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沙经济首位度的分析与思考
首位度代表一个城市在所属区域的实力和地位,在省域范围内通常用第一大城市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来表示。近年来,随着长沙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首位度总体呈现稳中有升态势,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但首位度提升幅度整体不快、部分指标首位度下滑需要引起重视。
一、发展现状
随着长沙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首位度处于较高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一)总体来看,主要指标首位度处于较高水平。从主要指标来看,长沙以较少的土地面积和人口创造了较多发展成果。2014年,长沙以全省1/18的土地面积和1/10的人口,创造出全省28.9%的经济总量、28.0%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8%的固定资产投资、31.4%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的金融机构存款、51.5%的金融机构贷款、40.5%的进出口总额,长沙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明显。
(二)纵向对比看,主要指标首位度有升有降。总体来看,长沙主要指标首位度相对均衡,在高基数上呈现有升有降格局。与2013年相比(详见下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首位度提升,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首位度提升1.7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首位度提升1.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位度提升0.1个百分点。与2013年相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等指标首位度出现回落,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首位度回落幅度较小,分别回落了0.3和0.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增加值、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首位度回落幅度较大,分别回落了1.0、0.6和1.6个百分点。
(三)横向对比看,指标首位度与总量排位基本匹配。从中部省会城市来看,通过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8项指标首位度平均排位,排位依次为:武汉(1.3)、长沙(2.6)、合肥(3.4)、南昌(4.3)、郑州(4.6)、太原(4.9),除武汉市各项指标首位度排位较高(除进出口总额首位度低于郑州外,其他指标首位度稳居中部第1位),长沙主要指标首位度和总量排位总体居第2位,两者基本匹配,其中武汉市各项指标首位度排位较高(除进出口总额首位度低于郑州、太原外,其他指标首位度稳居中部第1位),在中部处于领先地位。
从全国省会城市来看,2014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首位度居省会城市第8位,总量居省会城市第6位;进出口总额首位度居第13位,总量居第14位;固定资产投资首位度居第11位,总量居第5位,首位度排位和总量排位基本匹配。
二、主要问题
从省会城市对比来看,当前长沙主要经济指标首位度排位与指标总量排位基本匹配,但部分指标首位度排位出现下降,个别指标首位度不高的问题依然明显。
一是经济首位度提升速度不快。2013年,长沙市委提出 “三倍”发展目标,确定未来五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位度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由当前的28.9%提升至35%。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位度与2012年持平,没有达到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的预期目标,且地区生产总值首位度提升幅度不快,其中2011年与2010年持平,2012年比2011年提升0.3个百分点,2013年比2012年提升0.3个百分点,2014年比2013年回落0.3个百分点,要完成预期目标,需进一步加快发展。
二是主要经济指标首位度偏低。2014年,长沙与武汉地区生产总值首位度分别为28.9%和36.3%,固定资产投资首位度分别为24.8%和3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位度分别为31.4%和37.0%,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首位度分别为37.2%和44.6%,差距均在7个百分点左右。而第三产业、进出口总额、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指标首位度差距更大,是长沙发展的软肋。如2014年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261.1亿元,仅为武汉的66.1%,首位度比武汉低14.6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为125.66亿美元,仅为武汉的47.1%,首位度比武汉低20.9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632.8亿元,仅为武汉的57.5%,首位度比武汉低14.9个百分点。
三是与经济首位度相关指标有待提升。土地面积、人口规模及其首位度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首位度的重要指标,与中部省会城市相比,长沙城市土地面积首位度相对较高,而人口首位度偏低。2014年长沙常住人口731.15万人,占湖南省的比重为10.9%;武汉常住人口1033.80万人,占湖北省的比重为17.8%,长沙常住人口无论是总量还是首位度与武汉差距都十分明显。
三、对策建议
近年来,长沙经济首位度有了较大提高,但相比发达地区总量仍然偏小,提升速度偏慢。进一步加快长沙经济发展,提高长沙经济首位度意义重大、时间紧迫。
(一)加快第三产业发展。2014年,长沙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1.8%,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22位,第三产业相对落后是长沙经济首位度提升的软肋,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力度。一是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以建设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为依托,细化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制定相关政策,细化考核评价体系,努力营造第三产业发展环境。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增强跨行业、跨区域辐射能力,创造“非禁即入”公平发展环境,研究制定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办法和目录,培育产业主体和消费市场。二是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长沙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中具有社会基础的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三是着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结合生态、休闲、宜居城市特色,促进文化、商业、旅游融合发展,创新经营理念、优化经营模式,大力推进传统服务业经营业态转型升级。
(二)着力提升开放水平。提高长沙在全省经济发展的首位度,外延扩展是必然选择,必须在国际国内新开放格局中强力突破。一是加大战略对接。加快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加快海陆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城市群为主的区域合作,着力构建大开放格局。二是完善开放体制。加快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打造开放型经济的升级版。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打造国际文化名城和国际工程机械之都,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文化国际化、创新创业国际化。三是优化出口结构。提升出口水平,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发挥全市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农产品深加工以及烟花鞭炮等特色企业的传统优势,加快培育计算机信息服务、通信、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贸易。
(三)大力提高城市承载力。城市常住人口和土地是影响经济首位度的主要指标,推动长沙常住人口和城区面积的跨越发展对于提升经济首位度非常必要。一是做大城市规模。以湘江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等“硬件”建设,加快构建“一江两岸、东提西拓、南延北进”的城市格局,加快“一江两岸”、武广片区、地铁、过江隧道等建设,不断提高城市承载功能和辐射能力。二是提升城市品质。按照“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目标,深入开展“清霾、碧水、静音、净土”行动,实现城市基础、城乡建设、文化品位大提质,大力提升宜居宜业宜游指数,充分彰显品质长沙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城市之美,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三是增强城市吸纳力。结合新型城镇化相关要求,加快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综合配套,通过加快产业发展,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通过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优化教育、医疗等资源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对外来人员和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同时要结合国家改革方向和产业政策,争取在户籍、土地、社保、就业等方面走在改革前列,加快农村居民和外来人员的市民化进程。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邹俊平]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