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商贸流通业结构调整 促进湖南商品市场升级
(决策咨询报告31期)
商贸流通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窗口,也是启动市场、促进需求和消费不断升级的助推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为全面持续地拉动内需,湖南省商贸流通业必须抢抓机遇,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商品市场升级。
一、湖南省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
(一)商贸流通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内需,促进就业的重要推力。一是对经济增长贡献比较突出,2009年全省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达1221.2亿元,分别占GDP、第三产业的9.4%、22.6%;二是实现扩内需的主要载体,2009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146.57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4.4%,今年1—5月实现零售额1627.7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7.7%;三是大量吸纳劳动力充分就业,2009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从业人员13.44万人。
(二)流通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2158个,比2004年增加1153个,法人企业资产、销售额、批发额、零售额分别为1224.73亿元、2969.98亿元、1730.81亿元、1239.17亿元,比2004年增长99.0%、110.2 %、65.1%、239.67 %。今年1-5月,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单位和个体户)实现销售额、零售额分别为1379.12亿元、593.11亿元,增长36.2%、36.4%。在商业网点布局上,全省初步形成了省级商业中心、市县级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中心与特色商业街相结合的布局结构,初步形成了业态完备、特色突出、设施比较现代化的多层次的流通网络。
(三)经济类型结构发展为多元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流通格局。随着买方市场的巩固,湖南流通领域在经历了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高速发展之后,迅速进入以结构调整为主的发展时期,多元主体、多种经济成份的流通组织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加快抢滩进入,内资企业中私营企业迅速崛起。2009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中,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数、从业人员、销售额分别为40个、1.47万人、100.84亿元,分别占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的1.9%、7.5%、3.4 %,比2004年提高0.8、5.8、1.5个百分点;在内资企业中,私营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销售额分别为1259个、7.38万人、856.07 亿元,分别占全省批发和零售业企业的58.3%、37.6 %、28.8%,比2004年提高31.2、18.8、19.0个百分点。
(四)新的业态和经营方式竞相发展。近几年,随着国际零售巨头的入驻以及国内特大零售商的抢滩,各大中城市相继出现了大型超级市场、便民连锁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自动售货、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无店铺销售形式和经纪、代理制等现代营销方式,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日渐显现。从零售业态看,专业店、专卖店、超市三种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的主要业态,2009年限额以上企业网点数占比分别为39.2%、18.7%、26.4%,合计占84.3%,销售额占比分别为21.2%、20.8%、12.7% ,合计占54.7%,另外,无店铺零售企业2家,销售额达16.70亿元。从经营方式看,限额以上企业中独立门店、连锁总店、连锁门店分别为1085个、89个、38个,分别占81.3%、6.7%、2.8%,连锁性质的企业数只占9.5%,但是连锁总店、连锁门店的销售额分别为550.38亿元、17.94亿元,分别占41.5%、1.4%,合计占42.9%,连锁企业规模效应较好。电子商务也初具规模,2008年全省应用电子商务的批发零售企业489个,占全部批发零售企业的1.8%;实现电子商务采购金额16.28亿元,占其全部购进额的9.1%,占全省批发零售企业购进额的0.5%;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金额36.34亿元,占其全部销售额的17.2%,占全省批发零售企业销售额的0.9%。
(五)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集聚效应显著。湖南省商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做大做强,显示出较强的实力和蓬勃的发展生机,涌现出了友阿集团、步步高等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2009年全省大中型批发和零售企业406个,资产、销售额分别为765.92亿元、1711.16亿元,单位数仅为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的18.8%,资产和销售额却占62.5%、57.6%。其中,大型企业单位数、资产、销售额分别为72个、431.87亿元、961.18亿元,占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的3.3%、35.3%、32.4%。资产过百亿元企业从无到1家,过10亿元企业17家,比2004年增加12家。今年1-5月,大中型企业实现销售额873.53亿元,增长36.1%。
(六)商品交易市场繁荣兴旺。湖南省商品交易市场已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商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2009年,全省商品交易市场2518个,总摊位数54.02万个,营业面积1620.27万平方米,实现成交额2173.8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总摊位数、营业面积、成交额分别为267个、18.39万个、843.62万平方米、1714.51亿元,分别占全部商品交易市场的10.6%、34.0%、53.4%、78.9%。市场覆盖范围和领域相当宽泛,各类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农产品、其他综合市场1473个,实现成交额775.33亿元;各类生产资料、农产品、食品饮料烟酒、纺织服装鞋帽、日用品、文化用品、黄金珠宝玉器首饰、电器通讯器材、电子设备、医药医疗用品、家具五金装饰、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花鸟鱼虫、旧货、其他专业市场1044个,实现成交额为1398.50亿元。
二、流通力水平较高,同时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
一个已为国际经验所证明的基本规律是,现代化城市的特征表现为商业的高度发达和成熟,名列世界竞争力前茅的新加坡,主要不在于其生产优势,而在于其强大的流通力,我国香港也是靠“商”成为国际大都市。因此,提升流通力是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流通力也是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
流通力就是流通领域的生产力,即社会把产品从生产领域运送到消费领域的能力,主要包括规模力、商流力、物流力、信息流力、资金流力、贡献力、发展力七个方面的能力。结合商贸流通力的内涵,根据全面性、灵活可操作性、指标数量适中性、规模指标基础性等原则,我们构建了湖南省流通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以综合评价全省的流通力水平,分析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利用2008年全省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基于因子分析,我们将上述22项指标可以综合成公共因子F1、F2、F3、F4和F5。公共因子F1在Xl、X2、X3、X4、X5、X6、X8、X10、X11、X15有较高的载荷量,主要是反映流通力总规模的因子,将F1称之为“规模因子”;公共因子F2在X16、X18、X21、X22上有较高的载荷量,主要是反映了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将F2称之为“贡献和效益因子”;F3在X7、X9、X13上有较高的载荷量,主要是反映了市场与流通力的关系,将F3称之为“市场因子”;公共因子F4在X12、X14、X19上有较高的载荷量,主要是反映了流通力所需要的消费支持和技术人员支持,将F4称之为“消费及技术因子”;公共因子F5在X17、X20上有较高的载荷量,主要是反映了就业和增加值的增长情况,将F5称之为“增长因子”。通过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后,可计算得到各公共因子得分和排名(见表2)。
由综合评价结果表2可知:全省14个市州商贸流通业的流通力总体水平较高。从综合排名看,长沙、岳阳、衡阳分列前三位,张家界、湘西、娄底分列倒数第三,其中长沙竞争优势显著,表明中心城市商贸流通力优势明显。在规模方面,长沙、岳阳、常德分列前三位,区域差异较大,湘北明显好于湘西南;在贡献和效益方面,长沙、郴州、岳阳分列前三位,区域差异不明显;在市场方面,长沙、株洲、岳阳分列前三位;在消费及技术方面,长沙、湘潭、株洲分列前三位,区域差异较大,一点一线地区优势明显;在增长方面,岳阳、长沙、湘潭分列前三位,各地发展速度较好,差异明显。通过全省各市州流通力水平的普遍特征分析,全省商贸流通业还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为:
1、规模力不强。在因子分析中,规模因子权重较大,但是各市州的得分贡献较差。目前,湖南省商贸流通现状面临“专业批发市场虽大不强,传统百货业不大不强,现代流通业既小又散”的局面。现有的大部分专业市场亟待整合、提升,以实现与现代商贸的接轨。传统百货业总体发展速度较慢,除了少数几家百货商场外,销售规模和营利能力增长都不快。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业规模小,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2009年全省连锁经营销售额只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8%,而上海等发达地区的这个比重已经达到40%以上。与一些发达省市和中部六省相比,湖南省商贸流通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尤其缺乏国际、国内知名的大型和特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今年1-5月,我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95.7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7.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1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仅比江西高3.8个百分点,分别比安徽、山西、湖北、河南低3.9、3.4、2.6、0.7个百分点。
2、物流力不足。在因子分析中,物流力的3个因子乏力是规模因子得分贡献较差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物流成本过高,商品周转速度较慢,连锁发育不全,规模效益难以发挥。2009年湖南省社会物流总费用2391.41亿元,占GDP的18.49%,远高于发达国家10%的水平;湖南省商贸流通企业的流动资本平均周转速度为每年3—5次,而日本为15—18次,沃尔玛、麦德龙等企业高达20—30次;全省零售业连锁总店89个,拥有连锁门店3694个,销售额为579.80亿元,连锁企业销售规模普遍偏小,形成不了规模优势,销售额比重低,与现代化水平差距甚大。
3、信息流力建设滞后。在因子分析中,“消费及技术因子”得分最低,主要是信息流力比较落后。目前从湖南流通业整体情况看,多数企业的基础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离流通现代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中小企业,计算机管理的普及率还很低,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2008年全省只有1.8%的批发企业有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相比之下,美国有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90%的大企业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展商务活动。
4、贡献力不大。在因子分析中,“贡献和效益因子”得分普遍低于最后综合得分。从贡献力看,根据湖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批发和零售业的影响力系数分别只有0.54、0.64,贡献力较弱。影响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个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当影响力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全社会的平均影响力水平,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而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影响力系数小于1,说明对湖南经济的影响作用还相对较弱。
三、加快结构调整,打造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商品市场升级
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于合理配置资源、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引导生产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创造劳动就业、增强城市功能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南省商贸流通业要通过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商品市场升级,增强流通力发展水平。
(一)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
1、加快零售业的改造提升,充分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以连锁经营为主要载体,加快零售业的改造提升,连锁经营是现代流通的一种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是现代零售业的发展主流。湖南省连锁经营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但由于在流通企业改制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引导,没有形成发展连锁经营的合力,导致整体规模较小。湖南本地的连锁经营企业普遍存在单店规模小、门店数量少和知名度低等方面的问题。零售领域的开放,国内外一些知名连锁企业加快了进入湖南省的步伐,挤压了湖南省本地企业的发展空间。对此,我们要正视现实,根据全省各地的实际,避强拓弱,明确发展重点。当前,应把发展农村连锁作为工作重点,构筑县城、中心集镇和经济发达村的农村连锁网络,在城市则主要发展连锁便利店。在支持发展直营连锁的同时,鼓励以商品、品牌、商号、配送、管理技术为纽带,发展特许经营,进一步拓宽发展连锁经营的行业范围,鼓励和支持生鲜食品、清洁蔬菜进入超市、便利店,逐步减少和规范城区内的农贸市场,形成“超市+菜市场”或“便利店+菜市场”等新型销售渠道和方式。鼓励医药、烟草、音像制品等行业实施连锁经营,推动连锁经营向多领域、深层次发展。支持省内连锁企业采取集中采购等方式,降低进货成本。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确立连锁经营在湖南省商品零售业中的主导地位。
2、努力改造提升商品交易市场,不断增强市场功能。从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和功能看,今后要按照压缩总量、整合资源、强化功能、规范管理的原则,依据全省现有专业市场的发展状况、区位,以及当地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基础,合理确定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的职能分工,推进商品交易市场组织、经营和管理的创新。重点要提高其信息化程度,以信息化推动专业市场的现代化。采取散户经营与公司制经营相结合的模式,提高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探索利用专业市场的优势,增加会展功能,培育知名会展;延伸服务内容,增强配送功能,推动商品交易市场从商品集散地向物流配送中心转变,带动市场升级。
(二)整合资源,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结构和组织结构
1、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是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的主要载体,发达的商贸流通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如经济发达的美国拥有沃尔玛,法国拥有家乐福,德国拥有麦德龙。培育大型民族商贸流通企业既是国际的成功经验,也符合湖南的实际。湖南省应抓住机遇,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的培育,鼓励省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以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特许经营、托管等方式,快速实现规模扩张,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
2、积极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主力军作用。湖南省商贸流通业在抓“大”的同时,还要扶“小”。中小型流通企业是湖南省商贸流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从湖南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较少,绝大多数是中小商贸流通企业,销售规模不大。因此,要提高商贸流通行业的整体水平,就要积极推动广大中小商贸流通企业与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共同发展。根据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特点,着重发展特许加盟和自由连锁,采用联合采购等办法,进一步提高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信贷支持,帮助其解决融资难等问题,创造有利于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要加强个体经营户的管理,积极为个体经营户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三)大力培育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技术,扶持新兴流通业的发展
1、加速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物流配送是现代商贸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第三利润源”,配送的完善和快捷成为实现连锁经营的重要保证。目前,湖南省大多数连锁企业尚无独立的配送中心,即使有些企业有,但规模较小,技术落后,自动化水平和配送比例较低。因此,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成为湖南省发展现代物流配送的关键。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与管理;二是整合物流资源,建设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三是抓好商品交易市场配送中心的建设,提高市场的商品集散功能;四是积极组织生产资料分销企业完善服务功能,为生产企业提供原辅材料及零部件的配送业务;五是设立流通现代化人才培养基金,为加快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2、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是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趋势,它具有无时空限制、便捷、互动等优势,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在经济活动中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总的看,湖南省电子商务的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努力推动。通过综合政府的产业政策、企业的市场需求、行业的发展趋势、消费的变动情况等信息,提高各类网络资源的集聚度和利用率。在实际工作中,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着重抓好六方面的工作:一是抓紧研究电子交易、信用管理、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税收、市场准入、隐私权保护、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问题,逐步完善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建设;二是以支柱产业为依托,培育一批集信息发布、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配置等功能于一体的行业门户网站,发挥无形市场的优势。三是鼓励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建设网上商城,增强配送功能,扩大网上消费,发展电子商务。四是发展服务业的网络业务,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五是建设湖南省公共商务平台,发挥和完善商务信息集聚功能。六是打击电子商务领域的非法经营以及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电子商务的正常秩序。
(四)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基础作用,扩大产业的辐射能力和关联作用
1、加快区域商贸流通资源的整合。要优化商贸业态布局,调整市场结构,创新消费服务方式,改善商贸流通服务功能,促进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满足市场需求,为湖南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发挥先导作用和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工贸联动,实现传统商贸流通业向现代商贸流通业的跨越式发展。制订《湖南省“十二五”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商贸流通业发展目标、布局、重点以及产业政策,切实抓好商业网点的布局规划。
2、加快农村流通市场建设。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建设,重点做好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村的连锁经营网络建设。乡镇主要发展中小型连锁超市和便利店,同时要增强城市流通对农村腹地的扩散力和区域内外的双向辐射力。把发展农村流通市场作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承办:贸外处
执笔:彭沧海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