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变化趋势及问题研究
一、湖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
湖南省解放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足35岁,解放后,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平均预期寿命大幅度延长。根据第三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的1981、1989、2000和2010年人口预期寿命数据(见图1),1981到2010年,湖南总人口预期寿命由65.43岁提高到74.7岁,延长了9.27岁,提高14.17%。
观察湖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演变和2010年分地区、性别、年龄的预期寿命数据,呈现以下特点:
㈠预期寿命湖南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低0.13岁
2010年湖南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4.7岁,其中男性为72.28岁,女性为77.48岁。从2010年全国各省、市、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看,湖南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较全国74.83岁的平均水平低了0.13岁,其中男性低0.1岁,女性高0.11岁。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在第20位,比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低4—5.5岁。同时还低于中部地区的山西、湖北、安徽,在中部地区排第4位。从各省、市、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差异可以看出经济发达程度对预期寿命的影响,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高到低排列,排在前10位的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湖南省仅仅高于中部省份的河南、江西,内陆地区的内蒙和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㈡预期寿命年龄增幅差距大:70岁以上老人增幅达到9%
2000年到2010年,湖南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72.39岁提高到74.7岁,提高了2.31岁,提高幅度为3.19%。其中10、20、30、40、50、60、70、80岁等八个年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较2000年分别提高1.94%、2.28%、2.68%、3.31%、5.34%、7.42%、9.05%和9.84%,呈现出随年龄增大,预期寿命增幅提高的趋势。
观察近30年分10、20、30、40、50、60、70、80岁等八个年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情况(见表1),1981年到1989年,每个年龄预期寿命延长的幅度差距不大,在1.2%—3.23%之间。而1989年到2010年,八个年龄预期寿命延长出现了随年龄增长幅度上升,而且随年龄的增大,人口预期寿命提高幅度加快。特别是60、70、80岁的老年人口在1989年到2000年,11年中预期寿命提高幅度分别达到了11.87%、14.22%、23.42%。这也说明,1989年到2010年,由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湖南省的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加快了人口老年化的进程。
表1 1981—2010年湖南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幅度 | ||||||||
|
|
| 单位:岁、 % | |||||
年龄 | 平均预期寿命 | 2010年比1981年提高幅度 | 其中: | |||||
2010年 | 2000年 | 1989年 | 1981年 | 2010年比2000年提高幅度 | 2000年比1989年提高幅度 | 1989年比1981年提高幅度 | ||
0 | 74.70 | 72.39 | 68.14 | 65.43 | 14.17 | 3.19 | 6.24 | 4.14 |
10 | 66.26 | 65.00 | 61.53 | 60.80 | 8.98 | 1.94 | 5.64 | 1.20 |
20 | 56.60 | 55.34 | 52.15 | 51.43 | 10.05 | 2.28 | 6.12 | 1.40 |
30 | 47.11 | 45.88 | 43.06 | 42.37 | 11.19 | 2.68 | 6.55 | 1.63 |
40 | 37.78 | 36.57 | 33.96 | 33.32 | 13.39 | 3.31 | 7.69 | 1.92 |
50 | 29.02 | 27.55 | 25.16 | 24.57 | 18.11 | 5.34 | 9.50 | 2.40 |
60 | 20.55 | 19.13 | 17.10 | 16.65 | 23.42 | 7.42 | 11.87 | 2.70 |
70 | 13.14 | 12.05 | 10.55 | 10.22 | 28.57 | 9.05 | 14.22 | 3.23 |
80 | 7.70 | 7.01 | 5.68 | 5.58 | 37.99 | 9.84 | 23.42 | 1.79 |
资料来源:根据1982、1990、2000年、2010年湖南省人口普查资料计算。1982、1990年分别是按照普查登记 | ||||||||
前一年死亡人口数据计算的,因此是1981年和1989年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 |
㈢预期寿命性别差距拉大:女性寿命高于男性5.2岁
从男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看(见图2),2010年较2000年都有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同。2010年男性为72.28岁,比2000年的70.78岁提高1.5岁,女性为77.48岁,比2000年的74.16岁提高3.32岁,女性比男性寿命要长出5.2岁。从历史数据看,都是女性预期寿命高于男性,但是男女性预期寿命差距有扩大的趋势。1981年女性预期寿命比男性高出2.54岁,1989年高出3.36岁,2000年高出3.38岁,而2010年高出了5.20岁。
男女性预期寿命存在差距,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女性死亡率低于男性。从2010年普查各年龄组男女性人口死亡率看,女性除0岁婴儿的死亡率高于男性外,其他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均低于男性;从2010年与2000年各年龄组男女人口死亡率变动趋势看,女性各年龄组死亡率基本都是呈下降趋势,而男性某些年龄段的死亡率较2000年有所上升。虽然0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受婴儿死亡率的影响最大,但它是0岁及其它各年龄组死亡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男女性预期寿命的差距拉大,主要是由于男女性各年龄死亡率差距扩大所致。
㈣预期寿命地区差异缩小:湘西比全省平均水平小1.44岁
2010年湖南各市州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见表2),14个市州预期寿命最高的是长沙市,为76.01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还有益阳(75.68岁)、常德(75.62岁)、郴州(75.25岁)、湘潭(75.19岁)、岳阳(75.10岁)、张家界(75.04岁)、株洲(74.91岁)等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娄底(74.60岁)、怀化(74.57岁)、永州(73.86岁)、衡阳(73.77岁)、邵阳(73.63岁)、湘西州(73.26岁)等市州。从各市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划分,湘中、湘北、湘南、湘西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湘中、湘北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明显高于湘南、湘西地区。特别是湘西地区的湘西州、怀化市,2000年预期寿命排在全省的最末两位,2010年仍然处于14和10位。
从与2000年预期寿命比较看,提高幅度最大的依次为怀化、岳阳、湘西、郴州、株洲、张家界等市州,分别提高了3.8、3.39、3.42、2.97、2.63、2.58岁,上述6个市州中的怀化、湘西、张家界都属于湖南的湘西地区,而郴州地处湘南,说明10年来,湘西、湘南地区预期寿命提高幅度较大。2000年预期寿命最低的湘西州比全省平均水平少2.52岁,比当时预期寿命最高的益阳市少4.26岁,2010年湘西州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到1.44岁,与全省最高的长沙市差距缩小到2.75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之一,市州间预期寿命的差异说明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存在,而近十年来市州间预期寿命差距的缩小,正是湘西、湘南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之一。
表2 2000、2010年湖南各市州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 ||||||
|
| 单位:岁 | ||||
地区 | 2000年 | 2010年 | ||||
合计 | 男 | 女 | 合计 | 男 | 女 | |
湖南省 | 72.39 | 70.78 | 74.16 | 74.70 | 72.28 | 77.48 |
长沙市 | 73.75 | 71.73 | 76.08 | 76.01 | 73.97 | 78.35 |
株洲市 | 72.28 | 70.80 | 75.25 | 74.91 | 72.58 | 77.58 |
湘潭市 | 73.02 | 71.17 | 75.06 | 75.19 | 72.99 | 77.67 |
衡阳市 | 71.32 | 70.11 | 72.51 | 73.77 | 71.49 | 76.41 |
邵阳市 | 72.01 | 70.87 | 73.15 | 73.63 | 71.12 | 76.55 |
岳阳市 | 71.68 | 69.94 | 73.21 | 75.10 | 72.91 | 77.65 |
常德市 | 73.73 | 71.70 | 75.87 | 75.62 | 73.08 | 78.48 |
张家界市 | 72.46 | 70.43 | 74.60 | 75.04 | 72.15 | 78.37 |
益阳市 | 74.13 | 72.32 | 76.21 | 75.68 | 73.42 | 78.25 |
郴州市 | 72.28 | 70.64 | 73.87 | 75.25 | 72.48 | 78.36 |
永州市 | 71.71 | 71.08 | 73.89 | 73.86 | 71.07 | 77.53 |
怀化市 | 70.77 | 69.11 | 72.62 | 74.57 | 72.16 | 77.33 |
娄底市 | 72.58 | 70.57 | 74.69 | 74.60 | 72.09 | 77.41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69.87 | 68.07 | 71.80 | 73.26 | 70.40 | 76.56 |
资料来源:2000年预期寿命使用省测算数据,全省比国家数据高1.73岁。 |
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需要应对的问题
湖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未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湖南人口预期寿命还有提高的空间。但是预期寿命的提高,老年人口群体不断的扩大,将影响到资源的分配及利用,对公共服务体系及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早关注所带来的有关问题。
㈠人口预期寿命提高,人口年龄结构趋向老化,对经济发展有一定负面影响。数据显示,2010年湖南总人口平均年龄为36.02岁,比2000年提高了2.96岁;总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6.78岁,比2000年后移了5.29岁;老少比系数为55.45%,比2000年上升了21.69个百分点。平均年龄、年龄中位数、老少比系数都是反映总体人口年龄结构的指标,三个指标均出现提高、后移、上升的同方向变化,表明湖南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趋向老化。老化的人口年龄结构将使得劳动年龄人口偏大,影响各行业对年轻劳动力的需求,社会发展活力随之减弱,同时对湖南经济持续发展起到负面的作用。
㈡人口预期寿命提高,高龄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家庭的赡养负担加重。2010年湖南低龄老人(60—69岁)、中龄老人(70—79岁)、高龄老人(80岁及以上)占老年人口比重分别为54.85%、33.34%、11.81%,和2000年比较,低龄老人下降了5.14个百分点,中年老人和高龄老人分别上升了1.92个和3.22个百分点,表现出高龄老人增速加快的特点,而高龄老人大部分属于自身无生活来源、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群体。从目前湖南老年人口生活经济来源看,主要是依靠退休金、社会养老保险金、子女抚养或者是政府的救济。虽然在农村地区,湖南省实行了新农合医疗保障,并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但由于保障水平较低,农村地区大部分老年人口的生活来源、医疗保障还是依靠子女及亲戚的赡养,从而加大这些家庭的经济负担。城镇地区虽然大部分老人可以享受养老和医疗保障,但是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生活起居照料问题,仍然给子女带来很大的负担,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一对年轻夫妇要同时照顾四个老人生活,生活压力很大,由此导致的家庭问题和社会矛盾增多,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㈢人口预期寿命提高,老年人口数量激增,对社保基金提出了更高要求。2010年与2000年比较,湖南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由708.93万增加到955.59万,增加了246.66万,增长34.79%,老年人口增加,也就是进入退休年龄人口在不断增加,领取社保退休金的人数也大幅增加。而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退休后人们存活时间延长,领取社保退休金的年限不断上升,同时退休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在逐年增长。目前社会养老基金的筹集,一是面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力数量减少,缴纳养老金人数下降;二是养老金缴纳的覆盖率与缴纳率不高以及退休年龄过低等因素导致养老金筹集不足。而人口老龄化和预期寿命的增加导致领取社保退休金人员的增加、领取时间的延长和社保退休金额度的提高,社保养老基金支付不断上升,养老金的供给压力巨大。目前,社保基金缺口问题已经出现,给湖南未来社保基金的支付能力带来严峻挑战。
三、及早化解预期寿命延长带来的消极因素
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上升,未来湖南人口将缓慢向老年化过渡,如何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较大挑战。目前很多地区都将预期寿命在内的健康指标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制订、实施和考核之中,预示着各级政府职能向关注民生的重大转变。
㈠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及早将老龄化管理完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快完善保障老年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老年人养老、医疗、救济、福利等合法权益,制裁损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积极倡导敬老养老爱老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创造愉快、温暖、祥和的养老社会环境。
㈡配合国务院基本民生保障制度改革的推进,不断完善适合城乡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福利制度,建立和健全以国家、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养老保障机制。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改善公民的健康水平,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各级政府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优先保障老年人需要的投入,逐年加大资金面的投入力度,扩大和充实公共养老福利机构的建立。
㈢增强社区为老年人公共服务设施的保障能力。加大社区老年人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为老年人口提供就近且更多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直至免费的公共卫生服务,让更多的老年人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
㈣加快发展老年产业。老龄化时代,面对巨大的老年人需求市场,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扶持发展老龄产业的力度;要根据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制定鼓励老年产品市场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扶持老龄产业的发展,满足老年人口的各项需求。
承办:人口和就业处
执笔:邓 艳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