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坚韧不拔 敢为人先

——改革开放40年湘潭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8-09-11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湘潭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的故乡,地处湘江之滨,与长沙、株洲共同构成湖南“新三角”城市群。改革开放40年来,湘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优良传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抢抓机遇,奋力赶超,谱写了一页页崭新的篇章,创造了一项项辉煌的业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大美湘潭

  一、发展历程

  1978年起,湘潭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积极试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1985年起,湘潭以增强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广泛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企业实行简政放权,进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试点。1995年,针对计划经济的体制弊端和传统重工业为主的结构矛盾,湘潭强力推动“强工富市”战略实施。1998年,湘潭抓住进入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这一契机,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大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2002年,湘潭在全省率先启动和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开启了湘潭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进程。2007年,长株潭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湘潭迈上了一条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发展新路。2011年,湘潭紧紧抓住省委支持湘潭率先实施城乡统筹发展、韶山率先富裕的决定,努力解决工业优质资源集中于城区,城区强而县域弱这个制约全市发展的 “顽症”。2016年,在湘潭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市委提出了新一轮改革中湘潭发展方向:建设 “伟人故里、大美湘潭”。2017年,湘潭地区生产总值2055.8亿元,是1978年的195.8倍,年均增长10.1%。新世纪以来,经济更是实现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0%。

  二、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湘潭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体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1978年,湘潭地区生产总值达10.5亿元,从数值看,仅只相当于现在两天创造的经济总量。1978年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加上各项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得到落实,湘潭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的步伐加快。1995年突破100亿元,2007年突破500亿元,2011年突破1000亿元,2017年突破2000亿元。从10亿元到100亿元,经历了17年时间;从100亿元到1000亿元,经历了16年;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仅经历了6年。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3.9:52.8:23.3。1988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7.8%,首次超过第一产业;1997年为38.8%,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到2004年三次产业结构一直呈三、二、一型。2005年后,随着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湘潭工业获得长足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三产业,且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升,第一、三产业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2013年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提升,但三次产业结构一直呈二、三、一型,到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5:49.4:43.1,经济增长“双轮驱动”效应日趋明显。

  (二)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农业经济全面发展。2017年,湘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3.3亿元,是1978年的68.6倍。粮食总产量151.4万吨,比1978年增长68.8%;生猪出栏528.1万头,比1978年增长7.0倍。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2017年末,全市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5家,其中国家级4家。

  工业主导地位突出。197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仅有5.1亿元。经过40年的改革和发展,湘潭工业充分利用门类齐全的相对优势,集中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 “1+4”重点产业,已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脊梁。2001年湘潭地区生产总值中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突破30.0%,2007年突破40.0%,2010年突破50.0%,2012年达最高值54.5%,2013年以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保持在45.0%左右。201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917.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7%,总量是1978年的180倍。

  (三)社会需求持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湘潭适应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78-2017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991.4亿元,有效扩充了产业规模、加快了社会发展、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

  农业基础持续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了有效修缮、维护、改造和加强。尤其是近年来,全市通过积极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农村通达通畅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电网配套工程建设等,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更快改善,农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7年底,全市有水库387座,水库容量4.06亿立方米,堤防长度986公里,是1978年3.4倍,一般的水旱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21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达93.7 %,比1978年提高5.4个百分点。农业机械从落后到先进获得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86.7万千瓦,是1978年的10.5倍,平均每亩耕地达1.3千瓦,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居全省各地市前列。

  工业基础不断夯实。1978-2017年,全市共投入技改资金5965.1亿元,湘钢、韶峰水泥、湘潭电化、湘潭发电、湘潭电机等重大企业相继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000年后,随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建设工业园区,湘潭工业多点支撑局面逐渐形成。“一钢独大”已蝶变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食品医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1+4”产业加快崛起的新格局,目前百亿企业有湘潭钢铁、吉利汽车、泰富重工3家。

湖南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湖南省百亿企业)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一是交通运输日趋发达。改革开放以来,湘潭交通运输日趋发达,目前已建成一个由铁路、公路、水路三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具备一定规模的现代化交通体系。距黄花国际机场只有半小时车程;三千吨级货轮可通江达海;京广、湘黔、武广等铁路大动脉穿境而过,拥有沪昆高铁湘潭站、韶山站,长株潭城际铁路投入运行;境内高速公路达7条,107、320国道通达所有县市区,近年又建成覆盖城乡的5条干线公路,是全国地级市中公路最密集的地区之一。2017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7886.3公里,是1978年的3.6倍。二是邮电通信突飞猛进。1993年湘潭电信建成移动电话网、无线寻呼网、电视电话会议网;1999年,移动公司顺利开通8万门GSM交换机,结束了湘潭没有数字交换局的历史,年内中国联通湘潭分公司成立,并在2001年实现了全国及全省的入网联调。新世纪以来,全市通过大力推进基础信息网络设施建设,通信能力显著增强,业务量实现成倍增长。2017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273.3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达63.6万户,邮电业务总量达45.3亿元, 是1978年的2265倍。三是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40年的建设,湘潭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城市供水供气、环境保护、园林绿化等均取得了令入瞩目的成就,目前河东中心城区功能大幅完善,河西旧城改造有序推进,九华新城初具规模,昭岳、天易等新城片区稳健崛起,同时绿化、亮化、净化和美化水平全面提升,湘潭已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湘潭高铁北站

  消费需求日趋见旺。改革开放以来,以国有为主体的流通经营格局被打破,在流通领域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互为依托,形成共同发展的竞争格局。商品货源充裕,供需结构转变,昔日排队、凭票购买商品的状况在80年代末期退出了历史舞台,90年代后期商品买方市场的格局形成,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有了充分的挑选余地。2000年以来,以连锁业超市为代表的各类新型业态蓬勃发展,并由城市扩展到了农村,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3.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645.0 亿元,年均增长14.5%。

  对外交流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湘潭坚持以开放促开发,积极开拓外贸、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领域,积极改革外贸体制,特别是在“开放带动”战略实施后,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湘潭对外开放程度显著提高。到2017年末,全市已与17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贸易关系, 201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84.7亿元,是1986年的164.9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为9.0%,比1986年提高4.3个百分点。随着湘潭抓住机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扩大招商引资渠道等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以及在国际上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从无到有,由少到多。201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2.1亿美元,是1992年的133倍。

  (四)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工业效益显著提升。1978年湘潭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56家,1988年发展到174家,盈利总额为3.4亿元,比1978年增长1.3倍。1989-2000年,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大量原辅材料、电力、能源等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放开,湘潭工业受到结构大调整、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严重冲击,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曾一度出现滑坡。2000年后,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加快,以及狠抓扭亏增盈,全市经济效益持续保持较好态势,2017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4.6亿元,是1978年的82.6倍。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来,全市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到分税制改革前的199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4.8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2倍,年均增长7.5%。1994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国家开始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全市众多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出现暂时困难,全市财政收入总量出现上下波动的态势。到2000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9.1亿元,比1993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达9.4%。2001年,全市经济发展在经过上一时期的艰难前行后出现明显复苏,多种所有制成分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园区经济展现强劲的生机活力,财政收入相应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到2017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201.5亿元,是1978年115.1倍。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加快,加上国家分配政策的调整,以及国家推行一系列措施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167元,比1986年增长29.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885元,比1986年增长33.9倍。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城镇居民吃的消费已从要求吃饱转为吃好、吃精;衣着消费由过去的遮体御寒耐穿逐步走向美观、大方、个性、时尚;住的消费讲究宽敞配套化,而且住的环境也要求园林化,住房装修档次也是越来越高。用的消费讲究多元化,从要求实用转为享用。2017年末,全市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51.9辆;计算机90台;移动电话266.4部,比2000年增加235.4部,健身器材15.5件,比2000年增加13.5件。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22.1辆;计算机22.9台;移动电话275.1部,2000年仅为0.04部;健身器材0.6件。

星罗棋布的住宅楼

  (五)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科技事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湘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大科技事业的投入,使科技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一是科研机构增多,科技人才比重大。2017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含部级)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1978年全市仅有17家市县属科研机构。二是科技成果多,科研水平高。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 3600多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1400多项;近20年来累计授权专利17000多件。其中,2017年全市授权专利2315件,是1996年的19.8倍。三是高新技术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85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656.2亿元,比2000年增长40倍。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市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增加教育投资,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确立了以普通教育为基础,以高等教育为龙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共同发展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结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贯通,政府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发展的新的教育模式。2017年,全市有高等院校10所,在校学生 14.3万人,是1978年的86.1倍;中等职业教育21所,在校生2.2万人,是1978年的8.5倍;普通中学122所,在校学生11.6万人;普通小学376所,在校生14.9万人。全市教学质量较高,2017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6.0%。

湘潭大学(毛泽东亲自题写校名的学校)

  文化事业硕果累累。通过40年的发展和建设,全市已拥有毛泽东纪念馆、彭德怀纪念馆、齐白石纪念馆等一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纪念馆、博物馆和有一定规模、水平的图书馆、文化馆等设施和表演艺术团体。2017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6个,图书馆、博物馆19个。有一批被国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纪念地、风景名胜区、故物遗地等,不少人文景点被国家、省定为“爱国教育基地”“最佳旅游景点”。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各类广场文化活动活跃。

  卫生事业方兴未艾。2017年,全市有卫生机构2389个,是1978年的5.7倍。其中医院63个,乡镇卫生院5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5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777个,村卫生室145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卫生监督所6个。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8937人,是1978年的3.4倍。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550人,注册护士8287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8768张,是1978年的3.8倍。其中医院14909张,乡镇卫生院2820张。卫生技术人员、床位数成倍增长,人民就医条件改善,医疗保健水平大大提高,人均寿命达到76.5岁,较1978年大幅提高。

  体育事业成绩斐然。体育设施不断完善,2017年末,全市有体育场地5551个。其中体育场馆15座,比1992年增加13座,游泳场馆(池)47个,比1992年增加45个,成为湖南省拥有大型体育馆、场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的城市之一。全市现有等级运动员66人,等级裁判435人。在国际国内比赛中,湘潭运动员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春华秋实。纵观湘潭四十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的成就巨大,令人瞩目。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湘潭人民将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传承湘潭人民“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精神,奋力拼搏,砥砺前行,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开创湘潭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