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神农福地巨变谱华章 动力之都奋楫再远航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株洲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09-03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70年筚路蓝缕,70年沧桑巨变,有幸见证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我们倍感自豪,株洲的发展变化是新中国壮丽70年巨变的一个缩影。在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株洲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株洲人民与国同梦、风雨兼程,古老的神农大地、红色的湘东沃土走向了青春焕发、生机盎然的中国动力之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综合实力实现跨越,湘江小镇崛起为享誉全国的百强之城。
  (一)城市规模逐步扩大。1949年8月3日株洲宣告解放,8月12日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政府,所辖集镇面积约0.5平方公里,人口约7000人。1951年5月,株洲从湘潭县划出成立专辖市。1956年3月,株洲升格为地级市。1983年将原属湘潭地区的醴陵县(今醴陵市)、攸县、茶陵县、酃县(今炎陵县)划归株洲市管辖。1992年设立国家级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7年将市区划分为天元、芦淞、荷塘、石峰4个行政区,市辖区建成区面积58平方公里,市辖区人口71.19万人。2009年云龙示范区正式挂牌成立,市辖区建城区面积和人口“双破百”。2017年在云龙示范区基础上挂牌株洲经开区。2018年撤销株洲县,设立渌口区,自此全市划分为5个行政区和4县(市);全市土地面积11247.6平方公里,市辖区建成区面积145.8平方公里;年末常住人口402.08万人,市辖区常住人口达到128.87万人,城镇化率67.1%,由建国初期小镇发展为Ⅱ型大城市。
  (二)经济总量持续攀升。新中国成立初期,株洲经济基础薄弱,1952年GDP仅1.33亿元,人均GDP 79元。经过长期努力,1978年GDP增加到13.49亿元,人均GDP 469元。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其中1994年、2005年、2009年GDP分别突破100亿、500亿和1000亿元,总量、人均、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14年GDP跨越2000亿元大关,2018年达到2631.5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52年的365.4倍,年均增长9.4%;人均GDP 65442元,是1952年的137.1倍,年均增长7.7%,按美元计算,人均9889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水平,正向高等收入水平迈进。
  (三)财政金融实力显著增强。1949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220万元,1978年增加到2.27亿元,1994年首破10亿元,2009年、2012年、2016年分别突破100亿、200亿和300亿元大关,2018年达到313.1亿元,70年年均增长14.9%,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80.1%。1949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仅2万元和0.14万元,到2018年分别达到3174.77亿元和1839.28亿元。2018年实现保费收入82.25亿元、证券交易额2465.3亿元、期货交易额392.29亿元。千金药业、时代新材、飞鹿股份、宏达电子等12家企业在株洲注册首发上市,有新三板企业17家,区域性股权市场(四板)挂牌企业573家。
  (四)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创新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几十项光荣称号,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洲稳增长、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多项工作受国务院表彰。2018年成功入选全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发展最成功的40个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地级城市30强”;在2018年福布斯中国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中,居第63位,居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第2位;在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居75位;创新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民生发展等均入围社会机构评估的全国百强。
  二、三次产业优化发展,农耕之地成长为动力强劲的工业之城。
  (一)产业结构“一三二”向“三二一”转变。70年来,三次产业趋向协调、融合发展。1952年,三次产业比为71.9:13.1:15,呈现传统的“一三二”结构。上世纪50-70年代,随着工业化建设推进,二产业比重不断提升,到1978年,三次产业比为33.7:50:16.3,呈现工业化初期的“二一三”结构。改革开放之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并进,2012年呈现工业化中期的“二三一”结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坚持新发展理念,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为7.1:43.7:49.2,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二产业,全市经济呈现工业化中后期的“三二一”结构。
  (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70年来,农业经济由弱到强,1995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季稻成建制亩产过吨粮地级市。2018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5.54亿元,是1952年的20.5倍,年均增长4.7%。全市粮食、出栏生猪、水产品产量分别为171.22万吨、342.48万头和9.4万吨,年均分别增长2.5%、5%和6.5%;耕地面积由1949年124.07千公顷提高到2017年208.49千公顷。炎陵黄桃、攸县麻鸭、茶陵黄牛、醴陵仙都酱鸭等3000多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其中地理标志产品8个、中国驰名商标9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58个、省名牌产品18个、市名牌产品11个。全市家庭农场总数1923家、农民合作社5318家、规模以上休闲农庄144家,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44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1家、国家五星级农庄7家、国家四星级农庄6家。唐人神、龙华牧业、福来喜鹅业为代表的一大批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三)株洲制造向株洲创造升级。新中国成立初期,株洲是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基地之一,以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重工业为主的大型企业一举奠定了“工业株洲”的基础,开启株洲工业化历程。目前在全部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株洲有37个,成为全省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市州,形成了以轨道交通、汽车制造、航空、陶瓷、冶金、电子信息等为支柱的较完备产业体系。电力机车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份额全球第一;国内中小航空发动机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中车自主品牌混合动力公交车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70年来,先后诞生了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电力机车、国内首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等中国工业史上290多项第一,为“复兴号”高铁、AG600大型水陆飞机等大国重器贡献了株洲力量。涌现了中车株机、中车株所、中车电机、中国航发、北汽等一大批享誉中外的大型工业企业,其中产值过百亿元企业4家。2015年轨道交通产业规模突破千亿,成为全国轨道交通产业首个突破千亿的地级市;2018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172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941.32亿元,是1952年的3876.3倍,年均增长13.3%。
  (四)低端服务业向中高端服务业迈进。70年来,由以批零住餐业等传统服务业为绝对主导,演变为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百花齐放,电子商务、网络订餐、网上零售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涌现,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得到蓬勃发展。2000年、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突破百亿和千亿大关,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296.81亿元,是1952年的940.7倍,年均增长10.9%。其中房地产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30.9亿元、93.8亿元,是1978年的1454倍、335倍。芦淞服饰城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市场群和区域性、国家级、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华天、美的万豪、大汉希尔顿等大批高端星级酒店和餐饮龙头企业带动传统服务业升级发展;餐饮、娱乐、休闲、购物促使株洲夜间经济更趋繁华;飞速发展的电商物流使服饰、陶瓷、硬质合金等产品打响“互联网+”的株洲品牌;25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包括炎帝陵、神农谷、方特等7个4A级景区,吸引大量游客,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5963.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1.4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2.7倍和4.3倍。
  三、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内陆腹地孕育出质效并进的开放之城。
  (一)引擎驱动高端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城市创新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全省第二。建成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中心、南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389家,其中国家级38家、省级176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3家,拥有3名“本土”院士、柔性引进院士10多名,在株洲设立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全市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由2012年的3627件、2636件增加至2018年的8675件、4983件。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735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54.36亿元,是2012年的1.9倍。2018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75.23亿元,比2012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17.1%。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86%,居全省首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3429人,比2012年增长1.1倍。
  (二)产业动能先进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创造出“减法做出加速度”的株洲经验。6年来,完成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积极保护生态绿心,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落实淘汰落后产能和环保督察要求,全市累计关闭近2000家企业,畜禽养殖场1500余家,淘汰落后生产线284条,化解钢铁产能105万吨,水泥产能139万吨,造纸产能26万吨,烟囱林立、污染严重的株洲一去不复返。破旧的同时抓立新,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突出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三大动力产业的引领作用,协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升级发展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产业,“3+5+2”产业体系形成了更为强劲的经济支撑动力。2018年株洲•中国动力谷“3+5+2”产业总产出近2250亿元,占全部工业比重约70%。
  (三)所有制结构多元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株洲按国民经济计划展开工业布点建设,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唯一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推行和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实现共荣,民营经济开始起步;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拉开序幕,非公有制经济松绑,国有经济、股份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同步发展;十八大以来,深入开展商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放管服”改革,非公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2018年全市各类市场经济主体达到11.8万个(不含农户),其中非公有制市场主体10.4万个,占比达87.8%;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514.2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57.5%,较1978年提高51.5个百分点;其中非公工业占全部工业的67.5%,较1978年提高63.5个百分点;非公贸易占全部贸易的93.4%,较1978年提高89.4个百分点。
  (四)城乡统筹协同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新中国成立初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7.2%,改革开放之后,城乡人口流动不断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4年获批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2018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7.1%,比1978年提高51.6个百分点。县域崛起吹响号角,醴陵在“全国百强县”居第76位,攸县保持全省县域经济“十强”,渌口区、茶陵县、炎陵县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行列。农村建设成效显著,1999年消灭了无路村、无电村;2007年顺利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2010年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户户饮清洁水”目标;2018年99.1%的自然村实现垃圾集中处理,光纤进行政村普及率达到98%以上,农村4G网络乡镇覆盖率达到95%以上;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8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0个。
  (五)开放视野国际化。株洲连续5年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城市”。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行,中欧(株洲)国际货运班列开通首发,长株潭形成半小时经济圈,株洲经贸“朋友圈”扩大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外贸实绩的企业达到499家。全市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5373万美元增至2018年的27.46亿美元,年均增长10.3%。近年引进铁建重工、旗滨集团、北汽、沃尔玛、绿地集团等70多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企业和大型央企投资项目在株洲落户。2018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3.54亿美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57个、新批境内省外项目983个。截至2018年,共有对外投资项目60个,分布在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巴西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对外投资中方合同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中车株机、中车株所等企业海外并购企业15家,中车株机子公司遍布马来西亚、南非、土耳其等地。
  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工业重镇转身为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城。
  (一)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株洲已发展成为全国45个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之一。铁路在境内形成“四纵三横”网络,“四纵”即醴茶铁路、京广铁路、长株潭城际铁路、武广高铁,“三横”即杭长高铁、沪昆铁路、衡茶吉铁路,铁路总里程601公里,是1978年的1.7倍。高速公路形成“四纵四横”主骨架,“四纵”即京港澳高速(潭耒高速)、衡炎高速、岳汝高速、炎井高速,“四横”即沪昆高速(醴潭高速)、长株高速、垄茶高速、莲株高速,高速通车总里程达489公里,是2008年的4.3倍。境内公路总里程近1.4万公里,等级公路率达98.4%,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率达100%,七座大桥横跨湘江。水运能力显著提升,2018年株洲航电枢纽二线船闸建成通航,湘江蒸水河口至城陵矶河段航道由原1000吨级全部提升至2000吨级标准,境内航道总里程547公里。航空运输更为便捷,市区离长沙黄花机场仅40公里,2017年株洲通用机场正式建成,通航产业实现零的突破。
  (二)公用设施日臻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完成投资2451.36亿元,年均增长14 %。2018年全市自来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用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5.9%、96.7%和90.7%;电视综合覆盖率、广播综合覆盖率均为100%,移动电话用户数达371.65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100.7万户。公交发展走在全国前列,1996年在省内率先全面推行公交车无人售票运营,2009-2011年将中心城区629台公交车全部实现公交电动化,在全国中等城市中首家开通电动公交车示范运营,市区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100%,成功打造全国首个“电动公交城”,2018年智轨ART示范线惊艳世界。2011年率先在省内建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2018年推动“厕所革命”,目前已有99座“24小时不打烊”的“建宁驿站”建成开放。
  (三)生态环境提档升级。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持久战、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和国土绿化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等“四战两行动”,取得显著成效。6年来,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7.1%,年均下降4.9%。2018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88天,比2013年增加近2个半月,优良率达78.9%,居长株潭地区之首;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95.3%,比2013年提高4.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废水实现100%达标排放,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86%,湘江霞湾段水质从国家Ⅲ类标准提升到Ⅱ类,湘江株洲段、洣水段长期稳定在Ⅱ类水质,渌水入湘江断面稳定达到Ⅲ类水质,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森林覆盖率61.95%,所辖5个县市(区)均为国家级或省级卫生县城。株洲从一个“全国空气十大污染城市”华丽转身为生态宜居城市。
  五、社会事业欣欣向荣,绝对贫困跨越为全面小康的幸福之城。
  (一)全面小康提前实现。经过70年的发展,全市完成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三级跳”,老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市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重点,大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2018年炎陵县和茶陵县实现脱贫摘帽,166个贫困村退出,15.5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43%,全市实现整体脱贫。2017年株洲市全面小康社会总实现程度为98%,居全省14个市州第二名。《中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报告2018》发布全国小康城市百强榜,株洲跻身第48位。2018年9个县市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均在90%以上,均已超过达标线,芦淞区、天元区、石峰区、荷塘区、炎陵县和茶陵县等6个县市区达到96%以上,全市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
  (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18年,全市就业人员245.7万人,是1949年的3.1倍,年均增长2.1%;职工年平均工资74852元,是1949年的282.5倍,年均增长8.5%。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67元,是1949年的456倍,年均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89元,是1949年的405.9倍,年均增长9.1%。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851元,是1949年的312.9倍,年均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969元,是 1949年的427.7倍,年均增长9.2%。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5.6%和26.9%,较1949年分别下降46.3和58.8个百分点。1953-2018年(从1953年株洲市开始有物价记录),66年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7倍,年均涨幅为3.2%,近6年年均增长1.9%。2018年全市基本医疗、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79.6万人、288.5万人、55万人、39万人。
  (三)教育医疗加速发展。在全省率先全域通过教育强县(市区)评估验收,全市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有普通高校11所,在校学生10.36万人,2018年湖南工业大学升为一本;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1所,在校学生2.4万人,株洲职教城已有9所院校入驻;高中阶段在校学生6.2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6.4%;幼儿园1125个,在园幼儿14.9万人,分别是1978年的1.2倍和6.8倍。全市卫生机构由1949年45个增加至2018年2842个,拥有市中心医院、省直中医院2家三甲医院;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由1949年40张增加至2018年2.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由1949年174人增加至2018年2.7万人;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由1978年10人增加至2018年26人;平均预期寿命76.7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四)文化体育蓬勃发展。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3.2亿元,占GDP比重达7.1%,位居全省第二。全市有各类文化机构318个,其中艺术表演团体5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9个、文化站129个、博物馆4个、纪念馆6个、图书馆8个。大型民族歌剧《英•雄》,成为“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的9部民族歌剧之一。全市有体育场地5416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8㎡,已实现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43%。年均举办各类大中型体育活动120次,单项体育协会和社团达到68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打造了市体校、市少儿体校等多个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有等级运动员118人,等级裁判员311人,在皮划艇、赛艇、摔跤、花样游泳、柔道、蹦床、篮球等项目上保持全省领先优势。
  70载峥嵘岁月,70载薪火相承,全市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贯彻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大力弘扬火车头精神,全面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总战略,深度聚焦“一谷三区”总任务,奋力实现“两个走在前列”总目标,为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不懈奋斗!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核稿:徐   林
责编:张   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