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决策咨询

关于湖南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一个技术、产业不断创新,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在现阶段强调转方式、调结构,推动湖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决策部署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无疑是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作为一个农业比重较大,非农产业基础不强,同时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中部省份,湖南加快构建具有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低碳和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湖南产业结构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产业结构变化明显。2000年以来,湖南三次产业都呈较快发展态势。2012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004.21亿元、10506.42亿元和864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是2000年的1.7倍、5.4倍和3.9倍,12年年均分别增长4.5%15.2%12%。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2.136.441.5调整为2012年的13.647.439.0,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12年间比重降低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总体上呈直线上升态势,12年间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在波动中有所下降,12年间比重降低2.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格局由2000年的“三、二、一”演变为2012年的“二、三、一”,其中发生转折的时点是2007年。

  

  (二)产业结构相比处于劣势。与全国及其他中部省份相比,湖南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偏高,2012年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高3.5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前8位,居中部六省首位。第二产业比重虽从2011年开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中部六省中仍排末位,比重依然偏低。其中工业化率水平也较低,低于中部其他省份。第三产业占比高于中部其他省份,但不及全国平均水平。

2012年全国和中部六省三次产业结构比较表

单位(%

 

全国

湖南

湖北

山西

江西

河南

安徽

GDP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第一产业

10.1

13.6

12.8

5.8

11.7

12.7

12.7

第二产业

45.3

47.4

50.3

57.9

53.8

57.1

54.6

其中:工业

38.5

41.3

43.8

52.0

46.6

51.5

45.2

第三产业

44.6

39.0

36.9

36.4

34.5

30.3

32.7

 

  (三)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看,农、牧业产值占比较大但在逐步下降,2012年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84.4%,比重较2000年降低了5.1个百分点;林、渔业产值比重有所提高,2012年比重较2000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目前正向高产、优质、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的同时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1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2000年减少12.18万公顷,而粮食产量却增加131.53万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明显增加,规模化和特种养殖积极推进,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双低油菜、优质绿茶、柑桔、生猪、淡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主要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

  (四)工业内部资源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比重较大。随着湖南新型工业化的大力推进,工业对湖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43.8%逐步提高到2012年的49.6%。从内部结构看,2012年湖南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排在前10位的行业中,资源密集型行业占到一半,分别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其次是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包括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此外还有一个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一个经济附加值较高行业,分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和烟草制品业。此外,湖南重工业比重依然较高。2012年,湖南规模工业重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67%,比重比2000年高出9个百分点。

  (五)服务业内部结构档次有所提升。从湖南服务业增加值内部结构看,发展较快的是批发业、金融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文化体育娱乐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2012年增加值占GDP比重较2004年分别提高了3.51.71.21.10.9个百分点。得益于近年来湖南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与制造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货物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主要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业、金融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和地质勘察业。2004年至2012年湖南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含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提高了5个百分点,8年间湖南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长15.1%,高于GDP年均增速1.8个百分点。

服务业增加值结构变化情况

 

2004

2012

增减百分点

农林牧渔服务业

0.7

1.1

0.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3.7

12.3

-1.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5.5

4.9

-0.6

批发和零售业

20.4

21.2

0.8

其中:批发业

8.7

12.2

3.5

住宿和餐饮业

5.2

5.3

0.1

金融业

4.9

6.6

1.7

房地产业

7.9

6.5

-1.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3

4.2

0.9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9

2.4

0.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4

1.0

-0.4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9.3

9.1

-0.2

教育

8.1

6.5

-1.6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5.0

4.0

-1.0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7

3.8

1.1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0.0

11.2

1.2

第三产业(含农林牧渔服务业)

100

100

 

其中:生产性服务业

38.7

43.7

5.0

  (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系数平稳下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系数被定义为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差的绝对值之和,偏差系数越小,表明产业结构与对应的就业结构的差距越小,两者之间同步迁移的协调性越好,反之亦然。湖南该系数从2000年的74.4逐步下降到2007年的55.4,之后几年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左右。2001年开始湖南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从59.3:23.5:17.2的“一二三”格局调整为57.6:20.8:21.6一三二的格局并一直保持至今。

  二、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难点

  (一)农业优势资源难以开发。湖南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还远远不够,农业的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按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世界平均水平在11左右,发达国家是31左右,而湖南仅为0.6:1左右,表明农产品深加工不够,附加值较低。二是“粮猪型”农业的格局尚未改变,粮食和生猪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仍高达44.2%。三是农业效益相对较低,按各产业从业人员的人均增加值计算,一产业只有1.8万元/人,分别为二、三产业的16.3%27.6%

  (二)制造业“两低”困境难以突破。一是湖南制造业中绝大部分行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产业价值链按照附加值高低呈弧形曲线,两端高中间低,通常中间部分是制造、装配等低附加值环节的生产,主要依赖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损耗获取微薄的收益。目前湖南制造业主体仍属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农副产品加工业,或者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密集环节,如计算机行业的加工组装环节。二是湖南制造业各行业的集中度较低,按增加值占比排在前5位的行业总计占到全部制造业的43%,反映出工业化还处在中期发展阶段,尚未出现一个占绝对主导地位的“领军”行业,也意味着在市场竞争中不具备行业竞争优势。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难以带动。2012年,湖南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合计占比仍接近40%,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仅为18.3%,不及传统服务业的一半。此外,按照国际经验,每1元现代制造业增加值相应需要1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提供配套服务。2012年全省工业增加值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仅为1:0.42,可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比较滞缓。

  (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难以协调。湖南矿产和水力资源比较丰富,但原油和天然气均需进口或从省外调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省内能源资源产量已经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耗需求,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加上湖南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高能耗行业的强势扩张,对今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较大。2012年,湖南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达13.5%,与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持平,高出GDP增速2.2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为0.89吨标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目前湖南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增长的方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凸显。2012年全年排放废水30.4亿吨,比上年增长9%;危险废物产生量267吨,增长8.2%,优化环境的压力较大。

  (五)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调整难以同步。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变化会产生重要影响,产业转型如何稳妥地转移劳动力,实现产业升级和就业保障两不误,实现产业转移和劳动就业的同步梯度迁移,是必须面对的问题。2012年湖南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较2000年下降了17.8个百分点,但仍占到全部从业人员40%以上,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2年间只降低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虽逐年上升,2012年比2000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但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不大,基本在20%23%区间波动。由此可见,湖南就业增长明显滞后于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的矛盾突出,其主要原因一是在于湖南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现代化,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偏低,农村富余人口在向城镇化转移过程中存在很多制约,从而使第一产业富余人口的转移并不充分;二是工业化到达一定阶段以后,现代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下降,第二产业就不可能大量吸收更多的劳动力。

  三、构建湖南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

  (一)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湖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既要顺应大环境发展趋势,又要立足湖南实际,把三次产业结构升级和各次产业内部升级较好的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使“优化升级”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作为农业大省,应该发挥湖南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粮食加工、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精制茶加工、植物油加工等子产业,力争食品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一大支撑点。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由过去主要依靠简单劳动的投入和积累,向主要依靠先进农业科技成果与实用技术的转化和应用、以及适度投资规模的拉动转变。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增强实体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与此同时,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并进”,根据国家《“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部署,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具有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等特点,将获得较大的发展机遇,信息服务、研发服务、物流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将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坚持把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动力。湖南应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依托科技人才比较优势,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为未来产业结构升级赢得先机。一是积极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定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抓紧培养、引进与产业调整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三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通过改善技术结构释放新的生产力,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保障。

  (三)坚持把绿色低碳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要求。现代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特点,湖南应抓住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契机,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坚决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现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高效益、能循环、可持续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努力使湖南成为现代产业体系中绿色技术运用的领军者,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统一。

  (四)坚持把保障就业水平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使命。目前湖南二元经济结构仍明显的情况下,就业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城市的发展,在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将小城镇建设作为大战略来对待,通过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促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顺利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同时尽可能选择有利于就业的技术进步方式,尽量减少由于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替代,强化技术进步对于扩大就业的正效应,使经济发展在全局上既能保证有足够的科技进步和效率提高,又能兼顾大量劳动力就业,这对于湖南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意义更大。

承办:核算处
执笔:彭  蕾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上一篇:工业利润低速增长 多因素影响盈利能力 下一篇:上半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