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湖南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决策部署,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调结构、补短板、增效益、强支撑”主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春耕生产开展顺利,全省湖南农业开局良好、起步稳健。
一、一季度主要指标情况
(一)农业经济增速稳定。据国家统计局核定数据,2016年一季度湖南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510.36亿元,同比增长2.6%。分行业看,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幅最高,为8.2%;其次为林业,增幅为7.4%;渔业实现增长5.9%;农业稳定增长4.7%;畜牧业由于生猪出栏量下降因素影响,增幅为0.2%。
(二)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一季度湖南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9.4%,四大类农产品价格指数呈现“一升三降”的特点。即:种植业产品价格下降13.2%;渔业产品价格下降8.4%;林业产品价格下降3.9%。而畜牧业产品价格大幅攀升,上涨30.5%,其中生猪涨幅高达39.5%。
二、农业与农村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秋冬生产基本平稳。秋冬种生产是我省农业生产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各地积极适应市场形势变化,转变生产方式,调整农产品结构。油菜面积略有减少。据统计,全省2015年油菜籽秋冬播面积1313.82千公顷,近3年首次出现同比下降局面,减少0.2%。主要是受国家取消油菜良种补贴和托市收购价格政策的影响,油菜市场价格走低,挫伤了农民发展油菜生产的积极性。加上近年来棉花价格低迷,部分地区尤其是环洞庭湖区农户“油—棉”种植习惯改变,部分农户在将棉地改种水稻或其他农作物的同时对油菜面积也有所压减。且去年冬季由于油菜移栽期连续阴雨,今春大部分地区又出现了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油菜长势欠佳,产量料将有所下降。其他作物播面稳中有增。其中,粮食作物稳定增长,秋冬播面积216.89千公顷,同比增长4%;蔬菜生产加快推进,种植结构与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优化,秋冬播面积719.68千公顷,增幅达2%;绿肥播面344.43千公顷,增长0.4%。
(二)春耕备耕有序开展。一是集中育秧政策给力。全省大力推广早稻集中育秧,借助粮油高产创建平台,推广集中育秧技术。农业部门要求各地的早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片、优质稻生产基地实现集中育秧全覆盖,沅江、华容、澧县、宁远等11个县(市区)各建一个示范中心,示范集中育秧、供秧新模式,推广高速播种、叠盘暗出苗等新技术。省财政安排早稻集中育秧专项资金,每亩给予补助40元,进一步激发各地开展集中育秧的积极性。全省71个重点县市区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已突破400万亩,增长60%。二是农机推广力度加大。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是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各地农机部门积极服务春耕生产,抓好农机整机及零配件、农用柴油等物资储备,开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加强农机具检修等服务,全省共计投入各类农机具248万台套,完成机耕面积950万亩。三是农资市场供应量足价降。据省供销社统计,2015年12月至今年2月底,全省供销系统共储备化肥177万吨,其中尿素50万吨,直接施用的钾肥15万吨,高浓度复合肥48万吨,碳铵48万吨,磷肥16万吨,可较好满足春耕生产。全省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普遍供应充足;整体价格稳中有降,其中尿素价格下跌400元/吨,有利于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三)林业保持稳步发展。一季度,全省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启动了森林禁伐减伐三年行动,并完成义务植树1.2亿株,退耕还林15万亩。完成人工造林270万亩,圆满完成计划任务;其中,完成油茶造林46.6万亩,为计划任务的133%。一季度共落实国省财政资金26.4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9.82亿元,省级资金6.61亿元。
(四)畜禽养殖良性发展。一是生猪生产理性发展。尽管从去年上半年开始,我省生猪养殖步入新一轮上升通道,养殖户实现扭亏为盈,但由于环保压力加大、亏损时间过长、后备母猪供应不足等因素,大部分养殖户补栏较为谨慎,生猪出栏、存栏水平均低于去年同期。但由于市场猪价逐步回升,特别是去年以来猪价涨幅较大,生猪生产良性发展。据省畜牧水产局定点监测数据显示,3月底(第13周)我省生猪价格20.35元(公斤价,下同),仔猪均价48.4元,市场猪肉均价31.57元,较年初(第1周)分别上扬15.5%、42.8%和12%。仔猪价格涨幅尤为明显,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高达118.91%。猪粮比达9.17:1,效益持续高位,养殖户出栏生猪头均盈利600元以上,盈利多的每头达到1000元。养殖效益可观,有利于生猪生产发展。值得指出的是,在散养户日趋减少,规模户、大户日渐增多的情况下,养猪户吸取以往“坐过山车”的教训,并未随价格大涨而大量填栏,有利于生猪生产理性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核定,一季度湖南生猪出栏1855.4万头,同比下降5%;生猪存栏3781.3万头,下降5.3%;其中能繁母猪存栏降幅较大,仅为372.8万头,下降9.9%;猪肉产量136.5万吨,下降5%。二是草食牧业势头良好。近年来牛羊养殖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国家对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湖南在草山草坡丰富的自治州、怀化和湘南地区创建草食牧业示范园区,扶大扶强一批牛羊养殖企业。在市场行情和政策利好的双重作用下,各地牛羊养殖热情高涨,养户增加、规模做大,草食牧业发展形势较为乐观。据国家统计局核定,一季度全省牛存栏479.6万头,增长3.9%;牛出栏42.9万头,增长4.9%;牛肉产量5.1万吨,增长5.8%;羊存栏520.3万头,减少5.9%;羊出栏223.8万头,增长4.6%;羊肉产量3.8万吨,增长6.7%。三是家禽养殖较为平稳。近两年来,我省大型标准化家禽养殖场扩张速度加快,产能保持稳定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核定,一季度湖南家禽存笼2.07亿羽,增长2.6%;家禽出笼1.58亿羽,增长3.7%;禽肉产量24.8万吨,增长4.2%。
(五)现代渔业健康发展。全省以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突出亮点特色,大力发展小龙虾、河蟹等名特优水产养殖,推进渔池标准化升级改造,力争年内提质改造40万亩精养鱼池;突出新型业态,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和休闲渔业,力争年内新增稻田综合种养50万亩以上;突出资源保护,严格执行春季禁渔制度,洞庭湖区从3月1日开始禁渔,较往年提前1个月,以更好的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推进湖南渔业可持续发展。一季度全省水产品产量79.75万吨,同比增长5.5%。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虽然春耕备耕生产势头良好,但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不利天气影响农业生产。据省气象部门资料显示,一季度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1℃,平均降水量偏少1.5%,时空分布相对不均。且先后出现了3次低温雨雪冰冻和2次寒潮天气,尤其是3月中下旬全省多地出现的冰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给越冬作物和初春作物生长造成一定影响。部分地区油菜菌核病偏重发生态势明显,病虫害防治难度较大。预计湖南部分地区将出现“五月低温”,可能对双季早稻造成不利影响。
(二)粮食产销不容乐观。一方面,国内粮价与国际粮价严重倒挂,粮食库存积压量大。受“镉米”事件余波及东南亚低价大米对市场冲击影响,湖南粮食外销渠道不畅,2015年仅外销粮食280万吨左右。另一方面,耕地租金、人工工资等种粮成本持续升高,尤其是土地开展确权后,新流转的耕地租金一般每亩上涨了200元左右。而今年国家首次下调了早籼稻最低收购价(133元/百斤),粮价和成本一跌一涨,使得种粮效益空间继续收窄,农民生产意愿减弱。据调查了解,农民每种植一亩双季稻的净收益较一季稻仅多170元左右,双改单趋势遏制难度加大,湖南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不容高估。
(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尽管近年来湖南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但随着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发展,当前湖南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仍难以满足需要。农田基础条件较差,排灌设施老旧,有水留不住、水多排不畅;农村机耕道建设不配套,制约农业机械化的推进;粮食收储网点较少,农民交粮不便,排队等候时间较长,只得出售给粮贩和粮企使得保护价作用大打折扣。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预警,加强田间作物管理。健全农业灾害监测预报信息系统,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及时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重点防范后期可能出现的低温天气,利用晴好天气及时播种;加强农机服务,指导农民搞好田间作物管理,雨后及时清沟沥水,适当追施肥料,注意做好病虫害的监测防治。
(二)多措并举,提高粮食产能效益。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完善机耕道建设,确保农机设备可下田;改善水利条件,变“小方块”为适合规模生产的“大丘田”;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土壤产出能力。积极推广高档优质杂交稻,提升湖南稻米品质。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以“三品一标”创建认证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产品的安全认证和产地认证,多渠道开展宣传营销,树立湖南粮食产品安全、优质的品牌形象。加强粮食烘干、仓储等设施建设,完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培育扶持粮食生产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形成规模产出效益。
(三)“接二连三”,助力农民持续增收。破解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这一难题,要把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作为突破点。积极拓展农业功能,通过“市场导向做加法,跳出农业做乘法”,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价值链,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农产品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覆盖率,加快消化现有库存;依托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助力农民增收。
承办:农经队
执笔:陈晗文
核稿:倪凡伟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