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加速转型见成效 青春娄底再出发

——改革开放40年来娄底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8-10-09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改革春风吹大地,座座新城崛地起。1977年实现初步建制的青春娄底,在改革开放大幕开启之际应运而生,与神州大地的伟大变革携手同行。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娄底市已成长为环长株潭城市群中极具发展潜力与活力的重要节点城市,453万勤劳、勇敢、智慧的娄底人民用真抓实干书写了“湘中明珠”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篇章。

  一、回顾历程波澜壮阔

  改革开放40年来,娄底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沧海桑田绘宏图,能源基地现新姿(1978年—1998年)

  1977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涟源地区(1982年更名为娄底地区),娄底实现了初步建制,成为湖南第13个地市(在张家界市之前);至1983年7月,娄底地区所辖行政区域与现娄底市基本保持一致。

  1978—1998年,娄底陆续深入推进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企业改革、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流通体制、社会保障、土地、住房等一系列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娄底集中财力物力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工业、建筑业以及交通邮电、商业等第三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工业领域,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体,煤炭、冶金、建材、化工、机械、医药、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8.04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148.29亿元,年均增长9.0%;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36.4:43.5:20.1逐步调整为1998年的28.1:37.7:34.2,实现了产业结构由较低层次(即二一三结构)向较高层次(二三一结构)的转化。全市建成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发展到20.5万人;社会事业取得重大进展,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的教育网络;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60个,取得科研成果982项;建成了多层次结构、防治结合、科目齐全的医疗卫生体系。同时,人民群众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了较多的实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628和1817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2.2倍和11.3倍。

  (二)科学跨越谋发展,工业强市展雄风(1999年—2012年)

  199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娄底撤地设市,原县级娄底市改名为娄星区,娄底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99-2012年,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改革,继续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要素市场体系,娄底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002.65亿元,1999-2012年年均增长11.0%,比1978-1998年快2个百分点,尤其是2004年以来,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46家,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99年的34.2%逐步攀升到2012年的50.0%。这期间,娄底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新的进步: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基础教育不断加强,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费,职业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协调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面铺开,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进一步完善;园区建设成效明显,娄底经济开发区获国务院批准成功晋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万宝新区挂牌运行。

  (三)加速转型添活力,扬帆踏上新征程(2013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宏观经济形势极其复杂、娄底发展极不平凡的时期,是娄底经受重大挑战、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新时期。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国GDP增速从2012年开始回落,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娄底首当其冲,受“三期叠加”的影响更明显,钢铁、煤炭、水泥等传统支柱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再加上民间融资问题集中爆发,娄底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保持定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矢志攻坚克难,闯出了一条“加速转型,奋力赶超”的新道路。这期间,娄底经济实现了U型反弹,在2014、2015年跌入谷底后,2016年爬坡过坎,2017年全市GDP、一、二、三产业、工业、投资、消费、财政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位居全省前列,2018年上半年继续保持稳健向好发展态势。这期间,娄底严格按照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和部署,聚焦制度创新,务实推进重点领域及各项关键环节的改革,部署推进了简政放权等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产权流转等农业综合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金融领域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文化领域改革、社会民生领域改革等重点改革事项,简化了手续,重塑了形象,优化了环境,增强了活力;这期间,娄底圆满完成了“六个四年行动计划”,又从2016年开始接棒推进了工业提振、文化旅游及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中心城区提质扩容、脱贫攻坚、财源培植、天蓝水净地绿、综合交通提升等“七个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了“产业大发展、城市大提质、民生大改善、财税大增长、生态大变样、交通大提升”;这期间,娄底转型发展争取到了国家、省级层面政策的大力支持,省政府通过了《关于支持娄底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实施意见》,并要求省直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支持政策,加大对娄底转型发展的支持;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将湖南中部(株洲-湘潭-娄底)确定为创建全国首批12个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这期间,华菱安赛乐米塔尔项目、湘中国际物流园等重点产业项目逐步建成并部分投入运行,涟钢、冷钢、金电、海螺、三一等骨干企业扩容提质增效,娄底产业发展取得突出成效;这期间,娄底成功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密集报道了娄底“人穷志不穷,脱贫靠自身”等脱贫攻坚工作经验,娄底通过联村建绿大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的典型经验,双峰县先行先试,深化涉农资金改革、支农惠农的经验做法,新化三联峒等景区旅游热闹火爆盛况等一系列突出成绩,“村级微权力+互联网+监督”入选2017中国改革年度十大案例,娄底深化改革、转型升级、脱贫攻坚等发展成绩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各级媒体、社会大众的认可和支持,娄底的对外形象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二、数说成就灿烂辉煌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40年来,娄底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8.04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544.98亿元,增长了191倍,年均递增3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5%。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2.9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15.96亿元,年均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3.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724.72亿元,年均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6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604.29亿元,年均增长11.4%。

  人均GDP持续攀升。40年来,娄底人均GDP从1978年的266元增加到2017年的39555元,增长了147.7倍,年均递增1007.4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8.8%;分阶段看,1990年娄底人均GDP突破1千元,2007年突破1万元,2011年突破2万元,2014年突破3万元,到2018年有望突破4万元大关。

  财政收入再创新高。40年来,娄底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0.8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15.62亿元,增长了138.3倍,年均递增2.94亿元,年均增长13.5%,快于同期GDP增速。

  (二)结构调整成效凸显,产业发展各具特色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40年来,娄底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36.4:43.5:20.1调整为14.0:46.9:39.1,三产业占比提高了19个百分点。工业支柱作用明显,总体占经济“半壁江山”,为全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占比超过第一产业,到2017年占比已经高于第一产业25.1个百分点,与第二产业比差距缩小到10个百分点左右,贡献地位持续提升。

  非公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40年来,娄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从1978年仅有商业经济中占比极小的个体私营经济,到2017年,娄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697.1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5.1%;非国有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5.3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0.0%;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9%。

  产业发展各具特色。40年来,娄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并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多点支撑、特色纷呈、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结构体系。从第一产业看,1978年,全市农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产值占比达74.7%,养殖业占比27%。到2017年,全市种植业和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2.0%和50.5%,农业两大主力发展更趋均衡。201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65.3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60%;全市出栏生猪527.34万头,比1978年增加了4.4倍。同时,“三黑”等特色养殖、蔬菜水果中药材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从第二产业看,1978年,娄底钢铁、电力、煤炭、化工、机械、建材等六大支柱行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3.2%,发展层次较低。到2017年,这六大行业仍然是娄底工业经济的支柱,钢铁、煤炭、水泥等三个千万吨产业规模效应凸显,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同时,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制造、农副食品加工、汽车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初具规模,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全市工业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从第三产业看,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保持稳健增长,增加值分别从1978年的0.34亿元和0.4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0.78亿元和76.2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0%和9.2%,这两个行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26.0%。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也逐步发展壮大,金融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0.1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9.68亿元,年均增长11.6%;信息传输、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等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达123.29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20.4%,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2017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达3466.1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1.38亿元,近年来持续保持20%以上快速增长。全市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梅山龙宫、紫鹊界、曾国藩故居、湄江、大熊山、三联峒等景区持续火爆,特色旅游节庆活动影响空前,旅游目的地形象日益凸显,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

  (三)三驾马车协调拉动,增长后劲不断增强

  投资力度持续加大。40年来,娄底始终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稳增长的牛鼻子,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推动一切优势资源要素向项目建设集聚,为全市经济振兴和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竞争力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78-2017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59亿元。197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0.92亿元,1992年突破10亿元,2005年突破100亿元,2015年突破1000亿元,2017年达到1376亿元,40年年均增长20.6%。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1978年的25.1%提升到2017年的55%左右,提升了近30个百分点。尤其是中心城区娄星区,经过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扩容提质,城市功能大幅增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1978-2017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309亿元,占全市投资额的比重达40.1%。把1978年开始作为行政公署所在地的落后小镇娄底镇,建设成了一个颇具现代气息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消费市场日趋繁荣。40年来,随着娄底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市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环境不断改善,且随着高铁、高速及城乡交通路网设施建设的完善,全市消费辐射能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城乡商品交易市场繁荣活跃。娄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78年的2.2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537.44亿元,增长了240倍,年均增长15.1%。到2017年底,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达到394家,住宿餐饮业企业55家。同时,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全市本土化电商平台创建和全国性电商平台入驻均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电子商务活动日趋活跃,在库的本土电商企业达到35家,电子商务交易量大幅提升,尤其是双峰县、冷水江市电子商务发展初具规模、后势可期。

  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40年来,娄底高举开放大旗,加快“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多措并举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外贸进出口从无到有。2017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81.78亿元,比2001年增长15.5倍,年均增长19.1%;其中出口额20.42亿元,进口额61.36亿元;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62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15.2倍,年均增长19.0%。从2009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每年承办一次“湘博会”,为推介娄底煤机、农机、电子陶瓷和特色农产品,增强本地企业与外界联系,促进娄底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交通邮电业跨越式发展。40年来,娄底的交通运输和邮电业伴随着工业经济的腾飞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投入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随着沪昆高铁湖南段开通运营,娄底进入高铁时代,沪昆高速公路、娄怀高速、长韶娄高速公路、二广高速公路、娄衡高速公路、益娄高速相继全面贯通,娄底大道、龙琅高速相继开工建设,娄底通用机场建设进入准备阶段,娄底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彰显。到2017年末,全市公路里程达到14717.5公里,是2001年的1.9倍,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19.8公里,铁路营业里程475公里,是2001年的1.5倍,高铁通车里程85公里;2017年全社会公路货运周转量达到109.14亿吨公里,是2001年的4.7倍,公路客运周转量达到16.89亿人公里,是2001年的1.4倍;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5.4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28.47万户,是2001年的21.5倍,年均增长21.1%,互联网宽带用户66.97万户。

  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40年来,娄底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新城镇化建设,以融城战略为重点,着力发展品质中心城区、秀美县城、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近年来又推出了“天蓝地绿水净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城市建设和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到2017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85.34万人,比1978年增长7.1倍;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7.31%,比1978年提高了39.7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全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49.8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61平方米,全年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7.1%,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7.0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实际监测的地表水断面中,满足Ⅲ类标准及以上的断面比例95.24%;全市活立木蓄积量1508.8万立方米,比2001年增加了130.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0.25%,比2001年提高7.29个百分点。

  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40年来,娄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均取得了显著发展:教育事业取得开创性成就。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继化解大班额四年行动计划之后,近期又启动了15所中心城区学校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基础教育巩固发展,2017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3.9%,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9%;高考屡创佳绩,高分人数刷新历史,本科上线率逐年提升;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民办教育规范发展,社会满意度逐年提升;特殊教育保障发展,适龄三类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2.7%,各级各类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及教学成绩均超过了全省的平均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以建设科技强市为目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健全,成功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2017年,全市R&D内部经费支出15.7亿元;全市794家规上企业中有168家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18.8亿元,比2013年增长69%,占当年GDP的比重为14.2%,比2013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全市申请专利1871件,比2013年增长12.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09件;全市专利授权1143件,比2013年增长40.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06件,创历史新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卫生计生机构改革、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883个,其中医院86个,乡镇卫生院77个,村卫生室340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卫生技术人员20708人,比2013年增长26.2%,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9975人,注册护士7324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5098张,比2013年增长78.0%。智慧医疗有序推进,大病保险、大病救助全面落实,在全省率先实行全科医生驻村服务全覆盖。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加快发展。2017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6个,博物馆和纪念馆4个,公共图书馆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7个;全年出版报纸4种,报纸总印数1498.8万份;全市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67%,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79%;全市“四上”文化和创意产业单位165家,文化和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67.7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4%,比2013年提高1.8个百分点。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工作齐头并进,到2017年末,全市各类体育场地5180个,其中体育馆15座,运动场384个,游泳池31个,各种训练房248个;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65项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186万人次;第十三届全运会上,获得女子200米,女子4*100米接力,女子4*400米接力三块金牌,实现了我市在全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

  (五)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幸福娄底宜居宜业

  居民收入节节攀升。40年来,娄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51元增加到2017年的25634元,增长72倍,年均增长11.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48元增加到2017年的10530元,增长70.1倍,年均增长11.5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978年的0.7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178.64亿元,增长1660倍,年均增长20.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储蓄存款超过3万元。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40年来,全市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市棚户区改造,全市社会保障力度和覆盖人群明显提升。2017年末,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0.05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3.9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92.1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97万人,比2013年多8.0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3.01万人,全年领取失业保险金职工人次为3.1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40.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20.58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稳步提高,2017年分别有4.78万城镇居民和8.04万农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年末全市各类福利机构床位数23246张,是2013年的3.2倍,各类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员数14623人,是2013年的2.3倍;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20个,是2013年的1.6倍,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58个,是2013年的4.1倍。

  幸福指数稳步提升。40年来,全市居民收入的攀升、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极大地激活了消费需求,吃穿用住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文体娱乐等享受型升级型消费也持续升温。2017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7734元和10220元,分别是2001年的3.7和5.8倍,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分别为2814元和1427元,占比分别达到15.9%和14.0%;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45.1平方米,是2001年的3.3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72.1平方米,是2001年的2.2倍;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31.3万辆,是2001年的10.6倍,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9.5万辆,是2001年的18倍,每百户居民拥有私人汽车数达到23.9辆。

  今天的娄底,撸起袖子、扑下身子、干出样子的“新作为”正在彰显,迎难而上、昂扬向上、蒸蒸日上的“新气象”正在形成,青春娄底朝气蓬勃,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明天的娄底,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包容的胸怀、更加开阔的视野,立足全国“一带一路”和湖南“一带一部”的战略布局,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建设富饶美丽健康祥和新娄底的目标,加速转型、奋力赶超,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经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代中,获批创建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青春娄底,将勇立潮头,再创辉煌。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