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资源加快发展做大做强还需给力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2012年,全省粮食棉花、油料、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均居前列,尤其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为湖南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仍存在企业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加工精深程度低等问题。因此,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建立洞庭湖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等3个市州及长沙市的望城区,辖区内共有25个县市区。截止2012年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1095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企业的39.2%。分县市区看,有华容县、桃江县、汨罗市、南县、赫山区、湘阴县和沅江市等7个县市区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突破50户,除云溪区企业仅有4户外,其他县市区均在20—40户之间。从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占当地企业比重看,除望城区和云溪区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外,其余23个县市区占比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南县、安乡县、沅江市、桃源县、华容县和君山区等6个县市区占比超过50%。其中,南县占比更是高达78.0%。
表1 2012年湖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分县市区企业分布情况 | |||||||
县市区 | 企业单位数(户) | 农产品加工企业数(户) | 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占当地企业比重(%) | 县市区 | 企业单位数(户) | 农产品加工企业数(户) | 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占当地企业比重(%) |
湖南省 | 12785 | 2788 | 21.8 | 鼎城区 | 94 | 31 | 33.0 |
长沙市 | 2282 | 381 | 16.7 | 安乡县 | 53 | 33 | 62.3 |
望城县 | 214 | 42 | 19.6 | 汉寿县 | 95 | 41 | 43.2 |
岳阳市 | 1324 | 415 | 31.3 | 澧 县 | 96 | 24 | 25.0 |
岳阳楼区 | 171 | 46 | 26.9 | 临澧县 | 99 | 26 | 26.3 |
云溪区 | 96 | 4 | 4.2 | 桃源县 | 60 | 32 | 53.3 |
君山区 | 68 | 34 | 50.0 | 石门县 | 122 | 33 | 27.0 |
岳阳县 | 158 | 45 | 28.5 | 津市市 | 77 | 25 | 32.5 |
华容县 | 151 | 80 | 53.0 | 益阳市 | 827 | 350 | 42.3 |
湘阴县 | 152 | 59 | 38.8 | 资阳区 | 94 | 34 | 36.2 |
平江县 | 136 | 48 | 35.3 | 赫山区 | 283 | 70 | 24.7 |
汨罗市 | 269 | 71 | 26.4 | 南 县 | 91 | 71 | 78.0 |
临湘市 | 123 | 28 | 22.8 | 桃江县 | 153 | 72 | 47.1 |
常德市 | 862 | 288 | 33.4 | 安化县 | 101 | 45 | 44.6 |
武陵区 | 166 | 43 | 25.9 | 沅江市 | 105 | 58 | 55.2 |
近年来,湖南着力培育发展农产品产业集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成效显著。
(一)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占全省比重近五成。2012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总量继续扩大,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40.69 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占全省规模工业的10.2%,占全省规模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的49.2%。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654家、过10亿元的26家。
(二)企业经营效益较好,社会贡献有所增大。2012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97.52 亿元,比上年增长15.8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635.76亿元,增长16.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工业的比重为17.2 %,占全省规模工业农产品加工业54.0%;吸纳就业人员27.03万人,占全省规模工业从业人员的8.9 %。从经济效益指标看,总资产贡献率为43.60%,比全省规模工业总资产贡献率高21.1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43.18%,比全省低12.0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3.86%,比全省高0.0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8.53%,比全省高1.39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8.76%,比全省高0.31个百分点,全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产业链不断延伸,行业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区农产品加工业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产业链不断朝深加工方向延伸,行业覆盖面不断扩大,行业门类日益齐全,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告别了从前“烟酒油茶”当家、行业单一、产业环节断层的局面。目前,全区已经形成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及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11大门类、41个中类、82个小类的行业门类较为齐备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其中,卷烟制造业、谷物磨制业、植物油加工业、饲料加工业等4个传统优势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均超过200亿元,棉纺织及印染精加工业、造纸业和人造板制造业等3个行业超过100亿元。竹、藤家具制造、木材加工、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等行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份额不断增加。2012年,全区规模农产品加工业非公有制经济1012家,占全区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的92.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50.84亿元,占全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为72.2 %。随着社会融资和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一批私营和港澳台投资的“三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迅速成长,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全区规模农产品加工业中,分控股类型看,私营控股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24.79亿元,占全区农产品加工业的64.2 %,居主导地位;国有控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5.87亿元,占23.8 %;外商控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9.52亿元,占4.2%;集体控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98亿元,占4.0 %;其他控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63亿元,占1.9 %;港澳台控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9亿元,占1.8 %。
(五)区域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度有所提高。目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区域结构分布日趋合理。泰格林纸、鲁良新元粮油、巴陵油脂、九鼎科技、金健米业、正虹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脱颖而出。从经济总量、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数等方面来看,4大区域农产品加工业的主导行业除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2个行业有重叠外,其他主导行业各有特色:长沙市望城县主导行业主要是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及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岳阳市则以纺织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及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为主导;常德主导行业还有烟草制品业、纺织业及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益阳以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纺织业及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为主导行业。这些地区农产品资源相对其他市州均较为丰富,其主导行业充分发挥了各区域特有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群,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
(六)主要产品产量增长,产品结构有所调整。多年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顺应市场调整生产,其主要产品的产量均平稳较快增长,产品结构日趋优化。2012年,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大米679.28万吨,比上年增长23.9%,总量占全省大米产量比重的57.3%;卷烟(一类卷烟)670.89亿支,增长16.0 %,占全省的36.5 %;精制食用植物油226.02万吨,增长15.3 %,占全省的79.7 %;软饮料113.19万吨,增长14.9 %,占全省的30.4 %;精制茶32.95万吨,增长12.2 %,占全省的79.9 %;饲料729.98万吨,增长11.7%,占全省的54.3 %。
二、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处于平稳较快发展态势,满足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适应了食品消费结构的变革和发展,但是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龙头企业规模较小,规模效应水平较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单个企业规模偏小、实力较弱的现象依然普遍。一是大型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占比低于企业户数占比。洞庭湖生态经济区1095家规模农产品加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仅21家,占全省规模工业大型企业的10.8%,但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全部规模工业大型企业的8.9%、9.6 %和7.7 %,比企业户数所占比重低1.9个、1.3个和3.2个百分点。二是大型企业户均主要经济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全区大型企业户均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分别为36.32亿元、37.45亿元和2519人,比全省大型工业企业户均指标低7.67亿元、4.95亿元和1039人。
(二)研发经费投入较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全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质量有所提高,但科研投入较少,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一是相关户均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在全区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户均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经费支出和户均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为182.47万元和22.8人,分别比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少82.76万元和4.6人。二是相关总量指标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区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经费支出占其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足1%,仅为0.73 %,比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低0.53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区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为9.3 %,比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低2.5个百分点。
(三)部分主要行业发展不足,多点支撑尚未形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虽然遍布了11个中类行业,但部分主要行业发展不足,多点支撑发展格局尚未形成。2012年,规模农副食品加工业和烟草制品业前两大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79.14亿元,占全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过半,达到53.8%,居第一位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占比37.6 %,比居末位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占比高37.4个百分点。另外,有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和纺织业等3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区农产品加工业比重超过10%,分别为37.6%、16.2%和12.4%;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及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等2个行业比重低于1%,仅为0.7%和0.2%,各大行业发展差距较大。
(四)产品加工精深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普遍加工精深程度低,使得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在国内外市场能叫响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很少,能进入大中城市超市的产品也不多。由于全区农业资源丰富,但资源品种相对单一,众多同类型小企业相互争原料、抢市场,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这些企业缺乏有效的整合,质量档次参差不齐,标准、价格、包装、销售无法统一,因此陷入微利无序竞争的状态。相反,不少外地企业在大量低价收购本区的资源或初级产品后,通过精深加工并借助其品牌的支撑,掌握着巨大的升值空间,获取了远远超过本土粗加工企业的丰厚利润。
三、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重点,将政策支持转化为企业优势。认真落实国家和省里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专项发展资金,加强对重点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食品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关键技术的研发、引进、推广;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创业扶持的力度,争取由财政给予适当补助;争取对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开展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以建立洞庭湖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依托,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洞庭湖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高洞庭湖农产品加工业总体知名度;树立全新的农产品加工业生产、营销理念,从产品品牌、拳头产品、长远营销策略、企业文化等方面整体革新农产品加工业生产营销层次;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现代营销网络和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开通食品运输绿色通道,开发和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营销服务体系。
(三)以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为带动点,将产业集约优势转化为多点支撑优势。针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单个企业规模小,实力较弱的短板,应依据地缘或产业链衔接关系,着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一方面,同行业或近近行业的企业应集群发展,实现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共享,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在同一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应集约发展,在各环节设定行业标准,形成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专业化程度,提高劳动效率。大力倡导多点支撑发展模式,集约个体经营户和小型企业的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此外,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的龙头企业,从企业资本总量、管理方式、生产技术等全方位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支持龙头企业辐射带动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以及名牌特色产业。
(四)以重点技术创新为支撑,将农产品粗加工转变为精深加工。大力加强技术创新,依托高新技术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升级和增加产品附加值。首先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适当减少初级产品和低端加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份额;其次是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重视先进的管理方式、营销理念和先进技术等“软件”的引进和高效运用;最后是正确把握市场消费变化方向,重视新产品的研发和成果的转化,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内在品质,及时调整供应方向和数量,以满足不断变化更新的市场需求。
承办:工业处
执笔:罗 彬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