环境更加宜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湘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2年全市废水排入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业固体物产生量分别比2012年下降20.0%、62.0%、44.2%。2023年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8.2%,比2012年提高12.3个百分点;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75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68.6%。2023年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水质断面比例为92.9%,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7.1%,森林蓄积量1060.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2.5%。

(三)城乡经济更加融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全市人口流动较小,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197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21.17万人,城镇化率仅为17.4%。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由农业生产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要素资源向城镇聚集,城镇化步伐加快,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270.1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8.72万人,城镇化率为66.16%,比1978年末提高48.7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湘潭市、湘潭县、韶山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湘潭县、湘乡市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2023年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45.7%,比1991年提高6.2个百分点,城乡协同发展成效明显。

五、社会事业日益繁荣,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一)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新中国成立75年来,湘潭坚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动文化进步,加快公共医疗卫生发展,社会事业日益繁荣。2023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446所,在校生48.49万人,专任教师28611人。其中,普通高校11所,比1958年末增加10所,在校大学生(含研究生)19.93万人,是1990年末的17.6倍。艺术表演团体、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分别由1978年末的7个、0个、4个增加至2023年末的12个、8个、7个,2020年昭山文化产业园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23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442个,是1949年末的187.8倍;卫生技术人员23661人,是1949年末的324.1倍;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1411张,是1949年末的152.9倍。

(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发,湘潭人民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困难生活;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快速提升,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生改善成效斐然。2023年,湘潭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8705元,是1986年的56.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556元,是1986年的58.6倍。住户存款余额由1978年末的0.41亿元增加到2023年末的2370.31亿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从2012年末的23.9平方米增加到2023年末的45.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从2012年末的49.6平方米增加到2023年末的61.4平方米。私人汽车拥有量由2012年末的13.41万辆增至2023年末的45.67万辆,年均增长11.8%。

(三)民生保障力度加大。75年来,湘潭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2023年末,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56.31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17.06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93.46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61.92万人;城市低保标准由2012年的340元/月提高至2023年的65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由2012年的1650元/年提高至2023年的5983元/年;2023年,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285.75亿元,是2012年的1.8倍。

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展望未来,湘潭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加压奋进、实干攻坚,为推动湘潭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湘潭而努力奋斗。

[审核:综合研究室]
[责编:左华文]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