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企业生产开局平稳 一季度持续向好有压力
近期,省统计局对全省工业部分重点行业企业专家[①]开展了企业生产状况及形势判断问卷调查,调查共发出问卷32份,有31位专家如期填写并反馈了调查问卷。2013年,这31位专家所在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5192.89亿元和311.82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工业的16.4%和19.7%;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68倍和82倍,调查对象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针对性。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前2月重点企业生产整体平稳开局,订单和出口温和上升,用工总体趋稳,但也面临着产品价格持续下滑、用工成本上升、市场需求增长减弱等问题,专家们对下阶段企业及所在行业的生产运行预期普遍趋向保守谨慎。
一、生产保持平稳增长势头
调查结果显示,专家所在企业今年前2个月生产整体实现增长,但增幅相对平稳,企业的生产订单和产品出口均实现温和增长,用工与上年同期和上年末相比总体平稳。
(一)企业生产总体增长平稳。1—2月,31家企业中有19企业生产同比增长,占61.3%;有6家企业(占19.4%)生产与同期基本持平;有6家企业生产出现下降。分行业看,生产增长企业主要集中在电气、食品、有色、化工和电子信息等行业;生产持平或下降企业则主要分布在机械、建材和煤炭等行业。从增减幅度看,19家生产增长企业中,有12家企业增幅同比加快,有6家持平,只有1家减缓;6家生产下降企业中,有5家企业减幅同比加大。可见,不同行业企业生产有分化趋势。
(二)企业订单和出口温和增长。与生产趋势一致,1—2月重点企业订单和出口总体增长平稳,但增长幅度相对温和。从生产订单看,31家企业中有14家企业订单同比增长,比生产增长企业少5家,占45.2%,其中增幅同比加快企业9家;有11家企业(35.5%)订单同比基本持平;有6家企业(19.4%)订单同比下降,其中降幅同比加大企业4家。从出口看,31家企业中有21家企业有出口。其中,7家企业(33.3%)出口实现增长,且增幅均快于上年同期;12家企业(57.1%)出口同比基本持平;2家企业出口同比下降。从行业分布看,订单和出口增长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电气、有色和食品行业;下降企业则主要分布在机械、煤炭和建材等行业,与企业生产变动状况基本一致。
(三)企业用工水平总体平稳。虽然调查时段恰逢春节,但被调查企业的用工人数与上年同期和上年末相比仍保持基本平稳,这成为1—2月企业生产实现平稳增长的重要保障。与同期相比,用工人数增加、持平和减少企业各占三成左右,其中,用工数增加企业12家,占38.7%;持平企业9家,占29.0%,减少企业10家,占32.3%。与上年末比,用工人数基本持平企业占比超过六成,其中,用工数增加企业和减少企业各6家,各占19.4%;用工数基本持平企业19家,占61.3%。
二、生产运行预期趋向谨慎
专家对当前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和下阶段形势的预期是此次调查关注重点之一。从调查结果看,专家对当前企业、行业的运行判断及预期所持观点基本一致。专家对企业及行业1—2月运营状况持“一般”观点者占主流;相比而言,专家认为当前形势比上年同期虽有所好转,但比上年四季度则有变差的迹象;对一季度企业及行业整体运行预期,专家们普遍持谨慎态度。
对企业运营状况的判断及预期:调查结果显示,有18位专家认为1—2月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为“一般”,占58.1%;认为“好”和“差”的专家分别有8位和5位,分别占25.8%和16.1%。与上年同期相比,有48.4%的专家认为企业1—2月生产状况继续向好或有所好转,有32.3%的专家认为基本持平,只有不到两成的专家认为变差或更差。但与上年四季度相比,形势则没有这么乐观。31位专家中,只有19.4%的专家认为企业1—2月生产状况比上年四季度继续向好或有所好转,有32.3%的专家认为基本持平,而有48.4%的专家认为生产状况变差或更差。对企业一季度生产经营状况的预测,有53.3%的专家认为“一般”,各有23.3%的专家认为“好”和“较差”。
对行业运行状况的判断及预期:调查结果显示,有17位专家认为当前行业运行状况为“一般”,占54.8%;认为“好”和“差”的专家分别有5位和9位,分别占16.1%和29.1%。与上年同期相比,有51.6%的专家认为当前行业的运行状况继续向好或有所好转,有29.0%的专家认为基本持平,只有19.4%的专家认为变差或更差。与上年四季度相比,专家们的观点同样没有这么乐观。31位专家中,只有19.4%的专家认为当前行业的运行状况比上年四季度继续向好或有所好转,有35.5%的专家认为基本持平,而有45.1%的专家认为变差或更差。对行业一季度运行状况的预测,有48.4%的专家认为“一般”,认为“好”和“较差”的专家分别占22.6%和29.0%。
从行业角度看,对当前企业和行业运行状况,持较乐观态度的专家主要分布在汽车、电气、电子信息和食品等行业;认为运行状况一般的专家主要分布在有色、烟草、钢铁等行业;认为运行较差的专家则主要分布在机械、煤炭、电力和化工等行业。这既与前述企业生产及订单状况调查结论趋势一致,也与当前行业运行实际及各方共识基本相符。
三、企业仍然面临较多挑战
(一)基本状况:环境仍然复杂多变,企业普遍面临较多挑战。从国际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正在逐步复苏走强,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则增长持续放缓。从国内看,地方融资平台及民间借贷风险、经济转型进展缓慢、产能过剩严重、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剧等问题,都对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形成制约和阻碍。环境复杂多变仍是2014年工业经济发展需面临的重要挑战。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环境下工业企业普遍面临较多问题。在问及企业(行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②]时,只有4位专家选择了1项问题,有6位专家选择了2项问题,而有21专家选择了最高限定的3项问题,专家平均选择问题2.6项。在9项问题中,有4项问题选择专家数超过三成,分别是:选择用工成本上升16人,占专家数比重的51.6%;选择市场需求减弱14人,占45.2%;选择资金紧张11人,占35.5%;选择产品销售价格下降10人,占32.3%。
表1 专家认为企业(行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
面临的问题 | 选择的专家数(人) | 占专家数比重(%) |
用工成本上升 | 16 | 51.6 |
市场需求减弱 | 14 | 45.2 |
资金紧张 | 11 | 35.5 |
产品销售价格下降 | 10 | 32.3 |
产能过剩 | 8 | 25.8 |
资金成本上升 | 8 | 25.8 |
招工难 | 4 | 12.9 |
应收账款超出正常水平 | 4 | 12.9 |
人民币汇率波动 | 4 | 12.9 |
(二)突出问题:市场需求减弱带来连锁反应。在选择比例最高的4项问题中,除用工成本上升外,其余3项均为具有直接关联关系的问题。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市场需求减弱”使“工业品销售价格下降”,而需求减弱和价格下降又导致企业营业收入减少、现金流偏紧,从而又产生了“资金紧张”等问题,选择这3项问题的专家(有单选者也有多选者)共24人,占专家数的近八成,可见市场需求减弱带来的连锁反应是被调查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市场需求减弱下的产品价格下降,在此次调查中也得到体现。调查显示:与上年同期相比,有13位专家所在企业主要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占41.9%;持平企业占38.7%,上涨企业只占19.4%;与上年末相比,有10位专家所在企业主要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占32.3%;持平企业占51.6%,上涨企业仅占6.5%。
(三)行业状况:主导行业企业面临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从调查结果看,机械行业被调查企业主要面临用工成本上升、市场需求减弱、应收账款较高、人民币汇率波动等问题;化工企业主要面临用工成本上升、市场需求减弱、资金紧张等问题;食品企业突出面临的问题是用工成本上升和招工难;有色企业存在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市场需求减弱、用工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等困难;电气企业在资金紧张、用工成本上升、产品销售价格下降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汽车企业主要存在用工成本上升、产品销售价格下降等问题。可见,不同行业被调查企业除了面临市场需求减弱、用工成本上升等比较突出的共性问题外,也都面临着一些行业个性问题。
四、几点建议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在深化改革大环境下,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为企业这一微观主体创造更好地的发展环境。在工业运行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背景下,结合调查结果,为工业企业营造良好环境,可从深化企业帮扶、扩大有效需求、加快创新转型以及拓展融资渠道等方面着手。
(一)继续深化企业帮扶。近几年,在市场环境趋紧的情况下,湖南一直将抓好企业帮扶作为抓工业的重要举措,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前工业企业仍面临较多问题,需要继续深化做好企业帮扶工作。深化企业帮扶,要结合企业在用工成本上升、市场需求减弱、产品价格下滑、资金压力增大等方面突出问题,根据产业特点制定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工作落实是深化企业帮扶取得成效的关键,要建立健全企业帮扶监督及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执行力,以服务型政府要求推动企业帮扶工作,形成多部门齐推共促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努力扩大有效需求。在遵循市场规律前提下,努力扩大有效需求仍是抓工业的重要着力点,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搭建产销衔接平台。要继续大力开展产业对接会、展销会等活动;要积极运用物联网、云网络等先进技术载体,加快建设全省企业供需信息网络平台。二是确保适度投资力度。投资仍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在保障一定投资力度前提下,要重点加大新兴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三是稳步提振市场预期。以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重点,完善政策配套,提升终端消费能力,营造积极向好的市场预期氛围。
(三)切实加快创新转型。经济学有关理论指出,结构失调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在用工成本持续上升的大趋势下,加快企业创新转型发展,既是有效改善结构失调导致需求不足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从容应对成本上升、提高复杂环境下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出路。切实加快企业创新转型,要瞄准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发力,紧扣消费热点和技术高点,以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发展;要充分利用经济转型期的市场机遇和政策机遇,立足服务企业主体,在政策举措、研发投入、平台体系等各个方面,为企业创新提供强劲动力和支撑力量。
(四)积极稳妥拓展融资。从调查结果看,有约55%的被调查企业或多或少地存在资金紧张、资金成本上升、应收账款超出正常水平等方面的问题。从企业讲,资金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协助企业应对各种情况下的资金问题,也是确保工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当前环境下,解决好企业的资金问题,政府部门和金融企业要在有效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协助企业融资。在手段上,要综合运用上市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在对象上,要将重点行业企业、优质潜力企业率先列入扶持范围。
[①] 2013年,省统计局在机械、食品、有色、电子信息、化工、电气等12个重点工业行业,选取了30余家企业高管组成全省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联席会专家库,此次调查对象均为专家库成员。
[②]调查共列举9项问题供专家选择,并限定每位专家最多可选3项。9项问题分别是:资金紧张、招工难、市场需求减弱、产能过剩、应收账款超出正常水平、用工成本上升、资金成本上升、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和人民币汇率波动。
承办:工业处
执笔:谭兵农
核稿:周颖江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