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长沙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7-10-16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改革开放38年来,长沙抓住重大的发展机遇,敢闯敢试,在21世纪初开始崛起,经济发展连上新台阶,总量实现跨越发展。1978年长沙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仅16.85亿元,1988年长沙GDP总量居省会城市第12位,到2016年稳居省会城市第6位。长沙GDP2003年首次突破千亿元,从2004年开始,每1-2年就上一个千亿元台阶,2016年达9356.91亿元,为2017年突破万亿奠定了坚实基础。1978年长沙人均GDP仅为370元,2016年达到124122元,增长335倍(现价);1997年长沙人均GDP首超1000美元,到2010年突破1万美元,2016年达到18687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制定的国家与地区收入划分标准,长沙已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长沙产业结构也经历了调整优化升级过程。1978-2016年,第一产业保持稳定发展,年均增长5.0%;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呈快速发展,年均增速均为14.5%,快于GDP增速1.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呈缓步下降趋势,38年共下降29.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在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呈现出缓慢下降、快速上升、逐渐下降,38年共上升4.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趋于不断上升中,38年共上升25.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从由1978年的33.3:44.2:22.5调整为2016年的4.0:48.2:47.8。

  一、长沙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回顾

  第一阶段:产业结构呈“二、一、三”格局,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1978-1983年)。这一阶段,长沙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是制造业部门,工业在这个时期占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以轻工业产品的生产为主,第一产业则以传统种植业为主。

  改革开放后,经济活力被极大激发。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以针织品、服装、电视机、电表、日用陶瓷等轻工业发展较快。1979-198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超过45%,最高时达到48.1%,此时国民经济发展年均增长速度为13.6%,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3.5%。服务业在这一时期也呈快速发展的趋势,年均增长速度为18.2%,比同期的经济发展增速快4.6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上升3.7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产业结构呈“二、三、一”格局,工业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1984-1994年)。这一阶段,长沙工业内部结构由轻工业迅速增长转向重工业的迅速增长,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一产业,并保持迅速发展,1994年长沙服务业增加值上100亿元台阶,成为当时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这个阶段三次产业结构从1984年的27.7:44.4:27.9调整为1994年的13.8:43.4:42.8。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长沙经济在“八五”时期经济增速达到历史的最高点为18.2%,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升,逐步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动力。1985年,长沙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占比后,逐年稳步提高,运输邮电业、批零餐饮业等传统行业成为当时服务业优势行业,合计占服务业增加值为51.8%。

  第三阶段:产业结构呈“三、二、一”格局,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1995-2007年)。这一阶段,服务业开放领域从单纯的商业贸易发展到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及软件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文化娱乐等各个领域,在2006年率先突破1000亿元。进入新世纪后,工业在“兴工强市”战略下加快发展,第二产业比重回升较快,第一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降低到10%以下。这个阶段三次产业结构从1995年的13.7:42.2:44.1调整为2007年的5.1:47.0:47.9。

  随着政府对服务业领域的逐步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全市通过利用外资,集中力量发展服务业。1995-2007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速为15%,高于GDP增速0.6个百分点;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超过44%,最高时达到52.3%。此时长沙服务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占比下降;信息、科技、商务服务、文化娱乐等新兴行业占比提升,为43.7%。工业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一大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家用电器、中成药及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六大产业集群,为长沙经济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第四阶段:产业结构呈“二、三、一”格局,工业又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08-2016年)。这一阶段,工业发展迅猛,2008年和2010年工业总产值增速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为31.9%,第二产业占比也达历史最高点为56.1%。第三产业的增长则保持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快速的增长,其年均增速为12%。这个阶段三次产业结构从2008年的5.2:50.8:44.0调整为2016年的4.0:48.2:47.8。

  通过“兴工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长沙工业经历了发展的黄金时期,2008-2016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比同期的GDP、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快2.4、10.8和3.2个百分点。工业多点支撑格局形成,2016年烟草制品、工程机械、电子信息设备、化学制品、有色金属加工和汽车制造业等六大行业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0.2%、14.4%、10.4%、9%、6.4%和7%。在这一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金融业、信息软件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科学技术研究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壮大,成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二、长沙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整体发展情况

  2016年,长沙市三次产业结构为4.0:48.2:47.8。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总量占比仅4%,对GDP的增长贡献率和拉动作用已很小;第二产业总量上增加,但其增速小于第三产业的增速,对GDP的增长贡献率和拉动作用已小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已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表1 2010-2016年三次产业占比、贡献、拉动情况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第三产业

占比(%)

贡献(%)

拉动(%)

占比(%)

贡献(%)

拉动(%)

占比(%)

贡献(%)

拉动(%)

占比(%)

贡献(%)

拉动(%)

2010

4.4

1.3

0.2

53.7

63.1

9.8

44.6

54.1

8.4

41.9

35.7

5.5

2011

4.3

1.2

0.2

56.1

67.9

9.8

47.6

62.8

9.1

39.6

30.9

4.5

2012

4.2

1.2

0.2

56.2

61.5

8

47.9

56.1

7.3

39.6

37.2

4.9

2013

4.1

0.9

0.1

55.4

58.4

7

47.2

52.7

6.3

40.5

40.7

4.9

2014

3.9

1.5

0.2

54.5

61.1

6.4

46.1

52.7

5.5

41.6

37.4

3.9

2015

4

1.1

0.1

50.2

50.2

5

41.7

43.1

4.3

45.8

48.6

4.8

2016

4

1.3

0.1

48.2

39.5

3.7

39.8

33.6

3.2

47.8

59.2

5.6

  (二)第二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先后出台了《长沙市工程机械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长沙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长沙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2015—2018)行动计划》等发展政策,工业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增长。2016年长沙市实现工业总产值为12207.7亿元,是1978年的512倍,年平均增速为17.8%,高于同期13%的经济增长率,其中,2001-2016年年均增速高达22.4%。目前,长沙工业已有较优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单点支撑向多点支撑的转变,由传统的工程机械“一业独大”、单点支撑,逐步发展到有工程机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食品四大过千亿产业的格局;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加速发展壮大;新能源、大数据、移动互联网、VR等新型战略性产业蓬勃发展,千亿产业和新兴产业渐次发展。

  2016,长沙市工程机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食品四大产业总产值达7138.5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1.8%。虽然四大产业总量不断扩大,在经济新常态下,呈现不同程度发展。

  长沙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目前聚集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一批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但从2012年开始,工程机械行业进入下滑和调整通道,行业加快了整合,无论是增长率或是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都有大幅涨跌的现象。2016年工程机械制造业产值为1630.6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1%,比2010年降低11.9个百分点。

  新材料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能够支撑高端装备等产业。经过几年的茁壮成长,长沙新材料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有色金属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绿色建材为主导,以储能材料、碳材料、磁性材料为特色的六大产业链。2016年,长沙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2321.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0.1%,比2010年提高9.3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长12.4%,增幅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个百分点,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

  目前,长沙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电子产品制造、移动互联网、北斗导航、动漫设计等行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强劲。2016年长沙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为1507.85亿元,是2010年的11.6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3.1%,比2010年提高10.2个百分点。长沙依托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等优势平台建设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园区,聚集了威胜集团、长城信息、拓维信息等一大批重点电子信息企业,不断壮大的电子信息产业与地区经济已经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使长沙市具备发展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的良好条件。

  食品产业门类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目前,长沙市拥有中烟公司、怡清源茶叶、旺旺食品、澳优乳品、加加集团、红星盛业、绝味食品等一批知名食品企业。2016年,长沙市规模以上食品产业实现产值1678.6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4.5%。

  (三)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长沙市大力实施“服务业倍增”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成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动力。2016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439.52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30.6%,比上年增长12.4%,超过GDP增速3.0个百分点。

  表2 2010-2016年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情况

单位:%

行 业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服务业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批发和零售业

20.9

20.9

20.3

19.6

19

17.1

15.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8.2

8

8

7.6

7.4

6.6

6

   住宿和餐饮业

6.9

6.9

6.8

6.5

6.2

5.8

5.4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5.8

5.5

5

5.1

5.1

5.1

5.5

   金融业

9.3

9.1

9.1

9.5

9.8

11.1

12.7

   房地产业

9.7

8.6

8.1

8.2

6.8

6.8

7.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7

6.2

6.4

6.4

6.9

7.1

7.3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4.9

5

5

5.1

5.2

5.4

5.4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2

1.2

1.2

1.1

1.1

0.9

0.9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4.6

5

5.1

5.1

5.4

5.8

5.7

   教 育

5.3

5.4

5.6

5.7

5.8

6.2

6.2

   卫生和社会工作

3.5

3.5

3.5

3.6

2.5

2.6

2.4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6.9

7.5

8.3

8.4

9.1

9.7

10.1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7

7.1

7.1

7.7

8.1

9.2

9

  在第三产中,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业占较大比重,其中批发零售业占比呈下降趋势,金融业、租赁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和公共管理社会占比呈成上升趋势。2016年,批发零售业依然是服务业第一大行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为15.6%,增长速度为5.8%,但是近两年来受电商影响占比下降幅度较大;金融业与全国发展趋势相同,增长较快,占比提升较快,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12.7%,跃升为服务业第二大行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小幅攀升至7.3%;文化体育娱乐业是长沙优势产业,发展迅猛,占比提升较快,从2010年的6.9%跃至2016年的10.1%,成为服务业第三大行业;公共社会保障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攀升至9.0%。

  同时,服务业产业特色优、亮点多。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和创新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不断涌现,移动互联网、创意设计、系统流程服务等新业态势头强劲,生态旅游、休闲养老、网络服务等新模式快速发展。2016年,邮电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51.2%;以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为代表的旅游业实现总收入1534.83亿元,增长13.6%;网络零售额实现增长42.3%,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集聚区加快建设,涌现出了58到家、映客直播、腾讯众创等大批知名企业。

  三、长沙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业占比偏低,层次不高

  近年来,虽然长沙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有一定提升,但仍低于全国、省会平均水平,与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2016年,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7.8%,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21位,低于省会城市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水平3.8个百分点。从全国26个省会城市比较来看,长沙经济总量与广州、武汉、成都、南京、杭州等城市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差距较大。2016年,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4472.68亿元,比南京少1660.63亿元、比武汉少1822.26亿元,比杭州少2295.58亿元,比成都少1990.59亿元,与广州差距高达8972.35亿元。主要是金融、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

  表3 2016年省会城市第三产业及占比情况

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第三产业

  总量(亿元)

  占比(%

  占比排位

  广州

19610.94

13445.03

68.6

3

  成都

12170.23

6463.27

53.1

15

  武汉

11912.61

6294.94

52.8

16

  杭州

11050.49

6768.26

61.2

7

  南京

10503.02

6133.31

58.4

10

  长沙

9356.91

4472.68

47.8

21

  郑州

7994.16

4057.14

50.8

17

  合肥

6274.3

2814.8

44.9

25

  南昌

4354.99

1865.98

42.8

26

  太原

2955.6

1849.34

62.6

5

  福州

6197.77

3106.81

50.1

19

  贵阳

3157.7

1801.77

57.1

12

  哈尔滨

6101.6

3513.8

57.6

11

  海口

1257.67

956.43

76

1

  呼和浩特

3173.59

2175.67

68.6

4

  济南

6536.12

3849.91

58.9

9

  昆明

4300.43

2439.46

56.7

13

  兰州

2264.23

1413.78

62.4

6

  南宁

3703.39

1875.57

50.6

18

  沈阳

5460

3058

56

14

  石家庄

5857.8

2738.9

46.8

22

  乌鲁木齐

2458.98

1726.76

70.2

2

  西安

6257.18

3827.36

61.2

8

  西宁

1248.16

613.37

49.1

20

  银川

1617.28

733.21

45.3

23

  长春

5928.5

2678.8

45.2

24

  金融业产业规模偏小,占比偏低。2016年,长沙市金融业增加值为568.43亿元,与其余两个中部省会城市相比,仅为武汉的58.3%、郑州的69.6%,与东部发达省会城市南京相比,其仅是南京的45.8%,与南部发达省会城市广州相比,其仅是广州的31.6%,与西部发达省会城市成都相比,其仅是成都的41.0%,这说明长沙市金融业与其他省会城市的金融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长沙市金融业增加值在全国10个参比省会城市中排名最后一位,这说明长沙市的金融业落后于其他省会城市。

  表4 2016年十个省会城市金融业增加值相关情况

城市

  金融增加值

  GDP

数值(亿元)

增速(%

占比(%

数值(亿元)

增速(%

  中部

  长沙

568.43

5.6

6.1

9356.91

9.4

  武汉

974.32

15.4

8.2

11912.61

7.8

  郑州

817.01

15.8

10.2

7994.16

8.4

  东部

  杭州

987.67

6.5

8.9

11050.49

9.5

  济南

719.98

11.5

11

6536.12

7.8

  南京

1241.76

14

11.8

10503.02

8

  南部

  福州

495.02

7.6

8

6197.77

8.5

  广州

1800.42

11.1

9.2

19610.94

8.2

  西部

  西安

722.85

9.1

11.6

6257.18

8.5

  成都

1385.57

8.7

11.4

12170.23

7.7

  如表4所示,2016年,长沙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为6.1%,落后于其他省会城市,位列中部省会城市中最末,也居于参比的10个省会城市中最后一位。

  信息服务业规模小、发展实体不够强。2016年,长沙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为245.66亿元,,仅为杭州的14.7%;广州的30.7%;深圳18.1%(2015年)。深圳有华为、中兴、腾讯等总部,广州有微信、网易等总部,杭州则有阿里巴巴世界500强互联网企业,长沙只有芒果TV、拓维信息等规模相对较小企业。

  从现代物流业来看,机场、高铁通达能力还有待提高。2016年,长沙累计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达2129.67万人次,全国排名第13位,居中部地区首位,但少于北京首都机场(9439.35万人次)、上海浦东机场(6600.24万人次)、广州白云机场(5973.21万人次)、成都双流机场(4603.90万人次)等先进城市;货邮吞吐量为13.03万吨,全国排名第21位,为武汉天河机场的74%、郑州新郑机场的28.5%,同国内航运发达城市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表5 2016年中国主要机场吞吐量排名

  机场

  旅客吞吐量(万人次)

  货邮吞吐量(万吨)

排位

2016

增长(%

排位

2016

增长(%

  北京/首都

  1

  9439.35

  5.0

  2

  194.32

  2.8

  上海/浦东

  2

  6600.24

  9.8

  1

  344.03

  5.0

  广州/白云

  3

  5973.21

  8.2

  3

  165.22

  7.4

  成都/双流

  4

  4603.90

  9.0

  5

  61.16

  9.9

  昆明/长水

  5

  4198.03

  11.9

  9

  38.29

  7.7

  深圳/宝安

  6

  4197.51

  5.7

  4

  112.60

  11.1

  上海/虹桥

  7

  4046.01

  3.5

  8

  42.89

  -1.1

  西安/咸阳

  8

  3699.45

  12.2

  14

  23.38

  10.5

  重庆/江北

  9

  3588.88

  10.8

  10

  36.11

  13.3

  杭州/萧山

  10

  3159.50

  11.4

  6

  48.80

  14.8

  厦门/高崎

  11

  2273.76

  4.2

  12

  32.84

  5.7

  南京/禄口

  12

  2235.80

  16.7

  11

  34.13

  4.7

  长沙/黄花

  13

  2129.67

  13.8

  21

  13.03

  6.8

  武汉/天河

  14

  2077.16

  9.7

  16

  17.53

  13.3

  郑州/新郑

  15

  2076.32

  20.0

  7

  45.67

  13.2

  青岛/流亭

  16

  2050.50

  12.7

  15

  23.07

  10.9

  乌鲁木齐/地窝堡

  17

  2020.08

  9.2

  17

  15.75

  0.7

  海口/美兰

  18

  1880.38

  16.3

  20

  14.88

  9.5

  三亚/凤凰

  19

  1736.96

  7.3

  29

  8.68

  1.7

  天津/滨海

  20

  1687.19

  17.9

  13

  23.71

  9.1

  京广高铁、沪昆高铁开通后,长沙成为直通19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全国重要高铁枢纽城市,但长沙的交通优势尚不明显。从车站规模大小看,长沙南站站台面为24个,不仅少于广州、上海、南京、杭州、北京等沿海发达城市,还少于西安、郑州、昆明、贵阳等中西部欠发达城市;从连通站点的数量来看,联通站点数量较多的高铁站主要有:北京西、北京南、西安北、成都东、广州南、武汉、上海虹桥;从日发送列车次数来看,长沙南站日发送动车组列车399个,与广州、上海、南京、杭州、北京有一定差距。

  (二)制造业高端化不足

  近年来,长沙工业着力壮大新兴产业,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制造业的绝对主体地位更加强化,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制造业占比达97.4%,但制造业高端化不足,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尚未突显,在产业价值链的延伸还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传统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仍比较高。从轻重工业分类来看,2016年重工业实现总产值8069.92亿元,占比66.1%,比2010年提高5.2个百分点,高消耗、高投入的重工业仍占据长沙规模以上工业较高比重。从主要行业来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高耗能产业占比仍高。2016年,三大行业产值总量排名分别位居第3、5、8位,合计实现总产值2428.83亿元,占比21%。

  二是从高技术制造业来看,长沙规模和占比有待提升。2016年,长沙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11.3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5.7%,与杭州差距较大。2016年杭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长沙少269.12亿元,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却是长沙的2.7倍;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6%,高于长沙30.3个百分点。

  三是从汽车制造业来看,长沙轿车市场份额有待扩大。2016年长沙汽车制造产业完成产值1008.65亿元,实现增加值229.11亿元,份额占比提高,行业排名跃升为第5位,但横向比,与汽车制造发达城市差距较大。例如郑州,2016年实现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为639.52亿元,是长沙的2.8倍。同时纵观汽车制造发达城市都有自己标志性品牌,如郑州有宇通汽车,武汉有东风汽车,广州有广汽集团,上海有上汽,长春有一汽,深圳有比亚迪汽车,杭州有吉利汽车等,而长沙汽车产业主要依靠招商引资,引进来的企业大部分是子公司、分公司,缺少本土标志性整车企业。

  (三)创新能力薄弱,城市吸引力有待提高

  从创新能力来看,发明专利与先进城市还有较大差距。2016年全市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4216件,而深圳17665件、南京8705件、杭州8666件、广州7669件、成都7190件、西安6686件、青岛6561件、武汉6514件、宁波5669件;从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数看,2016年末长沙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7万件,而深圳9.5万件、杭州3.7万件、南京3.3万件、广州3.0万件、成都2.5万件、武汉2.4万件、西安2.4万件、青岛1.8万件、宁波1.8万件;从当年PCT国际专利受理量看,2016年长沙PCT国际专利受理量不到150件,而深圳近2万件、广州1642件、青岛906件、武汉712件、杭州538件、成都450件;从专利密度看,2016年长沙发明专利密度为22.7件/万人,而深圳83.8件/万人、南京40.6件/万人、杭州40.6件/万人、西安28件/万人。

  从人口吸引力来看,长沙并无明显优势。长沙作为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连续九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应该说对外来人口是有足够吸引力的。但人口发展中也存在瓶颈,如长沙人口规模基数较小,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高校吸引力不足等等。2016年,长沙常住人口764.52万人,人口规模排省会城市第13位,中部城市第4位。从增量比较看,2011-2016年,长沙人口年均增长量10.08万人,也在郑州、武汉之后,居中部省会城市第3位。

  四、对长沙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产业转型升级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建立以服务业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瞄准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长沙经济发展质量、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

  (一)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对长沙经济的增长潜力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进一步促进长沙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一方面要继续推动传统优势服务业转型升级。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应进一步推动传统服务业发展,促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逐步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服务业层次和竞争力;要围绕扩大就业,积极扶持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交通运输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充分挖掘这些行业的发展潜力和就业潜能。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近年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要进一步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创新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发展服务业新兴产业,如网络服务业、动漫产业、服务外包产业、信息服务业、健康养老服务业等。加快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中介服务、金融服务等平台打造,为高端制造业发展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使高端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为长沙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提供强力支撑。

  二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一方面加强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智能制造领域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到2021年,建成1-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0家左右区域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一批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鼓励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力促长沙高新区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另一方面着力培育高端工程机械、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成套设备为重点的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加快首台套重大装备和关键部件研发应用,加大智能成套装备扶持力度,推动全市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产业总体水平迈入国内先进行列。

  三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制造强市”的建设。密切跟踪国际新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工业机器人、高性能专用芯片、3D打印技术等产业发展。

  (二)推进金融与产业结合,支持产业转型升级

  金融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与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关键,长沙要围绕金融服务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主线,着眼于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长沙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加快推进长沙金融中心建设。着力支持金融“两极一中心”建设。支持芙蓉中路金融街实现稳中有升的发展,重点引进银行区域总部,发展现代金融、总部经济、专业服务等高端服务;做强主导产业保障升级,积极推进企业信用培育、融资模式创新、银企交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金融资源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持在滨江金融商务区打造金融要素集聚区和金融服务示范区。大力发展股权基金、投资基金、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文化金融、小微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支持在望城经济开发区内建设信息化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投入资金铺设高速安全的专用网络基础设施,依托湖南大学国家超算中心等优势资源,建立数据中心、银行卡中心、研发中心、容灾备份中心等金融后台服务,为入驻机构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数据处理、信息服务、数据备份等“一站式、全方位、标准化、大统一”的金融后台服务。

  二是增强培育本土金融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长沙银行上市,支持长沙农村商业银行扩大业务规模,争取吉祥人寿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不动产投资等方式支持长沙市重要项目建设,支持湘财证券、财富证券向专业型投行转化,提供高度专业化的金融服务,着重发展行业内某一细分领域,提高本土金融机构整体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支持汽车金融公司探索发展二手车贷款、融资租赁、新能源汽车贷款业务,将更多的汽车附加产品和服务纳入融资体系;扩大直接融资,引进和培育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加快组建本土法人财产保险公司和货币经纪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三是加大探索金融业改革与创新力度。支持产业资本进入金融业。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投入资金涉足金融领域,参股金融机构。逐步推动科技金融发展,建立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强化商业银行专项科技金融服务,推动扩大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等质押融资规模。加快设立科技保险机构,重点提供科技财产、产品研发、专利侵权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设备等保险服务。持续深化文化金融发展,通过“金融+互联网+文化”的交易模式,发展文化产权权益共享融资模式。拓展跨境投资渠道,引进国际和国内风险投资基金公司参与长沙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长沙金融机构到省外、境外开展国际结算、外汇贷款、结售汇等业务,开展跨国并购贷款、股权融资、对外承包工程融资担保等融资服务。

  (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的高端化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科技创新的能力,自主创新日益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要更好地发挥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一是强化创新驱动。加快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我市高校院所直接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促进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多主体协同创新。举办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会,研究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

  二是创新商业模式。加快研发投入,支持企业探索与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相适应的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供应链管理、资本运作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电子零售、专业服务、增值服务、服务外包等新业态。推动电子商务与金融服务、跨境贸易、智能终端应用软件等新业态深度融合,充分发展创新驱动作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小巨人企业、创新型企业扶持措施。落实好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提高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回报。在保持现有专利申请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对获得省级或国家专利奖项、单位当年专利申请或授权数较多的企业,考虑从税务减免、研发项目或专利财政奖励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激发企业研发创新活力。  

  (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发展环境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外因,要发挥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聚集优势,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和加强人才建设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深化政务服务质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控制新设行政审批事项,制定和公布政府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并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成立企业服务中心,打造网上办事大厅与实体大厅“一体化”,行政审批一站式平台,建立一支服务企业的专业队伍,完善并联审批、代办审批、限时办结机制,推进审批事项的流程优化和便捷。

  二是构建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统筹推进项目用地、规划、环评等审批事项同步改革。基本建成全市统一的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联合征信系统。

  三是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帮扶。鼓励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发展,加大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力度。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规范税费管理,进一步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企业负担,落实引进重点企业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构建“暖企”常态机制。

  四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在生产力提升过程中吸收高质量的人才,人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要落实好“长沙人才新政22条”,持续加大高端科技人才、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通过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打造科研、产业与资本“三位一体”的培养平台,按产业链规划培养适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鼓励创新人才将创新注意力集中到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困难环节,从而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移,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王成亮]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