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澧县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以及“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建设幸福美丽新临澧”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十二五”以来,临澧县第三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初步呈现出行业竞相发展、总量快速增长的良好局面。
一、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三产总量不断攀升。2010—2014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30.91亿元、35.8亿元、41.33亿元、47.56亿元和52.05亿元,2014年比2010年净增21.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6%、10.8%、12.7%、13.0%和8.0%,虽然增速有起伏,但始终保持平稳增长势头,第三产业经济总量逐年攀升,2014年已突破50亿元大关。
(二)经济拉动力量强劲。随着三产经济总量逐步扩大,其对GDP贡献作用也愈发明显。2010-2014年,全县三产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0%、33.6%、52.0%、49.1%和38.9%,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25.4:35.1:39.5调整为20.7:38.6:40.7,促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4年,全县GDP总量127.91亿元,增长8.3%,其中三产业直接拉动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
(三)市场消费不断变化。一是商贸业呈现新变化。2014年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01亿元,增长12.8%。限额以上单位中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绝对额分别为895万元、95592.8万元、3154.4万元,分别增长40.9%、26.2%、55.2%,呈现高位增长势头;餐饮业受公务消费逐步规范、经营环境出现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呈现连续下滑趋势,四季度降幅达20.9%。二是房地产消费暂趋饱和。从房地产主要指标对比来看,2014年,全县商品房施工面积达44.46万平方米、增长34.97%;而销售情况从3月份起一直处于负增长,全年仅完成销售面积8.51万平方米、销售额26897万元,降幅分别达35.24%和26.46%,房地产市场低于预期,消费趋于阶段性饱和。
(四)传统服务业稳中有升。2014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8.6亿元,增长6.5%。一是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414公里,全年完成货运周转量35万吨公里,增长2%,客运周转量2.1亿人公里。二是邮政通信业发展较快。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17171万元,增长5.1%。
(五)金融服务功能增强。201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43262万元,比年初增加135485万元,同比增长13.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62923万元,比年初增加130119万元,增长15.6%。年末各项贷款余额645340万元,比年初增加132320万元,同比增长25.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28107万元,比年初增加61858万元,同比增长23.2%;中长期贷款余额315993万元,比年初增加72139万元,同比增长29.6%。年内净投放贷款比2013年多投放56072万元。
(六)旅游行业较快发展。2014年,全县旅游业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0.2%。全县拥有国家“3A”和“2A”级旅游景点各1处,五星级乡村旅游景点3家,三星级旅游饭店3家,旅行社和旅行社门市部5家,乡土特色旅游购物场所2家。目前,太浮山旅游开发、林老故居二期工程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努力争创国家“3A”、“4A”级旅游景区。
二、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临澧县第三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三产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产业发展中还面临诸多困难和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一)产业发展规划滞后。目前,全县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迟缓,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才刚刚开始,商贸流通、交通运输、信息通讯、房地产、新兴服务业等各行业专项发展规划有的没有启动,有的简单粗糙,缺乏对第三产业在产业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统一规划和指导,导致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不配套,长期处于自然发展、自发发展、无序发展的状态。
(二)发展环境仍然偏紧。一是行业准入门槛高。由于第三产业中的行政管理色彩重,行业准入限制多,使一部分潜在的第三产业需求不能得到实现,从而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如商贸业,2014年新入统限上商贸企业仅7家,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0%,比全市最高的澧县少增加23家。二是产城融合度较低。目前,全县总体上还处在城镇化、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城镇化进度缓慢,2014年,临澧县城镇化率为42.2%,比2013年只提高0.83个百分点,加上工业园区尚在进一步培育壮大中,产城融合度低,不能有效吸纳资源和人口,严重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服务功能尚需完善。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景区(点)交通、接待服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全县重点打造的太浮山旅游景区配套设施还在筹建之中,前往景区村道狭窄,等级较低,游客进出不便。二是综合服务质量不高。全县三星级酒店仅3家,县域内宾馆、酒店、休闲山庄、农家乐档次较低,商务、接待等综合能力有限,企业在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
(四)骨干型企业比较匮乏。全县第三产业有支撑力的大项目不多,骨干型企业偏少,辐射拉动力量不足。从商贸业发展来看,全县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40家,仅占全市单位总数569家的7.03%,分别比武陵少88家、鼎城少20家、澧县少29家、桃源少60家、汉寿少12家、安乡少9家,比津市多5家。从服务业发展来看,全县规上重点服务业企业21家,而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服务企业却只有8家,还不足单位总数的40%。
三、加快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制定规划,统领产业发展。在国内“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全县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有机结合起来,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县域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用科学规划,统领科学发展,充分发挥规划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二)大力招商引资,强化项目带动。一是立足“兴商活县”战略。继续发挥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坚持大招商、招大商的工作思路,把第三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同时要及时抓好签约项目落实,提高资金到位率,争取早日投产见效。二是抢抓历史机遇。瞄准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切实抓好第三产业重点项目的对上沟通、申报和争取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对第三产业项目建设的扶持,进一步加强项目储备,增强第三产业发展后劲。
(三)创新发展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市场准入要开放化。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坚持“非禁即入”、“放开搞活”的原则,鼓励第三产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真正建立起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让所有有志于经营第三产业的投资者都能找到投资机会。二是投资主体要多元化。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主体、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发展机制,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第三产业企业,鼓励集体、个人、外资等以资金、设备、房产、技术、信息、劳务等多形式投入第三产业,实现三产发展机制上的根本转变。
(四)明确发展目标,突出攻坚重点。要瞄准更高定位、着眼更广领域,发展新型业态,培育消费热点,积极倡导就地消费和消费本地产品,大力推进三产繁荣。一是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支持和盛家电物流、哈康源冷链物流等物流项目建设,加快湘北国际烟花展示交易中心建设;积极对接常德市区建设,建立健全现代物流网络体系。二是发展生活服务业。合理布局城乡商业网点,构建10分钟便利消费圈;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及“临澧在线”、“家乡美”电商平台等新型业态;加大农贸市场建设力度,取缔农村马路市场;支持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托幼、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三是发展房地产业。全面落实房地产优惠政策,支持月亮岛、朝阳新城、东站商圈等项目建设;探索政府“团购”安置房模式,注重用城区教育等优良资源吸引农民进城,引导住房消费,稳定房地产市场。四是发展文化旅游业。把文化旅游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加大临澧红色文化宣传力度,加快太浮山生态旅游开发,扎实推进“蒋家大院”项目前期,做好宋玉城“国保”申报工作。
[供稿:常德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