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砥砺奋进快发展 风雨兼程谱华章

——改革开放40年湘西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8-09-12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州委、州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州各族群众,艰苦奋斗、砥砺奋进,湘西州各项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40年改革奋进,湘西经济实现历史跨越

  (一)经济总量不断壮大。改革开放前期,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湘西州经济发展底子薄、基础差,发展方式简单粗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湘西州上下坚持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方针,大力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全面推行和改革开放各项政策逐步落实,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2004年,湘西州经济总量突破110亿元,2007年突破200亿元,到2010年达到303.5亿元。2013年,州委、州政府确定“五大建设、四个湘西、两个率先”发展思路,以项目建设为动力,推进经济增长;2016年,湘西以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和旅游胜地为主线,围绕产旅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和精准扶贫战略,全州经济平稳较好发展,2017年湘西生产总值达到582.6亿元,是1978年138.7倍;人均GDP达到22094元,是1978年的100倍。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78年的56.3:25.8:17.9调整为14.4:30.8:54.8,实现了从农业主导向服务业领跑的大转型,经济综合实力突飞猛进。

  (二)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农业由小到大,由单一到多样,由传统到现代。“十二五”期间,在“831工程”和“845计划”的促进下,湘西初步形成了椪柑、猕猴桃、茶叶、烟叶、中药材、油茶、蔬菜、“湘西黄牛”、“湘西黑猪”等主导农业特色产业。2017年,湘西产业面积达345万亩,较1978年增长了10倍以上。粮食总产量近10年连续保持在80万吨以上。油料作物产量9.1万吨,玉米产量15.6万吨,茶叶产量3999吨,烟叶产量2.7万吨,柑橘产量70.7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10.5倍、1.5倍、27.2倍、7.7倍、700倍。生猪存栏103.8万头,水产品产量2.3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10.2万吨。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2017年,全州农机总动力达174万千瓦,是1978年的15.6倍;农机作业总面积超过300余万亩次;建成24个万亩特色产业精品园,农民专业合作社3952个,家庭农场1972户,农产品加工企业667家,州级龙头企业131家。2017年,湘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0.7亿元,是1978年的44倍。1978-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3%。  

  党的十八大以来,湘西州立足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把农业产业与全域旅游及民族文化相融合,提升农产品品牌效益。该图为湘西古丈将茶文化与苗鼓文化相融场面。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前期,湘西工业基础薄弱,在国家的支持下仅有10家电厂、2家造纸厂、2家印刷厂及硫磺矿、织布厂、农具厂、制伞厂、猪鬃加工厂、大米加工厂等25个小型工厂。1978年,湘西工业迎来改革新时期,先后组建了湖南湘泉集团、湖南三立集团、湖南东方锰业集团、湖南闻得福等知名企业,湘西工业发展基础得到增强。1997年,“湖南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上市,三立集团电解锌和硫酸产能规模得到扩大。2010年以来,湘西州委、州政府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全州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不断开展工业技改和发展创新,大力实施园区工业,发展产业链。2017年,湘西初步形成了矿产品、烟酒食品、化工、医药、能源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和锰锌铝加工、农副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建成省级工业园区3个,省级工业集中区6个,入园规模工业104户,园区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7.22亿元,上缴入库税金11.56亿元,占全州财税总收入的13.1%,园区工业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2017年,湘西州工业增加值达到141.7亿元,是1978年249倍;发电量17.2亿千瓦时,是1978年的15.6倍;铁合金22.4万吨,是1985年的112倍;水泥318万吨,是1978年的48.9倍;中成药7559吨,是1984年的39.1倍;白酒7278千升,是1978年的23.5倍;10种有色金属23.9万吨,是1985年的125.8倍。

  近几年来,湘西州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四轮驱动力,重点推进产业园区发展,突出标准化厂房建设,企业发展环境优化,不断提升园区品质,实现筑巢引凤。图为湘西州经济开发区全貌,目前,该区为省级工业集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余家。

  (四)服务业蓬勃发展。1978年,湘西州服务行业规模小,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增加值仅1.1亿元,占GDP比重不到26.2%。随着,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供需结构得到调整,服务行业蓬勃发展。2000年,湘西州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吃、住、行、旅、购行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到36.5%。2017年,全州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达到319.4亿元,1978年-2017年年均增长8.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86.8万人,较1978年增长15倍。2002年,湘西商品房建设开始兴起,为服务业注入活力,全州商品房销售面积从2002年的12.7万平方米增长到2017年的144万平方米,增长11.3倍;2017年全州房地产业增加值16亿元,较1978年增长160倍。2010年以来,全州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在“互联网+”计划的带动下,全州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等快速发展,2017年总量分别是1978年的178倍、300倍。2017年,全州客运、货运周转量分别为32.1亿人公里、49.9亿吨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20倍、38.4倍;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7亿元,较1978年增长了1500余倍。

  (五)民族贸易日益活跃。1978年,湘西州在加强国营商业的同时,积极发展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1979年全州全民所有制商业机构和从业人员分别为2340个和11961人,集体所有制商业机构和人员分别为144个和716人,发展代购代销店1176个。2000年,商业销售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各种大型超市开始兴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4亿元。2008年以后,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影视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商贸商场逐步发展,网络购物热潮盛行,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2017年,全州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1亿元,是1978年的186.7倍,年均增长14.3%。

  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1978年,湘西出口额为98万美元,出口商品主要以部分农业经济作物为主;1988年,湘西州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外贸进出口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2004年,出口额突破1亿美元,成为当年全省出口过亿美元的4个市州之一。随着民族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全州进出口货物和品种增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逐步多元化。2006年,以“湘西椪柑”为主的鲜活农产品出口开始启动;2017年,湘西实现进出口总额19750万美元,是1988年的200倍,其中出口17085万美元。目前湘西已与50余个国家发生贸易往来,出口商品种类达48种。

  招商引资和外经业务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前,湘西招商引资领域为空白。改革开放后,湘西一些金融机构和社会团体开始向境外贷款和接受外援。2000年以来,湘西开始注重向外推介项目,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利用各种形式引进资金、设备和技术,不断拓展招商引资领域。“十二五”期间,湘西累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近千个,到位资金708亿元。2017年,全州实际利用州外境内资金327.5亿元,新引进项目92个,其中投资过亿项目75个,拥有涉及矿产、物流、旅游、房地产等多个行业的 “三资”企业24家,实际使用外资达307万美元。招商引资已成为湘西率先脱贫、率先发展的“助推器”。

  (六)旅游行业井喷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湘西旅游业开始起步。1987年,全州仅有旅行社2个,旅游车辆6辆,游船7只,接待游客48.4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38.6万元。2000年以来,湘西充分发挥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实施旅游开发带动战略,旅游业迅猛发展,形成了以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游、德夯民俗风情游、猛洞河土家文化生态游、里耶古城游四大旅游板块,成为全国旅游高速增长地区。2017年,湘西州建成凤凰古城、南方长城、德夯、猛洞河漂流、不二门、坐龙峡、红石林、矮寨大桥、里耶古城等旅游等级景区21个,其中4A级以上景区10个;建成星级宾馆28个,旅行社32个。2017年,湘西旅游业增加值90亿元,占GDP比重15.2%;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44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5亿元,2011-2017年年均分别增长20%和27.1%。

  二、40年改革奋进,湘西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经过改革开放40年发展建设,湘西经济发展基础逐步夯实。1978-2017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47.7亿元,年均增长19.3%。2011-2017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52.6亿元,年均增长18.6%。

  (一)横贯南北、纵横交错,现代化高速路网基本形成

  湘西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掀起了三次公路建设高潮。1952年,湘川公路湘西境内路段开始全面整修。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州第一条公路永保公路(永顺-保靖)建成通车。1959年末,湘西实现了县县之间通公路,公路通车里程1043公里;1995年,湘西脱贫攻坚组织了百村公路大会战,修建通村公路454公里,新增通公路村131个。2000年,随着国家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建设投入力度,总投资3.66亿元的省道1828线吉(首)罗(依溪)公路和总投资3.4亿元的省道1801线张罗公路(张家界-罗依溪)改造工程相继完工,先后拉通了张家界至吉首、桑植至龙山、吉首至茶洞等旅游黄金通道。2008年12月18日,总投资为106.8亿元的湘西第一条高速公路常吉高速(常德-吉首)正式通车,结束了湘西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2011-2016年,湘西掀起建设高速公路热潮,先后建成了张花、吉茶、吉怀、凤大、龙永、永吉6条高速公路,累计投资总额333亿元,实现8个县市全部通高速公路,湘西全面进入高速公路时代。同时还建成了举世闻名的“矮寨大桥”,启动了黔张常铁路、张吉怀高铁建设工程,为全州社会经济发展腾飞提供了重要保障。2017年,高速公路里程达481公里,公路通车里程由1978年5139公里增加到13028公里,年均增加200余公里。

  十二五期间,湘西州掀起高速公路建设热潮,先后完成张花、吉茶、吉怀、凤大、龙永、永吉6条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了辖区全部县市通高速公路,图为永吉高速古丈段。

  (二)互联互通,数字化、信息化网络不断完善

  1978年,湘西州信息闭塞,通信滞后,邮电业务主要依赖函件,发展较慢;步入20世纪90年代后,电信业务兴起,邮电事业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电话给湘西通信事业发展带来动力,21世纪初,互联网从无到有,快速兴起,湘西信息化网络建设走上快车道,2015年,湘西作为全国首个“互联网+”行动计划试点,大力发展现代网络建设。2017年,已建成了包括光纤、数字微波、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等先进技术在内的公用电信网,4G网络已开始覆盖城镇,走向到农村;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达180.6万户,普及率70%;国际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5.8万户,互联网上网人数176.7万人。

  (三)财政、金融保险快速成长,对经济发展支撑力度增强

  1978年,湘西州财政实力薄弱,财政总收入2261万元,财政收支结构单一。20世纪九十年代,湘西锰锌矿产行业兴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逐步增多,财政税收大幅提高,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17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07.6亿元,是1978年476倍;实现财政总支出298.7亿元,是1978年368倍。涉税行业企业不断增多。2006-2017年,湘西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达21.5%,其中税收收入占比达79.7%;财政支出年均增长达22.7%,其中民生支出占比达63.1%。财政收支能力的快速提升,有效增强了政府的调控能力,为湘西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金融保险快速成长。1978年以来,湘西州金融行业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了金融杠杆的作用,有力地支持了湘西的经济发展,国家改革金融管理方式,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6721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1154亿元,年均增长21%;其中储蓄存款693.8亿元,年均增长19.6%。各项贷款余额由1978年的16152万元增长为2017年的632亿元,年均增长16.6%。保险业迅速发展。2017年,全州保费收入达23.8亿元,较1986年增长294倍,保险业在救灾理赔、服务社会、支持经济发展和辅助社会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40年改革奋进,湘西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一)科技工作成绩斐然。改革开放初期,湘西科技人员十分缺乏,通过近40年的发展,湘西州依靠各种力量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2017年,湘西州共拥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709人,共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科技孵化器2个,科技金融机构4家;全年实施科学研究项目120个,财政用于科技经费支出总额突破1亿元;签订技术合同18份;实施专利申请1054件,其中发明专利495件;实施授权专利497件,其中发明专利101件。

  (二)教育事业欣欣向荣。1978年以来,湘西州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定点初中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等,教育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形成了课堂、电视、函授、培训、网上教学和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手段的开放式教育网络,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2017年,全州普通高校专任教师1655人,比1978年增长11倍,中学专任教师11300人,比1978年增长1.8倍,小学专任教师13263人,比1978年增长10.3%。学生入学率不断提高。2017年小学入学率为99.9%,比1978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

  (三)文化事业日益繁荣。1978年,湘西只有电影放映机构3个、文化馆6个、文化站1个及覆盖面很小的有线广播,群众文化生活非常单调。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2017年,全州文化机构发展到286个,文化工作者发展到2500余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纪念馆10个。广播电视台9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2%;有线电视用户37.5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2%。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4个。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627件;《土家毛古斯—欢庆》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表演得到广泛关注和奥组委专家的好评。群众文化品位得到提升,和谐文化主题活动丰富多彩,开展艺术演出场次13100次,观众人数达53万人次。

  改革开放以来,湘西立足民生,努力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以地方民族文化为主要载体,不断丰富民族文化生活。目前湘西共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6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图为湘西苗鼓文化活动。

  (四)卫生事业长足发展。1978年以来,湘西州医疗卫生事业坚持以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以初级卫生保健为龙头,以疾病控制为中心,以科教兴医为动力,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卫生事业取得较大发展。州县乡三级医疗救治、紧急救援、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网络初步建立。2017年,全州有卫生事业机构3226个;设置病床18501张,每千人拥有病床6张,比1978年分别增长4倍和20倍。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6329人,比1978年分别增长3倍。预防保健工作稳步发展,地方病、寄生虫病得到有效控制。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下降到284.3/10万,基本消灭了疟疾、丝虫病、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病人治愈率达到92.9%;儿童"五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90%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80%以上。乡镇卫生院功能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水平逐步提高。2017年,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273.9万人,参合率98%,较2008年提高8.1个百分点。全州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建州前的34岁延长到72岁。

  (五)体育事业方兴未艾。湘西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有悠久的历史,有武术、气功、健身、体育智力项目等四大门类一百余个项目,在此基础上还积极推广了武术、跳鼓、高脚马、抢贡鸡、打飞棒、龙舟、舞狮等项目。土家族硬气功享誉西欧各国,苗族武功绝技名扬海内外。1982年,在吉首举行了州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51名运动员参加13个大类97个项目的表演。1986年,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州政府在吉首市承办全省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土家、苗、瑶、侗、白、壮、蒙古等8个民族的37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6个项目的比赛和5个项目的表演,花垣县获团体总分第一名,湘西州有14名运动员获得第一名。全州竞技体育突飞猛进。运动员在全省、全国、亚洲乃至世界的体育大赛上屡创佳绩。1980-1996年,在全省举办的全运会上,共夺得金牌76枚,金牌数较前四届增长2.6倍。2006年,在全省第十届运动会上,夺得金牌60枚,金牌数列第四名,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全省第六届民运会上夺得金牌33枚,金牌数和团体总分均列全省第一位。涌现了龙清泉、杨霞等一批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

  四、40年改革奋进,湘西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一)城乡居民收入增加。随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特别是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粮食直补、免征农业税和除烟草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等惠农政策,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73元,比1978年增长61倍,年均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728元,比1997年增长了5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93.8亿元,比1978年增长10840倍。

  (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湘西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88年的865元,上升到2017年的13054元,增长了14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88年的350元,上升到2017年的7494元,增长了20倍。城乡居民主要消费品的实物消费量有所提高。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肉类23.2公斤,比1985年增加13.4%,而粮食消费量仅158.2公斤,比1985年减少39.2%。一些营养食品,滋补食品,方便食品逐步进入广大农民的家庭。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全年生活消费支出由1987年的61%,下降到2017年的32%。全州农村平均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在数量和品质上不断更新,在上个世纪还被农民视为奢侈品的自行车、缝纫机、钟表、黑白电视机、收录机现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被一些更先进的家庭耐用消费品所取代。2017年,平均百户拥有洗衣机101台、电冰箱97台、彩色电视机113台。以前被视为神秘和高科技产品的电脑现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农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不断增长。2017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064元,比1993年增长40倍。村级文化活动室755个。“农村广场舞”等农村娱乐消闲活动不断涌现,腰鼓队、健身队、夕阳红等群众文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三)保险救助体系逐步建立。2017年,全州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1.4万人,是2000年参保人数的13.8倍;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57.3万人,是2000年参保人数的57倍;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5.8万人,是2000年的1.7倍。全州敬老院159所,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855张,分别是2000年的2.3倍、3.2倍。2017年末,实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50172人,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49906人;全州贫困发生率降至10.14%,比2013年降低约15.2个百分点。

  (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湘西州历来就是湖南的重要林区,山清水秀,生态良好。累计封山育林1328.8万亩,森林总面积由建州时的446万亩增加到2017年的13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24%,较2008年提高了6.74个百分点。

  自2005年我国提出节能减排五年约束性目标以来,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成效。2017年,湘西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0.78吨标准煤/万元,比2007年下降57.5%。全年工业污水排放总量1233.6万吨,比2007年减少70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145.3亿标立方米,工业烟尘排放量0.47万吨,分别比2007年减少150.3亿标立方米和0.4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489.1万吨,较上年下降57.7%。地表水质达标率99.5%,空气质量达标率89.2%,居全省前列。

  改革开放40年来,湘西不断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十二五"以来,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机遇,突出城镇扩容提质和开发区建设,对城镇道路、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2017年,全州城市污水处理率93.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平方米,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全州城镇化水平达44.97%,比2008年提高10个百分点,初步形成由吉首市、7个县城、115个建制镇和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集镇构成的城镇体系框架。

  回望改革开放发展40年,湘西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湘西人民生活的改善,全都依赖于党的正确导,得益于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展望未来,湘西人民满怀信心,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湘西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锐意进取、砥砺奋进,美丽、幸福、开放新湘西的未来一定更加辉煌。

[供稿:湘西自治州统计局]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