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转型升级结硕果 行稳致远启新程

——娄底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1-03-04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十三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建设,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双引擎”,全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五年来,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攻坚克难,矢志转型,经济运行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一)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9.94亿元,比上年增长增长4.0%,2016-2020年年均增长7.3%,其中,2016年全市经济增速比2015年前进1位到第13位,2017年以来连续4年保持全省前3位;人均GDP从2015年的3.25万元提升到4.26万元。


(二)财政金融运行稳健。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跨越百亿大关,2020年达到144.6亿元,年均增长8.7%;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从2015年的68.25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80.6亿元,年均增长6.6%;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203.65亿元,比2015年末增加918.9亿元,年均增长11.4%,各项贷款余额1335.87亿元,比2015年末增加545.22亿元,年均增长11.1%。


二、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双引擎”基本成型

五年来,全市三次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各具特色、亮点纷呈,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一)农业农村稳定发展。五年来,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141.02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199.55亿元,年均增长3.9%。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0万吨以上,生猪出栏稳定在300万头以上;蔬菜、油菜籽、水果、中草药材、茶叶等经济作物产量均实现稳步增长,2020年,全市蔬菜总产量162.97万吨,水果总产量28.77万吨,年均分别增长5.4%和10.9%。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1387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601亿元,比2015年增加445亿元,年均增长31.0%;休闲农业企业1803家,全年经营收入30亿元,较2015年增加14.4亿元,年均增长14.0%。

(二)工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五年来,全市始终坚持“工业强市”,工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工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链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3%。全市钢材产量从2015年的993万吨提升到2020年的1472.8万吨,汽车板产量突破一百万吨,水泥产量稳定在一千万吨以上,液压元件产量从2015年的49.1万件提升到2020年的79.2万件,建筑工程用机械从2015年的174台提升到2020年的2.41万台,工业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从2015年的74.9%提升到2020年的88.4%,年均提高2.7个百分点,制造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年均增长29.4%,大幅快于同期规模工业增速,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制造、农副食品加工、汽车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采矿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从2015年的18.5%降低到2020年的5.1%,煤炭产量从高峰时期的两千多万吨压减到2015年的千万吨左右,到2020年继续压减到420万吨。园区工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全市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从2015年的42.5%提升到2020年的70.2%。尤其是近年来,全市坚持“一链一策”高位推动产业链发展,产业链规模效应凸显,对“十三五”时期全市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形成有力支撑,1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8.7%,其中钢铁新材料和工程机械“双引擎”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围绕涟钢、三一、VAMA等骨干企业,钢铁新材料和工程机械产业集聚项目183个,VAMA二期开工建设,全市先进制造业“双引擎”基本成型。

(三)服务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五年来,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553.47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830.07亿元,年均增长9.3%,快于同期经济增速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主要行业中,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总体保持稳健增长,三大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5年的15.5%提升到2020年的16.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3.5%;信息传输、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文体娱乐业等营利性服务业和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发展壮大。2020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68.24亿元,年均增长6.4%,占GDP的比重从2015年的3.6%提升到2020年的4.1%;房地产业保持健康发展,2020年,全市房地产销售面积353.5万平方米,是2015年的1.79倍,年均增长12.4%,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4%,比2015年提升了1.5个百分点;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2020年,全市旅游者总人数4771万人,旅游总收入424.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5%和21.0%。

三、三大需求较快增长,外向型经济取得新进展

五年来,全市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积极促进消费需求释放和消费结构优化,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对外开放水平,全市总体需求保持稳步增长,三大需求协调拉动,实体经济行稳致远。

(一)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五年来,全市始终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稳增长的牛鼻子,以大投资促进大发展,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努力打造投资洼地,推动一切优势资源要素向项目建设集聚,陆续推进和建设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产业项目、民生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华菱薄板产业园一期、湘中国际物流园、诚通现代物流园、娄底大道、中心城区道路提质和路网改造等重大项目圆满完成,薄板产业园二期、三一百亿油缸、三一灯塔工厂等产业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带动了全市城市建设品位的提升、城乡环境的改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持续深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16-202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5%,制造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分别增长23.3%和45.2%,制造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从2015年的30.4%提高到2020年的39.3%,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65.4%,采矿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从2015年的5.8%下降到2020年的2.2%;民生投资、生态环保投资年均分别增长7.6%和11.6%。

(二)消费市场稳步扩张。五年来,全市城乡消费市场持续繁荣,五江碧桂园城市广场、万豪城市广场、长青商业步行街等城市综合体和大型购物中心的陆续建成投入运营并日趋成熟,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消费需求潜力进一步释放,消费结构优化升级。2020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8.85亿元,比2015年增加220亿元,年均增长8.2%,快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0.9个百分点;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达到644家,比2015年增加了261家,其中亿元以上批零住餐企业86家,比2015年增加了23家;全市主要大类消费品中,汽车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化妆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等改善型、升级型、享受型商品零售额均呈快速增长态势。

(三)外向型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五年来,全市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娄底海关建成开关,有效降低了企业进出口贸易成本,“湘博会”品牌效应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万宝公用型保税仓、跨境保税商中展示交易中心、奥特莱斯等项目逐步建设落地,有力促进了全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2020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44.3亿元,是2015年的2.37倍,年均增长18.8%;实际利用外资7.2亿美元,是2015年的2.09倍,年均增长15.9%。

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势头向好

五年来,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2017年湖南中部(株洲-湘潭-娄底)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获批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并连续两年在全国评比中获评优秀,2019年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纳入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全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并行,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从2015年的11.2:44.7:44.1调整为2020年的11.9:38.7:49.4,第二产业占比下降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升5.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改变了全市第三产业占比长期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局面。从需求结构看,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消费协调拉动转变。在“十三五”以前的较长一段时间内,投资一直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投资增速远高于消费;“十三五”以来,全市投资、消费增速逐步接近,并保持略快于GDP增长的水平,投资效率稳步提升,消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二)创新驱动深入推进。五年来,全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得到激发,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2020年,娄底高新区成功纳入科技部最新一批国家级高新区专家现场考察名单,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南分中心落户娄底,国家、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双创示范基地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达到89家;全市有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达到380家,累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47.11亿元,年均增长12.7%,快于同期GDP增速5.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升到20.7%,高于2015年9.2个百分点。

(三)新兴动能加快成长。五年来,全市移动互联网、网络直播、电子商务、跨境电商、区块链等新经济加速培育成长,娄底市移动互联网产业园获批省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娄底市区块链产业园成为了全国第一家正式获得省级批文的区块链产业园,区块链产业生态逐步完善, 线上经济、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娄底南联创小镇互联网企业达400余家,影响力和集聚性不断增强,成为全市经济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2020年,全市本土电商企业达到81家,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额27.52亿元,2016-2020年年均增长78%;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6.17亿元,年均增长10.2%。

五、民本民生保障有力,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措并举增投入、补短板、兜底线、织密网,全市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的支出占比持续保持在70%以上,脱贫攻坚取得积极进展,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全市城乡居民幸福感、获得感稳步提升。

(一)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20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2161和14143元,2016-2020年年均增长8.0%和10.3%,分别高于同期GDP增长0.7和3.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27,比2015年缩小0.25;全市居民住户存款余额为1643.96亿元,比2015年末增加749亿元,年均增长12.9%。


(二)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五年来,全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落实“河长制”责任,在全省率先对采(碎)石场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完成农村墙体广告清零、整市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涟钢周边、锡矿山等重点区域综合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全市生态环境逐年改善,城乡环境大为改观。沪昆高铁、娄邵铁路扩能改造完成,“米”字型铁路网初显雏形,二广、娄益衡高速建成通车,龙琅、官新高速稳步推进,“四纵两横”高速公路骨架基本成型,娄底大道总体贯通,春田机场、桥头河通用机场前期进展顺利,全市立体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交通区位优势不断提升。节能降耗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到1吨标准煤/万元以下,“十三五”时期累计下降23.68%。

(三)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五年来,全市切实加大民生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下大力气着手解决“无籍房”办证、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农村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急难愁盼”问题,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稳步提升。扎实推进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坚持每年办好10件民生实事,低保、特困、残疾人补贴等社会救助标准逐年提高,义务教育大班额化解、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安全饮水工程、农村厕所改造等一大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民生实事项目高标准完成。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16-2020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8.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38万人,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市通过点对点输送农民工、发放稳岗补贴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就业推动复工复产,成效显著。扫黑除恶取得积极进展,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好转,2020年,全市综治民调得分提升到92.45分,居全省第8位,年均提高1.97分。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全市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双引擎”建设,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贡献娄底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