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决策咨询

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开启湖南工业发展新篇章

  工业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决定着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十二五”时期,湖南坚持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推动力,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在调整优化中阔步前行。展望未来,全省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勇于引领新常态,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继续沿着有湖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前行。

  一、“十二五”时期湖南工业在调整优化中阔步前行

  (一)总量规模不断壮大,主导地位作用发挥突出

  1.生产运行总体较快。“十二五”期间,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8%,其中规模工业年均增长12.7%,总体保持较快水平。从“十二五”分年度数据看,开局的2011年,全省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其中规模工业增长20.1%,保持快速水平。但从2012年起,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下滑,当年全省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5%,其中规模工业增长14.6%,增幅比上年明显回落。此后,2013-201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1%、9.2%和7.5%,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6%、9.6%和7.8%。

  2.担当全省经济增长第一推动力。工业经济体量在发展中不断壮大,2013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首破万亿元大关,到2015年达到11090.81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也跨上万亿元台阶。201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6.9%,拉动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46.1%,年均拉动经济增长4.9个百分点。

  3.成为财税增收主力军。2015年,全省工业企业实缴税金1364.13亿元,比2010年增长75.6%,“十二五”年均增长12.0%;工业企业实缴税金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4.0%,“十二五”期间平均占比为36.8%,成为全省财税增收的主力军。

  4.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体。就业队伍不断壮大,2014年,全省工业企业从业人员655.73万人,比2010年增加46.73万人,增长7.7%;其中,规模工业年平均从业人员330.01万人,比2010年增加57.57万人,增长21.1%。职工收入也在稳步提高。2014年,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大门类的在岗职工年均工资,分别为40419元、48050元和56644元,比2010年增长61.5%、66.6%和54.8%,“十二五”前四年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2.7%、13.6%和11.5%。

  (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工业结构渐调渐优

  1.组织形式多元发展,非公经济发展快速。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竞相发展,工业的经济属性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在规模工业增加值中,国有、集体、其他经济类型所占比重在“十二五”期初为16.6:1.9:81.5,至2015年演变为10.1:0.8:89.1,其中非公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其增加值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5.8%,比规模工业年均增速快3.1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的比重由2011年的66.9%上升至2015年的75.6%。

  2.区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优势地区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增强。“十二五”期间,长株潭城市群、湘南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和13.1%,增速分居四大区域的首位和次席,有效发挥了优势地区的引领和支撑作用。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48.1%,比重较2010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另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大湘西地区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了12.8%和11.7%,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增速与全省基本持平,大湘西地区的增速比全省低1个百分点。

  3.多点支撑增长体系培育取得成效,产业向中高端升级优化推进良好

  一是多点支撑增长的行业体系培育取得成效。新兴行业加快成长。“十二五”后四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32.5%、18.7%、18.0%和15.7%,分别比全部规模工业增速快21.6个、7.8个、7.1个和4.8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计算机通信与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由2.47%上升至6.43%,通用设备制造业由4.24%上升4.7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由3.65%上升至4.04%,医药制造业1.93%上升至2.76%,汽车制造业由2.15%上升至3.23%。大部分传统优势行业稳步发展。“十二五”后四年,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烟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4.0%、11.2%、13.3%、10.8%、9.2%、12.4%和11.4%,总体在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上方运行。与投资关联紧密以及能源、资源型行业发展减缓。“十二五”后四年,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3%、3.3%和1.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年均下降4.3%。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专用设备制造业由9.25%调整为6.2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由5.46%调整为2.7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由4.51%调整为1.89%。

  二是产业链逐步向中高端升级。制造业占比提升。“十二五”期间,全省规模工业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而采掘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年均仅分别增长5.7%和4.1%。2015年,全省规模工业中制造业增加值占90.7%,比2010年提高4.4个百分点。向中高端升级稳定推进。“十二五”期间,全省规模工业高加工度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6.4%和26.4%,明显快于全省规模工业。2015年,全省规模工业中高加工度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占37.2%和10.5%,分别比2010年提高5.2个和5.9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比重降低。“十二五”期间,全省规模工业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比全省规模工业低1.3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规模工业中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30.3%,比2010年降低5.6个百分点。

  (三)转型发展稳步推进,发展质量持续提高

  一是集约发展水平提高。“十二五”期间,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含省级集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比全省规模工业快2.5个百分点。2015年,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的61.5%,比2010年提高24个百分点。二是绿色发展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能源消费总量总体呈下降态势,2015年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65吨标准煤,仅为2010年的47.8%。2014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8.23亿吨,比2010年减少14.0%;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55.95万吨,比2010年减少10.8%;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35.94万吨,比2011年减少26.3%。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存在主要不足

  湖南工业经过“十二五”的较快发展,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但随着全国范围内的产能结构性过剩矛盾加快凸显,以及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冲击,全省工业经济存在加快增长压力持续较大、效益水平提升乏力等居多困难和不足。

  (一)增长速度在全国排位后移

  2012年以来,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换档明显,并持续下滑,在全国各省(区、市)中的排位处在14-17名区间,与2011年及“十一五”相比,后移明显。2015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8%,排全国第14位、中部六省第5位,在中部六省中仅快于山西省。随着增长速度在全国及中部六省退出领先位置,规模工业经济总量排名徘徊不前。2015年,全省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152.16亿元,排全国第12位、中部六省第4位,与2010年相比,在全国的排位持平,但在中部六省中的排名后移1位,被安徽省赶超;同时,总量规模落后我省的江西省,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工业经济总量与我省的差距明显缩小。

  (二)企业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5年,企业实现利润盈亏相抵后,全省规模工业利润总额为1548.6亿元,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第15位,相比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的排位,落后3个位次。全省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4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5个百分点,排全国第24位、中部六省第5位,仅高于山西省。

  (三)产业结构不优

  一是高耗能行业比重较高。2015年,全国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占31.6%,湖南为33.5%,比全国高1.9个百分点。二是引领发展的电子、汽车等高端消费工业比重较低。2015年,湖南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规模工业的5.3%,比重较全国低2.9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占比为3.3%,比全国低3.1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比为4.7%,比全国低1.6个百分点。三是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全国。2015年,湖南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继续提升,达10.5%,但仍比全国水平仍低1.3个百分点。

  、推动湖南工业实现双中高发展目标的路径选择

  当前,湖南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效益水平提升乏力,主要影响因素在于结构不优。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坚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狠抓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抢抓高端制造生态系统主导权,使湖南工业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达成中高端水平发展目标。

  (一)实施高端工业材料建设工程,抢占高端工业基础阵地

  推动工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建设高端工业材料供应体系必不可少。一是在坚持推进淘汰落后产能,支持加大技术改造,提高冶金、有色、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传统基础工业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品质,优化产能布局的同时,遴选行业骨干企业,对标我国材料工业发展的“短腿”,通过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注重引导和助力企业在关键材料和新品开发上取得新突破,引领材料工业发展,实现进口替代。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现代农业,为工业部门提供安全可靠、品质高端的农产品原料。

  (二)实施高端制造业建设工程,抢占高端工业中心阵地

  一是推动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工业。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和发展比较优势,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加强引导,集中力量,激励和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各个击破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重点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风电设备、制药机械、发动机、电力设备、数控机床等方面取得新的提升和突破。二是推动建设高端消费品工业。着力提升食品加工、个人移动电子、医药、文体器材等制造业水平,支持和鼓励新产品开发,适应居民消费升级和多样化消费需求。

  (三)实施战略新兴产业建设工程,抢占高端工业前沿阵地

  重点推动生物医药和高端诊疗设备、大规模集成电路和高性能计算机、高性能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设备、航空航天装备、高端工业机床和机器人等制造业取得新的突破。采取宏观上的普惠和微观上的精准扶持相结合策略,选择一批骨干企业和相关研究院所为联合发展载体,瞄准一批高精尖产业和产品,集中力量实行重点突破,确保尽早见效,从而有效引导产业发展。

  (四)实施高端技术研发和转化工程,抢占高端工业引领阵地

  一是以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为主体,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组建一批高端技术研究开发和检测平台,同时探索建立平台共享和运行维护机制,服务建设主体和全省技术研发需求。二是积极引进和组建一批高端技术研发人才团队。通过完善相关激励机制,确保人才愿意来、留得住。三是创建和完善有利于研发成果转化的机制和平台,为研发成果产业化,培育成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力提供便利的条件。四是继续完善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以创业带动创新,以创新推动创业,挖掘和汇集各类创新成果,促进发展迈向中高端。

承办:工业统计处
执笔:张吉世 陈  思
核稿:倪凡伟
责编:黄湘冀

上一篇:引领新常态 铸就新辉煌 下一篇:开局总体平稳 结构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