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方式调结构助推湖南经济新常态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湖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加快,需求结构不断改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助推湖南经济新常态发展。总结“十二五”时期湖南省转方式、调结构的成果,审视当前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下一步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湖南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现状
(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1.总量不断实现跨越,产业结构得到整体优化。“十二五”以来,湖南经济总量规模快速攀升,2015年,全省GDP达29047.21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0.5%,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6%、11.4%和11.3%。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4.5:45.8 :39.7 变为2015年的11.5:44.6 :43.9。 “十二五”时期,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变动互不相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呈稳步下降趋势,五年间比重分别降低3.0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五年间比重上升了4.2个百分点。这种经济结构变化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表1 湖南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
年 份 |
GDP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亿元) |
(亿元) |
构成(%) |
(亿元) |
构成(%) |
(亿元) |
构成(%) |
|
“十五”时期平均 |
4976.29 |
936.51 |
18.8 |
1903.43 |
38.3 |
2136.4 |
42.9 |
“十一五”时期 平均 |
11556.18 |
1817.25 |
15.7 |
5044.82 |
43.7 |
4694.1 |
40.6 |
“十二五”时期 平均 |
24506.00 |
3048.58 |
12.4 |
11371.97 |
46.4 |
10085.4 |
41.2 |
2010 2011 |
16037.96 19669.56 |
2325.50 2768.03 |
14.5 14.1 |
7343.19 9361.99 |
45.8 47.6 |
6369.27 7539.50 |
39.7 38.3 |
2012 |
22154.23 |
3004.21 |
13.6 |
10506.42 |
47.4 |
8643.6 |
39.0 |
2013 |
24621.67 |
2990.31 |
12.1 |
11553.97 |
46.9 |
10077.4 |
40.9 |
2014 |
27037.32 |
3148.75 |
11.6 |
12482.06 |
46.2 |
11406.5 |
42.2 |
2015 |
29047.21 |
3331.62 |
11.5 |
12955.39 |
44.6 |
12760.2 |
43.9 |
2.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工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十二五”时期,工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8%,有力的支持了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5年湖南工业增加值11090.81 亿元,占第二产业比重为85.6%,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8.2%,占GDP的比重比2010年下降1.1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6.9%,拉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2个百分点。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2015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1.1%,比2010年提高8.9个百分点;全省规模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0.5%,比2010年提高5.9个百分点;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增长8.7%,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37.2%,比2010提高5.2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1.5%,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增加值同比增长9.5%,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0.9个百分点。
3.服务业占比逾四成,内部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湖南第三产业增加值12760.2亿元,是2010年的2.0倍,年均增长11.3%,高于GDP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9%,比2010年提高4.2个百分点。从服务业产业内部来看,“批发和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比重有所下降,而“其他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2010年,“批发和零售业”占全部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2.5%,到2015年该比重下降为18.4%,下降了4.1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则由44.3%上升到52.3%,上升了8.0个百分点。从更细的行业看,归入“其他服务业”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租赁业”等新兴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呈上升态势。
表2 “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
年 份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第三产业总计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批发和零售业 |
22.5 |
22.0 |
21.4 |
20.2 |
19.4 |
18.4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3.1 |
12.6 |
12.5 |
11.6 |
11.0 |
9.9 |
金融业 |
7.3 |
6.6 |
6.7 |
7.5 |
8.3 |
9.1 |
房地产业 |
7.3 |
6.9 |
6.6 |
6.4 |
5.9 |
5.7 |
住宿餐饮 |
5.6 |
5.4 |
5.3 |
5.0 |
4.8 |
4.7 |
其他服务业 |
44.3 |
46.5 |
47.5 |
49.3 |
50.6 |
52.3 |
(二)需求结构呈现新的变化
从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角度考察,经济增长主要由资本形成总额(投资需求)、最终消费(消费需求)、货物和服务的净流出这三大需求拉动,由于湖南位于内陆地区,属于内向型经济,外需对经济的贡献不大,需求结构的主体一直属于消费和投资。2015年,投资和消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2.3%和41.2%。
1.投资对湖南经济增长贡献超过六成。2015年,湖南GDP达到29047.21亿元,其中预计总投资(资本形成总额)为17060亿元,是2010年的1.9倍。从2001年开始,湖南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快速增长,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长高于同期GDP和最终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投资率逐年提高,由2001年的31.1%,提高到2010年的54.7%,2015年预计为58.7%,15年间提高了27.6个百分点。投资仍是推动湖南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2.消费需求有所上升,消费结构升级明显。2015年,预计湖南总消费(最终消费)为13225亿元,是2010年的1.7倍;“十二五”时期消费对湖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14和2015年,消费对湖南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1.1%和41.2%,分别比2010年提高0.8个和0.9个百分点。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实现了全面升级。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从2010年的4472.53万平方米增加到2015年的6363.01万平方米;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汽车销售额从423.17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1373.15亿元;全省国内旅游人数从20208.16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47104.68万人次。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来看,食品烟酒类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由2010年的36.5%下降到2015年的31.2%,衣着类支出所占比重由10.8%下降到8.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支出所占比重由7.6%下降到6.2%,而居住类支出所占比重由10.0%上升到了18.1%,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所占比重由12.0%上升到15.1%。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来看,食品烟酒类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下降明显,由2010年的48.4%下降到2015年的32.9%,下降了15.5个百分点;而居住类支出和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则明显上升,分别由2010年的16.7%和7.3%上升到22.6%和13.2%,分别上升了5.9个和5.8个百分点。
3.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维持在低水平。“十二五”时期,湖南产品对省外(包括出口)的流出小于省外(包括进口)货物与服务对湖南的流入,净流出的贡献率一直为负数。2010年—2015年间,净流出的贡献率一直在-3.6%—-2.3%之间, 2014年和2015年净流出分别为-3.6%和-3.5%。
表3 湖南三大需求贡献率及拉动百分点
年份 |
最终消费支出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流出 |
|||
贡献率(%) |
拉动百分点 |
贡献率(%) |
拉动百分点 |
贡献率(%) |
拉动百分点 |
|
2010 |
40.3 |
5.9 |
62.0 |
9.1 |
-2.3 |
-0.4 |
2011 |
40.0 |
5.1 |
62.8 |
8.0 |
-2.8 |
-0.3 |
2012 |
39.8 |
4.5 |
62.7 |
7.1 |
-2.5 |
-0.3 |
2013 |
39.6 |
4.0 |
63.0 |
6.4 |
-2.6 |
-0.3 |
2014 |
41.1 |
3.9 |
62.5 |
5.9 |
-3.6 |
-0.3 |
2015 |
41.2 |
3.5 |
62.3 |
5.4 |
-3.5 |
-0.3 |
二、湖南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与中部地区的比较
(一)第一产业比重居中部第1位,第三产业比重居中部第2位。2015年,湖南三次产业结构为11.5:44.6:43.9,呈现出“二三一”结构。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为9.0:40.5:50.5,为“三二一”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偏高,分别高出2.5个和3.9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低6.6个百分点。和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相比,2015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均居中部六省前列,分别居第1位和第2位,第二产业比重居中部第5位,比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分别低6.9个、6.1个、4.5个和1.1个百分点。
表4 2015年和2010年湖南三次产业结构与全国及中部地区省份对比表
地区 |
第一产业比重(%) |
第二产业比重(%) |
第三产业比重(%) |
|||
2010年 |
2015年 |
2010年 |
2015年 |
2010年 |
2015年 |
|
全国 |
14.7 |
9.0 |
45.4 |
40.5 |
39.8 |
50.5 |
湖南 湖北 山西 江西 河南 安徽 |
14.7 13.6 6.2 12.8 14.2 14.1 |
11.5 11.2 6.2 10.6 11.4 11.2 |
46.0 49.1 56.8 55.1 57.7 52.1 |
44.6 45.7 40.8 50.7 49.1 51.5 |
39.3 37.3 37.0 32.2 28.1 33.8 |
43.9 43.1 53.0 38.6 39.5 37.3 |
(二)消费率居中部第5位,投资率居第3位。从消费率来看,2010年湖南消费率为47.4%,比全国消费率低1.7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排名居第3位,低于安徽和江西。到2014年消费率为46.1%,比2010年下降0.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3个百分点,比山西、江西、安徽和河南省分别低3.8个、3.1个、2.5个和2.1个百分点,居中部第5位。从投资率来看,湖南投资率由2010年的54.7%上升到2014年的57.9%,提高了3.2个百分点,仍处于中部六省第3位,比河南、山西分别低20.1个和14.6个百分点。
表5 2014年和2010年湖南消费率和投资率与全国及中部地区省份对比表
地 区 |
最终消费率(消费率%) |
资本形成率(投资率)(%) |
|||
2010年 |
2014年 |
2010年 |
2014年 |
||
全 国 |
49.1 |
51.4 |
47.2 |
45.9 |
|
湖 南 山 西 安 徽 江 西 河 南 湖 北 |
47.4 43.8 50.3 47.5 44.2 45.7 |
46.1 49.9 48.6 49.1 48.2 43.7 |
54.7 68.9 49.9 51.4 69.2 52.6 |
57.9 72.5 52.3 50.4 78.0 56.1 |
三、湖南经济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一是第一产业比重仍偏高。2015年湖南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最高。同时农业增加值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超过一半。二是重化工业特征明显。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8.2%,工业比重较大,但工业重化特征明显,产业层次不高。工业中占比重较大的行业多属于资源密集型或者食品制造、化工等传统产业,而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行业比重则偏低。2015年规模工业六大高耗能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30.3%,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0.5%。三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15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9%,比2010年提高4.6个百分点。但与全国相比,湖南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2010年,湖南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全国0.5个百分点,到201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6.6个百分点。
(二)投资、消费与调出结构失衡。一是投资比重偏高。“十二五”时期,投资对湖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高于62%,其中2013年更高达63.0%,2014年和2015年虽有所回落,但贡献率仍为62.5%和62.3%,比2010年分别提高了0.5个和0.3个百分点。二是消费率偏低。从全国范围看,湖南的消费率仍然偏低。2014年,全省消费率为46.1%,仅列全国第22位,与全国消费率51.4%相比,相差5.3个百分点。比上海(58.8%)、广东(50.0%)分别低12.7和3.9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更远。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消费率均在80%左右。三是净流出贡献率为负数。湖南产品从2004年的净流出转变为净流入后,一直到现在仍未出现逆转,净流出的贡献率一直为负数,2014和2015年负数有所扩大,这都将对全省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抵减效应。
(三)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较大。从收入看,2015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有所缩小,由2010年的2.9:1,缩小到2.6:1,但是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仍较大,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为28838元,比农村居民纯收入10993元高17845元。从消费来看,2015年,湖南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比为2.0:1。湖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024.0亿元,乡村零售额为1140.1亿元,仅占9.5%,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存在明显差距。
四、推进湖南转方式、调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以规划和引导为重点,为结构调整指明方向。一是要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引导产业有序互动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要结合省情,对产业规划的科学性和全局性进行论证。另一方面针对产业发展特色和市场需求情况,科学确定各地区、产业园区、基地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二是优化各项财政政策扶持结构。认真落实国家和湖南省促进工业、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设立省级重点产业调整和引导资金,重点支持产业布局调整、产业优化升级、重大项目投资和改造等。三是要鼓励扶持全民创业,制定相关政策,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以市场的自主性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二)以提升消费需求为着力点,打造转型升级新平台。结构性调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需求。湖南要改变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的过度依赖,需要妥善处理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使投资率保持在适度的范围。从投资、消费的诱发系数可以看出,目前消费对湖南经济的带动效果已不亚于投资,提高最终消费的比重,适当降低投资率,湖南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而且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可以大幅度下降,居民的生活福利水平也可以得到提高。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保障覆盖广度和力度,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壮大。如在稳定城镇居民住房、汽车、通讯等消费热点的同时,促进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家电等消费,推动城乡低收入家庭消费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在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大趋势下,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壁垒,依托湖南积累的深厚制造业基础,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三)以投资结构调整为手段,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一是坚持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坚决淘汰落后、零散、能耗大和污染重的产业以及重复性建设的产业,同时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按照两型化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要以有效的投资确保现代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发展,以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三是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工程机械、电力机车、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和具备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与生产服务密切相关的物流、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
(四)以创新驱动为导向,推动经济质量上台阶。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制,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升级,提高湖南省要素禀赋层次,增强在全球化中的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
承办:核算处
执笔:周 玲
核稿:倪凡伟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