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湖南新型工业化呈现新亮点
2013年,全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工业经济实现稳中有进,总量规模再上台阶,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新型工业化呈现出新的积极变化。
一、新型工业化发展新亮点
亮点一:总量迈上新台阶。2013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迈上万亿台阶,达到10001.00亿元,是2007年的2.9倍;同比增长11.1%,快于国内生产总值1.0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迈上3万亿台阶,达到31616.57亿元,是2007年3.8倍。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8%,比2007年高4.1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4%,拉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7个百分点。
亮点二:质量效益有新突破。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585.06亿元,同比增长19.2%,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快7.0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7位。全省规模工业39个大类行业均实现盈利,并有32个大类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全省大中小微型企业利润均实现增长 ,其中,中型企业实现利润335.34亿元,增长23.0%;小微型企业实现利润797.56亿元,增长24.6%。全省工业企业实缴税金1236.23亿元,增长9.5%。
亮点三:产业结构有新变化。2013年,全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622.3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7%,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增加值同比增长13.2%,比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快3.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35.5%,占全省投资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增长14.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7.3%,增加值总额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5.6%和9.0%,同比分别提高1个和1.5个百分点。 2013年,全省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3.5%,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达47.5%,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亮点四:创新能力有新提升。2013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达357.1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全省获得专利授权24392项,同比增长5.1%。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增加值3989.27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3.2%,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3.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亮点五:发展后劲呈现新活力。2013年,全省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926.57亿元,同比增长28.1%,增速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3.1%,占比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5517.80亿元,增长24.1%。全省工业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167.77亿元,增长13.5%。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9.55亿美元,增长6.1%;引进内资1798.87亿元,增长15.6%。
二、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及不足
(一)大项目、大企业不多。全省2012年、2013年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分别为2219个、2730个;湖北2012年、2013年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分别为2619个、4011个。湖南与中部省份相比明显偏少。全省大型工业企业个数194家,占全省规模工业企业个数比重仅为1.5%,千亿企业还是空白,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企业仅4家,过百亿元企业仅16家,过10亿元企业274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仅为2.1%。
(二)产业集聚集约水平不高。产业园区规模较小,全省仅4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技工贸收入超过千亿元。全省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仍不足一半,全省14个市州中,有9个市州省级产业园区占比低于50%。全省单位工业用地面积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放缓,增幅比上年低4.3个百分点。
(三)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1.6%,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2.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居前5类的大类行业中,有3个行业是高耗能行业。
三、几点建议
(一)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发展新龙头、新引擎。工业投资总量不大、工业项目储备不足,是影响全省工业发展后劲的突出问题。一是加强项目储备,特别是大项目的储备工作。紧跟形势发展和国家政策导向、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开发和储备大项目,着力在项目储备的数量和质量上实现新突破;重点筛选一批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增强长远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二是加强政策扶持。认真落实好项目报批、财税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三是在抓好大项目的同时,要注意配套产业发展,也要积极推动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二)以园区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千亿园区建设,实施产业园区化战略,逐步建立健全全省产业园区规模企业、重大项目、主导产业信息台账,及时掌握全省园区发展动态。大力发展园区产业化,着力培育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专业分工合理、协作配套完善、创新能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
(三)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工程机械、文化创意等国内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再造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移动互联网、生物医药等新优势产业。二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两型”化方向发展。三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立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大力实施自主知识产权和工业技术标准化战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现实生产力。
承办:工业统计处
执笔:周 玲
核稿:周颖江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