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改革开放结硕果 昂扬奋进谱新章

——改革开放40年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8-08-02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刷着衡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拉开了衡阳大规模建设发展的帷幕。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突破了封闭、僵化、单一的发展模式,走上了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健康发展轨道,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开创了衡阳史无前例的新篇章。

  图为湘江风光带。南起雁峰区铜桥港,北至石鼓区枣子坪,两岸全长36公里。主要建设内容有沿江两岸堤坝、路、风光带,配套建设雁峰公园、珠晖公园、东洲岛公园、石鼓公园、石鼓书院、来雁塔、珠晖塔等,是衡阳一条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的旅游风光带。

  一、国民经济极大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借助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衡阳经济社会呈快速发展态势,无论是综合经济实力,还是经济社会效益,都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衡阳经济发展速度虽然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但经济发展的步伐更加稳健有力。

  (一)经济总量持续扩张。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总量呈现快速扩张态势。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5.96亿元迅速跃升至2017年的3132.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7.6倍,年均增长9.4%。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93年的100亿元用了15年时间,上升到2008年的1000亿元用了15年时间,此后9年到2017年平均每年上升近300亿元,2013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2017年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到3132.4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成倍增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88元上升到1989年的1099元后,2001年达到5535元,2006年超过万元大关,达到10327元,到2017年又迅速攀升至43233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7.1倍,年均增长8.8%。

  (二)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同时带来了全市财力的增加。财政总收入由1978年的2.0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52.01亿元,增长121.2倍,年均增长13.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2.08亿元增加到162.41亿元,增长78.1倍,年均增长11.8%。特别是2010—2013年,财政总收入实现从突破100亿元再到突破200亿元的跨越,仅仅用了3年时间。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城镇化建设稳妥推进。40年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2.4%上升到2017年的52.5%,提高了40.1个百分点,年平均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总人口年平均增加7.93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平均减少3.71万人。大量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主体产业规模壮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结构在逐步改善中趋向合理和优化。改革开放的40年,是经济结构大调整的40年,是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不断呈现新格局的40年。

  (一)产业结构优化,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40年来,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以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占比由1978年的47.2:32.8:20.0调整为2017年的14.1:38.7:47.2。与1978年相比,201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5.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27.2个百分点。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201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8.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2%,比2012年提高2.4个百分点,彻底改变了改革之初全民、集体单一的经济结构;实缴税金增长9.4%,占全市实缴税金的65.9%。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二)农业稳步发展,基础地位作用明显。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农业总产值位居全省第一,粮食、生猪等多种农产品产量位居全省前列,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25.77亿元,比1978年增长47.3倍。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201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243.03万吨增加到331.12万吨,增长36.2%,总量居全省第二;棉花产量由0.33万吨增加到2.13万吨,增长5.5倍;猪牛羊肉产量由9.88万吨增加到73.92万吨,增长6.5倍。此外,湘莲、席草、烤烟、黄花菜、水果等都较快发展。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全市有农业品牌地理标志产品7个,分别是耒阳烟叶、耒阳红薯粉皮、常宁无渣生姜、常宁茶油、祁东黄花菜、西渡湖之酒、祁东酥脆枣。齐家山茶油、涓水湘牌“衡山香米”分别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和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2017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01.5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16.4倍。全市全年共计补贴各类农机具8千多台套,创建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20多个,新增农机合作社137家,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50.1%。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农民人均总收入由1978年的152元增加到19848元,增长130.6倍;农民人均食品支出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比例由34.5%变为18.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比例由62.0%变为55.1%。

  (三)工业快速发展,向中高端迈进步伐加快。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积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工业经济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024.59亿元,是1978年的131.4倍,年均增长13.3%,超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3.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能力扩张迅速。2017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73家,实现产值是1978年的347倍,年均增长16.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8%,实现利润总额年均增长26.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17年,原盐产量223.45万吨,比1978年增长158.5倍;钢产量125.29万吨,比1978年增长47.1倍;十种有色金属41.35万吨,比1978年增长20.5倍;水泥产量900.05万吨,比1978年增长39.0倍;变压器产量7094.18万千伏安,比1978年增长55.9倍。高技术产业快速成长。经过40年的发展,全市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成为衡阳工业的重要支柱行业,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7%,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为11.1%。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白沙绿岛军民融合产业园、水口山铜铅锌产业基地、比亚迪(衡阳)轨道交通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战略项目次第落户,军民融合、有色金属、先进制造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渐成雏形。

  图为特变电工变压器。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是特变电工的控股公司,始建于1951年,在衡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输变电行业超、特高压变压器类产品制造的核心骨干企业,中国南方最大的特高压输变电产品研发、制造、出口基地,世界单厂变压器产量最大的工厂,掌握了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大型水电、火电、核电主机及安装调试等世界输变电制造领域最核心关键技术。

  (四)服务业迅速成长,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服务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的深化,服务业迅速发展,尤其是2013年以来,服务业增速持续领跑三次产业,对经济拉动和贡献不断增强。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79.97亿元,比1978年增长90.9倍,年均增长12.3%;2017年第三产业增速为12.5%,高出地区生产总值及一、二产业4个、9个和6.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比二产贡献率高3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良好。自2011年建立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制度以来,全市单位总数和营业收入增速均位居全省前列,2017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34家,实现营业收入176.01亿元,同比增长26.7%。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比重持续提升,传统服务业占比逐步下降。与2010年相比较,2017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合计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为11.7%,下降了0.8个百分点;而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占比3.1%,提高了1.5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2.68亿元,比1978年增长165.1倍,年均增长14.0%。消费升级类商品快速增长,从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商品零售类值看,2017年汽车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制品类、文化体育娱乐用品类分别较2005年增长41.8倍、21.5倍、7.1倍;金银珠宝类较1995年增长7.9倍。金融市场健康发展。2017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589.78亿元、贷款余额1908.55亿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183.6倍、62.3倍;保险公司保费收入86.43亿元,比1988年增长191.1倍。旅游业持续升温。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着力构建以南岳为龙头、城区为中心、市县为基础、景区景点和旅游项目为支撑的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201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201.6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8.05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0倍、19.7倍。

  图为南岳机场航站楼。衡阳南岳机场位于衡阳市衡南县城,为4C级民用运输机场,定位为湘中南地区航空中心,于2014年12月23日正式通航。该机场以衡阳为核心,辐射邵阳、郴州、永州、娄底和炎陵、攸县、茶陵、湘潭县、株洲县等周边52个市县。

  三、基础建设持续发力,投资规模快速扩张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投资增速逐步加快,年投资额先后突破10亿元、100亿元、500亿元、100亿元、2000亿元大关,其中从建国开始到1987年突破10亿元花了39年,从1987年到2003年突破100亿元大关只用了17年,而2010年突破500亿元大关和2012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分别仅用了7年和2年,然后到2015年又突破了2000亿大关,2017年则达到了2616亿元。40年来,衡阳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470亿元,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跨越,规模不断扩大。

  (一)城市建设加速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主城区规模扩大了近5倍,高新区、立新区拔地而起,武广新区建设如火如荼,滨江新区、来雁新城初具规模;县域方面,衡南新县城、耒阳武广新城、衡东河西新区等都从无到有。建成了太阳广场、莲湖广场、石鼓广场、岳屏广场、火车站广场、杨柳公园、平湖公园、生态公园、南湖公园、湘江两岸风光带、蒸水风光带、耒水风光带等一大批绿地设施和建筑景观,以及新体育中心、大学城等文体项目,实施了老城改造、旧城整治、城市亮化等工程。房地产开发业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386家,其中一级企业1家,二级企业17家,累计完成开发投资1154亿元,开发了香江水岸新城、沐林美郡、东城国际、佳源罗马都市、云沙诗意、金河湾、金钟大雁城、碧桂园、恒大绿洲等一大批高档住宅小区。

  (二)工业园区快速发展。进入2000年,衡阳开始大力投资建设工业园区,全市目前已有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10个,规划面积6209.58公顷。2017年,全市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首次超过70%。在园区发展过程中,各园区明确自身功能定位,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其中,国家级高新区以生物医药及通信等为发展方向;白沙工业园实现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现代物流三大产业的集群发展;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松木经开区以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为三大支柱产业;常宁市水口山经济开发区以铜铅、锌、铝等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主业等。

  (三)交通设施日益完善。改革开放40年来,交通运输设施建设投入巨大,全市交通面貌全面改善,对外大畅通、对内大循环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善,承运能力不断提高,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2017年末,全市各种运输工具完成旅客周转量58.85亿人公里(不含铁路数据),货运周转量367.01亿吨公里(不含铁路数据),分别比1978年增长23倍和162倍。公路方面,全市公路里程由1978年的5310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2106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2000年的115.5公里增加到668公里。目前已形成以市内和县域为中心,以国省干线为骨架的快捷公路网络。铁路方面,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京广铁路、湘桂铁路、京广高铁、湘桂高铁、吉衡铁路5条铁路,铁路里程合计为525公里,其中高铁里程为229公里。港口方面,至2017年底,全市内河航道总里程为769公里。从湘江进入长江,即可对接重庆、武汉、九江、安庆、南京、上海等沿江港口以及国内沿河港口,并承接从世界各地港口、沿海港口到衡阳的集装箱货物。航空方面,衡阳南岳机场于2014年12月正式通航。至2017年底,开通了飞往北京、上海、昆明等14条航线。南岳机场通航三年来,旅客吞吐量以每年15万人次以上的增幅飞速上涨。2017年南岳机场保障运输起降4962架次,比2015年增长2.9倍;旅客吞吐量470519人次,比2015年增长3.2倍。

  图为衡州大道的枢纽工程——湘江大桥。衡州大道是衡阳市城市主干道、东西向交通性主干道 ,也是衡阳市城市快速路网“田”字型骨架的重要一“横”。衡州大道横穿衡阳市珠晖区、雁峰区、蒸湘区、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衡南区三塘镇,全长27公里,总投资29亿元,路幅宽64米,双向6车道,于2012年12月25日全线建成通车。

  (四)邮电通信迅猛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邮电通信业服务种类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至2017年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已达到870820万元,比1978年增长1387.9倍,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覆盖城乡、通达全国各地的邮电通信网络。邮政业务迅速提升。2017年全市实现邮政行业业务总量12.40亿元,是1978年的265.1倍。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带动快递行业迅猛增长。2017年全市快递企业完成业务量2422.99万件,实现快递业务收入2.97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2.5和4.3倍。通信能力明显加强。2017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76.12万户,比1978年增长125.9倍;移动电话用户533.12万户,比2000年增长29.9倍。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和广泛运用,互联网开始迅速发展。2017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14.71万户,比2005年增长10倍;移动4G用户数356.92万户,比2015年增长2.1倍。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发展开始得到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快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科教文体卫事业蓬勃发展。科技进步成果丰硕。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加大科技投入,2016年全市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23.50亿元,比2008年增长2.86倍。2017年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5180人,比1985年增长4.7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619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5%。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达到334家,比2008年增长1.3倍;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402.3亿元,比2008年增长3.4倍。全市累计国内专利申请总量为31998件,授权总量为16100件。特变电工“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南华大学“堆石混凝土坝”项目、“寰枢椎脱位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基础教育设施建设获得大幅进展,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2017年度认定普惠性民办园842所,其中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69所。其中,全市幼儿园在园幼儿比2010年增加12.18万人,增长97.5%;2017年全市拥有普通中学441所,在校学生416511人,比1978年增加57082人;全市拥有普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2所,在校学生80665人,专任教师2908人,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500%、2297.9%、249.5%;2017年,全市拥有普通高等院校9所,在校学生159110人,专任教师6554人,比1978年分别增长80%、10911.1%、1486.9%,衡阳高等教育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综合、理工、医药、师范、法学、核工业类为主体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文化事业硕果纷呈。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活跃。2017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1个,群众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4个,博物馆16个。1978年,衡阳市仅有一座广播电台,广播人口覆盖率50.2%,2017年末,全市拥有电视台、广播电台各9个,电视、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9.8%。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个,省级21个。常宁市中田村、衡东县荣桓镇、衡阳县曲兰镇、耒阳市大河滩村入选首批湖南省经典文化村镇。优秀民俗文化节庆——“南岳庙会”活动盛况空前,三上央视;全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大美衡阳?我们的节日”衡阳文化遗产宣传周活动有声有色;“非遗戏剧进校园”展演(示)60场次。体育事业成绩卓著。全市进一步完善健身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至2017年底,全市拥有体育场地15469个,其中体育馆23座;运动场1671个,游泳池60个,各种训练房839个。首次成功承办国家A级赛事——2017全国蹦床锦标赛暨第十三届全运会预选赛;CBA预备队比赛为市民奉献了21场精彩赛事。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坚持以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建立健全了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衡阳实现新农合制度全覆盖。2010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率达到100%。2016年,衡阳市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完成整合。2017年,全市公立医院改革实现全覆盖。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5252个;设置病床4.19万张,每千人拥有病床数为5.74张;共有执业(助理)医师1.80万人,注册护士1.6万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50名,注册护士2.22人。

  图为衡阳市体育中心。衡阳市体育中心位于衡州大道以南,衡阳师范学院与湖南工学院之间,占地面积689亩,总投资6.9亿元,分为体育场、游泳馆和衡阳体育中心体育馆。该体育中心是湖南最大的集体育比赛、文艺演出、大型集会和经贸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活动场所。

  (二)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市委、市政府始终致力于百姓的就业问题,想方设法解决人民就业,缓解就业矛盾。1978—2017年,全社会从业人员从251.72万人增加到482.89万人,年均增加5.9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基本稳定。与此同时,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加。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51元,比1978年增加16748元,增长162.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00元,比1978年增加30947元,增长87.7倍。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市委、市政府积极构建覆盖广、层次多、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保障水平稳定提高。2017年末,全市五大社会保险总参保人数达到1387.51万人次,基本实现参保全覆盖。其中,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0.78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446.7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36.35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734.6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0.00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17.5万人。

  (三)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改革开放后,消灭贫困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尤其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投入,压实责任,细化措施,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推进,贫困人口不断减少。2016年,衡阳市是湖南省脱贫攻坚二类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县有6个;共有建档立卡贫困对象15.06万户44.6万人;原有395个省级贫困村,并村后为322个;1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祁东县;全市贫困发生率为4.72%。经一年来的集中整改清理,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68万户43.67万人,已脱贫6.43万户22.05万人,未脱贫4.33万户12.15万人;祁东县实现脱贫摘帽;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92%。

  五、对外开放逐步扩大,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改革开放40年来,衡阳打破了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对外经济贸易管理体制,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基础优势,坚定不移地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转变。

  (一)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推行国际标准认证,推进外贸主体和出口市场多元化。2017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44.88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64.6倍,年均增长27.9%。其中,出口额24.89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58.3倍,年均增长27.1%;进口额19.99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74.7倍,年均增长29.0%。2017年全年加工贸易额216.33亿元,居全省第一,在外贸总额中占比超七成,其中富士康进出口额达203.95亿元,居全省单体企业第一。40家企业外贸业绩破零,21家外贸企业实现业绩倍增。外经合作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老挝万象变电站项目、喀麦隆输变电工程项目已列入湖南省落实“一带一路”项目库。

  (二)招商引资成果卓著。积极组织参与港洽周、深洽周、衡州经济发展论坛等经贸洽谈活动,成功主办南岳寿文化节、湖湘文化节、农耕文化节、土菜文化节等节会。2017年,在“港洽周”、“央企入湘对接暨衡阳投资推介会”、“2017衡州经济发展论坛”、“湘商大会”四大招商活动中,衡阳共签约项目143个,总引资额1872亿元,签约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之最。2017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83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9.0倍。1998年以来,随着国企改制的推进,建滔化工、特变电工、亚新科、中钢衡重、衡钢集团等等一批战略投资者和优势知名企业入驻衡阳;近年来,随着“工业立市”、“工业植优补短”、工业原地倍增计划等一系列战略措施的大力实施,以及“3311”工程、“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建设的加快推进,富士康、中国五矿、深圳比亚迪集团、香港泛亚绿洲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100强企业相继来衡投资,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投资项目,进一步促进了衡阳产业转型升级。

  40年改革开放,一路风雨一路歌。一笔笔鲜活的统计数据,见证了40年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见证了40年拼搏奋进的非凡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汇聚每个人的梦想和追求,激发每个人的激情和创造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挺起脊梁振雄风,全面开创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努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