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和重点分析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今后几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攻坚期和冲刺期,在这一时期,湖南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直面当前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精准发力,如期实现既定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决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紧紧把握“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一、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状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3年全国“两会”后,省委、省政府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在省委十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省委提出要“坚持以分类指导、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抓手,统揽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2013年-2015年湖南省各市(州)、县(市、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评统计测算结果显示:湖南各市州和县市区全面小康水平整体提升,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一)四大区域小康水平全面提升
据测算, 2015年长株潭地区、洞庭湖地区、湘南地区和大湘西地区全面小康总实现程度分别为95.9%、89.6%、88.4%和82.7%,分别比2013年提高4.1个、9.4个、10.3个和10.2个百分点(见表1)。
从五个方面来看,长株潭地区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提升最快,分别比2013年提高8.7个和4.2个百分点;洞庭湖地区文化建设和资源环境方面提升最快,分别比2013年提高23.8个和10.3个百分点;湘南地区文化建设和资源环境方面提升最快,分别比2013年提高21.5个和11.4个百分点;大湘西地区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提升最快,分别比2013年提高22.8个和11.7个百分点。
表1:四大区域全面小康测算结果 单位:%
地 区 |
长株潭地区 |
洞庭湖地区 |
湘南地区 |
大湘西地区 |
||||
2015年 |
比2013年提高 |
2015年 |
比2013年提高 |
2015年 |
比2013年提高 |
2015年 |
比2013年提高 |
|
总实现程度 |
95.9 |
4.1 |
89.6 |
9.4 |
88.4 |
10.3 |
82.7 |
10.2 |
经济发展 |
95.0 |
4.2 |
84.5 |
7.4 |
80.1 |
8.7 |
74.7 |
11.7 |
民主法制 |
95.0 |
2.4 |
87.2 |
5.9 |
88.4 |
10.1 |
86.3 |
8.5 |
文化建设 |
96.2 |
8.7 |
87.2 |
23.8 |
89.9 |
21.5 |
80.4 |
22.8 |
人民生活 |
96.7 |
3.0 |
96.2 |
4.8 |
95.6 |
5.0 |
94.4 |
5.3 |
资源环境 |
96.4 |
3.6 |
89.2 |
10.3 |
86.4 |
11.4 |
75.1 |
7.7 |
(二)各市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展顺利
测算结果显示:2013年-2015年各市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展顺利,各市州平均总实现程度为87.3%,比2013年提高8.8个百分点,其中实现程度最高的长沙市为96.1%,是湖南第一个全面小康达标的市州。
从实现程度来看,各市州比2013年均有所提升,其中增长快的永州市,比2013年提高11.1个百分点(见图1)。分项来看,邵阳市经济发展方面提升最快,比2013年提高15个百分点;娄底市民主法制方面提升最快,比2013年提高17.6个百分点;湘西自治州人民生活方面提升最快,比2013年提高7.6个百分点;张家界市资源环境方面提升最快,比2013年提高18.7个百分点。
图1:各市州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对比表
(三)各县市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推进
测算结果显示:2013年-2015年各县市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各县市区虽然区位环境、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及发展条件不同,在新常态下实现了加速发展。具体来看,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民主法治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均进展顺利,呈加速上升态势。一类县平均总实现程度比2013年提高10.4个百分点;二类县平均总实现程度比2013年提升10.9个百分点;三类县平均总实现程度比2013年提高11个百分点(见表2)。
表2:各县市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情况表
平均实现程度(%) |
一类县 |
二类县 |
三类县 |
|||
2015年 |
比2013年提高 |
2015年 |
比2013年提高 |
2015年 |
比2013年提高 |
|
总实现程度 |
89.2 |
10.4 |
86.3 |
10.9 |
84.4 |
11.0 |
经济发展 |
84.3 |
13.4 |
77.2 |
11.1 |
73.6 |
11.3 |
人民生活 |
86.9 |
11.5 |
87.0 |
14.1 |
85.2 |
12.9 |
社会发展 |
99.1 |
9.1 |
97.5 |
12.4 |
97.7 |
13.2 |
民主法治 |
91.2 |
0.9 |
95.9 |
1.6 |
95.8 |
4.0 |
生态文明 |
97.2 |
6.4 |
96.1 |
11.5 |
94.7 |
10.8 |
二、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结果来看,2014年按《差异方案》测算湖南小康指数为89.5%,其中经济发展方面实现程度最低(84.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经济发展方面是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短板。同时湖南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
(一)经济发展不足
全省经济发展实现程度,特别是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湖南人均GDP为42968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低于中部地区湖北省15.4个百分点。
湖南的五大建设,经济发展是短板,尤其是县域经济不强。据调查分析,2014年,县域人均GDP比全省平均水平40287元少9746元,低24.2%;比浙江省县域人均GDP的61410元少30869元,低50.3%。县域人均财政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3306元少779元,低23.6%,比浙江省6908元少4380元,低63.4%。2015年度全面小康考评监测,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平均实现程度在五大建设中最低,为77.3%。在122个县市区当中,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低于80%的就有74个,占60.7%;低于70%的还有32个,占26.2%。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矛盾突出
从四大区域情况看,2015年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最高的长株潭地区达到95.9%,大湘西地区仅为82.7%,两者相差13.2个百分点,其中经济发展实现程度相差20.3个百分点。从十四个市州情况看,2015年长沙、株洲、湘潭和岳阳四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超过90%,而湘西自治州实现程度还在80%以下。实现程度最高的长沙市(95.9%)与最低的湘西自治州(78.1%)相差17.8个百分点。从三类县市区的情况看,2015年,一、二、三类县(市、区)中总体实现程度最高与最低分别相差18.9个、15.6个和14.9个百分点。
(三)扶贫攻坚任务极为繁重艰巨
全省目前有48个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8000个贫困村、4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在50万以上的市州有邵阳市、怀化市、湘西州3个地区;贫困发生率超过10%有湘西州、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4个地区,高于7.2%的全国平均水平,48个贫困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数的68.7%,全省减贫任务重,压力大。特别是这些贫困地区的发展基础薄弱,2015年48个重点贫困县市区的GDP和财政总收入分别仅占全省总量的17.3%和9.4%;人均GDP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8.4%。如果到2020年不能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确保贫困人口和贫困村精准脱贫,就不可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
(四)科技创新能力偏弱
从2015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状况(见图2)看,湖南全省有效发明专利比湖北省少2815件,还不及广东省的六分之一。这与科学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投入相关很大。2015年全省R&D经费占GDP比重为1.5%,离创新型湖南设定2015年达到2%的目标有较大差距,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64个百分点,总量低了30.6%;低于湖北省0.41个百分点,总量低了22%。财政科技投入总量低、碎片化和取向聚集不够的问题较为突出,金融机构支持企业研发的力度与其它先进省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多元化、多渠道创新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
图2:2015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状况
注:此图来自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有效发明专利表
(五)环境保护压力大
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由于湖南经济结构整体上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仍占很大比重。2015年,预计全省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居前5的大类行业中有3个属高耗能行业,合计贡献率达20%左右;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虽有下降,但仍高达30%左右。空气质量令人担忧。2015年,预计湖南环境质量指数94.8%,比2010年下降4个百分点。
三、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
今后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将重点聚焦四个方面:
(一)着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软肋”在经济发展。今后要坚持把发展摆在第一位,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培育新增长点,扩大有效投资,引导消费扩张,推动经济调速不减速,量增质更优。依靠创新驱动,构建多点支撑的现代化产业新体系。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创新开放模式,拓宽开放领域,打造中部地区开发型经济新高地。
(二)着力推动形成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新格局
根据各区域板块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和各自发展特点,加强对区域的分类指导,把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一起来。今后要统筹区域发展整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突出发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湘西武陵山片区和湘江新区等五大区域发展国家战略平台的政策效应,形成多个经济增长极。特别是抓住县域经济这个重点难点,加大扶持力度,激发发展活力,全面提高县域发展水平。
(三)着力推动新型扶贫方式
要积极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变保姆式帮扶为教练式帮扶,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要强化驻村帮扶工作,按照每个贫困村都要派驻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要有帮扶责任人的要求,重点抓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选优配强村第一支部书记,真正把基层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四)着力推动创新发展战略
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全面小康建设的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着力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同时要紧扣湖南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
(五)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要结合湖南产业发展实际和环境质量状况,进一步提高环保、能耗、安全、质量等标准,分区域明确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环保、能耗、安全执法处罚力度,建立以节能环保标准促进“两高”行业过剩产能退出的机制,制定财政、土地、金融等扶持政策,支持产能过剩“两高”行业企业退出、转型发展。积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
承办:科研所
执笔:赵海军
核稿:倪凡伟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