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载镌刻奋斗荣光 “七个岳阳”擘画巴陵新局——新中国75年岳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岳阳人民发扬“先忧后乐,团结求索”的岳阳精神,勠力同心,倍道兼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岳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省域副中心城市新定位,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建设逐步完善,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今天的岳阳,拥有着一张张金名片—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长江沿江对外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一、75年来,着力稳增长、促开放,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岳阳经济发展实现了一次次跨越。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到改革开放时期民营经济飞速发展,到如今经济总量跃居湖南省第2位,财政水平大幅提升,外向经济从无到有,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
(一)经济总量跨越增长。岳阳经济总量接连跨越“十亿”“百亿”“千亿”三个台阶。1952年岳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2.16亿元,1976年跨过10亿门槛,1993年跃上百亿台阶,2008年突破千亿大关、达1156.91亿元。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41.7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52年的559.4倍,年均增长9.3%,2023年一天所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与1978年全年相当。
(二)人均水平持续增强。人均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88元稳步上升到1978年的306元后,迅速提升,1988年突破千元、达1194元,2004年突破万元、达10765元,2023年达96749元。1953-2023年年均增长7.8%,其中1978-2023年年均增长9.5%。按年平均汇率计算,2023年人均生产总值达13730美元,达到世界银行划分标准的中等偏高收入水平。
(三)财政实力稳步提升。1952年,岳阳地方财政收入只有371万元,1978年上升到2.32亿元,1998年突破10亿元,2013年跨越百亿大关,2023年岳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200.15亿元,是1952年的5394.9倍,年均增长12.9%,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社会事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外向经济加速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岳阳对外贸易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改革开放为岳阳带来加快发展的春天,对外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978-2023年,进出口总额从0.98亿元增长到693.14亿元,年均增长15.7%。2023年,岳阳新引进“三类500强”企业项目47个,实际使用外资8094万美元。城陵矶新港区拥有“三区一港五口岸”9大国家级开放平台,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从2012年的16.06万标箱增长到2023年的120.16万标箱,年均增长20.1%。
二、75年来,着力施实策、兴实业,结构优化增添新动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岳阳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75年来,岳阳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巩固加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1949年,岳阳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3.0:3.2:3.8;1979年,第二产业规模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比例实现“一三二”向“二一三”的重大转变,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39.1:47.6:13.3;2017年,第三产业规模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比例转为“三二一”;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0.0∶39.4∶50.6,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
(一)农业生产健康发展。1949年,岳阳第一产业增加值仅1.40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种植业比重高达74.5%。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到家庭联产承包制,再到乡村振兴战略,岳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重大决策部署,实现了由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2023年,岳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41.12亿元,是1949年的584.1倍;粮食、油料总产量分别为303.01万吨、25.21万吨,是1949年的5.1倍、36.5倍;出栏肉猪总产量472.12万头,是1949年的30.5倍。截至2023年底,岳阳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029家,其中国家级及省级龙头企业99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9994个,入社农户30.3万户;机械总动力达666.06万千瓦,是1978年的12.7倍;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37.84万亩。
(二)工业经济稳固发展。新中国成立时,岳阳仅有22家工业企业,岳阳工业总产值仅为0.13亿元,产品多为传统的手工业产品,重工业产品只有少数的铅、锌、黄金等矿产品。新中国成立后,岳阳大力扶助民族工业,新建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先后兴办了新华电厂、造纸厂、电机厂、211被服厂(3517工厂)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岳阳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电力、轻纺、食品等产业。21世纪以来,岳阳抢抓发展机遇,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延伸,加快建设“1+3+X”现代化产业体系。目前,岳阳工业已涵盖36个工业大类行业、151个中类行业、381个小类行业,构建起较为齐全、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202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96.24亿元,是1978年的325.8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9.3%、比2011年提升了4.6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服务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1949年岳阳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418万元,到1978年仅为1.94亿元。改革开放后,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行发展、日益兴旺,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452.32亿元、占GDP的比重50.6%、比1949年提高47.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4%、比2010年提高31.8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平稳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0年的0.48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2033.33亿元,年均增长12.1%。金融市场不断壮大。金融业增加值由1990年的1.66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44.28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由1978年末的1.86亿元增加到2023年末的4191.1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由1978年末的4.14亿元增加到2023年末的3709.56亿元。
三、75年来,着力优环境、促和谐,质效提升迈上新台阶
岳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殷殷嘱托,全力调结构、优环境、惠民生,现在的岳阳展现着一幅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图景。
(一)民生福祉更加殷实。新中国成立75年来,随着各项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民生福祉,城乡居民收入节节攀升。1978年,岳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元,是1949年的3倍多;2006年突破万元大关,2012年突破2万元大关;2023年达到44045元,是2013年的2.1倍,年均增长7.6%。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4元,是1949年的3.1倍;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21年突破2万元大关;2013-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930元增长至23178元,年均增长8.8%,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速1.2个百分点。
(二)企业效益稳步向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的6127元/人提高到2023年的190726元/人。2023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5237.2亿元、比1978年增长369.1倍,利润总额233.6亿元、比1978年增长91.3倍。
(三)生态环境不断改善。75年来,城市环境治理能力持续加强,节能降耗有序推进,资源环境有效保护,绿色逐渐成为岳阳发展的主色调。2023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1.5%,比2001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为97.6%,比2004年提高了74.9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7.4%,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65。2005-2023年,岳阳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59.92%,年均下降4.95%。截至2023年底,岳阳境内有风景名胜193处,森林覆盖率38.19%,有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湿地公园6个。
四、75年来,着力建载体、强保障,城市建设呈现新气象
岳阳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以交通、通讯、能源、城市设施、住房、农林水利和环境保护等为重点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
(一)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解放前夕,岳阳城区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京广铁路以西老城区,人口仅2.06万人,房屋2750栋、14.2万平方米,且多为2层以下砖木建筑和木构架棚房,道路以泥结碎石路为主,公厕4处,无正规排水设施。1983年,岳阳升格为省辖市后,城市建设全新起步,城市逐渐沿长江以南、洞庭湖东岸至湖滨拓展,形成了带状组团式城镇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城乡建设水平,打造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在改善民生、生态环保、旧城改造、交通治堵等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先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中心城区不断东移,岳阳市辖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33.63平方公里,是1978年末的13.36倍。城镇化率从1978年末的9.37%提升至2023年末的62.39%。2023年末,城市道路总长2317.44公里,是2000年末的26.3倍;城市排水(污水)管网3770.65公里,是2002年末的12.5倍。
(二)交通体系基本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岳阳有不能正常通车铁路163.5公里,勉强可通车公路92.5公里。历经75年的发展,岳阳综合交通取得长足进步,铁公水空“四位一体”立体交通大格局已基本形成。2023年末,岳阳各类等级公路里程2089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8公里;境内铁路总里程526公里,京广铁路达到168公里;武广高铁岳阳段157公里;在建蒙华铁路201公里。2018年12月26日三荷机场通航,2023年旅客吞吐量63.08万人次。
(三)邮电通信快速发展。1962年末,邮路总长度仅3082公里,长话电路仅23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岳阳已形成光纤、数字微波、程控交换、移动通信、无线通信等全覆盖。2023年末,邮路和农村累计投递线路总长度分别达5757公里和16576公里;固定电话用户78.37万户,是1978年末的301.4倍,固定电话普及率由1978年末的0.06部/百人提升到2023年末的15.7部/百人。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从无到有,2023年末,移动电话566.09万户,是1995年末的519.3倍;互联网用户191.59万户,是1999年末的660.7倍。
五、75年来,着力惠民生、增福祉,社会事业开创新局面
(一)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新中国成立后至建市初期,岳阳科技事业基础薄弱、起步慢。进入新世纪,随着系列鼓励创新政策实施,科技创新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岳阳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3年末,高新技术企业915家,是2001年末的23.5倍;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64.66亿元,占GDP比重达24.1%。2023年末,国家和省市级院士工作站3个、重点实验室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个、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2个。2018-2023年,岳阳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829件,年均增长11.9%,万人拥有量从1.5件提高到5.6件。
(二)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资源相对匮乏。1949年末,岳阳共有小学2684所、初中7所、高中1所;全部教职员只有2832人,全部学生只有8.86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推动教育事业迅速发展。2023年末,岳阳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2072所;在校学生数82.87万人,是1949年末的9.4倍;教职工达6.61万人,是1949年末的23.4倍。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5.19%、99.86%和99.08%。
(三)文化事业成果丰硕。新中国成立初期,岳阳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广播、图书、杂志等严重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1977年末,岳阳仅有文化事业机构4个,艺术事业机构12个,图书馆1个,俱乐部4个,文化馆7个。75年来,岳阳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精神食粮也更加丰盈。2023年末,拥有博物馆17个,文化馆12个,档案馆10个,公共图书馆12个,藏书544.92万册;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
(四)医疗水平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岳阳市医疗卫生资源紧张。1964年末,岳阳市仅有各类卫生机构915个,卫生机构床位数0.3万张,卫生机构人员5394人,卫生技术人员0.47万人。75年来,岳阳大力建设和发展城乡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群众获得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改善。2023年末,岳阳共有卫生机构4254个,妇幼保健院11家,村卫生室2903个,各类卫生机构床位3.7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06万人,执业医师1.62万人,各级医疗机构全年完成诊疗总次数达2829.79万人次。
一项项持续攀升的数据指标,印刻着岳阳人民接续奋斗的75年。75年,打造了一个“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的宜居城市,绘制了一幅“春和景明,气象万千”的文旅诗卷,开创了“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繁华景象!大道如砥,行稳致远。岳阳将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1376”总体思路,奋力建设“七个岳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不断书写新的精彩华章!
[审核:综合研究室]
[责编:左华文]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