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决策咨询

湖南武陵山片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

  武陵山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国家第一个率先启动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区。湖南武陵山片区涉及7个市州的43个县市区,包括31个享受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特定扶贫开发政策的县市区, 6个纳入国家规划范围、但不享受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特定扶贫开发政策的县市区以及6个纳入省实施规划范围的县市区(具体名单见表1)。2014年湖南武陵山片区43个县市区共有乡镇874个,行政区域面积927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08万人,分别占全省的42.5%、43.8%和31.3%。由于湖南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全面总结“十二五”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十三五”期间加快推进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43个县市区名单

31个享受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特定扶贫开发政策的县市区

邵阳市

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

常德市

石门县

张家界市

慈利县、桑植县

益阳市

安化县

娄底市

新化县、涟源市

怀化市

中方县、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会同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

湘西自治州

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

6个纳入国家规划范围、但不享受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特定扶贫开发政策的县市区

张家界市

永定区、武陵源区

娄底市

冷水江市

怀化市

鹤城区、洪江市

湘西自治州

吉首市

6个纳入省实施规划范围的县市区

邵阳市

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邵东县

常德市

桃源县

怀化市

洪江区

  一、“十二五”时期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亮点

  (一)农业生产稳中向好

  “十二五”时期,武陵山片区各县市区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平稳增长。2010-2015年,湖南武陵山片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826.73亿元增加到1392.7亿元(2015年数据为预计数,下同),年均增长4.1%。“十二五”时期,片区的主要大宗农产品除粮食较为稳定外,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油料产量稳增不减,2015年较2010年增长21.1%;草食牧业势头良好,2015年牛肉、羊肉产量较2010年分别增长28.9%、12.5%;家禽养殖发展迅猛,2015年禽蛋产量较2010年增长41.8%。

  (二)投资消费双向驱动

  面对近年来的经济下行压力,湖南武陵山片区各县市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抓投资调结构、促消费扩内需,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一是强化投资引擎作用。武陵山片区积极采取外向化战略,借力借势,加大投资力度。2010-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由1282.29亿元增加至4225.1亿元(2015年数据为初步预计数),年均新增投资589亿元。二是强化消费拉动作用。各地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发展电子商务,2010-2015年,片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996.11亿元增加值2240.04亿元(2015年数据为初步预计数),年均增长17.6%。

  (三)扶贫投入不断增加

  近年来,国省两级不断加大扶贫投入,2014年,湖南武陵山片区中央专项扶贫投入47.39亿元,较上年增长12.6%。其中,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分别增长9.1%、10.5%和8.1%。省级预算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2亿元,同比增长6.5%。各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精心盘活本级资金。如2015年湘西自治州整合18.7亿元,集中投向腊尔山区、吕洞山区、永龙山区和红土壤片区等的四小片区,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怀化市各县按财政收入5%的比例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通过专项资金引领,积极整合行业资金、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产生了很好的聚集放大效应。

  (四)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民生投入稳增不减。2014年,武陵山片区公共财政支出1004.28亿元,用于民生保障领域的财政支出占比达60.1%,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153.03亿元,教育支出187.53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09.64亿元,社保和就业支出152.86亿元。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快,社会保障力度增强。至2014年底,湖南武陵山片区医院、卫生院数1352个,医疗床位数9.42万床、医疗技术人员7.68万人、执业(助理)医师3.14万人,较上年分别增长1.4%、21%、23.3%和35.6%。片区城乡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较上年增长6.1%和2.6%。

  (五)扶贫攻坚力度加大

  “十二五”时期,湖南大力实施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精心实施片区规划,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扶贫攻坚力度进一步加大。在政策支持方面:在全面实施国家出台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基础上,湖南出台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展工作的决议》和《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打好政策组合拳,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工作机制方面:健全驻村帮扶、扶贫考核等工作机制,出台了《湖南省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层层强化扶贫责任;完善省级部门联系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梳理并推进“十项重点工作”扶贫项目,形成发展合力;创新金融扶贫机制,2015年湖南省扶贫办与省信用联社合作,针对片区群众贷款难问题,推出了“无担保、无抵押、基准利率”的低息小额信贷服务,武陵山片区大部分县市区已实现覆盖。

  二、武陵山片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然生态环境较差,发展先天优势不足

  湖南武陵山片区大部分处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资水、沅水、澧水穿插于山脉之间,河流密布、山体连绵不绝,海拔高、坡度陡,气候恶劣,旱涝灾害并存,自然灾害易发,植被易破坏难恢复,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严重,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经济发展与环境矛盾较为尖锐。以粮食生产为例,2014年片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约1.02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70%。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壤相对瘠薄,湖南武陵山片区粮食单产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1公斤/亩,人均粮食产量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0公斤。

  (二)贫困面广程度较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014年,武陵山片区贫困村4884个,占全省贫困村的61.1%;贫困人口321.21万人,占全省的53.9%;农村低保人口达133.23万人,占全省的42.2%。2015年片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7元,为全省的72.8%。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至2014年底,村小学危房面积达91.71万平方米,尚有4.4%的行政村未通沥青、水泥路,有26.6%的行政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有41.9%的行政村没有合格文化活动室,有14.7%的行政村没有合格村医,有13.1%的行政村没有村卫生室。

  (三)经济发展明显不足,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武陵山区域经济总量、人均均量和发展质量与全省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据初步预计,2015年,湖南武陵山片区GDP为5011.58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仅为17.3%;人均GDP为23717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5.2%。2014年,片区财政总收入304.89亿元,仅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8.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7210.68亿元,仅占全省的14.3%。区域缺乏核心增长极,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014年片区各县市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613.59亿元,仅占全省的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为2689个,仅占全省的19.6%。产业结构低度化,据初步预计,2015年片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7.4:38.6:44,与全省(11.5:44.6:43.9)相比,一产业占比明显偏高,二产业占比偏低,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

  三、加快武陵山片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紧抓历史发展机遇,把握政策精神。片区各县市区要紧抓国家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历史机遇,用足、用活国省政策,包括国家扶贫开发、西部开发、民族区域自治、革命老区、湘西地区开发等扶持政策,以及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措施,充分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要加强与省有关部门有效对接,争取片区亟需实施的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项目纳入《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和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实施规划》。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根基。优化交通布局。加强怀邵衡、黔张常、张吉怀等铁路项目建设,加快片区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努力实现湖南武陵山片区与周边省市全部通铁路或高铁,不断完善交通网络,形成以机场为依托,以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及省道为骨干的现代交通立体网络体系。加快水利建设。加强片区重大水利工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水利项目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善能源网络。积极推进五强溪水电站扩机项目前期,加快推进片区农网改造升级,全面提升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

  (三)健全精准扶贫机制,培育特色产业。继续大力实施群众增收、易地搬迁、素质提升、兜底保障、基础扶贫等“五大工程”,完善金融服务、社会参与、责任考核、建档立卡、贫困对象退出等精准扶贫机制。同时,要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一是切实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结合武陵山片区独特的气候资源、土壤特点及农业生产传统,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地理标志和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业基地。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其对当地经济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强化其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的电商扶贫新模式,支持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推进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鼓励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二是加快培育壮大资源型工业。充分利用武陵山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禀赋优越的特点,着力打造武陵山片区矿业集团,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矿业,建成一批矿产品勘探、开发和深加工基地。三是做大做强旅游服务业。加快推进武陵山片区生态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山区农家体验旅游,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坚持以项目带动发展战略,以旅游产业园、旅游服务型城镇、旅游扶贫工程以及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项目等重大项目为支撑,开发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和特色精品旅游景区,推动武陵山片区旅游产品精品化进程。

承办:农经队
执笔:陈晗文
核稿:倪凡伟
责编:黄湘冀

上一篇:一季度湖南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下一篇:湖南“十二五”农业发展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