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3年湖南秋冬农业生产情况的调查
去年湖南遭受多年不遇的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给全省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大旱过后,为了实现水稻损失旱粮补、晚稻减产秋冬作物补,去年入秋以来,各地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服务秋冬生产,高质、高效全面完成全年秋冬种任务。2013年,全省完成秋冬播面积2670.6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76.36千公顷,同比增长2.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0.14千公顷,增长4%,谷物播种面积50.08千公顷,增长5.9%;油菜籽播种面积1304.49千公顷,增加41.19千公顷,增长3.3 %;蔬菜播种面积670.13千公顷,增加22千公顷,增长3.4%;其他秋冬播作物485.87千公顷,增加5.16千公顷,增长1.1%。
一、2013年秋冬种生产基本特点
(一)产业开发加快,布局因地制宜。全省秋冬农业生产实现良好布局,农业产业开发加快发展。油菜在稳定发展全省旱地油菜、巩固提升环洞庭湖区棉地油菜的基础上,大力实施“西进南下”战略,全力扩大大湘西一季稻油菜面积,努力发展湘中南“三熟制”油菜生产,把油菜打造成集农民增收、生态旅游和培肥地力于一体的农业支柱产业。蔬菜布局严格按照产业化的思路,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引导环洞庭湖区大力发展加工型蔬菜,湘中南地区发展外销型蔬菜,大湘西地区发展反季节蔬菜。绿肥在重点抓好双季稻区绿肥生产的同时,抓好一季稻区紫云英种子基地建设。各市州、县市区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推进油菜、马铃薯、蔬菜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如攸县、茶陵突出油菜生产;炎陵高海拔山区和城市五区重点突出马铃薯生产;岳阳君山区西城办事处根据旱灾过后,时令蔬菜短缺的行情,迅速引导菜农扩种速生菜。
(二)样板示范突出,技术服务到位。各市州、县市区根据当地资源特色、产业结构和农民需求,层层开展办点示范,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机播油菜”成为秋冬种生产的一种新尝试,省农机局在全省14个市州进行科学选点,同时与农业部门配合选择适宜油菜品种和作业机具,并认真组织不同模式、不同品种、不同机具的对比试验。与此同时,各示范点扎实开展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精量直播作业,一次性完成开沟、灭茬、播种、施肥、覆土等多道工序,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每台直播机每小时可作业5至8亩;许多农民群众亲身体会到油菜机械化生产省工省时、节本增收方面的优势,纷纷主动联系合作社帮其进行油菜机械作业,真正收到了成功一块、带动一片的实际效果。如平江县长寿乡通过近两年的示范带动,全乡油菜种植直接经济效益达5000万元,农机户每年的作业收入平均达到2.5万余元,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为当地的油菜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三)资金投入加大,筹资渠道多元。各地在用好相关项目资金的同时,努力争取政府支持,从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产油大县奖励资金、土地出让收入中切块,投入秋冬种生产。湘潭市、县两级财政共拿出700多万元对秋冬种生产实行以奖代投,对种子种苗实行补贴,对先进乡镇、种植大户实行奖励,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分别投资255万元、225万元和50万元;娄底双峰县财政整合资金1500万元,用于去年秋冬生产以奖代投,各乡镇也相应安排专项经费,实行镇、村自筹为主,争取上级项目支持为辅,县财政以奖代投,对各示范基地的油菜、蔬菜、绿肥实行统一购种、供种,收获期验收合格后以油菜每亩150元、蔬菜每亩200元、绿肥每亩5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
二、秋冬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缺乏。从全省人口结构现状来看,18-45岁青壮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基本上是老人、妇女,体力差、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新技术慢。去年秋冬农业生产各地普遍面临劳动力缺乏问题。一些地方中、晚稻不能及时收获, 秋冬种播栽时难以保证质量,后续管理也存在种后轻管、种后不管的现象,对秋冬农业生产影响相当大。
二是规模大户占比低。各地秋冬生产经营比较分散,规模大户占比还不高,冬种生产进度慢,播栽质量不高。据益阳调查,由于季节性土地流转难度大,全市秋冬规模种植仅为30%,大部分秋冬播农户均属于分散种植,分散管理,机械化程度低,经营水平参差不齐,技术推广难度大。
三是比较效益偏低。由于劳动力、农资和机耕成本普遍上涨,产、加、销又联系不够紧密,产业化经营滞后,冬种生产比较效益仍然偏低。以种植一亩油菜为例,正常年份收益为300元左右,按3个工日计算,为100元/天。目前在农村打零工平均120元/天,在城市从事建筑、装修等技术性工作,一天可得收入150元,有的甚至更多,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秋冬生产积极性。
四是生产发展不平衡。受自然生态条件、农民种植习惯和工作力度等影响,市州之间、县市区之间生产发展不平衡,同一区域内不同作物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目前,全省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工业的三分之一、服务业的五分之一,这是务农收入赶不上务工收入的重要原因。必须持续推进农村劳动力彻底充分转移,将种地农民减少到最适合的程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提高种粮务农收入,让农业经营有较高效益,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农业也就有了吸引力,愿意种地的青壮年就会多起来。
(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引导群众组建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连接市场和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合作社的统一组织下,加快土地季节性流转,引导秋冬生产适度由分散经营转向集约经营。鼓励农业企业扩大生产基地,租赁流转土地种植油菜、蔬菜等作物;引导大户季节性租赁冬闲田规模化种植;支持乡(镇)、村、组干部和公益性农技服务人员参与季节性流转承包,促进秋冬生产。
(三)加强产后商品化处理。一是大力推进产销衔接。加强市场调研和信息整理、发布,指导农民搞好生产。发挥流通组织、营销大户的作用,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把农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二是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式农业是指农民通过与经销商或企业预先签订农产品订单,不仅使农产品获得销售渠道,而且对本来不确定的盈利变得十分明确,降低了生产风险,有利于实现增产增收。
(四)优化秋冬农业生产各项服务。一是强化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为秋冬生产营造良好环境。二是努力增加秋冬农业生产投入。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支持,安排秋冬农业生产专项经费,把农业项目建设资金用好用活,增加秋冬农业生产有效投入。三是提高秋冬农业生产水平。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一批基础较好、增产增收明显的成熟技术、关键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实现秋冬农业生产增效。
承办:农经队
执笔:雷芙蓉 刘伟巍
核稿:周颖江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